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孔底沉渣过厚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A.当采用正循环清孔时,前阶段应采用高黏度浓浆清孔,并加大泥浆泵的流量,使砂石粒能顺利地浮出孔口 B.孔底沉渣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后,应把孔内泥浆密度降至1.1~1.2g/c㎡ C.要准确测量孔底沉渣厚度,首先需准确测量桩的终孔深度,应采用丈量钻杆长度的方法测定,取孔内钻杆长度+钻头长度,钻头长度取至钻尖的1/3处 D.清孔完毕立即灌注混凝土 E.采用导管二次清孔,冲孔时间以导管内测量的孔底沉渣厚度达到规范规定为准;提高混凝土初灌时对孔底的冲击力;导管底端距孔底控制在40~

题目
孔底沉渣过厚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

A.当采用正循环清孔时,前阶段应采用高黏度浓浆清孔,并加大泥浆泵的流量,使砂石粒能顺利地浮出孔口
B.孔底沉渣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后,应把孔内泥浆密度降至1.1~1.2g/c㎡
C.要准确测量孔底沉渣厚度,首先需准确测量桩的终孔深度,应采用丈量钻杆长度的方法测定,取孔内钻杆长度+钻头长度,钻头长度取至钻尖的1/3处
D.清孔完毕立即灌注混凝土
E.采用导管二次清孔,冲孔时间以导管内测量的孔底沉渣厚度达到规范规定为准;提高混凝土初灌时对孔底的冲击力;导管底端距孔底控制在40~50cm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B,D,E
解析:
孔底沉渣过厚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当采用正循环清孔时,前阶段应采用高黏度浓浆清孔,并加大泥浆泵的流量,使砂石粒能顺利地浮出孔口;孔底沉渣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后,应把孔内泥浆密度降至1.1~1.2g/c㎡;清孔完毕立即灌注混凝土;采用导管二次清孔,冲孔时间以导管内测量的孔底沉渣厚度达到规范规定为准;提高混凝土初灌时对孔底的冲击力;导管底端距孔底控制在40~50cm
更多“孔底沉渣过厚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相关问题
  • 第1题:

    造成钻孔灌注桩塌孔的主要原因有( )。

    A. 地层复杂
    B. 钻孔时进尺过快
    C. 护壁泥浆性能差
    D. 成孔后没有及时灌注
    E. 孔底沉渣过厚

    答案:A,B,C,D
    解析:
    塌孔与缩径产生的原因基本相同,主要是由于地层复杂、钻进速度过快、护壁泥浆性能 差、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没有灌注混凝土等原因所造成的。

  • 第2题:

    造成钻孔灌注桩塌孔的主要原因有( )。

    A、地层复杂
    B、钻孔时进尺过快
    C、护壁泥浆性能差
    D、成孔后没有及时灌注
    E、孔底沉渣过厚

    答案:A,B,C,D
    解析:
    2020教材P358 / 2019教材P360
    五、塌孔与缩径:(一)主要原因:塌孔与缩径产生的原因基本相同,主要是地层复杂、钻进速度过快、护壁泥浆性能差、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没有灌注混凝土等原因所致。

  • 第3题:

    过流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合理选择使用电气设备。
    (2)设置过载保护。
    (3)设置断相保护。
    (4)设置短路保护。
    (5)设置漏电保护。

  • 第4题:

    本桥桩基分为摩擦桩和柱桩,灌注混凝土前摩擦桩孔底沉渣厚度不得大于()cm;柱桩孔底沉渣厚度不得大于()cm。


    正确答案:20;5

  • 第5题:

    常见的钻孔(包括清孔时)事故有:()、扩孔和缩孔、钻杆折断、钻孔漏浆等。

    • A、塌孔
    • B、钻孔偏斜
    • C、沉渣过厚
    • D、糊钻、埋钻
    • E、吊钻落物

    正确答案:A,B,D,E

  • 第6题:

    对于干作业钻孔灌注桩,()是导致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 A、桩底沉渣
    • B、孔壁泥皮过厚
    • C、桩底积水
    • D、桩底虚土过多

    正确答案:D

  • 第7题:

    造成钻孔灌注桩塌孔的主要原因有( )。

    • A、地层自立性差 
    • B、钻孔时进尺过快 
    • C、护壁泥浆性能差 
    • D、成孔后没有及时灌注 
    • E、孔底沉渣过厚

    正确答案:A,B,C,D

  • 第8题:

    对于泥浆护壁的钻孔灌注桩,()是导致承载力大幅降低的主要原因。

    • A、桩底沉渣
    • B、桩底积水
    • C、孔壁泥皮过厚
    • D、孔壁泥皮过薄

    正确答案:A,C

  • 第9题:

    单选题
    对于干作业钻孔灌注桩,()是导致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A

    桩底沉渣

    B

    孔壁泥皮过厚

    C

    桩底积水

    D

    桩底虚土过多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常见的钻孔(包括清孔时)事故有:()、扩孔和缩孔、钻杆折断、钻孔漏浆等。
    A

    塌孔

    B

    钻孔偏斜

    C

    沉渣过厚

    D

    糊钻、埋钻

    E

    吊钻落物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的钻孔(包括清孔时)事故有()
    A

    坍孔

    B

    扩孔和缩孔

    C

    糊钻和埋钻

    D

    沉渣过厚

    E

    掉钻落物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对于泥浆护壁的钻孔灌注桩,()是导致承载力大幅降低的主要原因。
    A

    桩底沉渣

    B

    桩底积水

    C

    孔壁泥皮过厚

    D

    孔壁泥皮过薄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造成钻孔灌注桩塌孔的主要原因有 ( )
    A.地层自立性差 B.钻孔时进尺过快
    C.护壁泥浆性能差 D.成孔后没有及时灌注
    E.孔底沉渣过厚


    答案:A,B,C,D
    解析:
    塌孔与缩径产生的原因基本相同, 主要是地层复杂、钻进速度过快、护壁泥浆性能差、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没有灌注混凝土等原因所造成。

  • 第14题:

    钻孔灌注桩塌孔与缩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

    A.地层复杂
    B.钻机安装不平整
    C.沉渣过厚
    D.护壁泥浆性能差
    E.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没有灌注混凝土

    答案:A,D,E
    解析:
    塌孔与缩径产生的原因基本相同,主要是地层复杂、钻进速度过快、护壁泥浆性能差、成孔后放置时间过长没有灌注混凝土等原因所造成。

  • 第15题: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嵌岩桩时若入岩或桩底出现同相反射,则桩底沉渣过厚。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过卷、蹲罐事故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⑴主要提升装置以及提升绞车各部分质量合格,且派专人检查。
    ⑵立井使用罐笼提升时,井口、井底和中间运输巷的安全门必须与罐位和提升信号联锁;井口和井底车场必须有把钩工,人员上下井时,必须遵守乘罐制度。
    ⑶防过卷装置应灵敏可靠,紧急制动装置力矩满足要求。
    ⑷保证深度指示器工作正常。
    ⑸提升司机要经过安全培训,持证上岗,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

  • 第17题:

    钻孔灌注桩在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标应符合哪些规定?


    正确答案: (1)对端承型桩,不应大于50mm;
    (2)对摩擦型桩,不应大于100mm;
    (3)对抗拔、抗水平力桩,不应大于200 mm。

  • 第18题:

    导致沉管桩出现缩颈、夹泥或断桩等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桩底沉渣
    • B、沉管泥皮过厚
    • C、拔管速度快
    • D、桩底虚土过多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下列选项中,哪些是造成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主要原因()。

    • A、桩端持力层判别错误
    • B、孔底沉渣过厚
    • C、混凝土灌筑过程因故中断
    • D、孔口高程误差
    • E、混凝土收缩变形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的钻孔(包括清孔时)事故有()

    • A、坍孔
    • B、扩孔和缩孔
    • C、糊钻和埋钻
    • D、沉渣过厚
    • E、掉钻落物

    正确答案:A,B,C,E

  • 第21题:

    判断题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嵌岩桩时若入岩或桩底出现同相反射,则桩底沉渣过厚。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哪些是造成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主要原因()。
    A

    桩端持力层判别错误

    B

    孔底沉渣过厚

    C

    混凝土灌筑过程因故中断

    D

    孔口高程误差

    E

    混凝土收缩变形


    正确答案: E,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钻孔灌注桩在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指标应符合哪些规定?

    正确答案: (1)对端承型桩,不应大于50mm;
    (2)对摩擦型桩,不应大于100mm;
    (3)对抗拔、抗水平力桩,不应大于200 mm。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