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 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由于洋务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 果的移植过程,因此必然引出一些问题:要不要 移植新学(西学)?移植西学能否解决中国的问 题?如果要,是否全盘移植或是部分移植?如何 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文明的关系?在回答这些 问题时,守旧派对西学采取顽固拒绝的态度,认 为提倡西学就是舍本逐末;洋务派应付守旧派的 攻讦,提出了 “中体西用”的思想,认为在突出 “中学”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以“西学”为辅,这 一思想也是两个派别思想斗争的结果。张之洞 于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 论体系,并按此思想路线进行湖北的教育改革。
更多“什么是“中体西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体西用”的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1)解除“变我祖法,乱我圣道”之患,又可迈开学习西学的步伐,使中国走向富强。
    (2)在“中体西用”的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还是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第2题:

    “中体西用”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纲。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中体西用论”是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正确答案:洋务派、改良派

  • 第4题:

    贯穿“中体西用”精神的近代学制是()


    正确答案:壬寅癸卯学制

  • 第5题:

    中体西用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 第6题:

    论述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购买军械和兴办军用企业开始,发展到兴办诸如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企业。洋务事业本身呼唤新型人材,因此以培养洋务人材为中心,相应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层度不断深入。
    从最初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长技”和中外交涉所必需的“西文”,进而将数学和其他科技知识也纳入学习范围,到70年代后又扩展到商学、兵制、工矿农医、铁路、律例、学校组织等应用、管理学领域。“中体西用”的内涵因此不断调整,“西用”的范围不断延伸,逐渐纳入新的成份。此一时期,“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论证,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留学教育和洋务学堂的创办,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中体西用”是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式所代替。

  • 第7题:

    主张“中体西用”的代表人物是()。

    • A、张之洞
    • B、李鸿章
    • C、梁启超
    • D、蔡元培

    正确答案:A

  • 第8题:

    评“中体西用”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正确答案:1积极影响:
    (1)“中体西用”论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这一理论在洋务运动时期曾超过积极的作用,在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时,要想变革,也只有在这一理论的口号下才有可能部分引进西学
    (2)另一个积极作用在于它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中体西用”继承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但二者有一些重要的不同,使得儒家经典已不再具有无所不能的绝对权威性,儒学由内圣推及到外王的逻辑结构就遭到了破坏,而不得不把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引到中国文化中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2消极影响:
    这一理论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当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制度层面时,中体西用则阻碍了这一进程,因为中体西用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而制度层面则是要改变这一体制,所以它成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严重阻力。

  • 第9题:

    判断题
    戊戌维新运动的宗旨是中体西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与“中体西用”论主旨相背离的是“儒学复兴说”。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中体西用”的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解除“变我祖法,乱我圣道”之患,又可迈开学习西学的步伐,使中国走向富强。
    (2)在“中体西用”的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还是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与“中体西用”论主旨相背离的是“儒学复兴说”。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3题:

    “五项教育宗旨”所秉承的依旧是“中体西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戊戌维新运动的宗旨是中体西用。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5题:

    简述“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 第16题: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 A、“全盘西化”
    • B、“西体中用”
    • C、“中体西用”
    • D、“师夷长技以制夷”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中体西用论”是哪一派的文化主张和理论?其基本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积极和消极作用?


    正确答案:“中体西用”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其基本主张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为“体”’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这对于当时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促进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具有积极意义。这一文化主张不仅成为当时维新派的“流行语”,而且一直影响清政府,以此为主张推行新政。另一积极作用在于对传统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的挑战,认为“修己”可通过“中学’’来实现,而“事功’’则要借助“西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但是,“中体西用”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当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要求改变传统文化的“体”——纲常名教和“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时,就与“中体西用论”要维护的“体”产生了严重冲突,因而这一主张也就成为中国文化现代趋向的阻力。到戊戌维新时,“中体西用论”更成为阻碍社会进步思潮的逆流。

  • 第18题:

    “中体西用论”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 第19题:

    问答题
    “中体西用论”是哪一派的文化主张和理论?其基本主张是什么?有什么积极和消极作用?

    正确答案: “中体西用”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其基本主张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为“体”’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这对于当时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促进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具有积极意义。这一文化主张不仅成为当时维新派的“流行语”,而且一直影响清政府,以此为主张推行新政。另一积极作用在于对传统儒家经典的绝对权威的挑战,认为“修己”可通过“中学’’来实现,而“事功’’则要借助“西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但是,“中体西用”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当20世纪初,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要求改变传统文化的“体”——纲常名教和“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时,就与“中体西用论”要维护的“体”产生了严重冲突,因而这一主张也就成为中国文化现代趋向的阻力。到戊戌维新时,“中体西用论”更成为阻碍社会进步思潮的逆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中体西用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

    正确答案: 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其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盛行,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矛盾,系统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发挥他的先辈们的思想,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使之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也就构成了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2)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他提出了“除讼累”、“省文法”、“修监羁”等情况。他还建议清政府采用西法,聘请西方律师,博采各国法律,为中国制定矿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刑律。
    (3)“法律本原应与经术相表里”。
    他维护“三纲”,反对民权和男女平权,认为纲常名教是本源,法律是形式,法律应服从于纲常名教。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