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Ⅱ.阅读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 一个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新的应用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如以自编应用题(一题多变) 和解应用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应用题归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 刻性等等。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 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题目
Ⅱ.阅读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某研究者想探明教学方式与学生思维品质形成的关系,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 一个班作为实验班,采用新的应用题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如以自编应用题(一题多变) 和解应用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应用题归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 刻性等等。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 为实验产生的效果。
写出该研究使用的随机抽样方法的名称。


相似考题
更多“Ⅱ.阅读下述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 ”相关问题
  • 第1题:

    (二)请仔细阅读资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35分)

    2.什么是“低碳经济”?


    正确答案: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 第2题:

    案例十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是某求助者MMPI-2的测验结果:



    关于该求助者的测验结果,正确的说法包括()。多选

    A. 无症状夸大或诈病倾向
    B. 370题以后的回答无效
    C. 从ICH看该测试结果有效
    D. 有50道题回答矛盾或无法回答

    答案:A,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测验技能 /MMPI
    分析效度量表,F量表63分(56分≤T≤70分,有效),ICH原始分5分(<10分,有效),说明该测试结果有效,说明无症状夸大或者诈病,A选项正确,C选项正确。Fb没有≥90,说明370题以后的回答有效,B选项错误。Q原始分11分,说明有11道题回答矛盾或者无法回答,D选项错误。

  • 第3题:

    案例十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是某求助者MMPI-2的测验结果:



    HAMA量表的因子数量为()。单选

    A. 2
    B. 3
    C. 5
    D. 7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 心理测验技能 /HAMA
    HAMA有两个因子:①躯体性焦虑因子:肌肉系统、感觉系统、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生殖泌尿系统症状、植物神经系统症状等7项:②精神性焦虑:焦虑心境、紧张、害怕、失眠、认知功能、抑郁心境、会谈时行为表现等7项组成。

  • 第4题:

    阅读下述研究案例,按要求回答问题。某研究者想探明某种阅读方法对阅读成绩的影响,于是在一所小学随机选择了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纠正学生错误的阅读方法,教学生该种阅读方法。实验前后分别对该班进行了难度相当的测试。该班前后测平均成绩的差异视为实验产生的效果。(l)写出该实验的研究假设。(2)写出该实验设计的名称,并用符号表示其格式。(3)说明该实验设计的统计方法。(4)试从实验设计方面分析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及统计方法。


    答案:
    解析:
    (1)本实验的研究假设是:该种阅读方法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成绩的提高。(2)该实验设计的名称是单组前后侧设计,格式为:0.X 0:(3)该实验设计采用的统计方法是前测与后测成绩进行差异检验,如果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且后测成绩高于前测成绩,就表明该种阅读方法是有效的。(4)可能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案及统计方法①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由于没有控制组做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第二,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实验误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前后测相距时间如果很短,被试可能由于前测产生的练习效应,对后测内容敏感以及疲劳效应等而影响实验的结果;二是如果前后测相距时间过长,那么会出现保持和遗忘的个别差异问题,致使不易分辨出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反映变量,还是受无关变量干扰的结果。②改进方案再在这个学校抽取一个前测成绩与实验班相同的班级,作为对照组。将对照组的成绩与实验组的成绩形成对比。③采用的统计方法采用的统计方法是比较两个班级后测成绩与前测成绩差或使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 本题考查的是单组实验设计和对照组实验设计的区别。

  • 第5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

      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20分)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 第6题:

    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



    (1)以上教学片段体现出王老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2)运用案例中具体的事例说明王老师的教学理念。


    答案:
    解析:
    (1)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放性教学理念。 (2)片段1:“他们以4-6人为小组,有的挑选叶片,有的两手撑开袋子,有的将叶片分别装到两只黑色的塑料袋中,有的拿着白线绑扎着,有的在旁指点比划着,有的忙着写标签……”在小组分工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承担各种角色,采用这种组织形式进行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多个方面有所进步,让他们的潜能、生物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并且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创设了开放
    式、民主式的活跃课堂。
    片段2:放学的时候,同学们还在热烈地讨论着:“植物会呼吸吗 ”“如果植物能呼吸,它应该是呼出二氧化碳吧 ”“如果植物真的也呼出二氧化碳,那晚上我们的氧气有没有可能不够啊 ”体现了王老师不仅注重课上的实验探究,而且能激励学生将探究迁移到课外,倡导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片段3: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王老师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王老师对于学生实验的失败没有打击,而是鼓励和引导,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

  • 第7题:

    阅读《水调歌头》,回答问题概括本诗的情感内容。


    正确答案: 词人饮酒赏月,写下了这首一向析负盛誉的中秋咏月词,表达了人间生活的热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对经受离别这苦的人们表示安慰和祝愿。

  • 第8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 黛玉便同了宝钗,来至蘅芜苑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审你。”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问我什么?”请问宝钗为什么要审问黛玉?答:因为在行酒令时,黛玉一时着急竟引用了《牡丹亭》和《西厢记》里的话。宝钗“教导”黛玉不要被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黛玉自知有错,虚心接受了宝钗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导。

  • 第9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上海某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向日本出口一批服装,收到一份国外开来的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出口公司按信用证要求将货物运出。在向开证行交单要求付款时遭拒付,银行称单据提交有问题,缺少信用证要求的保险单。出口方声称货物已安全抵达目的港,保险单遗失并不影响进口方安全收货,坚持要求银行付款。试问出口方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我方按CIF贸易术语出口货物一批,按照合同规定装船完毕,取得包括提单在内的全套装运单据,并交单议付获得货款,但是,载货船在航行途中遭遇火灾,货物全部烧毁,买方闻讯后要求我方退换还贷款。请问,根据买方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某出口公司收到一份国外开来的不可撤销期信用证,出口公司按信用证要求将货物运出,但在尚未将单据送交当地银行议付之前,突然接到开证行通知,称开证人已经倒闭,因此开证行不再承担付款责任。开证行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出口公司应如何处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案例:阅读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二)仔细阅读资料,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根据给定资料,请概括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要求:分条作答,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15分)


    正确答案:
    1.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有:
    (1)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严重。药品生产低水平重复,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使整个医药市场成为买方市场,导致竞争无序,哄抬药价。 。
    (2)诊疗行为不规范,滥检查、开大处方、开责药、收红包、开单提成的现象屡禁不止。医疗卫生产品并非纯公共产品,有外部性,也有内部性,最大特点在于信息不对称。
    (3)医疗服务收费不合理。某些医疗机构自立项目、自定标准收费、擅自提高标准收费、肢解收费项目、重复收费。
    (4)医疗保障制度亟需完善。不少地方还没有实行医疗保障改革,人们看病难。
    (5)农民群众看病难,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不少病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困难和经济负担。

  • 第14题:

    案例十一: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面是某求助者MMPI-2的测验结果:



    以下用于评价精神症状严重程度及其变化的测评工具是()。单选

    A. BRMS
    B. HAMD
    C. BPRS
    D. HAMA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测验技能 /BPRS
    精神障碍患者可以使用BPRS、MMPI等量表测评。

  • 第15题:

    阅读下列语句,回答文后的问题。





    答案:
    解析:
    ①毅然:刚毅的样子。这里作毫不犹豫讲。 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这里有悲伤的意思。
    欣然:心情愉快的样子。这里有自信、从容的意思。
    ②第一段话说明刘和珍是一个热爱学习,勇于追求真理的人。这从她虽然生活艰苦,但毅然预订销行一向寥落的《莽原》即可看出。第二段话说明刘和珍富于远见和有着顽强的斗争精神。这从她虑及母校前途,为一些教员在杨荫榆被撤职以后,就纷纷引退而黯然泣下的情节即可看出(而以后事实的发展也证明了她的担忧确是一种远见)。第三段话说明刘和珍对反动派的斗争是从容不迫,充满信心的。“欣然前往”四个字,就是最好的说明。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热爱学习,勇于追求真理,思想进步,具有远见的革命青年。她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不怕困难,思想乐观,敢于斗争。并对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充满信心。

  • 第16题:

    阅读下列程序,回答问题1至问题3,将解答填入答题纸的对应栏内。【说明】逻辑覆盖法是设计白盒测试用例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程序逻辑结构的遍历实现程序的覆盖。针对以下由C 语言编写的程序,按要求回答问题。
    main( ){int i,n; //1for(i=1;i<5;i++){ //2n=0;  if(i!=1) //3 n=n+1; //4 if(i==3) //5 n=n+1; //6  if(n==3) //7  printf("Hello!"); //8 }} //9 问题1:(4分)请给出满足100%DC(判定覆盖)所需的逻辑条件。问题2:(6分)请画出上述程序的控制流图,并计算其控制流图的环路复杂度V(G)。问题3:(5分)请给出【问题2】中控制流图的线性无关路径。


    答案:
    解析:
    问题1:
    1、i < 52、i >= 53、i != 14、i == 15、i == 36、i != 37、n == 38、n != 3
    问题2(1) 控制流图如下图所示:



    (2)V(G)=4+1=5问题3:
    (1) 1-2-9 (2) 1-2-3-5-7-2... (3) 1-2-3-5-7-8-2...(4) 1-2-3-4-5-7-2… (5) 1-2-3-5-6-7-2…
    【解析】
    问题1:判定覆盖指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使得被测程序中每个判定表达式至少获得-次 “真”值和“假”值,从而使程序的每一个分支至少都通过一次。本题中程序一共有4个判定,所以满足判定覆盖一共就需要8个逻辑条件,这些条件详见上述答案。问题2:
    本题考查白盒测试方法中的基本路径法。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根据代码绘制控制流图、计算环路复杂度。控制流图是描述程序控制流的一种图示方法。其基本符号有圆圈和箭线:圆圈为控制流图中的一个结点,表示一个或多个无分支的语句;带箭头的线段称为边或连接,表示控制流。基本结构如下所示:



    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判断中的条件表达式是复合条件,即条件表达式是由一个或多个逻辑运算符连接的逻辑表达式,则需要改变复合条件的判断为一系列之单个条件的嵌套的判断。环路复杂度用来衡量一个程序模块所包含的判定结构的复杂程度。环路复杂度等于右图中的判定的节点个数加1。图中判定节点个数为4,所以V(G)=4+1=5。控制流程图的环路复杂性 V(G)一共有以下三种方法,但是最后一种最好用,不易出错。(1)控制流程图中的区域个数。(2)边数-结点数+2。(3)判定数+1。问题3:本小题考查白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之基本路径法。涉及到根据控制流图和环路复杂度给出线性无关路径。线性无关路径:指包含一组以前没有处理的语句或条件的路径。从控制流图上来看,一条线性无关路径是至少包含一条在其他线性无关路径中从未有过的边的路径。程序的环路复杂度等于线性无关路径的条数,所以本题中有5条线性无关路径。这5条路径组成了问题2中控制流图的一个基本路径集。只要设计出的测试用例能确保这些基本路径的执行,就可以使程序中的每个可执行语句至少执行一次,每个条件的取真和取假分支也能得到测试。需要注意的是,基本路径集不是唯一的,对于给定的控制流图,可以得到不同的基本路径集。

  • 第17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图表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除法的意义及运算法则。
    (2)如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试制定教学目标与重点。
    (3)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新授部分教学。


    答案:
    解析:
    (1)除法的意义及运算法则 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算法: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除法没有意义。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进行准确的计算。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竖式计算的简便性,发展理解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新授部分的教学设计: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出图片,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出数学问题“王鹏每周应该跑多少米?每天应该跑多少米?”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王鹏每周应该跑多少米”这个问题,同学们按照数学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两个方面。
    重点讲解列竖式的计算方法:
    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整数除法列竖式的方法探究被除数是小数时的竖式列法。
    ②应该对着被除数的哪一位写商?怎样表示商写在了十位上?
    ③除到被除数的十分位仍有余数,应该怎么办?与学生共同把这道除法竖式做完,并用乘法验算。
    总结拓展:教师通过例子与同学们探讨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上就不够商1。

  • 第18题:

    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



    (1)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甲老师的提问特点。
    (2)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析乙老师的提问特点。
    (3)针对其中一位教师的提问提出改进的建议。


    答案:
    解析:
    (1)甲老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启发性,采取设问的形式,将需要学生观察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进而提问“对不对”“是不是”,不利于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乙老师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结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在观察后提问结构特点、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符合课程改革对于课程实施的要求。
    (3)建议甲老师改变提问方式,第一题改为提问学生小肠内表面观察到哪些结构,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取知识: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第三题与第四题提问绒毛与小肠内还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与小肠的哪些功能相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到主动地思考,掌握学习方法。

  • 第19题: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信息对我们自身的用处”时,学生小明的回答是:“增长知识,得到消息,交流、沟通。”学生小丽的回答是:“创造财富、增长智力、改变未来,信息的及时获取还可以改变历史。”问题: (1)小明和小丽的回答如何? (2)你更欣赏哪一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小明所回答信息的作用都是根据信息的传递性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小丽回答比较发散。
    (2)从思维的角度上来说,小丽的答案比较好,因为她不仅思考到了信息的传递性和时效性。还看到了信息的长远作用,这样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好处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 第20题:

    案例:阅读下列案例,回答问题。有人认为在课堂中,师生保持“零距离接触”,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做教师要求做的事,只要有这种共同活动就是师生互动。问题: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这将使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认知心理学指出,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时是积极思维的表现。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 第21题:

    判断题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对案例所揭示问题的回答,主要解决案例企业自身的问题。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某出口公司收到一份国外开来的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出口公司按信用证要求将货物运出。在尚未将单据送交开证行付款之前,突然接到进口方通知,称货物已在海上遭遇风险全部灭失,因此要求开证行拒付货款。试问进口方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出口公司应如何处理?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对案例所揭示问题的回答,主要解决企业自身的问题。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信息对我们自身的用处”时,学生小明的回答是:“增长知识,得到消息,交流、沟通。”学生小丽的回答是:“创造财富、增长智力、改变未来,信息的及时获取还可以改变历史。”问题: (1)小明和小丽的回答如何? (2)你更欣赏哪一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小明所回答信息的作用都是根据信息的传递性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小丽回答比较发散。
    (2)从思维的角度上来说,小丽的答案比较好,因为她不仅思考到了信息的传递性和时效性。还看到了信息的长远作用,这样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好处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