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 )提出了 “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哪一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

    D.教育即生活


    正确答案:C

  • 第2题: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

    A.泛智论(普及教育)

    B.产婆术(苏格拉底方法)

    C.美德是可教的

    D.美德即知识


    参考答案:BCD

  • 第3题:

    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的是古希腊哲学家(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多德D.毕达哥拉斯


    正确答案:B

    苏格拉底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

  • 第4题:

    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昆体良
    C.孔子
    D.孟子

    答案:A
    解析:
    苏格拉底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 第5题:

    下列教育思想属于亚里士多德的是( )。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 D.教育即生活


    答案:C
    解析: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思想。

  • 第6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
    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答案:
    解析:
    【参考例文】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所提出的“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是他的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推翻的。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吗?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从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竟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这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未必高,同样,知识水平低的人道德水平未必低。因此,我们绝不能从简单片面的角度来阐释苏格拉底“知识”的内涵,来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不同于他之前的哲学家,他把关注的目光从神转到人身上,他所说的知识不是自然万物的知识,而是指对人自己本性的认识,即“认识你自己”。于是这里的“知识”就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种知识。我认为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作为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因此,一旦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了解“知识”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善的理念,是一种对善的践行,是知行合一的,做到美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必定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美德的人。这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当代的德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肤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知行合一,一种实践精神,从而把美德与知识合二为一,变为一种道德实践。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还具有其他探讨意义,对当今的教育及道德方面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文章来源:hup://wenku, baidu. com/ view/ 5cb99649fe4 733687 e21 aaa8. html,有改动)

  • 第7题:

    下列哪一观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 A、美德是否可教
    • B、教学具有教育性
    • 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
    • D、教育即生活

    正确答案:C

  • 第8题:

    下列哪一说法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 A、美德是否可教
    • B、教学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 C、教学的教育性
    • D、“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

    正确答案:D

  • 第9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 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0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所提出的“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是他的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不断在进行道德实践。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否定的。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吗?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以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竞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这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未必高。同样,知识水平低的人道德水平未必低。因此,我们绝不能从简单片面的角度来阐释苏格拉底“知识”的内涵,来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不同于他之前的哲学家,他把关注的目光从神转到人身上,他所说的知识不是自然万物的知识,而是指对人自己本性的认识,即“认识你自己”。于是这里的“知识”就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种知识。我认为,“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作为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因此,一旦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了解“知识”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善的理念,是一种对善的践行,是知行合一的,做到美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必定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关德的人。这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当代的德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肤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知行合一、一种实践精神,从而把美德与知识合二为一,变为一种道德实践。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还具有其他探讨意义,对当今的教育及道德方面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 第10题:

    填空题
    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教育家是()。

    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

    苏格拉底

    D

    昆体良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的是古希腊哲学家(  )。
    A

    柏拉图

    B

    苏格拉底

    C

    亚里±多德

    D

    毕达哥拉斯


    正确答案: B
    解析:
    美德是否可教是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追问美德是否可教,意味着关注美德。苏格拉底明确地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在《普罗泰戈拉篇》种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但苏格拉底的论证并不是无懈可击,事实上他并没有完全说服老年普罗泰戈拉篇的经验论证,即美德是本身因具有纯粹的杂多性所以是可教的,仅仅从同一性而非差异性的角度来论证美德的不可教性,因此不具备强大的说服力。

  • 第13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论道德养成途径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获得。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这与他的“美德即知识”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
      我认为道德养成的途径有三条: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基本知识的传授。
      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在语文的学习中,个体常常会沉醉于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从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
      道德是每个人应追求的品质,但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要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 第14题: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不包括()。

    A、美德即知识

    B、无知即美德

    C、美德是可教的

    D、产婆术


    参考答案:B

  • 第15题:

    下列哪一观点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具有教育性

    C.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

    D.教育即生活


    正确答案:C
    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 第16题:

    下列哪一种说法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C.“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
    D.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一般发展

    答案:C
    解析:
    夸美纽斯提出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 第17题:

    下列哪一说法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

    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的教育性

    C、 “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D、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答案:D
    解析:
    D。“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核心。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

  • 第18题:

    ()是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现象感到新奇或试图进行解释问题。

    • A、经验问题
    • B、概念问题
    • C、反常问题
    • D、常规问题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 A、亚里士多德
    • B、柏拉图
    • C、苏格拉底
    • D、昆体良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教育家是()。


    正确答案:苏格拉底

  • 第21题:

    问答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  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所提出的“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是他的道德哲学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推翻的。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吗?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从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竟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骂怎么不被车撞死。这件事情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道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未必高。同样,知识水平低的人道德水平未必低。因此,我们绝不能从片面的角度来阐释苏格拉底“知识”的内涵,来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不同于他之前的哲学家,他把关注的目光从神转到人身上,他所说的知识不是自然万物的知识,而是指对人自己本性的认识,即“认识你自己”。于是这里的“知识”就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种知识。我认为,“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因此,一旦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句话的真正內涵,这里的“知识”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善的理念,是一种对善的践行,是知行合一。做到美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必定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美德的人。这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当代的德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肤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知行合一,一种实践精神,从而把美德与知识合二为一,变为一种道德实践。关于这方面的问題,我觉得还具有其他探讨意义,对当今教育及道德建设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所提出的
    “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是他的道德哲学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推翻的。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吗?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从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竟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骂怎么不被车撞死。这件事情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道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未必高。同样,知识水平低的人道德水平未必低。因此,我们绝不能从片面的角度来阐释苏格拉底“知识”的内涵,来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不同于他之前的哲学家,他把关注的目光从神转到人身上,他所说的知
    识不是自然万物的知识,而是指对人自己本性的认识,即“认识你自己”。于是这里的“知识”就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种知识。我认为,“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因此,一旦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句话的真正內涵,这里的“知识”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善的理念,是一种对善的践行,是知行合一。做到美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必定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美德的人。这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当代的德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肤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知行合一,一种实践精神,从而把美德与知识合二为一,变为一种道德实践。关于这方面的问題,我觉得还具有其他探讨意义,对当今教育及道德建设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中,(  )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A

    美德是否可教

    B

    教学的教育性

    C

    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D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


    正确答案: C
    解析: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