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既然学习书论这么重要,那么,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书论的大致概貌好吗?”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简单介绍一下花茶的制作工艺。 


    正确答案: 一、准备茶坯,也叫茶坯处理
    二、准备鲜花,他们做茶的好象叫“鲜花维护”
    三、合适的茶坯有了,鲜花也准备齐了,就可以拌在一起了。这就是第三步工序——拌和窨花
    四、扒堆散热,收堆续窨
    五、出花分离
    六、复火干燥

  • 第2题:

    经介绍后,对历代书论的概貌已有了个初步印象,现在想听听对蔡邕书论的评介。


    正确答案: 蔡邕的书论,主要有《笔论》和《九势》两篇。《笔论》主要论述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所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论中如“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几句,就是说的书家精神状态如何,对于书法作品创作的成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迫于事势,影响情绪,那末即使工具再好,也会不顶用的。又如“欲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数语,则又从另一侧面,阐述了书法创作时既要胸怀澄静,意志自然,又要思想高度集中的辩证关系。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
    《九势》是蔡邕论书的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论书名篇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①它在我国书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藏头护尾”的藏锋理论;②它又第一次提出了“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中锋学说;③它还第一次提出了另外一些常见的用笔方法和结字方法,诸如“转笔”、“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以及“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等。总之,在具体的创作用笔方法上,《九势》为今后藏锋、中锋等运笔法则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其后的书论,虽对藏锋、中锋等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但渊源所自,蔡邕是该被尊为鼻祖的。

  • 第3题:

    略述周伯琦的书作、书论?


    正确答案:周伯琦,元成宗大德二年生,明太祖洪武二年卒(公元一二九八年——公元一三六九年),享年七十二岁。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番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官至荣禄大夫、集贤院大学士。其篆、隶、真、草擅名当时。明赵琦美《铁网珊瑚》记载:“伯琦古篆得文敏公遗意,字颇肥而玉润可爱。”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认为周伯琦的篆书学自徐弦,行笔结体有隶味。他在康里子山的推荐下书写宣文阁宝,并题署了宣文阁匾。以后,皇帝又命令他摹写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智永的《千字文》,并刻石存于宣文阁内。此外,他还有书论《论篆书》、《六书正伪》、《说文字源》等著作。书迹有《六书正伪篆文》、《四体千文》、《藏经铭诗》、《理公岩记》等传世。

  • 第4题:

    请简单介绍一下甜白釉。


    正确答案:甜白釉器轻而釉极白润肥厚,在阳光下照看胎釉呈肉红色,可填划彩,故又叫“填白釉”,即在胎壁极薄的胎体上,是不含铁或含铁量极低的透明釉,高温焙烧出呈色很白的釉色,由于胎体很薄,使得这种高白度的釉格外莹润,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

  • 第5题:

    能否再简单介绍一下虞世南的书论?


    正确答案:当然可以。虞世南和欧阳询一样,都是有唐一代前期的重要书家。他写下的《笔髓论》,一方面讲真、行、草各体书的用笔及书写规则,另一方面又兼及书法艺术的神韵,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从分段来看,《笔髓论》共分“叙体”、“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等七段。其中尤以末段“契妙”为最精彩。所谓“契妙”,就是说书法要契合要妙。提出:“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通,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且以铸铜为镜,明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那末,怎样才能“神遇”而契合要妙呢?我们且看他道来:“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可见必得“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才能使书法的逸态“随意而生”、“逐毫而应”。当然“运思”还得“心悟”。心悟什么呢?就是要心悟“无为”的“至道”,如果一涉“浮华”,则对于书法,终究未能通晓的。这里,我们又不难看出,虞世南的书法美学观是深受《老子》“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影响的。

  • 第6题:

    什么叫书论?


    正确答案:顾名思义,书论就是书法的理论,这是最清楚不过的。但就是在这最清楚不过的问题中,包涵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解释。所谓广义的书论,就是指有关书法论著方面的一切文字,诸如书法史论、书家人物、书法品评、书法鉴赏、书法技巧、书法创作、法书题跋、碑版考证等等。狭义则专指书法创作的技法一项而已,也就是俗说的所谓“创作论”了。其内容大致包括择帖、临摹、执笔、点画、结字、布局、创作等。因为广义的书论牵涉面太广,所以我们这儿要谈的,主要还是以狭义的书论为主,只是有时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偶而也涉及一些其他方面,一旦问题说清,便言归正传了。

  • 第7题:

    大文学家韩愈的书法和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卒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七六八——八二四年)。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字退之,他自称昌黎郡人,故称韩昌黎。由于他刻苦自学,擢进士第。历官监察御史、河南令、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据宋朱长文《续书断》评,韩愈虽不以书家名,但其字“天骨劲健,自有高处,非众人所可及”。书迹有华岳嵩山天封宫石柱上及洛阳福先寺塔下题名等。
    他的《送高闲上人序》一文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书论佳品,他在这篇文章里,首倡了中国书法的唯情说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古书论常有“晋尚韵、唐尚法、宋尚趣”之说。整个书法史都是一部各种不同层次的创作并存、互补、相得益彰的历史。就以唐为例,初唐欧、虞、褚、薛四家极力提倡法度规矩。而不少中唐书家如张旭、怀素、颜真卿等,无不以充沛真切的感情倾注于书法创作之中,并非人们所说的什么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们如果不以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和强烈的感情为原则,而是以前人的法度规矩为楷模去进行创作的话,是决不会写出他们那种形式独特的书法作品的。就连晋人的《兰亭序》也是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自然之景,触动了王羲之的内心之情而产生的不可再得的书法艺术珍品。韩愈正是以张旭创作草书为例,详细地阐发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情为核心的艺术创作原则。并以此为根据,批评了禅僧高闲上人的书法,认为佛教主张灭七情,去六欲,无情无欲是不可能有艺术创作冲动的。如果高闲写出的书法还有可取之处的话,也不过是类乎玩魔术、变把戏的纯技巧而已,实在算不上艺术。韩愈虽然强调以情为核心进行艺术(包括书法艺术)的创作,但他也并不排斥技法的学习,这和他关于技巧和艺术的认识是相一致的。如唐林蕴在其《拨镫序》中说,庐陵人卢肇就向韩愈学过执笔的技法“拨镫法”。

  • 第8题:

    请简单介绍一下花茶的冲泡流程。 


    正确答案: 用玻璃杯法冲泡,便于“目品”茶叶舒展、沉浮时的“茶舞”。
    用90°C左右冲泡,加盖后3分钟,揭开杯盖一侧,用鼻快闻其香气,凑着香气做深呼吸,这叫做“鼻品”。
    茶汤稍凉适口时,小口喝入,在口中稍停留,以口吸气。鼻呼气的动作相配合,使茶汤在舌面上往返流动一、二次,充分与味蕾接触,品到茶味香气后再咽下,如是一、二次,才能真正尝到名贵花茶的茶味、香韵。

  • 第9题:

    请简单介绍一下使用Word创建新文档的方法。


    正确答案: 方法一:选择“文件”选项卡下的“新建”命令,在右侧面板中双击“空白文档”图标。
    方法二:Word窗口中,按“Ctrl+N”组合键。

  • 第10题:

    填空题
    东汉书论:赵壹的《()》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蔡邕的《()》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

    正确答案: 《非草书》、《草书势》、《篆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叫书论?

    正确答案: 顾名思义,书论就是书法的理论,这是最清楚不过的。但就是在这最清楚不过的问题中,包涵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解释。所谓广义的书论,就是指有关书法论著方面的一切文字,诸如书法史论、书家人物、书法品评、书法鉴赏、书法技巧、书法创作、法书题跋、碑版考证等等。狭义则专指书法创作的技法一项而已,也就是俗说的所谓“创作论”了。其内容大致包括择帖、临摹、执笔、点画、结字、布局、创作等。因为广义的书论牵涉面太广,所以我们这儿要谈的,主要还是以狭义的书论为主,只是有时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偶而也涉及一些其他方面,一旦问题说清,便言归正传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既然学习书论这么重要,那么,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书论的大致概貌好吗?

    正确答案: 我国书论著作,由于年代的久远和书法艺术的高度发展,所以留下的遗产十分丰富。约言之,汉魏六朝是我国书论发展的草创期,这一阶段虽说是我国出现书论专门著作的早期阶段,但它为我们留下的著述却是十分的丰富。较为著名的有汉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笔论》、《九势》,传为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王僧虔的《论书》、《笔意赞》,梁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梁武帝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答陶隐居论书》,隋释智果的《心成颂》等。
    唐朝是我国书法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书法名家辈出,书法理论的发展,至此亦已奠定基础,所以,唐代是我国书论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书论,主要有欧阳询的《八诀》、《传授诀》、《用笔论》,虞世南的《笔髓论》、《书旨述》,唐太宗的《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蔡希综的《法书论》,徐浩的《论书》,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陆羽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林蕴的《拨镫序》,卢携的《临池诀》,释亚栖的《论书》等。
    五代时因为战乱关系,书家人物,屈指可数,其书论流传为众所周知的,只李煜《书述》等几人几种而已,是为书论的低潮期。宋时因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书法所以中兴。但宋代书法因为崇尚意态,所以表现在书论上的,亦多以此为论述中心。其书论较为著名的有苏轼《东坡题跋》中的论书部分,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海岳名言》、宋高宗的《翰墨志》、陈槱的《负暄野录》、姜夔的《续书谱》、陈思的《秦汉魏四朝用笔法》、无名氏的《三十六法》等,是为书论的再生期。
    元代则书家不多,书论亦只赵孟頫的《兰亭十七跋》、郑杓的《衍极》、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吾丘衍的《学古编》等数种而已;明代则诗文潇洒,书法亦绚丽多采而不尚功力,其书论著作则以解缙的《春雨杂述》、丰坊的《书诀》、赵宦光的《寒山帚谈》、项穆的《书法雅言》、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为最著名。所以总的说来,元明是书法的平台期。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恐怖和重视利用的两手政策,所以士人多钻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这体现在书法理论上,就是著述众多且重考证,当然亦不排除他们在其他方面所作的探索。其著作的佼佼者有冯班的《钝吟书要》,笪重光的《书筏》、宋曹的《书法约言》、梁巘的《评书帖》,吴德旋的《初月楼论书随笔》、朱履贞的《书学捷要》、钱咏的《书学》、王澍的《论书剩语》、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周星莲的《临池管见》、朱和羹的《临池心解》、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宏篇巨制,洋洋洒洒,是为书论的中兴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简单介绍一下永不停机业务。


    正确答案: 是指客户将其手机号码与银行账号进行捆绑,再通过客户主动或系统自动方式实现从银行账号扣款为手机号码充值交费的服务。

  • 第14题:

    听说在六朝人的书论中,王僧虔《笔意赞》是较为著名的一篇,其内容有否值得介绍的?


    正确答案: 是的,王僧虔的《笔意赞》虽然文字不长,但却提出了“书之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的著名论点,其内在实质就是说,书法创作不仅要有美观的外形,并且更要进一步有精神的内蕴。这两者虽说是辩证的统一,但却以内在的精神为主导。
    接着,《笔意赞》中又谈到“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等话,介绍了书法创作时创作者必定要进入心忘记笔,手忘记写,心手双畅,杂念不生的境界,然后才能把字写好的创作经验。
    在赞文中,王僧虔还进一步提出了“万毫齐力”和“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凤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等关键扼要的观点。说明作书时一定要使所有笔毫中的每一笔毫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把字写得骨格丰隆肌理细润,入神妙而通灵化。写直画“努”要挺劲得像长矛,横画“勒”要坚实得像铁钉。好比凤凰开张羽翼,灵芝耸秀英华一般美妙。要使得画粗的不感到重浊,画细的不感到轻飘。再则,字的向背起于纤微,死生别于毫发,从而说明了书法是一种何等微妙精密的艺术啊!

  • 第15题:

    请简单介绍一下翠青釉。


    正确答案:这是永乐时期新创的一种釉色,釉色青如嫩竹,是一种极淡的淡青绿色。翠青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中隐含密集小气泡,如鱼子状,但气泡亦有大小之分。传世品稀少,器形仅见高足杯、三系或四系盖罐。

  • 第16题:

    请简单介绍一下“大曲”?


    正确答案: 大麦和豌豆等为原料,经破碎、加水、拌料,压成转块状的曲柸,在适当的温度、湿度下培养而成,因其体积大、呈大砖状故名“大曲”。如全兴大曲、成都大曲、洋河大曲等。

  • 第17题:

    唐代和尚擅长书法的很多,他们的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的确如此,唐代和尚擅长书法的很多,但留下书论,如前面所说怀素的“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等,却又确实不多,只亚栖、辩光等数家而已。
    释亚栖留下《论书》一篇,其原文是:“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语虽不长,但却提出了“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体”的重要理论。这使我们意识到,若要“自立”于书坛的话,必定要推陈而能出新,当然,这出新又必须来自深厚的传统功力,如欧阳询“自立”的来自变“右军体”,柳公权“自立”的来自变欧阳询体就是明证;如果死守古人成法,即使学得入木三分,和古人一模一样,也只能被称之为奴书,是立不牢脚的。其中的精神是很辩证的。
    释辩光《论书法》如今所能见到的,只是记载在宋魏了翁《鹤山集》中的“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数语而已。把书法比作佛家的“心印”,提倡“发于心源,成于了悟”,并认为“非手口所传”。我们如果能一分为二的话,撇去其唯心的成分不说,则又可从另一侧面体会到学习书法必须发自内心的颖悟,因为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写心”的,因此,只有陶冶人的灵魂才能创作出意态超逸的作品来,而“口手所传”的毕竟只能是工匠的技法啊!

  • 第18题:

    隋朝享国甚短,书家不多,有否书论留下?


    正确答案: 隋朝虽然享国甚短,书家不多,但却有智果和尚为我们留下的《心成颂》一篇。智果是隋仁寿年间书法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为隋炀帝书《上太子东巡颂》,被召居慧日道场。隋炀帝对他的书法曾有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的品评。
    《心成颂》文字不长,以简要的语言,提纲掣领地分析了字形结构的原理,是为我国现存论字形结构的最早篇章。其要点如“回展右肩”,就是说有些字的字肩要把右面写得向左回展,譬如说“尚”、“包”等字;“长舒左足”,是指字的下部有左右点的,如“其”、“典”等字,要把左下点写得舒展自如;“峻拔一角”,是说外有方框的字应当把右角略为写高一点,如“国”、“用”等字;“回互留放”,是说有撇捺等笔画重复的字,应当注意一留一放,这样字态就美,象“艾”字的上留下放,“茶”字的上放下留就是;“变换垂缩”,就是说同时有二个垂竖笔画的字要一垂一缩,譬如说“并”字的右缩左垂,“斤”字的右垂左缩就是。如此等等,计十八条。末条的“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伏”,还涉及到了“行行相映带”的行气问题。总的看来,《心成颂》论述字体结构虽说简单粗糙了些,但它却初步对字体结构中的一些美学原理提出了原则性的看法,作为我国第一篇论述字体结构的专篇来说,它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 第19题:

    冯班的书论、书作怎样?


    正确答案:冯班,江苏常熟人。字定远,号钝吟。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二——一六七一年),享年七十。因其落拓自喜,动不谐俗,且排行第二,故称其为“二痴”。能诗文,善书,尤工小楷。他对书法理论有精到的见解。其著作《钝吟书要》认为:学习书法,要先学间架结构,间架结构端齐了,再学用笔。学间架可以临写碑文、石刻,而学用笔,必须看前人的墨迹帖本。“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清杨宾《大瓢偶笔》说:“虞山钝吟老人论书,大概祖陈绎曾《翰林要诀》十二章,本以执笔为第一。是以钝吟训于家庭有笔法、结构法二说。”

  • 第20题:

    请简单介绍一下终端网销厅取业务。


    正确答案: 即引导或代替客户在湖南移动网厅进行购机,下单付款后,不选择快递寄送给客户的方式,而是客户直接在营业厅取货,由网厅将客户购买的终端寄到营业厅进行补货。

  • 第21题:

    填空题
    魏晋书论有了很大发展,流传至今的有西晋卫恒的《()》、索靖的《()》等,奠定了中国古代书论的基础。

    正确答案: 《四体书势》、《草书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经介绍后,对历代书论的概貌已有了个初步印象,现在想听听对蔡邕书论的评介。

    正确答案: 蔡邕的书论,主要有《笔论》和《九势》两篇。《笔论》主要论述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所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论中如“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几句,就是说的书家精神状态如何,对于书法作品创作的成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迫于事势,影响情绪,那末即使工具再好,也会不顶用的。又如“欲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数语,则又从另一侧面,阐述了书法创作时既要胸怀澄静,意志自然,又要思想高度集中的辩证关系。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
    《九势》是蔡邕论书的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论书名篇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①它在我国书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藏头护尾”的藏锋理论;②它又第一次提出了“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中锋学说;③它还第一次提出了另外一些常见的用笔方法和结字方法,诸如“转笔”、“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以及“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等。总之,在具体的创作用笔方法上,《九势》为今后藏锋、中锋等运笔法则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其后的书论,虽对藏锋、中锋等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但渊源所自,蔡邕是该被尊为鼻祖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能否再简单介绍一下虞世南的书论?

    正确答案: 当然可以。虞世南和欧阳询一样,都是有唐一代前期的重要书家。他写下的《笔髓论》,一方面讲真、行、草各体书的用笔及书写规则,另一方面又兼及书法艺术的神韵,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从分段来看,《笔髓论》共分“叙体”、“辨应”、“指意”、“释真”、“释行”、“释草”、“契妙”等七段。其中尤以末段“契妙”为最精彩。所谓“契妙”,就是说书法要契合要妙。提出:“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通,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且以铸铜为镜,明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那末,怎样才能“神遇”而契合要妙呢?我们且看他道来:“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纶音,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可见必得“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才能使书法的逸态“随意而生”、“逐毫而应”。当然“运思”还得“心悟”。心悟什么呢?就是要心悟“无为”的“至道”,如果一涉“浮华”,则对于书法,终究未能通晓的。这里,我们又不难看出,虞世南的书法美学观是深受《老子》“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影响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