niusouti.com

关于甲班体育达标测试,三位老师有如下预测:张老师说:“不会所有人都不及格。”李老师说:“有人会不及格。”王老师说:“班长和学习委员都能及格。”如果三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A.班长和学习委员都没及格B.班长和学习委员都及格了C.班长及格,但学习委员没及格D.班长没及格,但学习委员及格了

题目

关于甲班体育达标测试,三位老师有如下预测:

张老师说:“不会所有人都不及格。”

李老师说:“有人会不及格。”

王老师说:“班长和学习委员都能及格。”

如果三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 )

A.班长和学习委员都没及格

B.班长和学习委员都及格了

C.班长及格,但学习委员没及格

D.班长没及格,但学习委员及格了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
本题运用对当关系和假设法都可以解决。张老师认为“不会所有人都不及格”,即有人会及格,与李老师认为的“有人会不及格”是下反对关系,二者不能同假,故必有一真。但只有一人预测正确,因此只能王老师的预测为假,那么得出“班长和学习委员不都能及格”,也即“有人会不及格”,推出李老师的预测为真,张老师的预测为假。由张老师的预测为假可推出“所有人都不及格”。
更多“关于甲班体育达标测试,三位老师有如下预测:张老师说:“不会所有人都不及格。”李老师说:“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次数学考试结束后,甲班班长和学习委员一起对考试成绩进行了预测,具体如下:
    1.有人考试没及格;
    2.有人考试及格了;
    3.班长考试没及格。
    成绩公布后,发现三句预测中只有一句话正确。可推知:

    A.甲班同学都没有及格
    B.甲班同学有人没及格
    C.学习委员考试及格了
    D.学习委员考试没及格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
    第二步,找关系。
    1.“有人考试没及格”和2.“有人考试及格了”为反对关系。
    第三步,看其余。
    根据反对关系的特性“两个有的,必有一真”及题干的真假限定,可知1、2之间必有一真,又因为“三句预测中只有一句话正确”,可知3为假,根据3为假,可得:班长考试及格了,根据班长考试及格了,可知:有人及格了,进而可知:2为真,1为假,即“有人考试没及格”为假,其矛盾命题则为真,即“甲班所有人考试都及格了”为真,由此可知,学习委员考试及格了。

  • 第2题:

    张、王、李三位老师分别在小学教劳动、数学、自然、手工、语文、思想品德,且每位老师教两门课。自然老师和劳动老师住同一个宿舍,张老师最年轻,劳动老师和李老师爱打篮球,数学老师比手工老师岁数大,比王老师岁数小,三人中最大的老师住得比其他两位老师远。由此则可以推断出:( )


    A. 张老师教:语文、劳动;王老师教:手工、思想品德;李老师教:数学、自然
    B. 张老师教:手工、自然;王老师教:语文、思想品德;李老师教:数学、劳动
    C. 张老师教:手工、劳动;王老师教:语文、思想品德;李老师教:数学、自然
    D. 张老师教:手工、思想品德;王老师教:语文、劳动;李老师教:数学、自然

    答案:C
    解析:
    解题指导: 由“劳动老师和李老师爱打篮球"可知,李老师不教劳动,排除B项;由“数学老师比手工老师岁数大,比王老师岁数小”可知,王老师的年龄最大,其次是数学老师,年龄最小的是手工老师,又“张老师最年轻",所以张老师教手工,排除A项;再由“三人中最大的老师住得比其他两位老师远"和“自然老师和劳动老师住同一个宿舍”可知,王老师不教自然和劳动,排除D项。故答案为C。

  • 第3题: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
    问题:上述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为什么


    答案:
    解析:
    在上述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首先,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 第4题:

    学校工会举办“教工好声音”歌唱比赛,赛后参赛者们预测比赛结果。张老师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李老师也能获奖。”李老师说:“如果我能获奖,那么刘老师也能获奖。”刘老师说:“如果田老师没获奖,那么我也不能获奖。”比赛结果公布后发现,上述3位老师说的都对,并且上述四位老师中有三位获奖。可以推出哪位老师没有获奖?

    A. 张老师
    B. 李老师
    C. 刘老师
    D. 田老师

    答案:A
    解析:
    翻译推理加真假推理。题干可以翻译如下:张获奖 → 李获奖,李获奖 → 刘获奖,非田获奖 → 非刘获奖。将这三个推出关系进行递推可以得到:张获奖 → 李获奖 → 刘获奖 → 田获奖。题干中告知四个老师中三个老师获奖,也即只有一个没有获奖,根据包容关系一假后真的原则,李获奖、刘获奖、田获奖一定都为真,也即只能是张老师没有获奖。所以答案选择A选项。

  • 第5题:

    在一次小学语文写作课上,李老师根据作文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以前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解析:
    (1)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
    (2)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①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②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③李老师的评价观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④李老师的做法能够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