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五年级一班的张老师在一次数学课上出了两道题,规定每道题做对得2分,没做得1分,做错得0分。张老师说:可以肯定全班同学中至少有6名学生各题的得分都相同。那要保证这种情况,这个班至少有多少人? A.24 B.36 C.46 D.58

题目
五年级一班的张老师在一次数学课上出了两道题,规定每道题做对得2分,没做得1分,做错得0分。张老师说:可以肯定全班同学中至少有6名学生各题的得分都相同。那要保证这种情况,这个班至少有多少人?

A.24
B.36
C.46
D.58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
由“至少有6名学生各题的得分都相同”看出,应该以各题得分情况为抽屉,学生为物品。得分情况有3x3=9种,即有9个柚屉。本题转化为:已知9个抽屉中至少有一个抽屉至少有6件物品,得到至少有 9x(6-1)+1=46 人。
更多“五年级一班的张老师在一次数学课上出了两道题,规定每道题做对得2分,没做得1分,做错得0分。张老师说:可以肯定全班同学中至少有6名学生各题的得分都相同。那要保证这种情况,这个班至少有多少人? ”相关问题
  • 第1题:

    张老师走进教室后,发现地上有一些碎纸片。
    “是哪个同学撕的废纸?”老师一问,同学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陈伟的身上。
    “老师,是陈伟撕的。”
    “不是我!”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张老师看在眼里,什么都明白了。这时张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几个同学的证明把陈伟拉出来,当着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一顿,说他不能自觉保护环境,为班级丢分,使我们这个 “优秀班级”荣誉受损。但张老师平静地把目光投向全班同学,说:“谁扔的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要自觉地保持班级的环境卫生,哪一个同学愿意把纸片捡干净?”张老师话音刚落,几乎全班同学都把手举了起来。张老师又说:“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这么多同学举手,该让谁来做呢?”这时陈伟连忙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让我去捡吧!”张老师笑着对他点头说:“好!”他马上把地上的纸片捡得干干净净。张老师用赞许的目光看看陈伟,说:“陈伟为了班级环境卫生不怕脏,一个人把纸片捡干净,为班级做了好事,给大家做出了榜样。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自觉保持卫生的好习惯。”
    下课后,陈伟就来到张老师身边,低着头说: “老师,纸片是我扔的,以后我再也不随地乱扔东西了。”张老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请分析材料中张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运用的德育方法和遵循的德育原则。


    答案:
    解析:
    (1)张老师主要采用了品德评价法、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①当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愿意捡纸片时,张老师说:“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值得老师学习。”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肯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使用了品德评价法。②当陈伟把纸片捡干净后,张老师在全班面前对他进行了表扬,让大家向他学习,使用了榜样示范法。③张老师明知是陈伟扔的纸片,但故意装作不知,通过让陈伟自己捡纸片,指导陈伟进行自我品德反省,最后陈伟主动找张老师承认了错误,实现了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使用了自我教育法。
    (2)张老师遵循的德育原则有: ①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张老师没有把陈伟拉出来狠狠地批评一顿,而是调动陈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②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张老师尊重陈伟的人格,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与信赖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③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张老师对陈伟进行德育时注意依靠学生集体,在全班同学都愿意去捡纸片的大环境下,通过集体对陈伟进行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 第2题:

    有一份选择题试卷共6个小题,其得分标准是:一道小题答对得8分,答错得0分,不答得2分,某位同学得了20分,则他(  )


    A.至多答对一道题

    B.至少有三个小题没答

    C.至少答对三个小题

    D.答错两个小题

    答案:D
    解析:
    此题只需要清楚一个例子,就是要得20分可以是答对两道题,答错两道,不答两道这么一种可能情况。然后,应用此例子逐个排除。首先A项说至多答对一道题,可见可以排除掉;B项至少三道没有答,意思是有三道或者三道以上没答,可以排除;C项至少答对三道,也可以排除;随后得出D项是正确答案。

  • 第3题:

    对四年级三班40个学生进行一次数学测验,各题得分情况如下图,用Excel求各试题的难度.


    答案:
    解析:
    第一步:单击C23单元格;
    第二步:在C23中直接输入“ =SUM(C3:C22)/(COUNT(C3:C22)* 2) ”,回车,则在此单元格返回难度系数为0.8;
    第三步:再单击C23,拖动右下角填充柄,往右拖动复制到填空题结束,本例到E23,则其他难度系数也分别自动算出;
    j第四步:把E23的公式复制到F23,再把其中的“ *2”改为“ *5”(因为分值不同),即分值由2分改 j为5分;
    第五步:单击F23,并拖动F23的填充柄往右复制。
    依上操作方法,可以用计算机很快算出各题难度。
    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各试题的难度系数都大于0.5,所以此试卷的难度是合适的。

  • 第4题:

    某数学竞赛共160人进入决赛,决赛共4题,做对第一题的有136人,做对第二题的有125人,做对第三题的有118人,做对第四题的有104人。那么,在这次决赛中至少有几人得满分()

    • A、3
    • B、4
    • C、5
    • D、6

    正确答案:A

  • 第5题:

    有一份选择题试卷共6道小题,其得分标准是:一道小题答对得8分,答错得0分,不答得2分。某位同学得了20分,则他( )。

    • A、至少答对一道小题
    • B、至少有三道小题没答
    • C、至少答对三道小题
    • D、答错两道小题

    正确答案:D

  • 第6题:

    问答题
    张老师走进教室后,发现地上有一些碎纸片。 “是哪个同学撕的废纸?”老师一问,同学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陈伟的身上。 “老师,是陈伟撕的。” “不是我!”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张老师看在眼里,什么都明白了。这时张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几个同学的证明把陈伟拉出来,当着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一顿,说他不能自觉保护环境,为班级丢分,使我们这个“优秀班级”荣誉受损。但张老师平静地把目光投向全班同学,说“谁扔的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要自觉地保持班级的环境卫生,哪一个同学愿意把纸片捡干净?”张老师话音刚落,几乎全班同学都把手举了起来。张老师又说: “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这么多同学举手,该让谁来做呢?” 这时陈伟连忙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让我去捡吧!”张老师笑着对他点头说“好!”他马上把地上的纸片捡得干干净净。张老师用赞许的目光看看陈伟,说:“陈伟为了班级的环境卫生不怕脏,一个人把纸片捡于净,为班级做了好事,给大家作出了榜样。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自觉保持卫生的好习惯。”下课后,陈伟就来到张老师身边,低着头说:“老师,纸片是我扔的,以后我再也不随地乱扔东西了。”张老师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张老师采用了什么教育方法?

    正确答案: 主要采用了品德评价法和榜样示范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当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愿意捡纸片时,张老师说:“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肯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使用了品德评价法。当陈伟把纸片捡干净后,张老师在全班面前对他进行了表扬,让大家向他学习,使用了榜样示范法。张老师明知是陈伟扔的纸片,但故意装作不知,通过让陈伟自己捡纸片,指导陈伟进行自我品德反省,最后陈伟主动找张老师承认了错误,实现了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使用了品德修养指导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教师:“请你跟我这样做!”幼儿:“我就跟你这样做!”这个模仿游戏一直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可今天张老师带着孩子们玩这个游戏时,真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想和你那样做!”张老师一听愣住了,马上停下来,问他为什么。真真摇摇头说:“我想做和老师不一样的动作!”张老师听完灵机一动说:“那好,真真就做和老师不一样的动作。”游戏开始了,真真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和老师不一样,张老师拍手,他就跺脚,张老师扮小花猫,他就学大老虎。一会儿之后,好多小朋友跟张老师说:“老师,我们也要做不一样的动作。”张老师爽快地说:“好,我们把儿歌改成‘请你跟我这样做!我不跟你这样做!’你们的动作都要跟老师的不一样哦!”游戏重新开始,孩们做得特别认真,没想到孩子们做出了许多平时没有的动作。张老师发现,改变规则以后,这个游戏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了,孩子们的反应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游戏结束后,孩子们仍然十分兴奋,纷纷说:“老师这样真好玩!”问题:请从儿童观的角度,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某班进行一次考试,满分是50分,已知每个人的得分均为整数,则为保证有两个人的得分一样,请问这个班至少有多少人?()
    A

    50

    B

    51

    C

    52

    D

    53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若李老师和刘老师参加培训,则张老师也参加培训”,要由此推出“李老师没参加培训”,需增加的一项是()。
    A.张老师没参加培训
    B.张老师参加了培训
    C.刘老师参加了培训,张老师没参加
    D.刘老师和张老师都没参加培训
    得分 评卷人


    答案:C
    解析:
    “若李老师和刘老师参加培训,则张老师也参加培训”,要由此推出“李老师没参加培训”,需增加的一项是刘老师参加了培训,张老师没参加。
    专家点拨:逻辑推理中的结论推断试题,所选择的结论是必然能够推出的,条件不足不能必然推出的不选。

  • 第10题:

    材料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对某一数学问题,明明和帅帅分别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答案。数学老师张老师并没有直接说谁的计算方法好,谁的计算方法不好,而是把他们两个都请上讲台,让他们将自己的思路、解题方法展示给大家。同学们认为他们的解法都很好。张老师立即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打开自己的思路、发散思维,一道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时张老师表扬了明明和帅帅都做得很好。
    问题:
    请从教育观的角度分析张老师的做法。


    答案:
    解析:
    张老师的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要求。 (1)素质教育强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材料中张老师注重学习思维的过程,并让他们来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解题过程,掌握解题方法。
    (2)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以往只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材料中张老师不仅关注个别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注意引导全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打开思路,学会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3)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素质教育不是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收器,而是知识的主人。材料中,张老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来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 第11题:

    新转来的小强是有名的调皮生,同年级别的班主任都不愿意接收他,而张老师二话没说就同意他转到自己班级里。
    开学时,张老师在班会上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欢迎仪式,说道:“有一位活泼热情的新成员—小强,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随后,张老师有到小强家里进行了家访。
    一开始,小强有所改变,上课捣乱情况几乎看不见了,特别是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表现尤为突出: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又有其他科任老师说小强上课捣乱。
    老师把小强叫到办公室,结合刚学习的内容,对他说:“小强,老师发现你的数学很棒哦,我这里有几道数学题,想试试吗?”“3乘0等于?”“0!”小强回答得干脆利落。“10乘50,再乘0?”“0!”…… 小强回答一次比一次声小,“老师,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这时,张老师说:“刚才做的题目里,有哪些数相乘可以得到一个更大的数,可是因为0的存在,它的最终结果却都是0.你愿意做这个0吗?”“老师。我不愿意当这个0!”小强急促地说,一改刚开始无所谓的态度,“每个同学都应该为班级增光夺彩,做一个有益的“数”。你说对吗?”小强点点头......
    在随后一段时间里,张老师特别注意观察小强,还根据小强的优势,让其担任了数学课代表。同时,他还经常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情况。大家都反映在小强的课堂表现中,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谈谈张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答案:
    解析:
    张老师的教学行为很好地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观要求教育要做到教育公正,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首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张老师并没有因为小强的调皮捣蛋就放弃他,而是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等方面逐步提高小强的学习成绩,增强小强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具有巨大的差异,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材料中张老师根据小强的学习数学的优势,因势利导,让其担任数学课代表,体现了张老师把小强同学看作是独特的人的理念。 再次,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材料中,张老师通过方法的引导和自信心的确立,激发起小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小强的数学成绩,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进步,体现了张老师把小强同学看作是学习主体的理念。
    因此,作为教师,在面对像小强这样的后进生时,要结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12题:

    有一份选择题试卷共6个小题,其得分标准是:一道小题答对得8分,答错得0分,不答得2分,某位同学得了20分,则他()

    • A、至多答对一道题
    • B、至少有三个小题没答
    • C、至少答对三个小题
    • D、答错两个小题

    正确答案:D

  • 第13题:

    问答题
    材料:   新转来的小强是有名的调皮生,同年级别的班主任都不愿意接收他,而张老师二话没说就同意他转到自己的班里,开学时,张老师在班会上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说道:“有位活泼热情的新成员——小强,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随后,张老师又对小强的家进行了家访。     开始,小强有所改变,上课搞乱的情况几乎看不到了,特别是在张老师的数学课上表现尤为突出: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又有其他科任老师说小强上课捣乱,张老师把小强叫到办公室,结合刚学习的内容,对他说:“小强,老师发现你的数学很棒哦,我这里有几道数学题,想试试吗?”“3乘0等于?”“0。”小强回答得干脆利落,10乘50,再乘0?”“0”...小强的回答一次比一次声小,“老师,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张老师说:”你刚才做的题目里,有些数相乘可以得到个更大的数,可因为0的存在,他们最终的结果都是0,你愿意做这个0吗?”,“老师,我不想当这个0”,小强急躁的说,一改刚开始无所谓的态度,“每个同学都应该为班级争光添彩,做一个有益的数,你说对吗?”,小强点点头...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张老师特别注意观察小强,还根据小强的优势,让其担任了数学课代表,有时,他还常常向其他科任老师了解情况,大家反映从小强的课堂表现中,看到了可喜的变化。    问题:结合学生观,评析张老师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4题:

    单选题
    对若干人进行测试,一共5道题,规定每道题做对得2分,没做得1分,做错得0分。考官说这次测试至少有3个人每道题的得分都一致。则至少有多少人参加测试?(  )
    A

    450

    B

    488

    C

    243

    D

    487


    正确答案: D
    解析:
    每道题都有3种得分的可能性,则得分情况共有35=243种,则至少有243×(3-1)+1=487人参加测试。

  • 第15题:

    问答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对某一数学问题,明明和帅帅分别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答案。数学老师张老师并没有直接说谁的计算方法好,谁的计算方法不好,而是把他们两个都请上讲台,让他们将自己的思路、解题方法展示给大家。同学们认为他们的解法都很好。张老师立即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打开自己的思路、发散思维,一道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时张老师表扬了明明和帅帅都做得很好。请从教育观的角度分析张老师的做法。

    正确答案: 张老师的做法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要求。
    (1)素质教育强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材料中张老师注重学习思维的过程,并让他们来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解题过程,掌握解题方法。
    (2)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以往只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材料中张老师不仅关注个别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注意引导全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打开思路,学会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3)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素质教育不是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收器,而是知识的主人。材料中,张老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来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单选题
    某数学竞赛共160人进入决赛,决赛共4题,做对第一题的有136人,做对第二题的有125人,做对第三题的有118人,做对第四题的有104人。那么,在这次决赛中至少有几人得满分?
    A

    3

    B

    4

    C

    5

    D

    6


    正确答案: 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