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唐代书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作为六朝书论的总结,孙过庭《()》有着特殊意义,反映了书论的高度成熟,并成为书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张怀瓘的《()》、《书估》、《书议》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详备的书学文献,是当时最完整的源流史论、书家批评论、书法审美论的专著。晚唐,张彦远的《()》汇辑了自汉以来许多书论名篇,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可贵的书法史论遗产。

题目

唐代书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作为六朝书论的总结,孙过庭《()》有着特殊意义,反映了书论的高度成熟,并成为书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张怀瓘的《()》、《书估》、《书议》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详备的书学文献,是当时最完整的源流史论、书家批评论、书法审美论的专著。晚唐,张彦远的《()》汇辑了自汉以来许多书论名篇,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可贵的书法史论遗产。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参考答案:《书谱》、《书断》、《法书要录》
更多“唐代书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作为六朝书论的总结,孙过庭《()》有着特殊意义,反映了书论的高 ”相关问题
  • 第1题:

    听说在六朝人的书论中,王僧虔《笔意赞》是较为著名的一篇,其内容有否值得介绍的?


    正确答案: 是的,王僧虔的《笔意赞》虽然文字不长,但却提出了“书之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的著名论点,其内在实质就是说,书法创作不仅要有美观的外形,并且更要进一步有精神的内蕴。这两者虽说是辩证的统一,但却以内在的精神为主导。
    接着,《笔意赞》中又谈到“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等话,介绍了书法创作时创作者必定要进入心忘记笔,手忘记写,心手双畅,杂念不生的境界,然后才能把字写好的创作经验。
    在赞文中,王僧虔还进一步提出了“万毫齐力”和“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凤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等关键扼要的观点。说明作书时一定要使所有笔毫中的每一笔毫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把字写得骨格丰隆肌理细润,入神妙而通灵化。写直画“努”要挺劲得像长矛,横画“勒”要坚实得像铁钉。好比凤凰开张羽翼,灵芝耸秀英华一般美妙。要使得画粗的不感到重浊,画细的不感到轻飘。再则,字的向背起于纤微,死生别于毫发,从而说明了书法是一种何等微妙精密的艺术啊!

  • 第2题:

    略述周伯琦的书作、书论?


    正确答案:周伯琦,元成宗大德二年生,明太祖洪武二年卒(公元一二九八年——公元一三六九年),享年七十二岁。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番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官至荣禄大夫、集贤院大学士。其篆、隶、真、草擅名当时。明赵琦美《铁网珊瑚》记载:“伯琦古篆得文敏公遗意,字颇肥而玉润可爱。”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认为周伯琦的篆书学自徐弦,行笔结体有隶味。他在康里子山的推荐下书写宣文阁宝,并题署了宣文阁匾。以后,皇帝又命令他摹写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智永的《千字文》,并刻石存于宣文阁内。此外,他还有书论《论篆书》、《六书正伪》、《说文字源》等著作。书迹有《六书正伪篆文》、《四体千文》、《藏经铭诗》、《理公岩记》等传世。

  • 第3题:

    唐代和尚擅长书法的很多,他们的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的确如此,唐代和尚擅长书法的很多,但留下书论,如前面所说怀素的“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等,却又确实不多,只亚栖、辩光等数家而已。
    释亚栖留下《论书》一篇,其原文是:“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语虽不长,但却提出了“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体”的重要理论。这使我们意识到,若要“自立”于书坛的话,必定要推陈而能出新,当然,这出新又必须来自深厚的传统功力,如欧阳询“自立”的来自变“右军体”,柳公权“自立”的来自变欧阳询体就是明证;如果死守古人成法,即使学得入木三分,和古人一模一样,也只能被称之为奴书,是立不牢脚的。其中的精神是很辩证的。
    释辩光《论书法》如今所能见到的,只是记载在宋魏了翁《鹤山集》中的“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数语而已。把书法比作佛家的“心印”,提倡“发于心源,成于了悟”,并认为“非手口所传”。我们如果能一分为二的话,撇去其唯心的成分不说,则又可从另一侧面体会到学习书法必须发自内心的颖悟,因为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写心”的,因此,只有陶冶人的灵魂才能创作出意态超逸的作品来,而“口手所传”的毕竟只能是工匠的技法啊!

  • 第4题:

    隋朝享国甚短,书家不多,有否书论留下?


    正确答案: 隋朝虽然享国甚短,书家不多,但却有智果和尚为我们留下的《心成颂》一篇。智果是隋仁寿年间书法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为隋炀帝书《上太子东巡颂》,被召居慧日道场。隋炀帝对他的书法曾有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的品评。
    《心成颂》文字不长,以简要的语言,提纲掣领地分析了字形结构的原理,是为我国现存论字形结构的最早篇章。其要点如“回展右肩”,就是说有些字的字肩要把右面写得向左回展,譬如说“尚”、“包”等字;“长舒左足”,是指字的下部有左右点的,如“其”、“典”等字,要把左下点写得舒展自如;“峻拔一角”,是说外有方框的字应当把右角略为写高一点,如“国”、“用”等字;“回互留放”,是说有撇捺等笔画重复的字,应当注意一留一放,这样字态就美,象“艾”字的上留下放,“茶”字的上放下留就是;“变换垂缩”,就是说同时有二个垂竖笔画的字要一垂一缩,譬如说“并”字的右缩左垂,“斤”字的右垂左缩就是。如此等等,计十八条。末条的“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伏”,还涉及到了“行行相映带”的行气问题。总的看来,《心成颂》论述字体结构虽说简单粗糙了些,但它却初步对字体结构中的一些美学原理提出了原则性的看法,作为我国第一篇论述字体结构的专篇来说,它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 第5题:

    蔡邕在书论上的贡献是什么,对后世的影响如何?


    正确答案: 汉代是我国书法的大变革时代,篆书继承秦代传统;隶书得到大发展;真、行、草书应运而生,五体齐备。另一方面,书法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书法艺术实践普遍展开,出现了一批我国最早的书法家群体,同时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书法论著。书法理论的出现,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走向自觉发展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使用和美化受到汉代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汉代以善书为入仕之经,选用史官要“以六体试之”,史官对于“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要加以“举劾”。不但重视文字使用的正确性,而且对书法的艺术性进行研讨。史载西汉开国之相萧何“深善笔理,尝与张子房、陈隐等论用笔之道。”(羊欣《笔阵图》)成为我国最早探讨书法艺术理论的人。东汉篆书大家曹喜曾著《笔论》一篇(今已佚),学者杨雄能识奇字,曾有“书为心画”之论。东汉时草书受到人们的普遍爱好,人们沉浸在草书艺术创作的时候,辞赋家赵壹写了一篇《非草书》,这篇文章对草书的发展衍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赵壹对当时草书艺术创作的非难正好从反面证实
    了书法在东汉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事实。东汉草书大家崔瑗著《草书势》,正是早期草书艺术实践的总结,可惜已失传。东汉末的大文学家、大书家蔡邕,善篆、隶、飞白诸体,尤精隶书。梁武帝评其书说:“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他在理论上有《篆势》、《笔论》、《九势》三篇著作,《篆势》已失传,后二篇流传下来,文章精深,是我国目前看到的最早的书法理论著作,也是汉代书论的代表性著作。
    蔡邕《九势》开宗明义第一句:“夫书肇于自然”,提出书法艺术源于自然。认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阴阳、刚柔、虚实、敛舒、聚散等对立而统一的因素就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根据,书法艺术又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创造,把握和显示自然界种种极为丰富的形态和变动不居的精神实质。蔡邕如此看待书法艺术的根本法则,在书法美学上有重大的贡献,它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实践和书法理论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蔡邕在书法艺术实践上很重视字的“形”和“势”,并把它作为审美概念第一次在理论上提出来。他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笔论》)“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九势》)指出书法艺术要通过运笔造型和取势所显现出来的意象,体现自然界丰富而生动的形象和变动不居的运动规律。
    蔡邕还重视书法“力感”的审美表现。他结合运笔的“逆势”和毛笔的性能讲力感的表达,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重大意义。他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九势》)把“力”与“势”作为一对美学范畴提出来,并揭示出“力”与“势”的内在联系,着眼于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和流动不拘的精神实质,而不斤斤于定法。他在论述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九势时,强调书法创作主体的控制能力,把握“力”与“势”的内在联系,从而创造出生动的书法艺术形象。这就使“藏头护尾”的逆势成为书法实践上表达“力感”的主要手段和笔法的核心。后世书论上“有势则有力”、“万毫齐力”、“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等技法理论都是在蔡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蔡邕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书法艺术抒情性的本质特征,表达了书法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心理情态。他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夫书,先默坐
    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笔论》)蔡邕的书论对推动书法艺术实践的深入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说:“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九势》)在理论上强调书法艺术实践的重大意义也是蔡邕书论的突出特点。他的书论正是在总结秦汉以来篆、隶书发展和书法艺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因此实践意义极强。蔡邕关于书法艺术的起源、审美本质和书法艺术审美特征、书法基本技法等方面的论述,对后代书法艺术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书法理论的基础,作出了划时代的杰出贡献。

  • 第6题:

    魏晋书论有了很大发展,流传至今的有西晋卫恒的《()》、索靖的《()》等,奠定了中国古代书论的基础。


    正确答案:《四体书势》、《草书状》

  • 第7题:

    问答题
    陶宗仪的书论《书史会要》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 陶宗仪不以书法名世,但对于古学无所不窥,尤致力于字学、书学。著书论《书史会要》九卷,对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元代的书法家及其书迹,进行了翔实的考证,精到的评析,用词简捷、准确、扼要,探源辟流,类比明晰,令人一目了然。《中国文艺辞典》(孙良工编纂)称此书“为书史中最重要的著作”。陶宗仪,浙江黄宕人。生卒年不详。元朝举进士不中,即开学馆,以教学自给。明朝洪武初年,官府屡次征荐其为官不应。闭门著书,著作甚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孙过庭在书艺和书论方面对中国书法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 孙过庭的草书,用笔圆熟自然,笔势遒劲奔放。结字取法魏晋,墨法精润。书法出于王羲之而又不被王羲之所束缚。宋代米芾《书史》说:“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米芾的话道出了孙过庭“不求法脱,不为法缚”的继承创新精神。他的作品有《千字文》、《北山移文》、《狮子赋》、《景福殿赋》、《蜀都赋》、《书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书谱》。一方面,《书谱》是不可多得的草书佳作,另一方面《书谱》又是持论精辟的书法理论专著。孙过庭资料中所讲的著作,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书谱》。该书实际并未完稿,现存《书谱》仅为其开首部分,尽管并非全貌,但已使后人享用不尽。《书谱》阐述了各种书体的功用和特点,总结评价了历代书家的书技,提出了赏析标准和学习方法。宋高宗称赞它说:“妙备草法,手不少置。”清王文治《论书绝句》云:“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对孙过庭以极高的评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魏晋书论有了很大发展,流传至今的有西晋卫恒的《()》、索靖的《()》等,奠定了中国古代书论的基础。

    正确答案: 《四体书势》、《草书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听说在六朝人的书论中,王僧虔《笔意赞》是较为著名的一篇,其内容有否值得介绍的?

    正确答案: 是的,王僧虔的《笔意赞》虽然文字不长,但却提出了“书之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的著名论点,其内在实质就是说,书法创作不仅要有美观的外形,并且更要进一步有精神的内蕴。这两者虽说是辩证的统一,但却以内在的精神为主导。
    接着,《笔意赞》中又谈到“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等话,介绍了书法创作时创作者必定要进入心忘记笔,手忘记写,心手双畅,杂念不生的境界,然后才能把字写好的创作经验。
    在赞文中,王僧虔还进一步提出了“万毫齐力”和“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努如植槊,勒若横钉。开张凤翼,耸擢芝英。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纤微向背,毫发死生”等关键扼要的观点。说明作书时一定要使所有笔毫中的每一笔毫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把字写得骨格丰隆肌理细润,入神妙而通灵化。写直画“努”要挺劲得像长矛,横画“勒”要坚实得像铁钉。好比凤凰开张羽翼,灵芝耸秀英华一般美妙。要使得画粗的不感到重浊,画细的不感到轻飘。再则,字的向背起于纤微,死生别于毫发,从而说明了书法是一种何等微妙精密的艺术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冯班的书论、书作怎样?

    正确答案: 冯班,江苏常熟人。字定远,号钝吟。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二——一六七一年),享年七十。因其落拓自喜,动不谐俗,且排行第二,故称其为“二痴”。能诗文,善书,尤工小楷。他对书法理论有精到的见解。其著作《钝吟书要》认为:学习书法,要先学间架结构,间架结构端齐了,再学用笔。学间架可以临写碑文、石刻,而学用笔,必须看前人的墨迹帖本。“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清杨宾《大瓢偶笔》说:“虞山钝吟老人论书,大概祖陈绎曾《翰林要诀》十二章,本以执笔为第一。是以钝吟训于家庭有笔法、结构法二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经介绍后,对历代书论的概貌已有了个初步印象,现在想听听对蔡邕书论的评介。

    正确答案: 蔡邕的书论,主要有《笔论》和《九势》两篇。《笔论》主要论述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所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论中如“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几句,就是说的书家精神状态如何,对于书法作品创作的成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迫于事势,影响情绪,那末即使工具再好,也会不顶用的。又如“欲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数语,则又从另一侧面,阐述了书法创作时既要胸怀澄静,意志自然,又要思想高度集中的辩证关系。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
    《九势》是蔡邕论书的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论书名篇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①它在我国书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藏头护尾”的藏锋理论;②它又第一次提出了“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中锋学说;③它还第一次提出了另外一些常见的用笔方法和结字方法,诸如“转笔”、“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以及“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等。总之,在具体的创作用笔方法上,《九势》为今后藏锋、中锋等运笔法则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其后的书论,虽对藏锋、中锋等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但渊源所自,蔡邕是该被尊为鼻祖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孙过庭在书艺和书论方面对中国书法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孙过庭的草书,用笔圆熟自然,笔势遒劲奔放。结字取法魏晋,墨法精润。书法出于王羲之而又不被王羲之所束缚。宋代米芾《书史》说:“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米芾的话道出了孙过庭“不求法脱,不为法缚”的继承创新精神。他的作品有《千字文》、《北山移文》、《狮子赋》、《景福殿赋》、《蜀都赋》、《书谱》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书谱》。一方面,《书谱》是不可多得的草书佳作,另一方面《书谱》又是持论精辟的书法理论专著。孙过庭资料中所讲的著作,极有可能指的就是《书谱》。该书实际并未完稿,现存《书谱》仅为其开首部分,尽管并非全貌,但已使后人享用不尽。《书谱》阐述了各种书体的功用和特点,总结评价了历代书家的书技,提出了赏析标准和学习方法。宋高宗称赞它说:“妙备草法,手不少置。”清王文治《论书绝句》云:“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对孙过庭以极高的评价。

  • 第14题:

    陶宗仪的书论《书史会要》一书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正确答案:陶宗仪不以书法名世,但对于古学无所不窥,尤致力于字学、书学。著书论《书史会要》九卷,对上起三皇五帝,下至元代的书法家及其书迹,进行了翔实的考证,精到的评析,用词简捷、准确、扼要,探源辟流,类比明晰,令人一目了然。《中国文艺辞典》(孙良工编纂)称此书“为书史中最重要的著作”。陶宗仪,浙江黄宕人。生卒年不详。元朝举进士不中,即开学馆,以教学自给。明朝洪武初年,官府屡次征荐其为官不应。闭门著书,著作甚多。

  • 第15题:

    什么叫书论?


    正确答案:顾名思义,书论就是书法的理论,这是最清楚不过的。但就是在这最清楚不过的问题中,包涵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解释。所谓广义的书论,就是指有关书法论著方面的一切文字,诸如书法史论、书家人物、书法品评、书法鉴赏、书法技巧、书法创作、法书题跋、碑版考证等等。狭义则专指书法创作的技法一项而已,也就是俗说的所谓“创作论”了。其内容大致包括择帖、临摹、执笔、点画、结字、布局、创作等。因为广义的书论牵涉面太广,所以我们这儿要谈的,主要还是以狭义的书论为主,只是有时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偶而也涉及一些其他方面,一旦问题说清,便言归正传了。

  • 第16题:

    冯班的书论、书作怎样?


    正确答案:冯班,江苏常熟人。字定远,号钝吟。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二——一六七一年),享年七十。因其落拓自喜,动不谐俗,且排行第二,故称其为“二痴”。能诗文,善书,尤工小楷。他对书法理论有精到的见解。其著作《钝吟书要》认为:学习书法,要先学间架结构,间架结构端齐了,再学用笔。学间架可以临写碑文、石刻,而学用笔,必须看前人的墨迹帖本。“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清杨宾《大瓢偶笔》说:“虞山钝吟老人论书,大概祖陈绎曾《翰林要诀》十二章,本以执笔为第一。是以钝吟训于家庭有笔法、结构法二说。”

  • 第17题:

    东汉书论:赵壹的《()》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蔡邕的《()》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


    正确答案:《非草书》、《草书势》、《篆势》

  • 第18题:

    在我国古代,将文体划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类的是()

    • A、贾谊
    • B、曹丕
    • C、曹植
    • D、柳宗元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唐代和尚擅长书法的很多,他们的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的确如此,唐代和尚擅长书法的很多,但留下书论,如前面所说怀素的“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等,却又确实不多,只亚栖、辩光等数家而已。
    释亚栖留下《论书》一篇,其原文是:“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语虽不长,但却提出了“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体”的重要理论。这使我们意识到,若要“自立”于书坛的话,必定要推陈而能出新,当然,这出新又必须来自深厚的传统功力,如欧阳询“自立”的来自变“右军体”,柳公权“自立”的来自变欧阳询体就是明证;如果死守古人成法,即使学得入木三分,和古人一模一样,也只能被称之为奴书,是立不牢脚的。其中的精神是很辩证的。
    释辩光《论书法》如今所能见到的,只是记载在宋魏了翁《鹤山集》中的“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数语而已。把书法比作佛家的“心印”,提倡“发于心源,成于了悟”,并认为“非手口所传”。我们如果能一分为二的话,撇去其唯心的成分不说,则又可从另一侧面体会到学习书法必须发自内心的颖悟,因为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写心”的,因此,只有陶冶人的灵魂才能创作出意态超逸的作品来,而“口手所传”的毕竟只能是工匠的技法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唐代书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作为六朝书论的总结,孙过庭《()》有着特殊意义,反映了书论的高度成熟,并成为书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张怀瓘的《()》、《书估》、《书议》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详备的书学文献,是当时最完整的源流史论、书家批评论、书法审美论的专著。晚唐,张彦远的《()》汇辑了自汉以来许多书论名篇,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可贵的书法史论遗产。

    正确答案: 《书谱》、《书断》、《法书要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东汉书论:赵壹的《()》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蔡邕的《()》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

    正确答案: 《非草书》、《草书势》、《篆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既然学习书论这么重要,那么,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书论的大致概貌好吗?

    正确答案: 我国书论著作,由于年代的久远和书法艺术的高度发展,所以留下的遗产十分丰富。约言之,汉魏六朝是我国书论发展的草创期,这一阶段虽说是我国出现书论专门著作的早期阶段,但它为我们留下的著述却是十分的丰富。较为著名的有汉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笔论》、《九势》,传为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王僧虔的《论书》、《笔意赞》,梁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梁武帝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答陶隐居论书》,隋释智果的《心成颂》等。
    唐朝是我国书法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书法名家辈出,书法理论的发展,至此亦已奠定基础,所以,唐代是我国书论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书论,主要有欧阳询的《八诀》、《传授诀》、《用笔论》,虞世南的《笔髓论》、《书旨述》,唐太宗的《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蔡希综的《法书论》,徐浩的《论书》,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陆羽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林蕴的《拨镫序》,卢携的《临池诀》,释亚栖的《论书》等。
    五代时因为战乱关系,书家人物,屈指可数,其书论流传为众所周知的,只李煜《书述》等几人几种而已,是为书论的低潮期。宋时因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书法所以中兴。但宋代书法因为崇尚意态,所以表现在书论上的,亦多以此为论述中心。其书论较为著名的有苏轼《东坡题跋》中的论书部分,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海岳名言》、宋高宗的《翰墨志》、陈槱的《负暄野录》、姜夔的《续书谱》、陈思的《秦汉魏四朝用笔法》、无名氏的《三十六法》等,是为书论的再生期。
    元代则书家不多,书论亦只赵孟頫的《兰亭十七跋》、郑杓的《衍极》、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吾丘衍的《学古编》等数种而已;明代则诗文潇洒,书法亦绚丽多采而不尚功力,其书论著作则以解缙的《春雨杂述》、丰坊的《书诀》、赵宦光的《寒山帚谈》、项穆的《书法雅言》、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为最著名。所以总的说来,元明是书法的平台期。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恐怖和重视利用的两手政策,所以士人多钻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这体现在书法理论上,就是著述众多且重考证,当然亦不排除他们在其他方面所作的探索。其著作的佼佼者有冯班的《钝吟书要》,笪重光的《书筏》、宋曹的《书法约言》、梁巘的《评书帖》,吴德旋的《初月楼论书随笔》、朱履贞的《书学捷要》、钱咏的《书学》、王澍的《论书剩语》、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周星莲的《临池管见》、朱和羹的《临池心解》、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宏篇巨制,洋洋洒洒,是为书论的中兴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什么叫书论?

    正确答案: 顾名思义,书论就是书法的理论,这是最清楚不过的。但就是在这最清楚不过的问题中,包涵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解释。所谓广义的书论,就是指有关书法论著方面的一切文字,诸如书法史论、书家人物、书法品评、书法鉴赏、书法技巧、书法创作、法书题跋、碑版考证等等。狭义则专指书法创作的技法一项而已,也就是俗说的所谓“创作论”了。其内容大致包括择帖、临摹、执笔、点画、结字、布局、创作等。因为广义的书论牵涉面太广,所以我们这儿要谈的,主要还是以狭义的书论为主,只是有时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偶而也涉及一些其他方面,一旦问题说清,便言归正传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填空题
    南朝书论有:南朝宋羊欣的《()》、虞和的《()》、王愔的《()》、南齐王僧虔的《()》、南梁萧衍的《()》、陶弘景的《()》、袁昂的《()》、庾肩吾的《()》等。这些书论文字反映出当时书法美学和书法审美范畴的建立,确认了中国古代最初的书法批评标准,奠定了古代书学体系的雏形。

    正确答案: 《能书人名》、《论书表》、《文字志》、《书赋》、《观钟繇笔法十二意》、《与梁武帝论书启》、《古今书评》、《书品》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