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病例摘要】张某,男,68岁,已婚,工人。2001年5月18日初诊。患者2天前早晨起床后发现左侧肢体无力,活动不利,在本单位医务室就诊,经输液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明显,今日左侧肢体无力加重来诊。症见:左侧肢体瘫痪,头晕,耳鸣,目眩,口干,腰膝酸软,二便调,夜寐安。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平素性情急躁,嗜烟。查体:T36.7℃,P80次/分,R18次/分,BP160/95mmHg。神志清楚,口角歪斜,流涎,主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Ⅰ级,左巴氏征阳性。舌红,苔黄腻,脉弦细。辅助

题目

【病例摘要】张某,男,68岁,已婚,工人。2001年5月18日初诊。患者2天前早晨起床后发现左侧肢体无力,活动不利,在本单位医务室就诊,经输液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明显,今日左侧肢体无力加重来诊。症见:左侧肢体瘫痪,头晕,耳鸣,目眩,口干,腰膝酸软,二便调,夜寐安。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平素性情急躁,嗜烟。查体:T36.7℃,P80次/分,R18次/分,BP160/95mmHg。神志清楚,口角歪斜,流涎,主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Ⅰ级,左巴氏征阳性。舌红,苔黄腻,脉弦细。辅助检查:头颅CT示:右侧脑梗死。【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脑出血相鉴别(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请与口僻相鉴别(中医执业医师)。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患者姓名:张某 性别:男 年龄:68岁 职业:工人 婚况:已婚主诉:左侧肢体无力,活动不利2天。现病史:患者2天前早晨起床后发现左侧肢体无力,活动不利,在本单位医务室就诊,经输液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明显,今日左侧肢体无力加重来诊。症见:左侧肢体瘫痪,头晕,耳鸣,目眩,口干,腰膝酸软,二便调,夜寐安。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高血压病史5年,平素性情急躁,嗜烟。体格检查:T36.7℃,P80次/分,R18次/分,BP160/95mmHg。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无异常;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红,苔黄腻。脉象:脉弦细。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头部及其器官:口角歪斜流涎颈项:无异常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腹部(肝、脾):无异常二阴、脊柱四肢: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1级神经系统:左巴氏征(+)实验室检查:头颅CT示:右侧脑梗死。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肢体活动不利,口眼歪斜为主症,诊断为中风。年老肾阴素亏,肝阳上亢,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歪斜,肢体不遂,口角流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故见头晕,耳鸣,目眩,口干。肾阴亏虚,腰府失养,故腰膝酸软。舌红,脉弦细为肝肾阴虚之象,苔黄腻为挟痰热。中医鉴别诊断:当与口僻鉴别,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 年龄均可患病。西医诊断依据:1.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史5年。2.休息时起病,左侧肢体瘫痪,伴口角歪斜。3.头颅CT示:右侧脑梗死。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脑出血相鉴别,后者有肢体活动障碍,可伴意识障碍,多有情绪激动、应激等诱因,发病急,颅脑CT可确诊。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中风 中经络 中医证型诊断: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中医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10g(先煎) 钩藤30g(后下) 菊花15g 白芍15g麦冬15g 玄参10g 川牛膝15g 胆南星6g山茱萸10g 地龙10g 生龙骨15g(先煎) 葛根20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卧床休息,吸氧。2.脱水降颅压,促进水肿吸收,抗凝,合理控制血压,对症治疗。签名:
更多“【病例摘要】张某,男,68岁,已婚,工人。2001年5月18日初诊。患者2天前早晨起床后发现左侧肢体无力,活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董某,男,28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1日初诊。患者1天前水下工作后出现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现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型诊断:寒湿阻遏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辨证为寒湿阻遏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剂名称:茵陈术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附子(先煎)6g,白术15g,干姜5g,茵陈9g,茯苓6g,泽泻6g,猪苓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题:

    病例摘要:林某,男,50岁,已婚,工人。2016年4月30日初诊。患者1月前出现粪便带脓血,而无痢疾、肠道慢性炎症病史。3天前出现腹部拒按,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色紫暗,量多,烦热口渴,面色晦暗,舌质有瘀点、瘀斑,脉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大肠癌。中医证型诊断:瘀毒内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痛喜温喜按,五更泄泻,粪便带脓血,而无痢疾、肠道慢性炎症病史为主症,辨病为大肠癌。现症见面色苍白,少气无力,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苔薄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弱,辨证为瘀毒内阻证。瘀血内结,瘀滞化热,热毒内生。中医病证鉴别:痢疾是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一般发病较急,常以发热伴有呕吐开始,继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突出的临床特征,其腹痛多呈阵发性,常在腹泻后减轻,腹泻次数可达每日10~20次,粪便呈胶冻状、脓血状。而大肠癌起病较为隐匿,早期症状多较轻或不明显,中晚期伴见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神疲倦怠、消瘦等,腹痛常为持续性隐痛,常见腹泻,但每日次数不多,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是其特点。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剂名称: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桃仁9g,红花9g,五灵脂6g,延胡索3g,丹皮6g,赤芍6g,当归9g,川芎6g,香附4.5g,乌药6g,枳壳4.5g,黄连6g,黄柏6g,败酱草6g,甘草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傅某,男,48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19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3天前与家人吵架后,出现头部胀痛,无呕吐,无意识障碍,遂来就诊。现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面红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肝阳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昏胀痛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昏胀痛,两侧为重,面红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头痛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方剂名称: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麻9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山栀9g,黄芩9g,丹皮9g,桑寄生9g,杜仲9g,牛膝12g,益母草9g,白芍9g,夜交藤9g,茯神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74岁,已婚,农民。2015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6个月前晨起后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饮水呛咳,于当地医院治疗。现症:左侧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僻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中风(恢复期)。中医证型诊断:气虚络瘀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6个月前晨起后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饮水呛咳为主症,辨病为中风。现症见左侧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辨证为气虚络瘀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中医病证鉴别: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人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方剂名称: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12g,桃仁3g,红花3g,赤芍5g,归尾6g,川芎3g,地龙3g,牛膝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65岁,已婚,退休工人。2013年8月15日初诊。患者十年前出现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三天前因淋雨加重。现症: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兼有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痹证。中医证型诊断:行痹。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为主症,辨病为痹证。现症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兼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辨证为行痹。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中医病证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以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疼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的肌肉萎缩。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剂名称:防风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防风15g,麻黄6g,桂枝10g,葛根10g,当归10g,茯苓6g,生姜10g,大枣9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