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病例摘要:于某,男,45岁,已婚,工人。2013年9月17日初诊。患者反复发痫不愈。现症: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与厥证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于某,男,45岁,已婚,工人。2013年9月17日初诊。患者反复发痫不愈。现症: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与厥证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于某,男,45岁,已婚,工人。2013年9月17日初诊。患者反复发痫不愈。现症:神疲乏力,心悸气短,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7岁,已婚,工人。2013年4月30日初诊。患者头痛五年,昨日劳累后头痛隐隐,时有昏晕。现症: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真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血虚头痛。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隐隐,时有昏晕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血虚头痛。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络窍失养。中医病证鉴别: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方剂名称:加味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15g,生地15g,白芍15g,首乌20g,川芎10g,菊花9g,蔓荆子9g,五味子5g,远志10g,炒枣仁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题:

    病例摘要:庞某,女,68岁,已婚,退休工人。2015年9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胆小怕事,寐而不酣间作6年,近一个月受惊吓后,症状加重。现症:虚烦不寐,有时彻夜难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一时性失眠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心胆气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胆小怕事,寐而不酣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虚烦不寐,有时彻夜难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辨证为心胆气虚证。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中医病证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方剂名称: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人参10g,茯苓15g,甘草3g,茯神6g,远志3g,龙齿(先煎)30g,石菖蒲3g,川芎6g,酸枣仁15g,知母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邓某,男,37岁,已婚,农民。2014年1月15日初诊。患者1周前劳累后出现便血,伴少气乏力。现症: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痔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便血)。中医证型诊断:气虚不摄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劳累后便血,伴少气乏力为主症,辨病为血证之便血。现症见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辨证为气虚不摄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中医病证鉴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治法:益气摄血。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当归15g,黄芪30g,酸枣仁9g,远志10g,龙眼肉20g,木香9g,阿胶(烊化)10g,地榆15g,槐花15g,仙鹤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常某,男,35岁,已婚,教师。2014年2月3日初诊。患者2年前出现胸闷,心悸气短,常劳累后发作。现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阳不振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闷,心悸气短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心阳不振证。心阳虚衰,无以温养心神。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辨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剂名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桂枝15g,制附片(先煎)15g,人参30g,黄芪20g,麦冬15g,枸杞10g,炙甘草6g,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韩某,男,57岁,已婚,农民。2013年1月14日初诊。患者一月前感冒后出现咳嗽,感冒已愈,咳嗽未止,伴口干咽燥,痰少。现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痨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型诊断:肺阴亏耗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咳嗽,伴口干咽燥,痰少为主症,辨病为咳嗽。现症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中医病证鉴别:咳嗽与肺痨均可有咳嗽、咳痰症状,但后者为感染"痨虫"所致,有传染性,同时兼见潮热,盗汗、咯血、消瘦等症,可资鉴别。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方剂名称: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5g,花粉15g,百合15g,川贝母9g,甜杏仁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5g,甘草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6题:

    病例摘要:吴某,男,65岁,已婚,农民。2014年3月14日初诊。患者足部水肿日久伴四肢乏力,倦怠。现症: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鼓胀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水肿。中医证型诊断:脾阳虚衰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足部水肿伴四肢乏力,倦怠为主症,辨病为水肿。现症见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辨证为脾阳虚衰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中医病证鉴别: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严重时出现腹水,腹部膨隆,面色白,但无腹壁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积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方剂名称:实脾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干姜9g,附子(先煎)10g,草果6g,桂枝9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5g,木瓜9g,木香5g,厚朴10g,大腹皮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7题:

    病例摘要:马某,女,34岁,已婚,工人。2015年5月15日初诊。患者平素月经正常,近3个月来,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空坠不适,喜揉按,经量少,色淡稀薄,平时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不华,纳少便溏。末次月经:2015年5月11日,来诊室月经已净,舌淡苔薄,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异位妊娠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痛经。中医证型诊断:气血虚弱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为主症,辨病为痛经。现症见小腹空坠不适,喜揉按,经量少,色淡稀薄,平时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不华,纳少便溏。末次月经来诊时已净,舌淡苔薄,脉细弱,辨证为气血虚弱证。行经以后,血海空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兼之气虚血滞,无力流通。中医病证鉴别: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妊娠试验阳性;妇科检查时,宫颈有抬举痛,腹腔内出血较多时,子宫有漂浮感;盆腔B超检查常可见子宫腔以外有孕囊或包块存在;后穹隆穿刺或腹腔穿刺阳性;内出血严重时,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血红蛋白下降。痛经虽可出现剧烈的小腹痛,但无上述妊娠征象。治法:益气补血止痛。方剂名称:圣愈汤加香附、延胡索。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熟地20g,白芍15g,川芎8g,人参15g,当归15g,黄芪15g,香附10g,延胡索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8题:

    病例摘要:林某,女,45岁,已婚,职员。2013年3月6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一周前劳累后出现发热,热势不高。现症:低热,热势不退,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便溏等症状,平素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气虚发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发热,热势不高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低热,热势不退,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便溏等症状,平素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气虚发热证。中气不足,阴火内生。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有: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剂名称: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黄芪15g,党参15g,白术lOg,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9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25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29日初诊。患者2天前受风凉后出现头昏、乏力等症,1天前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伴尖叫与二便失禁。现症: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呆滞,茫然若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厥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痫病。中医证型诊断:风痰闭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伴尖叫与二便失禁为主症,辨病为痫病。现症见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呆滞,茫然若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辨证为风痰闭阻证。病机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中医病证鉴别: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之见症,临床上不难区别。治法:涤痰息风,开窍定痫。方剂名称:定痫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麻30g,全蝎15g,僵蚕15g,川贝母30g,胆南星15g,姜半夏30g,竹沥(兑服)6g,石菖蒲15g,琥珀15g,远志20g,茯苓30g,陈皮20g,丹参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0题:

    病例摘要:陈某,女,59岁,已婚,会计。2014年6月10日初诊。患者平素体虚,咳嗽吐痰,气短懒言10余年。现症: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痨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虚劳。中医证型诊断:肺气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咳嗽吐痰,气短懒言为主症,辨病为虚劳。现症见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辨证为肺气虚证。肺气不足,表虚不固。中医病证鉴别: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咳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治法:补肺益气。方剂名称:补肺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人参30g,黄芪30g,沙参15g,熟地15g,五味子6g,百合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1题:

    病例摘要:程某,男,38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生冷,2天前出现呕吐清水痰涎。现症: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痰饮内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清水痰涎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未消化之宿食,呕吐量较多,吐后即感舒适。呕吐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往往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量或多或少。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剂名称: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2g,生姜12g,茯苓12g,白术9g,甘草6g,桂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2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38岁,已婚,工人。2015年8月16日初诊。患者暑夏之时,劳作后突然出现腰部疼痛5天,遂来就诊。现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肾痹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腰痛。中医证型诊断:湿热腰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腰部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腰痛。现症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湿热腰痛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中医病证鉴别:腰痛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来。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剂名称:四妙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苍术24g,黄柏24g,薏苡仁24g,木瓜6g,络石藤6g,川牛膝24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3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33岁,已婚,工人。2015年2月2日初诊。患者反复呕吐两年余,伴神疲乏力、纳呆。现症: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面色觥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脾胃虚寒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反复呕吐,伴神疲乏力、纳呆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发时止,面色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辨证为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噎膈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呕吐以呕吐宿食、痰涎、水液或黄绿色液体,或干呕无物为主症,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纳呆、泛酸嘈杂、胸脘痞闷等症状。噎膈是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食不能下,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剂名称:理中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人参20g,白术10g,干姜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4题:

    病例摘要:薄某,男,48岁,已婚,司机。2015年2月1日初诊。患者十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伴心悸、气短,经休息或服药后缓解。现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诊断:气阴两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闷、胸痛伴心悸、气短为主症,辨病为胸痹。现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辨证为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中医病证鉴别: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剂名称: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麦冬15g,五味子6g,玉竹10g,人参30g,当归15g,炙甘草6g,黄芪30g,肉桂3g,丹参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5题:

    病例摘要:梁某,男,70岁,已婚,退休干部。2015年11月13日初诊。患者1天前受寒后突发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现症:头痛昏蒙,神识呆滞,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痫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痉证。中医证型诊断:痰浊阻滞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辨病为痉证。现症见痉证,辨证为痰浊阻滞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中医病证鉴别: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声,大多发作片刻即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鉴别要点是:痫病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似发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治法:豁痰开窍,息风止痉。方剂名称:导痰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2g,石菖蒲3g,陈皮3g,胆南星3g,竹沥(兑服)3g,枳实3g,茯苓3g,白术3g,全蝎3g,地龙3g,蜈蚣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6题:

    病例摘要:张某,男,57岁,已婚,农民。2014年1月4日初诊。患者患胃病五年,近一月胃部隐痛、嘈杂。现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真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型诊断:胃阴亏耗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胃部隐痛、嘈杂为主症,辨病为胃痛。现症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辨证为胃阴亏耗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中医病证鉴别: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症侯。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剂名称: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沙参9g,麦冬12g,生地15g,枸杞子10g,当归10g,川楝子9g,白芍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7题:

    病例摘要:董某,男,28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1日初诊。患者1天前水下工作后出现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现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型诊断:寒湿阻遏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辨证为寒湿阻遏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剂名称:茵陈术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附子(先煎)6g,白术15g,干姜5g,茵陈9g,茯苓6g,泽泻6g,猪苓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8题:

    病例摘要:黄某,女,80岁,已婚,退休教师。2016年4月23日初诊。患者年老体弱。2周前出现有便意但排便困难情况。现症:大便虽不干硬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积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便秘。中医证型诊断:气虚秘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有便意但排便困难为主症,辨病为便秘。现症见大便虽不干硬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辨证为气虚秘证。脾肺气虚,传送无力。中医病证鉴别: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治法:益气润肠。方剂名称:黄芪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15g,麻仁6g,白蜜6g,陈皮6g,白术2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9题:

    病例摘要:孙某,女48岁,已婚,农民。2013年2月16日初诊。患者半年前出现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现症: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秘,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一时性失眠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心脾两虚。中医辨病与辨证依据:以多梦易醒,心悸健忘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秘,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辨证为心脾两虚。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中医病证鉴别:不寐与一时性失眠有相似之处。一时性失眠有明显的诱因,如饮食不消,压力太大等,失眠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且无其他不适,不属病态。心脾两虚之不寐,持续时间较长,且有食欲不振,头晕乏力,肢倦神疲等表现。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白术9g,茯神9g,黄芪12g,龙眼肉12g,酸枣仁12g,人参6g,木香6g,甘草3g,当归9g,远志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0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55岁,已婚,教师。2015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近1年来因工作劳累,睡眠较少,反复出现心慌不安,不能自主。近日因工作焦虑,心慌加重,有时持续1小时方能缓解。现症:心悸气短,不能自主,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型诊断:心血不足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睡眠较少,反复出现心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症,辨病为心悸。现症见心悸气短,不能自主,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辨证为心血不足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中医病证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18g,人参9g,白术18g,炙甘草6g,熟地黄3g,当归3g,龙眼肉3g,茯神18g,远志3g,酸枣仁18g,木香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1题:

    病例摘要:陈某,女,68岁,2013年10月21日初诊。患者久病体虚,近期出现尿中带血,无尿痛。现症:久病尿血,甚或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血淋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尿血)。中医证型诊断:脾不统血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尿中带血,无尿痛为主症,辨病为血证之尿血。现症见久病尿血,甚或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辨证为脾不统血证。中气亏虚,统血无力,血渗膀胱。中医病证鉴别:血淋和尿血均表现为血由尿道而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滴沥刺痛)者为血淋。治法:补中健脾,益气摄血。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当归15g,黄芪30g,酸枣10g,远志10g,龙眼肉20g,木香6g,熟地15g,阿胶(烊化)10g,仙鹤草10g,槐花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2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8岁,已婚,农民。2015年12月30日初诊。患者2周前腹部手术。2天前出现腹痛疼痛,痛如针刺。现症:腹痛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科腹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瘀血内停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痛疼痛,痛如针刺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腹痛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辨证为瘀血内停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中医病证鉴别: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外科腹痛多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方剂名称:少腹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桃仁9g,红花9g,牛膝9g,川芎6g,赤芍6g,当归9g,生地6g,甘草6g,柴胡6g,枳壳6g,桔梗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3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65岁,已婚,退休工人。2013年8月15日初诊。患者十年前出现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三天前因淋雨加重。现症: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兼有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痹证。中医证型诊断:行痹。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为主症,辨病为痹证。现症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兼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辨证为行痹。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中医病证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以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疼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的肌肉萎缩。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剂名称:防风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防风15g,麻黄6g,桂枝10g,葛根10g,当归10g,茯苓6g,生姜10g,大枣9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