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相关问题
  • 第1题:

    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有()

    • A、曹氏父子
    • B、阮籍
    • C、蔡淡
    • D、建安七子

    正确答案:A,C,D

  • 第2题:

    高等植物包括哪些类群?有何共同特征?


    正确答案: 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绝大多数陆生;有根、茎、叶分化(苔藓植物例外);雌性生殖器官由多个细胞构成;合子形成胚,再长成植物体

  • 第3题:

    东晋时期的著名墓志、刻石有哪些?它们的书体有何特征?


    正确答案: 比较著名的有《谢鲲墓志》,1964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此志全文为隶书,在体势上变扁为方,笔画中的波挑不明显,减弱了隶势而增加了楷态。
    1965年南京燕子矶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隶不隶,楷不楷,可视为隶楷美术字,结体尚有拙趣。《张镇夫妇墓志》1979年出土于江苏吴县,其书体属于由隶向楷过渡的书体,笔画无起落粗细变化,刻写简单直露。1988年南京北郊出土的《王仙之墓志》、《王建之夫妇墓志》转折收笔处都有隶书的特征。
    比较著名的刻石,有《爨宝子碑》楷隶相参,点画中的收笔如隶书的波挑,方折锋利的点画棱角,明显是刻手的发挥,此碑整齐中有错落,奇巧而显异态。

  • 第4题:

    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确答案:曹操、曹丕、曹植;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蠫、应玚、刘桢

  • 第5题:

    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有()

    • A、曹操父子
    • B、阮籍
    • C、嵇康
    • D、建安七子
    • E、蔡琰

    正确答案:A,D,E

  • 第6题:

    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


    正确答案:蔡琰;悲愤诗

  • 第7题:

    问答题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报刊活动家?他们的情况怎么样?

    正确答案: 塞缨尔•亚当斯:早年办过报纸,独立战争前经常在《波士顿报》上发表文章,宣传反抗殖民统治,极力主张脱离英国而独立。以后他又将集合在该报周围的革命者组织起来,开展斗争,促进了独立战争的爆发。艾赛亚•托马斯:1770年创办《马萨诸塞侦探报》,宣传脱离美国而独立。列克星敦的反英战斗打响后,他率先发表了报道和评论,有力地鼓舞了人民投入战斗。托马斯•潘恩:担任过杂志编辑,1776年出版政论小册子《常识》,宣传独立主张,影响广泛,被认为是独立战争的响亮号角。以后随着战局的发展,先后发表了总题目为《危机》的13篇政论文章,激励士气,指明方向,对独立战争的进行产生过重大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正确答案: 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建安文学中的“三曹”是指曹操和他的儿子()和曹植,他们都是建安时期的著名诗人。

    正确答案: 曹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潜水和承压水各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潜水的主要特征:
    (1)补给区与排泄区一致;
    (2)潜水面与潜水位一致,潜水形状基本与地形起伏一致,但比地形起伏缓和得多。
    (3)潜水受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潜水的动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
    (4)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资源易于补充恢复,但受气候影响,且含水层厚度一般比较有限其资源常缺乏多年调节性。
    承压水的主要特征:
    (1)承压水的补给区与排泄区不一致.
    (2)承压水实际没有承压水面,其水面即在隔水顶板处,承压水位与之不一致.
    (3)承压水受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不大,承压水动态也比较稳定。
    (4)承压水参与水循环不如潜水积极,承压水资源不容易恢复、补充,但因其厚度较大,其资源往往具有多年调节性能。
    两者的区别可从特征中看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有()
    A

    曹氏父子

    B

    阮籍

    C

    蔡淡

    D

    建安七子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

    正确答案: 蔡琰,悲愤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淋证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各类淋证临床上有何特征?


    正确答案: (1)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症,也是诸淋的共同特征。
    (2)各种淋证病因有别,临床又各具特征:
    ①石淋:以小便排出沙石为主证。
    ②膏淋: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
    ③血淋:溺血而痛。
    ④气淋:少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沥。
    ⑤热淋:小便灼热刺痛。
    ⑥劳淋: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

  • 第14题:

    潜水和承压水各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潜水的主要特征:
    (1)补给区与排泄区一致;
    (2)潜水面与潜水位一致,潜水形状基本与地形起伏一致,但比地形起伏缓和得多。
    (3)潜水受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潜水的动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
    (4)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资源易于补充恢复,但受气候影响,且含水层厚度一般比较有限其资源常缺乏多年调节性。
    承压水的主要特征:
    (1)承压水的补给区与排泄区不一致.
    (2)承压水实际没有承压水面,其水面即在隔水顶板处,承压水位与之不一致.
    (3)承压水受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不大,承压水动态也比较稳定。
    (4)承压水参与水循环不如潜水积极,承压水资源不容易恢复、补充,但因其厚度较大,其资源往往具有多年调节性能。
    两者的区别可从特征中看出。

  • 第15题:

    东晋时间的著名墓志、刻石有哪些?它们的书体有何特征?


    正确答案: 比较著名的有《谢鲲墓志》,此志全文为隶书,在体势上变扁为方,笔画中的波挑不明显,减弱了“隶”势而增加了“楷”态。
    《王兴之夫妇墓志》,隶不隶,楷不楷,可视为隶楷美术字,结体尚有拙趣。
    《张镇夫妇墓志》,其书体属于由隶向楷过渡的书体,笔画无起落粗细变化,刻写简单直露。
    《王仙之墓志》、《王建之夫妇墓志》转折收笔处都有隶书的特征。
    比较著名的刻石有《爨宝子碑》,楷隶相参,点画中的收笔如隶书的波挑,方折锋利的点画棱角,明显是刻手的发挥,此碑整齐中有错落,奇巧而显异态。

  • 第16题:

    试分析建安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正确答案:一、政治理想的高扬。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操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着很大的影响。曹丕、曹植也有着“救民涂炭”之志,而“七子”更是都有卓尔不凡的气质。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徐干《室思诗》中的“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的《短歌行》是这方面的典型。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在曹操的《龟虽寿》等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在诗体的运用上,建安诗人也各具匠心。曹操的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的《燕歌行》二首被誉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中说他们“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 第17题:

    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正确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 第18题:

    问答题
    东晋时间的著名墓志、刻石有哪些?它们的书体有何特征?

    正确答案: 比较著名的有《谢鲲墓志》,此志全文为隶书,在体势上变扁为方,笔画中的波挑不明显,减弱了“隶”势而增加了“楷”态。
    《王兴之夫妇墓志》,隶不隶,楷不楷,可视为隶楷美术字,结体尚有拙趣。
    《张镇夫妇墓志》,其书体属于由隶向楷过渡的书体,笔画无起落粗细变化,刻写简单直露。
    《王仙之墓志》、《王建之夫妇墓志》转折收笔处都有隶书的特征。
    比较著名的刻石有《爨宝子碑》,楷隶相参,点画中的收笔如隶书的波挑,方折锋利的点画棱角,明显是刻手的发挥,此碑整齐中有错落,奇巧而显异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试分析建安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正确答案: 一、政治理想的高扬。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操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着很大的影响。曹丕、曹植也有着“救民涂炭”之志,而“七子”更是都有卓尔不凡的气质。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徐干《室思诗》中的“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的《短歌行》是这方面的典型。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在曹操的《龟虽寿》等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在诗体的运用上,建安诗人也各具匠心。曹操的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的《燕歌行》二首被誉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中说他们“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确答案: 曹操、曹丕、曹植,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蠫、应玚、刘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淋证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各类淋证临床上有何特征?

    正确答案: (1)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病症,也是诸淋的共同特征。
    (2)各种淋证病因有别,临床又各具特征:
    ①石淋:以小便排出沙石为主证。
    ②膏淋: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
    ③血淋:溺血而痛。
    ④气淋:少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沥。
    ⑤热淋:小便灼热刺痛。
    ⑥劳淋: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近代在中国办报的有哪些著名的外籍报人?他们的办报活动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从1815年至1919年,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的外国人数以百计。在他们当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影响比较大的,有马礼逊、米怜、郭士立、麦都思、裨治文、林乐知、美查、李提摩太和福开森。
    马礼逊是英国传教士.是第一个创办近代中文报刊的外国人.1807年他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传教9由于当时清政府禁止传教活动,他不得不隐蹒身份,躲在广州美国商馆学习中文,从事翻译工作。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又根据《康熙字典》编纂了《英华字典》。1815年,他在助手米怜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926年以后,他在广州主编过英文《广州纪录报》和《中国丛报》。1934年,他被英国政府任命为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的秘书,不久病逝干广州。他在《中国丛报》上发表的《京报分析》一文,是最早研究中国报刊史的文章。
    米怜作为马礼逊的助手,1813年偕新婚的妻子来到广州。1815年他遵照马礼逊的意图,赴马六甲创办英华书院和印刷所,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提出的写作三原则:一文章要短,二要通俗易懂,三要流畅生动,为以后传教士所办报刊所奉行。
    郭士立是普鲁士传教士,1827年受荷兰传教会派遣到远东传教,先后在爪哇(今属印尼)、暹罗(泰国)活动。1831年来中国,曾三次乘船走遍中国南部沿海各省。1833年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4年与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等人在广州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计划出版大量书刊,用“智力的炮弹”征服中国人。鸦片战争爆发后,他曾充当英国侵略军的向导和翻译,并出任英国占领后的舟山、宁波等地的民政长官,参与《南京条约》的谈判活动。香港割让给英国后,他担任港督的秘书。1851年死于香港。著有《中国沿海三次航行记》、《中国史略》、《道光皇帝》和《开放的中国——中华帝国概述》等书。
    麦都思是英国传教士,1817年航海东来,先在马六甲协助米怜从事英华书院的教学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编辑活动。1823年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34年第一次来华,曾乘船到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活动。1843年第二次来华,在上海创办墨海书局。1853年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1858年回国,上岸后病逝。著有《中国的现状和展望》一书,编有中、朝、日、英字汇和闽音字汇。
    裨治文是美国传教士,1830年来广州,成为美国来华的第一个传教士。1832年在广州创办和主编《中国丛报》,向西方广泛提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并与郭士立等创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鸦片战争后任美国侵华海军司令译员,参与《望厦条约》的签订。
    林乐知是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卜海,1867年任《上海新报》主笔,1868年办《中国教会新报》,以后长期担任改名后的《万国公报》主编。1891年创办《中西教会报》,被称为外国传教士最能干的编辑。除办报外,他还在上海创立中西书院,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并编辑学校教科书。他在中国活动47年,曾获清廷“钦加四品衔”。1907年死于上海,被美国政府誉为“播种中国的人”。他一生著作繁多,最著名的是记录和评论中日甲午战争的《中东战纪本末》。
    美查是英国商人,与其兄一同来华做茶叶生意。1872年因生意亏本与另外3个英国商人合资创办《申报》于上海,亲自主持报务,对报纸业务作了多方面的改革。1876年创办点石斋石印局和申昌书局。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铅印《古今图书集成》1628册。1889年回国,1908年病逝。
    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华,在山东、山西、北京、天津传教。1890年由李鸿章推荐任天津《时报》主笔,每日发表论说一篇,评论时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务等方面提出系统的改革主张,各报广为转载,后辑为《时事新论》一书出版。1890年另创《直报》于天津。1891年去上海,任广学会总千事,不断在《万国公报》上鼓吹变法,并一度代理该报主编。戊戌变法期闯受聘为光绪皇帝顾问(未就职)。以后反对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支持袁世凯执政。1916年回国,3年后病死。他在华活动45年,自称是“中国之老友”“无异于华人”。他一生编著过70部书,其中著名的除《时事新论》外,还有《新政策》、《七国新学备要》、《留华四十五年纪》等。
    福开森是美国传教士,1888年来华,先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后任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总监、淞沪铁路局会办等职。1899年从美商丹福士手中购得《新闻报》,苦心经营30年,使该报成为旧中国经营管理最好的报纸。他与中国统治集团关系甚密,曾获清廷授予的“二品顶戴”衔,又曾任北洋政府顾问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1942年返美,1945年病死。他曾盗走我国大量文物,著有《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大纲》、《中国艺术巡礼》等书以上这些外籍报人及其所办的报纸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他们都是“中国通”。不但对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乃至风土人情十分熟悉,而且精通汉语,有的还会讲粤、闽、沪方言,有的能用文言文写出漂亮的文章,有的能够翻译中国的古文和古典小说。第二,他们都直接或闻接地参与了对中国的武装侵略、经济侵略、文化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第三,他们所办的报刊都尽量迎合中国读者口味,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使报刊中国化。正因为这样,他们办的报刊才得以在中国长期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东晋时期的著名墓志、刻石有哪些?它们的书体有何特征?

    正确答案: 比较著名的有《谢鲲墓志》,1964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此志全文为隶书,在体势上变扁为方,笔画中的波挑不明显,减弱了隶势而增加了楷态。
    1965年南京燕子矶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隶不隶,楷不楷,可视为隶楷美术字,结体尚有拙趣。《张镇夫妇墓志》1979年出土于江苏吴县,其书体属于由隶向楷过渡的书体,笔画无起落粗细变化,刻写简单直露。1988年南京北郊出土的《王仙之墓志》、《王建之夫妇墓志》转折收笔处都有隶书的特征。
    比较著名的刻石,有《爨宝子碑》楷隶相参,点画中的收笔如隶书的波挑,方折锋利的点画棱角,明显是刻手的发挥,此碑整齐中有错落,奇巧而显异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多选题
    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有()
    A

    曹操父子

    B

    阮籍

    C

    嵇康

    D

    建安七子

    E

    蔡琰


    正确答案: E,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