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试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评述。”相关问题
  • 第1题:

    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发展分析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局限。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也称旧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即: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三纲是维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准则。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西政指与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西方科技。
    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在《会通》篇中论证了二者的结合和共存:“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和“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其次,中体西用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严复对“中体西用”的批驳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合之则两立,分之则两亡。”“中体西用”是“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深刻地揭露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错误实质。

  • 第2题:

    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也是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
    (3)论学制。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系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对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相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企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它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粱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中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梁启超有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

  • 第3题:

    试评述张之洞《劝学篇》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学思想。


    答案:
    解析:
    1898年,洋务派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一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中学也称1日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1日学”,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劝学篇》的内篇中,张之洞将中学作为根本内容,其目的是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外篇中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艺等方面内容以挽救走向末路的大清王朝。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围绕中学和西学提出了一个改革教育体制的思想纲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张之洞建议各地建立不同的学制系统以及教育结构布局。在京师建立大学堂,道府建立中学堂,州县建立小学堂,中小学为大学堂培养、输送人才。第二,关于学堂课程设置及课程层次,张之洞提出“新旧兼学”“政艺兼学”的原则,对于课程设置,其主张在各个不同学段,中学的四书五经作为必学之课程,而西学则根据年龄作适当的安排。第三,重视基础教育,张之洞提出“宜教少年”的原则,主张教育从娃娃抓起,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第四,重视师范教育。张之洞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他认为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而合格的教员必须经过正规的训练,这些思想在“癸卯学制”及《学务纲要》中有充分体现。在“癸卯学制”中,各级各类师范教育相互配套,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初级师范与中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专科学校;优级师范与高等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第五,重视发展农工商矿并专业的发展。在极力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张之洞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提出“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的主张,并积极举办各种职业专业教育。这些新式的教育思想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也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就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而言,其在构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的全面转型。首先,“中体西用”思想作为基础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兴起。当时的中国面对如何才能名正言顺地学习西学、培养新式人才的情形,“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对此问题给出了一个看似走了折中路线,但却是当时最好的解决方案。“中体西用”思想对于洋务派倡导新式教育,对于国人接受西学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对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在思想舆论方面起到了保护作用。其次,“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近代新式学校的创办。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的统计,从1862年第一所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创立到戊戌变法前,各类新式学校有:外国语学堂7个;军事学堂10个:科学技术学堂13个。可见“中体西用”的意识和口号作用于中国近代社会,尤其是作用于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次,“中体西用”论为近代新式教育注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与文化内容。例如在当时很多外语学校、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的教学内容中,都淡化了中学的内容。而外文、自然科学等已成为课程设置的重头戏。这对于变革旧的教育内容,改变我国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社会进步所需的新式人才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此外在教育形式方面,“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 第4题:

    “中体西用”思想是在()中进行系统阐发的。

    • A、海国图志
    • B、劝学篇
    • C、华事夷言
    • D、各国律例

    正确答案:B

  • 第5题:

    评述“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洋务派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在洋务学堂的招生和遴选留学生时注意汉文、经学有根柢者,在教学内容上曾国藩等强调要“查考中学、西学,分别教导„„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宣讲圣谕广训„„”。这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封建旧文化充斥整个社会,“西学”动辄受到守旧派的指斥。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事实上,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西用”的范围也不断延伸,并逐渐纳入新的成为,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也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但当“西学”传播的重心由科技领域推进到涉及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领域,由物质文明层次进入精神文明层次,直接冲击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伦理等“中体”核心部分时,“中体西用”的提出无疑又阻碍了其推进。因此,“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第6题: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


    正确答案: 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其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 第7题: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 A、“全盘西化”
    • B、“西体中用”
    • C、“中体西用”
    • D、“师夷长技以制夷”

    正确答案:D

  • 第8题:

    问答题
    评述“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洋务派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在洋务学堂的招生和遴选留学生时注意汉文、经学有根柢者,在教学内容上曾国藩等强调要“查考中学、西学,分别教导„„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宣讲圣谕广训„„”。这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封建旧文化充斥整个社会,“西学”动辄受到守旧派的指斥。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事实上,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西用”的范围也不断延伸,并逐渐纳入新的成为,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也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但当“西学”传播的重心由科技领域推进到涉及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领域,由物质文明层次进入精神文明层次,直接冲击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伦理等“中体”核心部分时,“中体西用”的提出无疑又阻碍了其推进。因此,“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述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 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购买军械和兴办军用企业开始,发展到兴办诸如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企业。洋务事业本身呼唤新型人材,因此以培养洋务人材为中心,相应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层度不断深入。
    从最初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长技”和中外交涉所必需的“西文”,进而将数学和其他科技知识也纳入学习范围,到70年代后又扩展到商学、兵制、工矿农医、铁路、律例、学校组织等应用、管理学领域。“中体西用”的内涵因此不断调整,“西用”的范围不断延伸,逐渐纳入新的成份。此一时期,“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论证,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留学教育和洋务学堂的创办,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中体西用”是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式所代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盛行,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矛盾,系统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发挥他的先辈们的思想,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使之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也就构成了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2)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他提出了“除讼累”、“省文法”、“修监羁”等情况。他还建议清政府采用西法,聘请西方律师,博采各国法律,为中国制定矿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刑律。
    (3)“法律本原应与经术相表里”。
    他维护“三纲”,反对民权和男女平权,认为纲常名教是本源,法律是形式,法律应服从于纲常名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评述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儒家思想是其中影响最大并且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虽然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确实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形成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儒家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也对中国的现代化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教育
    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性,决定了教育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教育对中国人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对个人而言,教育具有使一个人安身立命、被社会容纳、体现自己人生目的的价值;对家族而言,教育具有荫泽后代,荣耀门楣的意义;对社会而言,教育具有使社会保持秩序与发展的作用;对国家而言,具有保江山,稳天下的功能。儒家文化正是始于教育,并通过教育的中介作用,来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延续服务的。
    (2)重世俗而轻神性
    重世俗而轻神性是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特质,也是东西方教育思想从起源处即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上的第一个重大差异。中国教育思想传统注重在现实的社会中培养人,又主张通过培养具有人伦精神的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服务,而不以超然处世的目的为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使人们在生活中能够忍辱负重,顽强生存,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强烈的生存意识与生活能力。
    (3)重道德而轻功利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注重道德的学派,中国古代教育理念所表现出来的重道德而轻功利的价值观,表现在教育实践上,就是崇尚教育的伦理价值而贬低教育的实用价值。这也是中国长期以来重道德而轻功利的教育经济思想的原因所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4)重政务而轻自然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中这种重政务而轻自然的特质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格,从积极方面讲,它鼓励人们介入社会的政治生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能不畏缩退避,慷慨就义。从消极方面讲,由于过分强调了教育所具有的治国安邦、教化人民的政治作用,虽然在形式上抬高了教育的地位,但实际上却导致了教育功能的“狭窄化”,从而限制了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限制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也限制了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的教育。
    (5)重和谐而轻竞争
    和谐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也贯穿着和谐的精神。重和谐而轻竞争的价值取向,也对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方式、方法产生了一定影响,形成了注重自我教育和道德反省的传统。如孔子就把能否自觉反省自己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孟子则把自我教育与道德反省称为“求放心”,认为做学问的要旨就是不要舍弃义的必由之路,放失“仁”的固有善心,反求诸自身,恢复自然的善德。这种自我教育与道德反省的方法,被宋明理学家发展为体系化、程序化的教条如“存养”“省察”“慎独”等,形成了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理念的内向化的特点。
    (6)重整体而轻个体
    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道德、重和谐中庸、重世俗政务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其教育理念的整体倾向。儒家教育的理念将国家、民族、家族、家庭的利益放在前面,而将个人利益放于末尾,非常强调整体性。
    重整体而轻个体的价值取向,对于教育人民讲求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强化民族的凝聚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系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家长主义、主权主义,甚至专制主义,压抑、约束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这种价值取向既能塑造出虚怀若谷、尊敬师长、热爱集体的高尚品质,也可能会培养出谨小慎微、阳奉阴违、自卑自抑的消极的人格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中体西用”思想是在()中进行系统阐发的。
    A

    海国图志

    B

    劝学篇

    C

    华事夷言

    D

    各国律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体西用”思想的集中体现在(  )

    A.《大同书》
    B.《海国图志》
    C.《原强》》
    D.《劝学篇》

    答案:D
    解析:
    张之洞的代表作,集中体现这一思想。

  • 第14题:

    试评述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答案:
    解析: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孑L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是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 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入事,忽 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①学一思一行并重;②因材施教;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 教学的人): (8)道德教育: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②道德教育 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 第15题:

    以《劝学篇》为例,评述“中体西用”这一指导思想。


    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第16题:

    试述严复对“中体西用”论的批评。


    正确答案: 近代体用之争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处理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在积极的层面有容纳西学和认可改革的意义,但在根本上是力图挽救儒家所遇到的危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遭到了严复等近代维新论者的尖锐批评。
    严复首先从历史观上对中西不同的思维观念进行了鉴别。他指出,中西之间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人“好古而忽今”,西方人“力今以胜古”,所以中人相信历史循环,而西人信奉历史进化,这就必然造成了西方的强盛和中国的落伍。
    在政治伦理观上,中国重三纲,讲亲亲和尊主,西方则重平等,讲尚贤和隆民,双方优劣非常明显。
    至于“中体西用”的学说本身,严复认为是完全说不通的。因为体用一源,不可分割,不存在牛体马用,也就不存在中体西用。所以,想以中体西用的拼凑来避免列强的倾轧,只能是自欺欺人。只有从根本上变革中国旧学,才有可能真正挽救中国衰亡。

  • 第17题: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

    • A、洋为中用
    • B、中体西用
    • C、古为今用
    • D、全盘西化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简述“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

  • 第19题:

    论述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购买军械和兴办军用企业开始,发展到兴办诸如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企业。洋务事业本身呼唤新型人材,因此以培养洋务人材为中心,相应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层度不断深入。
    从最初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长技”和中外交涉所必需的“西文”,进而将数学和其他科技知识也纳入学习范围,到70年代后又扩展到商学、兵制、工矿农医、铁路、律例、学校组织等应用、管理学领域。“中体西用”的内涵因此不断调整,“西用”的范围不断延伸,逐渐纳入新的成份。此一时期,“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论证,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留学教育和洋务学堂的创办,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中体西用”是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式所代替。

  • 第20题:

    单选题
    张之洞“中体西用”的“中学”指的是(  )。
    A

    法家思想

    B

    心学思想

    C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D

    儒家学说


    正确答案: B
    解析: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清朝官员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很流行,但他是在满清传统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中学巩固地盘,以便维持中学正统的地位,也就是封建的体制。

  • 第21题:

    问答题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

    正确答案: 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其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洋务运动秉承“中体西用”思想,是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统治阶级自救运动,秉承的是“中体西用”的思想。

  • 第23题:

    判断题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思想家主张“中体西用”。(  )
    A

    B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