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病例摘要:韩某,男,34岁,已婚,工人。2013年2月17日初诊。患者1日前饮酒后出现胃脘疼痛,脘痞腹胀。现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胁痛相鉴别。

题目

病例摘要:韩某,男,34岁,已婚,工人。2013年2月17日初诊。患者1日前饮酒后出现胃脘疼痛,脘痞腹胀。现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胁痛相鉴别。


相似考题
更多“病例摘要:韩某,男,34岁,已婚,工人。2013年2月17日初诊。患者1日前饮酒后出现胃脘疼痛,脘痞腹胀。现 ”相关问题
  • 第1题:

    病例摘要:周某,男,47岁,已婚,工人。2013年4月30日初诊。患者头痛五年,昨日劳累后头痛隐隐,时有昏晕。现症: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真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血虚头痛。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隐隐,时有昏晕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为血虚头痛。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络窍失养。中医病证鉴别: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应与一般头痛区别。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方剂名称:加味四物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15g,生地15g,白芍15g,首乌20g,川芎10g,菊花9g,蔓荆子9g,五味子5g,远志10g,炒枣仁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题:

    病例摘要:陈某,男,56岁,已婚,工人。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有肝病史。2周前出现右胁疼痛,伴全身不适、胃纳减退、乏力。查体:右胁部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而拒按,表面有结节隆起。现症:面色萎黄而暗,倦怠乏力,脘腹胀满,甚至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胁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肝癌。中医证型诊断:气滞血瘀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右胁疼痛,右胁部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而拒按,表面有结节隆起为主症,辨病为肝癌。现症见面色萎黄而暗,倦怠乏力,脘腹胀满,甚至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食欲不振,大便溏结不调,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结为癥块,不通则痛。中医病证鉴别:肝癌以右胁疼痛、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腹胀大、乏力、形体逐渐消瘦,伴全身不适、胃纳减退、乏力、体重减轻等为特征。胁痛病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胸闷、喜太息的症状。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积。方剂名称:复元活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桃仁15g,红花6g,大黄18g,当归9g,三棱6g,莪术6g,延胡索6g,郁金6g,水蛭6g,穿山甲6g,柴胡15g,甘草6g,可酌加或配用鳖甲煎丸或大黄廑虫丸,以消瘾化积。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3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56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1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1天前出现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伴小腹拘急引痛。现症: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左侧腰腹绞痛难忍。舌红,苔薄黄,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型诊断:石淋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伴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辨病为淋证。现症见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左侧腰腹绞痛难忍。舌红,苔薄黄,脉弦,辨证为石淋证。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中医病证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方剂名称:石韦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瞿麦10g,萹蓄10g,通草10g,滑石15g,金钱草15g,海金沙20g,鸡内金10g,石韦20g,穿山甲3g,虎杖15g,王不留行10g,牛膝l10g,青皮10g,乌药10g,沉香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4题:

    病例摘要:白某,女,50岁,已婚,教师。2013年1与27日初诊。患者平素脾气暴躁,1日前生气后出现头两侧胀痛,眩晕。现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肝阳头痛。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两侧胀痛,眩晕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头痛。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方剂名称: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麻9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5g,山栀9g,黄芩9g,丹皮15g,桑寄生15g,杜仲15g,牛膝10g,益母草15g,白芍10g,夜交藤15g,茯神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5题:

    病例摘要:姜某,男,80岁,已婚,农民。2015年7月28日初诊。患者因病卧床数年。1月前出现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现症:步履全废,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尿,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痹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痿证。中医证型诊断:肝肾亏损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为主症,辨病为痿证。现症见步履全废,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尿,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肝肾亏损证。肝肾亏虚,阴精不足,筋脉失养。中医病证鉴别:区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方剂名称:虎潜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虎骨(狗骨代)30g,牛膝15g,熟地20g,龟板(先煎)20g,知母15g,黄柏10g,锁阳10g,当归10g,白芍6g,陈皮6g,干姜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6题:

    病例摘要:韩某,男,57岁,已婚,农民。2013年1月14日初诊。患者一月前感冒后出现咳嗽,感冒已愈,咳嗽未止,伴口干咽燥,痰少。现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痨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型诊断:肺阴亏耗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咳嗽,伴口干咽燥,痰少为主症,辨病为咳嗽。现症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中医病证鉴别:咳嗽与肺痨均可有咳嗽、咳痰症状,但后者为感染"痨虫"所致,有传染性,同时兼见潮热,盗汗、咯血、消瘦等症,可资鉴别。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方剂名称: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5g,花粉15g,百合15g,川贝母9g,甜杏仁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5g,甘草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7题:

    病例摘要:刘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昨日中午外出就餐,当晚即出现腹部疼痛,胀满不适,大便2次,今日上午来诊。现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泛呕,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饮食伤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部疼痛,胀满不适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泛呕,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辨证为饮食伤胃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中医病证鉴别: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部位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剂名称: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神曲6g,山楂18g,莱菔子3g,茯苓9g,半夏9g,陈皮3g,连翘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8题:

    病例摘要:焦某,男,28岁,已婚,司机。2014年1月2日初诊。患者六个月前醉酒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黄。现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型诊断:胆腑郁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皮肤巩膜黄染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辨证为胆腑郁热证。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疏。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方剂名称:大柴胡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柴胡9g,黄芩10g,半夏9g,大黄10g,枳实9g,佛手9g,郁金10g,茵陈15g,山栀10g,白芍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9题:

    病例摘要:寿某,男,29岁,已婚,职员。2015年5月15日初诊。患者1年来时有右胁胀痛,走窜不定,时轻时重,与情志有关,胸闷腹胀,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胁痛。中医证型诊断:肝郁气滞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右胁胀痛,走窜不定为主症,辨病为胁痛。现症见胸闷腹胀,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辨证为肝郁气滞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中医病证鉴别:胁痛与悬饮均有胁部胀痛,悬饮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治法:疏肝理气。方剂名称: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0g,川楝子4.5g,白芍10g,甘草3g,川芎6g,郁金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0题:

    病例摘要:郭某,女,45岁,已婚,工人。2015年4月2日初诊。患者下午低热三年。现症:午后或夜晚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有瘀点、瘀斑,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血瘀发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下午低热三年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午后或夜晚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舌质有瘀点、瘀斑,脉弦,辨证为血瘀发热证。血行瘀滞,瘀热内生。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程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活血化瘀。方剂名称: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当归10g,川芎9g,赤芍10g,地黄15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0g,柴胡6g,枳壳9g,桔梗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1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65岁,已婚,退休工人。2013年8月15日初诊。患者十年前出现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三天前因淋雨加重。现症: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兼有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痹证。中医证型诊断:行痹。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为主症,辨病为痹证。现症见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兼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辨证为行痹。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痹阻气血。中医病证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以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疼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的肌肉萎缩。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剂名称:防风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防风15g,麻黄6g,桂枝10g,葛根10g,当归10g,茯苓6g,生姜10g,大枣9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2题:

    病例摘要:傅某,男,48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19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3天前与家人吵架后,出现头部胀痛,无呕吐,无意识障碍,遂来就诊。现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面红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肝阳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昏胀痛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头昏胀痛,两侧为重,面红口苦,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头痛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方剂名称: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天麻9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山栀9g,黄芩9g,丹皮9g,桑寄生9g,杜仲9g,牛膝12g,益母草9g,白芍9g,夜交藤9g,茯神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3题:

    病例摘要:冯某,男,20岁,未婚,学生。2014年6月18日初诊。患者1天前出现腹部胀痛,伴胃脘痞满。现症:腹部胀痛,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湿热壅滞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部胀痛伴胃脘痞满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腹部胀痛,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辨证为湿热壅滞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中医病证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方剂名称:大承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大黄(后下)10g,芒硝(溶服)15g,厚朴10g,枳实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4题:

    病例摘要:曾某,男,25岁,未婚,无业。2014年3月3日初诊。患者1日前小便频数,淋沥涩痛。现症: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疼痛满急加剧,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型诊断:血淋。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小便频数,淋沥涩痛为主症,辨病为淋证。现症见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疼痛满急加剧,舌尖红,苔黄,脉滑数,辨证为血淋。湿热下注膀胱,热甚灼络,迫血妄行。中医病证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剂名称:小蓟饮子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小蓟15g,生地黄15g,白茅根30g,旱莲草9g,木通6g,生甘草梢6g,滑石(包煎)15g,山栀10g,当归10g,蒲黄(包煎)10g,土大黄10g,马鞭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5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35岁,已婚,职员。2014年8月6日初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饮酒后次日出现低热不退。现症: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外感发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型诊断:痰湿郁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低热不退为主症,辨病为内伤发热。现症见低热,午后热甚,心胸烦热,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数,辨证为痰湿郁热证。痰湿内蕴,壅遏化热。中医病证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表现为高热者较少。不恶寒,或虽有怯冷,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自汗、盗汗、脉弱等症,一般有气血阴阳亏虚或气郁、血瘀、湿阻的病史,或反复发热史。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有: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衣被而不减。发热的热度大多较高,发热的类型随病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治法: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川连:半夏6g,厚朴6g,枳实6g,陈皮6g,茯苓10g,通草6g,竹叶12g,黄连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6题:

    病例摘要:邓某,男,37岁,已婚,农民。2014年1月15日初诊。患者1周前劳累后出现便血,伴少气乏力。现症: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痔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便血)。中医证型诊断:气虚不摄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劳累后便血,伴少气乏力为主症,辨病为血证之便血。现症见便血色紫暗,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辨证为气虚不摄证。中气亏虚,气不摄血,血溢胃肠。中医病证鉴别:痔疮属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点为便时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门异物感或疼痛,做肛门直肠检查时,可发现内痔或外痔。与内科所论之便血不难鉴别。治法:益气摄血。方剂名称: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党参30g,茯苓15g,白术15g,甘草6g,当归15g,黄芪30g,酸枣仁9g,远志10g,龙眼肉20g,木香9g,阿胶(烊化)10g,地榆15g,槐花15g,仙鹤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7题:

    病例摘要:张某,男,57岁,已婚,农民。2014年1月4日初诊。患者患胃病五年,近一月胃部隐痛、嘈杂。现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真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型诊断:胃阴亏耗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胃部隐痛、嘈杂为主症,辨病为胃痛。现症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辨证为胃阴亏耗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中医病证鉴别: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症侯。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剂名称: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沙参9g,麦冬12g,生地15g,枸杞子10g,当归10g,川楝子9g,白芍10g,甘草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8题:

    病例摘要:董某,男,28岁,已婚,工人。2016年3月1日初诊。患者1天前水下工作后出现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现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型诊断:寒湿阻遏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身目黄染,伴脘腹痞胀,纳谷减少为主症,辨病为黄疸。现症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腻,脉濡缓,辨证为寒湿阻遏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中医病证鉴别:黄疸与萎黄均可出现身黄,但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剂名称:茵陈术附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附子(先煎)6g,白术15g,干姜5g,茵陈9g,茯苓6g,泽泻6g,猪苓6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19题:

    病例摘要:吴某,男,65岁,已婚,农民。2014年3月14日初诊。患者足部水肿日久伴四肢乏力,倦怠。现症: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鼓胀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水肿。中医证型诊断:脾阳虚衰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足部水肿伴四肢乏力,倦怠为主症,辨病为水肿。现症见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辨证为脾阳虚衰证。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中医病证鉴别:二病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严重时出现腹水,腹部膨隆,面色白,但无腹壁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积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方剂名称:实脾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干姜9g,附子(先煎)10g,草果6g,桂枝9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5g,木瓜9g,木香5g,厚朴10g,大腹皮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0题:

    病例摘要:胡某,男,12岁,学生。2013年1月23日初诊。患者1日前因饮食不洁出现呕吐,胸脘满闷。现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外邪犯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胸脘满闷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为外邪犯胃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轻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方剂名称: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藿香10g,紫苏9g,白芷9g,大腹皮9g,厚朴10g,半夏6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3g,桔梗10g,生姜三片、大枣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1题:

    病例摘要:张某,女,50岁,已婚,农民。2015年10月1日初诊。患者平素饮食不节。1月前出现入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现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健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型诊断:痰热扰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人寐困难,伴有头痛、头昏为主症,辨病为不寐。现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痰热扰心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中医病证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剂名称: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6g,陈皮9g,茯苓6g,枳实6g,黄连9g,竹茹6g,龙齿(先煎)20g,珍珠母(先煎)30g,磁石(先煎)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2题:

    病例摘要:程某,男,38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生冷,2天前出现呕吐清水痰涎。现症: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痰饮内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清水痰涎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未消化之宿食,呕吐量较多,吐后即感舒适。呕吐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往往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量或多或少。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剂名称: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2g,生姜12g,茯苓12g,白术9g,甘草6g,桂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 第23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38岁,已婚,工人。2015年8月16日初诊。患者暑夏之时,劳作后突然出现腰部疼痛5天,遂来就诊。现症:腰部疼痛,重着而热,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肾痹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腰痛。中医证型诊断:湿热腰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腰部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腰痛。现症见腰部疼痛,重着而热,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辨证为湿热腰痛证。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中医病证鉴别:腰痛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来。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方剂名称:四妙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苍术24g,黄柏24g,薏苡仁24g,木瓜6g,络石藤6g,川牛膝24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