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病例摘要:常某,男,35岁,已婚,教师。2014年2月3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常劳累后发作。现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常某,男,35岁,已婚,教师。2014年2月3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常劳累后发作。现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常某,男,35岁,已婚,教师。2014年2月3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常劳累后发作。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薄某,男,48岁,已婚,司机。2015年2月1日初诊。患者十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伴心悸、气短,经休息或服药后缓解。现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诊断:气阴两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闷、胸痛伴心悸、气短为主症,辨病为胸痹。现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辨证为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中医病证鉴别: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剂名称: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麦冬15g,五味子6g,玉竹10g,人参30g,当归15g,炙甘草6g,黄芪30g,肉桂3g,丹参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68岁,已婚,工人。患者加余年前受凉后出现咳嗽、气喘、胸憋等症状,常于冬季发作,症状日渐加重,发作时咳嗽喘憋明显,伴胸闷、咯吐黏痰。2周前患者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气喘,经治疗后咳嗽、咯痰缓解,但仍感喘息气促,遂前来中医治疗。目前症见:喘息气促,呼多吸少,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动则喘甚而汗出。舌淡暗,苔白,脉沉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胀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咳嗽、喘憋20余年,加重2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咳嗽、喘憋20余年,诊断喘证。患者久病肺虚及肾,气失摄纳,故见喘息气促,呼多吸少;肾阳衰惫,而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肾不纳气故动则喘甚。脉沉弱为肾虚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肾气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喘证与肺胀相鉴别,肺胀为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以喘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为临床特征,喘促只是肺胀的一个症状。喘证则以喘促、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喘证日久可致肺脾肾三脏虚损,发展为肺胀。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喘证 中医证候诊断:肾气虚证中医治法:补肾纳气方剂:肾气丸合参蛤散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 第3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55岁,已婚,教师。2015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近1年来因工作劳累,睡眠较少,反复出现心慌不安,不能自主。近日因工作焦虑,心慌加重,有时持续1小时方能缓解。现症:心悸气短,不能自主,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血不足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睡眠较少,反复出现心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心悸气短,不能自主,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辨证为心血不足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18g,人参9g,白术18g,炙甘草6g,熟地黄3g,当归3g,龙眼肉3g,茯神18g,远志3g,酸枣仁18g,木香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邓某,男,37岁,已婚,农民。2014年1月15日初诊。患者1周前劳累后出现便血,伴少气乏力。现症: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痔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便血)。中医证型诊断:气虚不摄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劳累后便血,伴少气乏力为主症,辨病为血证之便血。现症见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辨证为气虚不摄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中医病证鉴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治法:益气摄血。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当归15g,黄芪30g,酸枣仁9g,远志10g,龙眼肉20g,木香9g,阿胶(烊化)10g,地榆15g,槐花15g,仙鹤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林某,男,57岁,已婚,退休。患者10年前于劳累后出现左胸疼痛,严重时伴憋闷感,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2年前患者上述症状反复发作,遂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多支病变",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后病情平稳。近1月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左胸疼痛。刻下症见:左胸时感闷痛,伴心悸盗汗,腰膝酸软,耳鸣口干,夜眠欠安,纳食尚可,二便调。舌红少津,脉细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脘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左胸间断疼痛10年,加重1个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左胸疼痛多年,诊断为胸痹。心脉不畅,而见左胸闷痛;水不济火,虚热内灼,而见盗汗口干、腰膝酸软;心神受扰,而见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辨证为心肾阴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胸痹与胃痛相鉴别:胸痹心痛病位在心,其不典型者疼痛可在心下胃脘部,须与胃痛鉴别。胸痹多为闷痛,虽与饱餐有关,但常在服药、休息后缓解。胃痛以胀痛为主,局部可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泛酸、嘈杂、嗳气等胃部症状。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胸痹 中医证候诊断:心肾阴虚证中医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方剂:天王补心丹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