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浏览史书,常常会发现一些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的故事。《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春,袁绍积极秣马厉兵,统领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袁绍不听,丰恳谏,绍大怒,命将田丰下狱。官渡一战,曹操大破袁军。绍既败有人对田丰说:“群必见重。”田丰却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袁绍回来,果然把田丰杀了。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不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么?那么为什么还要杀田丰呢?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然而,好好思索一下,也

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浏览史书,常常会发现一些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的故事。《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春,袁绍积极秣马厉兵,统领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袁绍不听,丰恳谏,绍大怒,命将田丰下狱。官渡一战,曹操大破袁军。绍既败有人对田丰说:“群必见重。”田丰却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袁绍回来,果然把田丰杀了。

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不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么?那么为什么还要杀田丰呢?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然而,好好思索一下,也不是难得出答案来的。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键在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因为你反对我,你对了就意味着我错了,这还了得。作为谋臣的田丰正式深深了解袁绍之为人,所以当有人向他道喜时,他却想到了“吾其死矣。”

由此联想到今天我们某些单位的个别领导,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听不进去半点不同意见,但为“面子”和“威信”,可以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拗着要下面“坚决照办”。他们一旦犯了错误,更是文过饰非,对那些反对他们并被实践证明是反对对了的人,则是耿耿于怀。虽然这些人不能像袁绍对付田丰那样向提意见的同志开刀,但他们手里有权,瞅准机会暗里打击报复,待时机一到,就把“小鞋”在那些同志的脚上一套。可以说,在这些同志的身上很有几分“袁绍遗风”。

列宁曾经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在历史上,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的真正实质,既不了解实际上(而不是凭自己的想象)倾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集团、派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年袁绍以为杀了田丰,就可以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的“威信”。结果落得为天下哂笑。今天我想有必要给某些人也敲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请君以袁绍为戒!

弹出材料

田丰被杀的真正原因是:

A长曹操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B胆小怕死,反对伐曹。
C伤了袁绍的面子,为袁绍所不容。
D伐曹失败,袁绍迁怒于他。


相似考题
更多“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相关问题
  • 第1题:

    文中[]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要求

    B.呼唤

    C.强迫

    D.有利于阅读以下文字。


    正确答案:B
    “呼唤”更符合文意,体现的是“需求”的心声。

  • 第2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1][简答题]
    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2][简答题]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答案:
    解析:
    1.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2.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猜一猜,哪个更重?你怎样知道是它重?(面条和苹果)
    学生可能会说用秤称,可能会说掂一掂,还可能说看标签……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作物体的质量。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的秤挂图。
    师:刚才说可以用秤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在哪里见过?
    2.介绍一些常见的秤。重点介绍天平和盘秤。
    小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质量。(1个2分硬币)
    师: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吗?
    学生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轻)
    2.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药片、小发卡、纽扣、小螺丝、一粒花生、一个乒乓球、一片树叶……)
    3.掂一掂,比一比。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米、一包盐的重量,比一比谁重,感受几克、100克、500克的重量。一般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数学课本有多重?再称一称。(1本数学课本大约重150克)
    5.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到一种秤——天平。
    四、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感受1千克。
    师:物体有轻有重,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就周千克做单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条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斤。但斤不是国际通用单位。
    2.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判断: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
    小结:不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4.估计几千克,称书包。
    师:你估计书包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对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
    (出示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5.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1扎面条、1罐奶粉、两袋盐……)
    6.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几个?1千克香蕉有几个?
    7.活动:感受几十千克,称体重,互相抱一抱。(体重在20~35千克)
    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l,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下面是她称出的物体的质量,这个马大哈,把什么给漏了,你能帮她补上吗?(课本第89页第4题)
    2.认真阅读玲玲的日记,你能发现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1千米高的床上起来,拿起重9千克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一个50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学去了。
    七、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 第3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 如指导二年级小学生学习本课,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2) 设计“甚至”一词的教学过程。(20 分)
    (3) 设计本课板书。(10 分)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甚”等七个字,会写“久”“乎”等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儿的敬佩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2)“甚至”一词的教学过程
    ①出示卡片“甚至”,指导学生读准翘舌音。
    ②创设情境,理解运用, 指导一组学生往后开火车读“词卡”。
    ③引导学生找出“甚至”所在的句子。学生汇报,出示句子,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指名读。分层次指导阅读,感受被困的小鱼多。
    ④创设情景迁移运用,练习,用“甚至”说话。
    ⑤指导书写“至”字。
    学生自主观察“至”字,学生思考“至”是什么结构?(生:上下结构)
    哪一笔是保持整个字平衡的关键笔?(生:第一笔“一”,最为关键)。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并强调“至”字的笔画要写得横平竖直,第二笔“撇折”要与上面相连,与下面的土字相隔。
    ⑥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展示点评。
    (3)板书设计
    浅水洼里的小鱼
    小鱼被困:近在咫尺,回不去
    男孩救鱼:走弯捡扔(小鱼在乎)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 第4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该文的写作特点。
    (2)如指导低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环节。


    答案:
    解析:
    (1)写作特点
    本文是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美景的散文。作者用色彩浓艳的笔墨为读者勾勒出了秋天山野中的丰收、喜庆和热闹。整篇课文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很适合低段儿童的朗读训练。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课文中出现的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秋天的美丽和喜悦。能够仿照课文中出现的句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新授环节设计:
    一、整体感知,合作识字
    1.大家看到课文下面的“苹果”了吗?“苹果”里的“生字宝宝”都躲在课文里面.等着你去寻找呢!现在请你自由朗读课文,找到“生字宝宝”,拼一拼,圈一圈,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识字情况。
    (1)你认识了哪个生字,是怎么认识的?
    (2)指名认读。
    (3)开火车认读。
    (4)帮生字宝宝找到自己的家(游戏)。
    (5)同桌合作,互读互纠。
    二、朗读课文。感悟秋天
    1.多媒体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想:这幅秋天的图画画的是哪里?画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来。
    2.小朋友们听得真认真,谁能告诉老师,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
    生:画的是山野(板书:山野)
    3.课件出示第一句:“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
    (1)指名读;评议:你听出了什么?(高兴、快乐)
    (2)指导用高兴、兴奋的心情读句子。
    4.多么美丽的山野啊!是什么让山野变得那么美呢?山野上有什么?
    (1)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梨树、苹果、稻海、高粱。(板书)
    (2)课件出示秋天的梨树、苹果、稻海、高粱图片,直观认识,感受秋天的美好。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介绍一下吗?
    (3)课文中是怎么描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根据学生找到的,课件出示“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5)指名读。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图片,点拨、理解句子,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抓住颜色的词语,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
    (6)配合动作“挂、露、翻、举”读一读。
    (7)比赛读,看谁把山野读得美!
    (8)同桌比一比,选一个最喜欢的句子来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5.试着把这几个句子背一背。
    三、再读课文,感悟喜悦
    1.秋天的山野,梨树挂起了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了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了燃烧的火把,好一派丰收的景象啊!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兴奋,我们喜悦!但是你知道吗?有人比我们更兴奋,更喜悦。因为,这美丽的图画正是他们描绘出来的。
    2.继续往下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是谁呢?
    3.学习第三、四句。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四句。(课件出示句子)
    (2)看,蓝天上的大雁排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
    (3)理解“勤劳”,知道有人们的勤劳才有山野的丰收。
    (4)你想对勤劳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4.带着自己的感悟读句子。

  • 第5题:

    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
    (3)分析该气象灾害形成的条件。


    答案:
    解析:
    (1)西南和东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2)沙尘暴(风沙天气)。
    (3)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 第6题:

    读下列中四幅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上图四幅地图中的虚线,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正确答案:C

  • 第7题:

    阅读目的是指实现阅读愿望,完成阅读行为,达到()。


    正确答案:阅读效果

  • 第8题:

    一般把上下文语境分为环境上下文,场所上下文,文字上下文。


    正确答案:错误

  • 第9题:

    阅读目的是指实现阅读愿望,完成阅读行为,达到()的要求。


    正确答案:阅读效果

  • 第10题:

    填空题
    阅读目的是指实现阅读愿望,完成阅读行为,达到()。

    正确答案: 阅读效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一般把上下文语境分为环境上下文,场所上下文,文字上下文。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以下属于阅读法特点的是()。
    A

    通过翻译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B

    通过上下文掌握词汇

    C

    学生避免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根据下文回答下列各题。在这份邀请函中,落款( )。

    A. 正确

    B. 缺邀请单位

    C. 邀请单位后面需加盖公章

    D. 邀请单位名字需用大一号字体


    正确答案:BC

  • 第14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分类(4分)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6分)
    (2)如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并简明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分类是指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等作为区分的标准,将符合同一标准的事物聚类,不同的则分开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三角形分类:师
    ①按边的关系分类
    ②按角的关系分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学生在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热爱数学,培养其创新精神。
    (3)导入:
    (课件出示动画片: 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三角形在争论,大的三角形对小的三角形说,“我的内角和比你大。” 小的三角形对大的三角形说,“我的内角和比你大。”两个三角形争论不休,学生小声议论着,争论着。)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助大三角形和小三角形解决这个问题啊
    生:可以把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比一比。
    生:它们不是一个角在比较,可怎么比呀
    生:我们先画出一个大三角形,再画一个小三角形。分别量一量这两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这样就知道谁的内角和大,谁的内角和小。
    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意图]以创设情境一播放动画片的形式引入课题,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生活经验,这样的导入更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热情。

  • 第15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帮助学生正确学习和记忆单词的方法。(10分)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新授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单词的时候要讲究词汇呈现策略: ①采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模拟动作表演、手势等方式呈现词汇,避免翻译;
    ②提供上下文的情景或定义,即从语境中学习词汇;
    ③用同义词或反义词解释新词;
    ④利用词根、词干、前缀、后缀、转化、合成等学习记忆扩充新
    单词;
    ⑤在语词组块中教学英语单词。
    教师还要注意提供好的办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①分散记忆比集中记忆更有效。教师可以将一列单词分做六次记忆,每次十分钟,其记忆效果将比一次学习六十分钟更佳;
    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越是活跃越是有效。即学习者有必要行动起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全身反应法”的课堂活动会有助于词汇的学习和记忆;
    ③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单词的学习和记忆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场景。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学生能够认读、听懂与图形相关的五个词汇: circle,square,triangle,star, rectangle
    b.学生能够使用“I have ..”.的句型来描述本课所呈现的图形。
    ②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在单词以及句型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听说技能。
    ③情感目标
    创设竞赛场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同时加深对图形的理解。
    (3)教学环节
    ①导入
    Free-talk
    教师询问学生“What can you do”,“Can you draw pic-tures”“Do you want to draw some shapes”来弓|到学生
    回答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 ]通过Free-talk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为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做铺垫。
    ②新授
    a.教师创设“识图大赛”的游戏,分别呈现“circle, square,triangle, star,e rectangle ”这五个单词的图片。
    b.教师任意呈现-个“star” 的图片,教师自己说“小have a star”并引导学生复述;教师再任意呈现其他图形,引导学生用“I have.."句型进行回答,回答过程中可领读并纠正学生单词
    的发音。
    c.学生听录音并跟读,进一步完成“Look and learn” 的任务。
    [设计意图]教师选取图形的图片,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材料,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创设‘ ‘识图比赛”的情境并借助图片,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单词及句型;听录音以及纠正发音等方式训练了学生的语音语调,很好地完成了讲授单词及句型的任务。

  • 第16题: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答案:
    解析:
    问题(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 小数除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归纳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的计算方法。②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2.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问题(一):
    一、复习准备
    1.学生独立计算:
    224÷4 1236÷12
    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1236二 12这道题是怎么算的。
    (强调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I,0占位)
    2.同时提问: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3.填一填:
    0.32.面含有32个()。
    1. 2里面含有12个()。
    0.25.面含有()个百分之一。
    2. 4里面含有()个十分之一。
    8里面含有()个十分之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I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
    2.师:同学们,你们有谁坚持晨练?晨练对身体有什么益处?
    3.请看屏幕:仔细观察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4.思考:王鹏坚持晨练,按计划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5.学生独立列出算式:22.4÷4
    师:为什么用除法解决?帮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含义。
    三、自主探索
    1.独立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与同伴交流一下。
    3.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怎样把小数变成整数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教 师可以随学生的回答做以下板书)
    22. 4 千米= 22400 米 22400÷4 = 5600 米 5600米=5. 6千米
    4.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22.4÷4?商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
    (重点突出:余下的2与0. 4合起来,表示24个0. I,商6是表示6个0. I,应在商的个 位与十分位之间点上小数点。在整数商完后,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接着往 下商)
    5.想一想: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和把22. 4千米化成米计算的结果相同吗?说明了 什么?观察竖式中被除数和商的小数点,你有什么发现?
    6.比一比:和我们前面准备题中的224÷4相比,你发现22. 4÷4与224÷4哪些地方 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7小结。
    (1)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除。
    (2)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8.完成书上“做一做”。
    (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四、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
    42÷3
    4. 2 ÷ 3
    2.用竖式计算。
    38. 7÷9
    7. 26÷6
    16. 5÷15 43. 5÷29
    3.《新编童话集》共4本,售价28. 6元,平均每本售价多少钱?
    [设计理由]在教授计算方法时,先抛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法,寻找解决例 题的方法,并比较方法之间的不同,这一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 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第17题:

    基于百度信息流资讯穿插展现在内容资讯中的原生广告,其特点有哪些?()

    • A、内容页相关推荐广告更符合阅读环境与需求场景
    • B、上下文信息内容更匹配,广告与信息流资讯更融合
    • C、内容页相关推荐广告更符合阅读环境与展示场景
    • D、定向展示,更符合TA阅读及消费行为

    正确答案:B,C,D

  • 第18题:

    阅读教学中词句教学的主要方法()。

    • A、比较辨析法
    • B、诵读法
    • C、讨论法
    • D、上下文联系法
    • E、直观形象法

    正确答案:A,D,E

  • 第19题:

    以下属于阅读法特点的是()。

    • A、通过翻译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 B、通过上下文掌握词汇
    • C、学生避免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写出完成下列功能的UNIX命令。将当前目录下文件wb1,wb2拷贝到子目录/home下。


    正确答案:cp wb1 wb2 /home

  • 第21题:

    下列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的是( )。

    • A、设置学习目标
    • B、浏览阅读材料
    • C、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
    • D、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填空题
    阅读目的是指实现阅读愿望,完成阅读行为,达到()的要求。

    正确答案: 阅读效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会话管理主要完成SGSN与GGSN间的隧道建立、修改和释放的控制功能,具体包括功能()
    A

    PDP上下文激活功能(PDP Context Activation)

    B

    PDP上下文修改功能(PDP Context Modification)

    C

    PDP上下文去激活功能(PDP Context Deactivation)

    D

    PDP上下文保留功能(PDP Context Preservation)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阅读教学中词句教学的主要方法()。
    A

    比较辨析法

    B

    诵读法

    C

    讨论法

    D

    上下文联系法

    E

    直观形象法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