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读书是上帝恩赐给读书人的一种享受,那种宁静致远的体味远不是宝马豪宅所能比的。尤其是秋雨绵绵的午后,一卷书、一杯清茶抑或一杯浓咖啡相伴,临窗而坐,沉浸于听雨、读书的梦境中,阅读经典,阅读自己,也阅读自然,悠哉游哉,还有什么不能放下? 最符合这段文字中心思想的是: A.读书是使人宁静致远的高级享受  B.读书需要选择最佳的阅读环境 C.读书须阅读经典,阅读自己,阅读自然 D.读书会使人进入梦境,悠哉游哉地生活

题目
读书是上帝恩赐给读书人的一种享受,那种宁静致远的体味远不是宝马豪宅所能比的。尤其是秋雨绵绵的午后,一卷书、一杯清茶抑或一杯浓咖啡相伴,临窗而坐,沉浸于听雨、读书的梦境中,阅读经典,阅读自己,也阅读自然,悠哉游哉,还有什么不能放下?
最符合这段文字中心思想的是:
A.读书是使人宁静致远的高级享受  B.读书需要选择最佳的阅读环境
C.读书须阅读经典,阅读自己,阅读自然
D.读书会使人进入梦境,悠哉游哉地生活


相似考题
更多“读书是上帝恩赐给读书人的一种享受,那种宁静致远的体味远不是宝马豪宅所能比的。尤其是秋雨绵绵的午后,一卷书、一杯清茶抑或一杯浓咖啡相伴,临窗而坐,沉浸于听雨、读书的梦境中,阅读经典,阅读自己,也阅读自然,悠哉游哉,还有什么不能放下? ”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的本质决定学生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读书主体。()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读书可以让人拥有比现实世界更加丰富的世界

    B.阅读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

    C.丧失阅读能力的人是不幸的

    D.读书人是幸福的


    正确答案:D
    43.D[解析]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属于总一分形式的行文脉络,首句即是本段的核心观点:读书人是世间幸福的人。接下来从正面论述读书人为什么幸福,从反面论证不能阅读的人为什么不幸。A项只涉及了文段前半部分内容。文段的主语是读书人,而不是阅读,因此8项不、准确。C项中“丧失阅读能力的人”不等同于“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因此也予以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 第3题:

    书是读书人生命的一部分,是读书人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缘。书话中渗透着他们与书的血脉联系,自然情感的抒发也会不自觉地弥漫于整个书话的写作之中。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 )。

    A.书话

    B.书

    C.读书人

    D.自然情感


    正确答案:A
    A【解析】书和读书人的联系是渗透在书话之中的,而“自然情感的抒发也会不自觉地弥漫于整个书话的写作之中”,所以说书话是这段文字表述的重点。

  • 第4题:

    2012年某市开展了市民阅读情况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访问了本市12周岁以上的1000名市民调查显示,多数受访者保持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其中:阅读时间在1~2小时的为44.8%,2~3小时的为11.6%,3小时以上的7.5%。
    42.8%的受访者每年阅读量1~6本书,10.8%阅读量在7~12本书,10.5%阅读量在13本及以上。当被问及没有更多时间阅读的原因时,57.9%的受访者选择“工作学习太忙”,比重最高;其次为“家务太多”,比重为28.7%;没有值得读的好书”“娱乐活动太多”“对阅读不感兴趣”“书价太责”的比重依次为17.5%、18.1%、10.3%、23.5%。
    下列哪项与受访者中不读书人数比例最接近?( )

    A. 61岁及以上受访者中每天读书1小时以下者的比例
    B. 41~60岁受访者中每年读书1~6本者的比例
    C. 12~20岁受访者中每天读书1~2小时者的比例
    D. 21~40岁受访者中每年读书7~12本者的比例

    答案:A
    解析:
    不读书的受访者占1—44.8%—11.6%—7.5%=36.1%,经比较可知,61岁及以上受访者中每天读书1小时以下者的比例最接近该数值,故选A项。

  • 第5题:

    一深一浅的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电子化阅读比纸质阅读更便捷、更有效
    B. 浅阅读比深阅读更胜一筹,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
    C. 用什么载体读书并不是阅读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所读文本是否深刻
    D. 看爱情小说与看人文经典,收获是一样的

    答案:C
    解析:
    A“更便捷、更有效”未提及;B“更胜一筹,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未提及;C由最后一句话可知,故C正确;D“看爱情小说与看人文经典”这种对比未提及。综上所述,C项正确。

  • 第6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随时都可能进行数字阅读,浏览网页、读电子书是数字阅读,刷微博、朋友圈也是数字阅读。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担心数字阅读的碎片化、表面化,但近来有专家表示,数字阅读具有重要价值,是阅读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专家的观点?

    A.长有长的用处,短有短的好处,不求甚解的数字阅读,也未尝不可,说不定在未来某一时刻,当初阅读的信息就会浮现出来,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
    B.当前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数字阅读了解热点信息,通过网络进行相互交流,但网络交流着常常伪装或者匿名,可能会提供虚假信息。
    C.有些网络读书平台能够提供精致的读书服务,他们不仅帮你选书,而且帮你读书,你需“听”即可,但用“听”的方式去读书,效率极低。
    D.数字阅读容易挤占纸质阅读的时间,毕竟纸质阅读具有系统、全面、健康、不依赖电子设备等优点,仍将是阅读的主要方式。
    E.数字阅读便于信息筛选,阅读者能在短时间内对相关信息进行初步了解,也可以此为基础作深入了解,相关网络阅读服务平台近几年已越来越多。

    答案:E
    解析:
    【E】解析:非形式逻辑,论证支持。论点:数字阅读具有重要价值,是阅读的未来发展趋势。论据:随时都可能进行数字阅读。E说明了数字阅读的好处,短时间可以对相关信息了解,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平台越来越多,说明确实是数字阅读的优势。

  • 第7题: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第题。
    案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 ,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 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作文】
    一杯沧海
    ①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树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
    ②古人云:知书而达礼。书不是一部交响乐,而只是一个音符,你看到了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你看到了落英缤纷,艳阳遍地。读书的人读的不是书,是人生:豆寇年华,读到的是多姿多彩;耄耋之年,读出的是豁然自足。看了无数本书,就有了无数种人生,就如同喝下了那杯水,才明白何为沧海。时过境迁,如今的读书似乎已经“埋没随百草”,淡出人们的视野了。没有人会继续把“读书破万卷”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③这是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世界,一本好书就如一碗清茶,似乎不值得细细品味。但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人们习惯了都市的暄嚣,却不得而知郊野的静谧;人们习惯了整日的奔忙.却无人向往片刻的闲适。只有偷得片刻清闲的人们,才能有心情去领略一本书的芬芳,咀嚼那一杯水中暗藏的沧海。
    ④书从来就不只是文人墨客的天地。读一本书,有人读的是文字,有人读的是情绪,有人读的是境界。无论读到什么,也算读了,就如那囫囵吞枣,也终是吞了下去。而未曾经历的人,又如何怎能得知那“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的灿烂和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啊!一本书,即一种人生。杯中是水,但更是人生的沧海。
    ⑤呱呱坠地时的童话,青春正值时的小说,风华正茂时的励志故事,老当益壮时的一报半刊……谁的一生不是在书的陪伴下愈走愈充实,愈走愈美丽 拒绝读书的人也许至今还在漂泊,还在寻找。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所以即使科技发达到所有的书都变成电子的、网络的,读书的人依然存在.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学会读书才能学会生活。
    ⑥若人生是一片土地,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生是一片天空,那么读书便是翅膀,想在生活中翱翔的人,就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片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在生活中徜徉的人,就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
    问题:


    请指出本文的几个优点,并给本文作一个简单的点评。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①诗意的排比耐人寻味。开篇即张扬富有个性的文采,实在是考场作文的一大技巧,因为它便于以先声夺人之势一下子抓住阅卷老师的心。
    ②以书喻人生虽不新鲜,但由此悠然契合了题目,不能说其手法不高妙。
    ③以书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暗合“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如此切题,实在高。
    ④恰切地对读书人进行分类,以小中见大手法折射人生,颇有滴水藏海之妙。
    ⑤“学会了读书才能学会生活”,此等感悟,实乃无深切体验者所难有。
    ⑥在精警的博喻中深化主旨而又回应了标题,实有一箭双雕之妙。
    评析:好个“一杯沧海”!这别致的标题,一下子就以量词错位手法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让人忍不住要看个究竟,这就是精心拟题的妙处。接着,考生开篇作比,即以博喻手法妙论书趣,精警而透辟;承接下来,笔锋陡转,切入现实——读书者日见其少,巧妙地暗合了要求中“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真正妙合无痕,还让人于其顿挫之笔下、精美的引用中、整饬的结构内、新奇的比喻里领到该考生的真知灼见——“学会了读书,才能学会生活”。最后仍以博喻收尾,既呼应了开头、深化了主旨,又使得全文圆融自然、浑然一体。

  • 第8题:

    一深一浅的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电子化阅读比纸质阅读更便捷、更有效
    • B、浅阅读比深阅读更胜一筹,更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
    • C、用什么载体读书并不是阅读的关键,最重要的是所读文本是否深刻
    • D、看爱情小说与看人文经典,收获是一样的

    正确答案:C

  • 第9题:

    如果首次阅读书生之家电子书,首先须下载并安装下列那种阅读器?


    正确答案:Shusheng Reader

  • 第10题:

    读书日刚过,再谈读书。中国历史上有多种读书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历代读书人中流传甚广。比如,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是泛读大概,汲取精华,掌握其实质;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是删繁就简,倡导独立思考;郑板桥“精当”读书法是求精不求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顾炎武“三读”读书法是“复读”“抄读”“游戏”,动口动手动脑…… 在这些读书方法中,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自成一派。传说苏东坡的侄女婿王庠向其请教读书的方法,苏东坡回信道:“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东坡用这种方法读《汉书》,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都有明确的目的。读第一遍,他从中学习治世之道;读第二遍,学用兵方法;读第三遍,去研究人物和官制等。这样读了几遍之后,他对《汉书》各方面的内容都了解得非常透彻。 今天再重温这段往事,并非掉书袋,而是有其现实意义。网络时代,知识爆炸,现在书之繁富远甚于苏东坡的时代,更是尽人之精力所不能尽取。一则人们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二则又抱怨读了书“撂爪就忘”。于是,搜索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标题式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更有人读书后将书摘出其大意来供没有时间读书的人获取信息。如此功利性的浅阅读固然难得精髓,但也聊胜于无。 伟大的书,往往需要艰涩地读。读书,于个人成长也是一种修炼。古今中外的读书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态平静才能读得懂书、读得进书,才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提升个人的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中写道,对学习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既需苦学,还应善读。一方面,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抓不住实质,把握不住精髓。这成为网络时代读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网络时代下,搜索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标题式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而很少进行慢阅读。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 1.表明观点
    在网络时代,手机、电脑等智能工具已经成为很多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可是人往往却只是进行搜索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标题式阅读、碎片化阅读看似可以快速获取需要的知识,可是长此以往下去这种功利性的浅阅读不利于真正的了解知识的精髓,我们应该让慢阅读成为我们的主要的阅读方式。
    2.阐述只进行浅阅读而不去慢阅读的危害。
    (1)浅阅读往往对知识的了解只是其皮毛,却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
    (2)慢慢会让人们产生读书惰性,不去挖掘书中先贤给我们后世留下的人生哲理;
    (3)会让我们自古传下的文化因此而流失,甚至会出现一些断章取义,扭曲其内涵的理解;
    (4)会给传递一种功利性的不良读书风气;
    3.阐述慢阅读的积极意义。
    (1)慢阅读可以让人们,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
    (2)也有利于磨练人的心性,能够潜移默化提升个人的素养;
    (3)也有利于人们能够慢慢理解书中带来的内涵和精髓;
    (4)可以开阔人们的眼界,提升文化创作的灵感;
    (5)也能让我们优秀的文化能够真正的传承下去,留福后世。
    4.阐述让慢阅读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方式的具体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真正意识到慢阅读带来的巨大意义,从而让慢阅读成为每个人的主要阅读方式;
    (2)个人也应该合理利用浅阅读和慢阅读,在时间短的时候可以采用浅阅读快速获取知识,空闲的时间采用慢阅读去真正体会其中的内涵和精髓;
    (3)新闻媒体应该多报道一些有内涵有深意的文章,而不是以所谓标题吸引读者,起到正确引导社会大众的责任。

  • 第11题:

    单选题
    真正意义的读书是什么?
    A

    课本的阅读

    B

    课外阅读

    C

    看的书比较多

    D

    看有趣的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不会让孩子爱上读书的是()。
    A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B

    做阅读的家长

    C

    找孩子阅读的兴趣点

    D

    强制让孩子读书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读书是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是由文化素养决定的。没有对知识的追求,没有对文化的爱好,很难能让人静下心来去读书。阅读的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处做起,只有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追求,才能让我们习惯于阅读,而国人的读书习惯和爱好绝非一个国家阅读日就能解决,所以,阅读,请尊重个人的选择,别以节日的名义。 这段文字的中心议题是( )。

    A.阅读

    B.国家阅读日

    C.读书习惯

    D.阅读要尊重个人的选择


    正确答案:B
     材料围绕“国家阅读日”谈了对于读书的看法,表明作者反对设立“国家阅读日”的态度。所以“国家读书日”中材料的中心议题。

  • 第14题:

    近年来我国国民读书率持续降低,有四分之一的读书人的读书时间也在减少。我们不能因为网络媒体的兴起,就疏忽国民图书阅读率的下降,因为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还是要强调传统阅读。在我看来,传统阅读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而且虽然现在有的图书比较娱乐化,但那绝不是图书的本质,图书的本质还是要体现出内容的深刻和文化积累。而这一点,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对于我国国民读书率持续降低,作者认为其原因是( )。

    A.国民的读书时间越来越少

    B.现在有的图书比较娱乐化

    C.国民的素质普遍降低

    D.网络阅读的兴起


    正确答案:D
    【解析】本段文字主要讲的是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部分读书人用网络阅读代替图书阅读,导致我国国民读书率持续下降。作者认为,网络阅读不能代替图书阅读,因为网络阅读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A项不是原因而是结果,B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是完全错误的表述,故答案为D。

  • 第15题:

    读书是上帝恩赐给读书人的一种享受,那种宁静致远的体味远不是宝马豪宅所能比的。尤其是秋雨绵绵的午后,一卷书、一杯清茶抑或一杯浓咖啡相伴,临窗而坐,沉浸于听雨、读书的梦境中,阅读经典,阅读自己,也阅读自然,悠哉游哉,还有什么不能放下? 最符合这段文字中心思想的是:

    A.读书是使人宁静致远的高级享受 B.读书需要选择最佳的阅读环境

    C.读书须阅读经典,阅读自己,阅读自然 D.读书会使人进入梦境,悠哉游哉地生活


    正确答案:A

    本段第一句就说明了读书是使人宁静致远的享受,所以选A。

  • 第16题:

    读书是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是由文化素养决定的。没有对知识的追求,没有对文化的爱好,很难想象能让人静下心来去读书。阅读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小处做起,只有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和追求,才能让我们习惯于阅读。国人的读书习惯和爱好绝非一个青少年读书节就能解决的。所以,阅读。还是靠平日的习惯。这段文字的中心议题是( )。


    A. 阅读习惯
    B. 倡导读书
    C. 从小爱读书
    D. 追求知识

    答案:A
    解析:
    解题指导: 材料主要论述了阅读的习惯,故答案为A。

  • 第17题:

    在如今浅阅读盛行的时代,一边是快餐式、碎片式阅读的轻松,一边是慢读、细读的沉重,经典自然免不了有点_____的味道。就阅读是一种学习、一种对自我的提升而言,浅阅读并不是真正的阅读,长久沉浸在浅阅读的习惯之中,也只会让人离那些最好的书籍愈来愈远。然而,只是_____对经典的珍重,却不如对于经典真实的理解更为重要。

    A. 阳春白雪 提倡
    B. 凄风苦雨 苛求
    C. 孤芳自赏 强调
    D. 曲高和寡 呼唤

    答案:D
    解析:
    “曲高和寡”指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孤芳自赏”“凄风苦雨”与“经典”感情倾向性不一致且语义不符。 “提倡”与珍重不搭,因此,本题答案D为选项。

  • 第18题: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第题。
    案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 ,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 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作文】
    一杯沧海
    ①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树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
    ②古人云:知书而达礼。书不是一部交响乐,而只是一个音符,你看到了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你看到了落英缤纷,艳阳遍地。读书的人读的不是书,是人生:豆寇年华,读到的是多姿多彩;耄耋之年,读出的是豁然自足。看了无数本书,就有了无数种人生,就如同喝下了那杯水,才明白何为沧海。时过境迁,如今的读书似乎已经“埋没随百草”,淡出人们的视野了。没有人会继续把“读书破万卷”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③这是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世界,一本好书就如一碗清茶,似乎不值得细细品味。但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人们习惯了都市的暄嚣,却不得而知郊野的静谧;人们习惯了整日的奔忙.却无人向往片刻的闲适。只有偷得片刻清闲的人们,才能有心情去领略一本书的芬芳,咀嚼那一杯水中暗藏的沧海。
    ④书从来就不只是文人墨客的天地。读一本书,有人读的是文字,有人读的是情绪,有人读的是境界。无论读到什么,也算读了,就如那囫囵吞枣,也终是吞了下去。而未曾经历的人,又如何怎能得知那“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的灿烂和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啊!一本书,即一种人生。杯中是水,但更是人生的沧海。
    ⑤呱呱坠地时的童话,青春正值时的小说,风华正茂时的励志故事,老当益壮时的一报半刊……谁的一生不是在书的陪伴下愈走愈充实,愈走愈美丽 拒绝读书的人也许至今还在漂泊,还在寻找。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所以即使科技发达到所有的书都变成电子的、网络的,读书的人依然存在.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学会读书才能学会生活。
    ⑥若人生是一片土地,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生是一片天空,那么读书便是翅膀,想在生活中翱翔的人,就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片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在生活中徜徉的人,就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
    问题:

    请从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
    查看材料


    答案:
    解析:
    错别字:第②段中的“豆寇年华”应为“豆蔻年华”;第③段中“喧嚣”应为“喧嚣”。
    病句:第④段中:而未曾经历的人,又如何怎能得知那“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的灿烂和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啊!
    修改:而未曾经历的人,又怎能得知那“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的灿烂和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呢

  • 第19题:

    下列选项不会让孩子爱上读书的是()。

    • A、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 B、做阅读的家长
    • C、找孩子阅读的兴趣点
    • D、强制让孩子读书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阅读的本质决定学生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读书()。


    正确答案:主体

  • 第21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 陈佳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 每个人都能给出若干个理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指引人生的灯塔,书籍是抚慰心灵的鸡汤……书籍的功用如此之大。然而,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却往往更注重实用: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要的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更便捷的数字阅读,攻势凌厉地抢占着传统阅读市场,浅读、速读、泛读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 读书的功用显而易见。然而,除了信息和知识,书籍还带给我们思想和审美。法国人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无用”的阅读常常萌芽于一颗对世界敏感而好奇的心,当求知的欲望带领着人类穿过重重迷雾后,收获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人生境界。 “无用”的阅读不是生存或者生计所必需的。2012年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人们希望通过他的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20世纪70年代的阅读时光。”在那个时代,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多少青年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无用”的阅读看似无用,但一定会留下痕迹。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因为无故乱翻书,因为不带任何阅读的预期,因为起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当女作家铁凝还是一个少年时,她读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的题记:“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时,深受震动,她说“这两句话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阅读的重量不仅是来自于它给你实际生活的帮助,有时更来自于它对心灵造成的重击。 “无用”的阅读可以跳脱自己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无用”的阅读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我们收获“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感动。一本好书,从来不会因为它的表面“无用”而折损了它的价值。当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心境的解放,多做一些无目的的阅读、休闲的阅读,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完成一门学业,为了考到一个文凭而去阅读。希望阅读能与生活始终相伴。 结合文本,简要阐述“无用阅读”的价值。


    正确答案:“无用阅读”可以让人们跳脱个体的狭隘,超越时空的局限,带给人们心灵的抚慰、思想的启悟、审美的提升和文化的渗透。

  • 第22题:

    填空题
    阅读的本质决定学生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读书()。

    正确答案: 主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最后一段作者的意思是(  )。
    A

    每个人应该根据自身特质寻找出适合自己的书籍,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B

    读书应该少而精,尽量选择优秀的书籍进行阅读

    C

    读书并非总是有益,有些书即使读了多遍也是白读

    D

    通过阅读练习,读者可以提高自身的阅读技巧,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正确,由“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帮助你不断成长”可知,作者呼吁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从而获得成长。

  • 第24题:

    问答题
    如果首次阅读书生之家电子书,首先须下载并安装下列那种阅读器?

    正确答案: Shusheng Reader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