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评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题目
评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相似考题
更多“ 评述杜威的教育思想。”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要回答杜威关于幼儿教育的观点,并评价杜威幼儿教育思想的合理之处与不足。


    参考答案:(一)论幼儿期的重要性
    杜威明确指出,幼儿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内,为人生的事业、爱好、习惯等方面打下基础,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发展,因此应该重视对这个阶段儿童的研究和教育。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要从一出生就开始,他强调了人生最初几年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最初的学习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论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杜威提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内容是游戏活动。杜威认为是、儿童是非常喜爱游戏的,因为游戏最能体现其活动本能。他指出游戏也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促进儿童道德和智力的成长。因此他要求教育者要为儿童的游戏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儿童本能生长。
    关于游戏内容,杜威指出,为儿童安排的游戏应该符合儿童的本能和兴趣需要,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安排。
    除了游戏以外,杜威还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来组织其他活动课程,如折纸、照料植物、讲故事、唱歌、戏剧表演、制作玩具等。杜威还对幼儿的文化学习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并不完全反对幼儿学习书写和阅读,但是他强调一定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施教,反对过早地让幼儿学习文化、过多地占用儿童宝贵的时间。杜威的这一观点是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中偏重智育的倾向而提出来的,他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安排教学内容、有其积极意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 第2题:

    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思想源自杜威的教育 思想。


    答案:对
    解析:
    这一表述是正确的。 (1)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指出,传统 的课堂教学将书本看作唯一的教育资料,把读书 和教书当成了学校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人的观 念被书本严重地束缚住了,学校成为“知识的牢 狱”。唯有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社会中 去寻找"活教材”,才能摒弃传统教育的严重 弊端。 (2) 陈鹤琴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3) “活教育”的课程论并不摒弃书本,只是强调为历来教育所忽视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而书本知识则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能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并能够反映儿童的身心特点 和生活特点,陈鹤琴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4) “活教育”的课程打破惯常按学科组织的体系,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即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 (“五组活动”)形式,也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卫 生、体育、营养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儿童科学活动(包括生、数、理、化、地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美、工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说、译等)。 (5) 这些理念无不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 第3题:

    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从教育的本质、教育目的、课程与教材、思维与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的本质。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一“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使教育融人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当时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却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昧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知识应当估计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是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杜威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和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的、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依次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为思维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强调教育的实行,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以上分析中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5)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①强调知行合一,将教学中死的知识变为活的知识。②教育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观点是内发论和外铄论的超越和突破。③教育即生长和生活的观点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④教育即经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解决知识、经验的获得以及心理与社会、过程与目的的协调问题。⑤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从社会的度出发将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将学校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解决教育与社会的脱节问题。⑥教材心理学化,适合学生经验的心理发展,而不是逻辑顺序。⑦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探究精神使科学精神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⑧教学专业,提高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增强学术性。在其影响下教育专业机构大量设立。⑨杜威具有世界性影响,其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进程挥巨大作用,对日本、中国、土耳其、苏联、墨西哥等国有直接影响。⑩杜威的理论中过于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而使得教育实践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并引发了自由和纪律、师生关系等诸多矛盾。另外,根据经验和教材心理学化原则编写新型教材的设想过于理想,难以实现。

  • 第4题:

    评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这一原则,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指责“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置适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 第5题:

    试评述杜威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答案:
    解析:
    (一)教育实践活动:见进步教育运动。 (二)论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生长,以此为基础,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原则;他认为儿童的生长不仅要靠内在条件(兴趣、本能、依赖性和可塑性以及习惯等),也需要外部条件(社会环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包含两层含义:①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②学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及“学校即社会”,也就是说学校不仅要教人成才,也要教人成人,使学校成为社会的雏形的同时也让学校变成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3)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 (三)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教育除其本身的目的之外别无其他目的。 (四)论课程与教材: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提出“教材心理化”,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五)论思维与教学方法:提出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思维五步法的五个步骤是:①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对 解决疑难做出种种假设;④确定哪个假设何以解决疑难;⑤验证这个假设。 (六)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落实到教育上,杜威则特别强调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关于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杜威认为应在社会中进行,要求学校、教材、教法皆渗透社会精神,把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称为学校德育的三位一体。

  • 第6题:

    论述杜威教育思想的特点及教育基本原则。
    1.杜威教育思想的特点是:
    (1)“教育即成长”。
    (2)“教育即生活”。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2.杜威的教育原则是:
    (1)“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一切需要的措施都应该是为着促进儿童的生长。因为是儿童,而不是教学大纲决定教育的质和量,所以教学内容、计划和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儿童为中心。
    (2)“从做中学”。
    ①杜威认为儿童在出生后对每一件事都是要学习的,如看、听、做等,但是他们只有对真实的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的一切进行观察;
    ②然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一基本原则贯穿了杜威的整个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组织方面都是以这一原则为基础的。

  • 第7题: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


    正确答案: 要点:
    首先,朱熹的有关教育目的{明人伦}的论述,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人类社会中的人伦表现了“天理”的内容,“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就是要体认天理,复尽天理。这样,他就把封建伦理道德绝对化、永恒化。教育就是在于促进人们在格物致知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达到“天理”的标准。
    其次,朱熹从性论的观点出发,论述教育的作用。朱熹认为,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性者,人之所以得于天理地。“性即理”也,天命之性,就是天理,是人出生之前就存在的,是纯然至善的。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
    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即存善弃恶。通过教育,修心养性,使人心服从于道心,就等于天理战胜了人欲,这个过程就是“明人论”的过程。
    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和作用的论述,用“天理”证明封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将其绝对化,将中国古代道德领域中的禁欲主义传统发展到了极致,给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制度披上了神圣的理论外衣,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发挥重大作用。

  • 第9题:

    试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第一,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是《普通教育学》。他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等思想,主张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其教育思想在世界各国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杜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家,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他反对传统的教育三中心,主张以“学生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做中学”代替“教材中心”,以“学校即社会”代替“课堂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分科教学。他强调儿童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口号。其教育思想对于20世纪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第10题:

    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


    正确答案: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贤良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他想以政治的手段,借着国家的力量,推行其教育主张:第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第二,兴太学以养士;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综合了先秦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尤其折中调和了孟荀的善性、性恶论,提出了人性有善有恶论,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善的可能性,也具有恶的可能性。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基于此,董仲舒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政治上的首要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董仲舒看来无非“三纲五常”。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加在一起成为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他从五伦中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伦常,称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此,三纲五常遂成为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公式。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董仲舒提出了四点:一是“正我”,二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三是“必仁且智”。董仲舒从他的教学目的出发,主张以“六经”为教材。
    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特别是“独尊儒术”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这些都有助于当时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但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独尊的地位,无疑对各种非儒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了文化教育的整体发展。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
    (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
    ①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②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
    ③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变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
    ④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和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
    ⑤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它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①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烁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铄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窨,只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做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
    ②他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
    ③他主张教育是没有外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
    (3)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评述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儒家思想是其中影响最大并且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儒家文化虽然并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但确实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形成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儒家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也对中国的现代化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儒家思想对我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度重视教育
    儒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性,决定了教育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教育对中国人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对个人而言,教育具有使一个人安身立命、被社会容纳、体现自己人生目的的价值;对家族而言,教育具有荫泽后代,荣耀门楣的意义;对社会而言,教育具有使社会保持秩序与发展的作用;对国家而言,具有保江山,稳天下的功能。儒家文化正是始于教育,并通过教育的中介作用,来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延续服务的。
    (2)重世俗而轻神性
    重世俗而轻神性是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特质,也是东西方教育思想从起源处即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上的第一个重大差异。中国教育思想传统注重在现实的社会中培养人,又主张通过培养具有人伦精神的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服务,而不以超然处世的目的为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使人们在生活中能够忍辱负重,顽强生存,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强烈的生存意识与生活能力。
    (3)重道德而轻功利
    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注重道德的学派,中国古代教育理念所表现出来的重道德而轻功利的价值观,表现在教育实践上,就是崇尚教育的伦理价值而贬低教育的实用价值。这也是中国长期以来重道德而轻功利的教育经济思想的原因所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4)重政务而轻自然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中这种重政务而轻自然的特质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格,从积极方面讲,它鼓励人们介入社会的政治生活,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能不畏缩退避,慷慨就义。从消极方面讲,由于过分强调了教育所具有的治国安邦、教化人民的政治作用,虽然在形式上抬高了教育的地位,但实际上却导致了教育功能的“狭窄化”,从而限制了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限制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也限制了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的教育。
    (5)重和谐而轻竞争
    和谐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也贯穿着和谐的精神。重和谐而轻竞争的价值取向,也对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方式、方法产生了一定影响,形成了注重自我教育和道德反省的传统。如孔子就把能否自觉反省自己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孟子则把自我教育与道德反省称为“求放心”,认为做学问的要旨就是不要舍弃义的必由之路,放失“仁”的固有善心,反求诸自身,恢复自然的善德。这种自我教育与道德反省的方法,被宋明理学家发展为体系化、程序化的教条如“存养”“省察”“慎独”等,形成了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理念的内向化的特点。
    (6)重整体而轻个体
    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道德、重和谐中庸、重世俗政务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其教育理念的整体倾向。儒家教育的理念将国家、民族、家族、家庭的利益放在前面,而将个人利益放于末尾,非常强调整体性。
    重整体而轻个体的价值取向,对于教育人民讲求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强化民族的凝聚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系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家长主义、主权主义,甚至专制主义,压抑、约束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这种价值取向既能塑造出虚怀若谷、尊敬师长、热爱集体的高尚品质,也可能会培养出谨小慎微、阳奉阴违、自卑自抑的消极的人格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杜威的教育思想被称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解析】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在做中学”,注重实效.

  • 第14题:

    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也是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
    (3)论学制。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系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对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相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企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它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粱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中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梁启超有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

  • 第15题:

    试述杜威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都在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观这几个方面论述的。(1)教育本质论。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①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生长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杜威批评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与倾向,只是从外部强迫他们学习成人的经验,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明确提出了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主张。②教育即生活。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根据“教育即生活”这一原则,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明确提出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从而培养能够适应现实生活的人。③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视为从已知经验到未知经验的连续过程,这种过程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增加经验。经验的获得离不开儿童的亲身活动,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个教育基本原则——“从做中学”,他认为这是教学的中心原则。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2)教育的目的。基于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的理论,杜威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外在目的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评价:杜威指责“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是一种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统一起来。(3)课程与教材。①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②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的知识应当符合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③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置适当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价: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从做中学对于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4)思维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课程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他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责任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说教。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评价:杜威非常重视学校对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培养,他认为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地活动、积极地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性、摸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与学的规律。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从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形成了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思维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的实用性,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 第16题:

    试评述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答案:
    解析: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孑L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是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 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入事,忽 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①学一思一行并重;②因材施教;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 教学的人): (8)道德教育: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②道德教育 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 第17题:

    简述杜威教育思想中的“教育本质论”的观点。


    答案:
    解析:
    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最终提出三个重要的论点来对教育本质进行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教育即生长”,即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儿童的本能生长。他指出,儿童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
    (2)杜威认为:“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杜威认为既然经验是世界的基础,因此教育也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去体验一切和获取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得经验。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教育去增加儿童的经验,二是通过教育去提高儿童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 第18题:

    论述杜威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从教育的本质论、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论述的。
    (1)教育的本质,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长。要求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2、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根据这个观念,杜威又提出了一个基本教育原则———学校即社会。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连续过程。评价:杜威的这些观点在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下,有利于使教育参与生活,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当时对传统教育中只教死知识的书本教学形成了有力的冲击,但是把获得主观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这是错误的。
    (2)教育的目的。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评价: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性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当然,他却很难把教育的内在目的与教育的社会性目的给统一起来。
    (3)课程与教材:
    1、批判传统课程。他认为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阻滞了儿童的生长。
    2、教材心理学化。儿童获取知识应当估计儿童的心理水平,在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
    3、从做中学。杜威认为,应为学生设备相当的环境,使学生有做事而学习,在做中学的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评论:杜威认识到传统课程的弱点,主张重视儿童的直接经验的积累,教材的编写更是要注重学生心理水平,教材心理学化进一步将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使我们的课程编写更有科学依据。杜威强调的做中学对传统的静坐学习也是有启发和进步意义的,但是杜威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直接经验,却忽视了间接经验的学习。
    (4)思维和教学方法在思维方法上他提倡反省思维,意思是对某个经验情景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在教学方法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评价:杜威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的活动,积极的思维,并注意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这是很有见地的,为发现法的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是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带有盲目、探索性的做的基础上,这是不科学的,不符合教学的规律。
    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儿童中心,以做中学的方式开展的,依次形成了从以生长为教育目的,以活动为课程,以反省为思维基础的教学方法,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教学思想体系,提倡教育
    的实用性,强调教育上的实行,固然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然而上面分析中所说到的关于杜威思想的一些不足和矛盾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 第19题:

    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
    (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
    ①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②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
    ③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变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
    ④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和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
    ⑤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它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①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烁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铄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窨,只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做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
    ②他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
    ③他主张教育是没有外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
    (3)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 第20题: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为()


    正确答案:《民本主义与教育》

  • 第21题:

    活动课程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2题:

    填空题
    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为()

    正确答案: 《民本主义与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评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正确答案: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学习借鉴,可以成为父母教育子女的指导思想。
    多种主教育思想目的: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其教育思想内容:
    (1)故须早教:理论依据:“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孔子“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俗谚。理由:一时幼童时期学习效果好(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须早教,勿失机也。二是幼童可塑性大,容易养成习惯(能“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2)威严有慈:将慈爱与严教结合起来,提倡体罚,反对“无教而有爱”。“威严有慈”在现代独生子女居多的时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均爱勿偏:要平等对待子女,偏爱既会宠坏被偏爱者,也会引起未被偏爱者的不满。
    (4)应世经务:指应付世事的能力。颜之推认为只有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才能成为“应世经务”者提倡“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反对空谈家和腐儒(章句博士)。
    (5)重视风化陶然风化指“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重视风化陶然就是强调父母或成年人对幼童的示范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