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性三品说是汉唐人性论的主流,学者们都力图解决性善性恶之争中所暴露出来的理论矛盾。
性三品说最早由董仲舒提出。在他“天人相副”的感应论前提下,天赋的仁与贪两性落实到人,由于比例不同形成了三品。可认为是对性善性恶二论的综合。
董仲舒以后,王充以人与生俱生的元气的禀赋论证人的善恶差异。从先、后天关系看,先天禀气一受成形,不可再变,但后天的环境习染又可使禀性改变;从人性品级看,上品和下品即“极善极恶”不变,而中品则因性本有善恶而可变。道德礼义仍是王充评价善恶的基本标准。
韩愈是性三品说的又一主要代表。韩愈的特点是在区分性、情范畴的基础上将性三品发展为性、情三品。他认为,性是先天的,情则是后天的,人性善与否的标准在他是是否具备仁义礼智信五德:上品性善,因五德天生完备;中品五德参差不齐;下品性恶,因一德也不具备。中品之性通过后天的引导可以向上、下品分化,而上品和下品之性则凝固不变。但是,上下品的品级虽然不变,学习和教化却仍是必须的。因为上品之性善通过学习可以发扬光大,下品之性恶经过教化则容易被制服,并使其知罪而少犯。
更多“如何理解汉唐哲学的“性三品”说?”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理解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


    正确答案: 实践性是马哲区别于旧哲学的最主要特征。马把科学实践观作为基本观点,作为全部理论的基础,主张理论为实践服务。马强调哲学改造世界,主张哲学为人类解放服务。
    实践性规定了马哲的科学性。马哲具有严格的科学性,按照世界本来面貌认识世界,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只有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形成科学理论,才能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实践性决定了马哲的革命性:马哲的目的是实际地“改变世界”,“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革命性表现为批判精神,辩证法,反对绝对化、凝固化。“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哲的革命性表现为阶级性,即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提供理论根据。马哲的吸引力在于它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 第2题:

    如何理解教育哲学的实践性?


    正确答案:教育哲学的实践性主要是指教育哲学在其性质上是一门“实践哲学”。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应得到广泛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这里的“实践”理解为“教育实践”。除此之外,教育哲学所关注的实践还包括集团的“社会实践”和个体的“生活实践”。

  • 第3题:

    韩愈的性三品说


    正确答案: 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认为统治者生来具有上品的“善性”,劳动人民具有下品的“恶性”,中间阶层的性则是中品,可以“导而上下”,即可上可下。这种性三品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为统治阶级的严刑竣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性三品说同时也可以用来反对佛教。

  • 第4题:

    如何理解神话与哲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 神话是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与传说,是兼具历史性和文化性的文化现象,是原始社会人类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原始时期的哲学。神话解释科学与哲学无法解释的问题。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原始的理解。神话在功能、基本框架和探讨问题等方面,与后来哲学具有类似的性质。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思维知识、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概括和总结,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哲学研究怎样解释自然规律或人为原因。哲学本身包括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两方面。虽然人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作为人本身这个抽象的概念,却是无限的。以前古人不知道人有无限性,便把它归于神话。实际上,神话的无限性,也是人的无限性。后来到了哲学时代,人把神话中的无限性又归回到人身上。所以,从神话到哲学,实际上是人的无限性的一种回归。哲学从神话中独立出来,给自己确立了目的。这个目的是始终表现为“一”,就是唯一的存在、最高的存在、最普遍的道理。

  • 第5题:

    韩愈对性三品的贡献在于()。

    • A、提出了性三品的划分标准
    • B、提出了性三品说
    • C、否定了性三品说
    • D、提出了性三品的前提条件

    正确答案:A

  • 第6题:

    孟子关于人性的哲学观点是()。

    • A、性善论
    • B、性恶论
    • C、染丝说
    • D、性三品说

    正确答案:A

  • 第7题:

    问答题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正确答案: 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中民之性是指多数人的人性能够接受封建统治者的教化而言,他认为人性虽然包含了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他说:“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因此,要达到善,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育。而担当教育者责任的就是封建统治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是提出的()
    A

    墨翟素丝说

    B

    韩愈性三品

    C

    荀子素丝说

    D

    韩非性三品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领导哲学的基本内容(领导哲学的精髓)?

    正确答案: 领导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价值问题。情感、动机、态度、信仰、价值、伦理、道德、意志、偏爱、规范、期待、责任等,都是领导哲学本身关心的,但是领导的真实性质就是实践哲学的真实性质,是行动哲学,因此,领导实质上就是一种评价。
    价值现象决定了这个领域中所发生的事,领导者的任务基本上是个性化和价值化的,否则,领导行为就可能常规化或者程序化。领导是显现一种价值的实践,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一种意在赢得积极评价的活动,所以,领导活动是一种包含智慧和价值的创造性活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名词解释题
    性三品说

    正确答案: 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韩愈从天命论出发,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为上智,是善性。指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下为下愚,是恶性,不可改,只有中品可善可恶,可“导而上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名词解释题
    韩愈的性三品说

    正确答案: 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认为统治者生来具有上品的“善性”,劳动人民具有下品的“恶性”,中间阶层的性则是中品,可以“导而上下”,即可上可下。这种性三品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为统治阶级的严刑竣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性三品说同时也可以用来反对佛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古罗马哲学家曾经说过“做事情之前自信心很重要”,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正确答案: 1.这句话表明了自信心的重要性。
    2.阐述为什么在做事之前自信心很重要:有助于更好地判断事情,对事情有整体的把握;有助于效率更高地制定计划和策略等。
    3.在其他方面,自信心依然是很重要的:做事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有助于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与人协作时,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合作;日常生活中,有助于结交朋友。
    4.如何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工作和生活中采取适当方式扬长避短;平稳心态,不要患得患失;做事时给自己树立恰当的目标等。
    5.联系自身,阐述自己的做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简述性三品说。


    正确答案: 代表人物:董仲舒、韩愈。
    具体内容:
    董仲舒: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是不教而善的;“斗筲之性”,是只能为恶的;“中民之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教育只能在中民之性上用功夫。
    韩愈: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上品是上智,是善性;都是不可改变的。只有中品德人性,才“可导而上下”。

  • 第14题:

    如何理解领导哲学的基本内容(领导哲学的精髓)?


    正确答案:领导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价值问题。情感、动机、态度、信仰、价值、伦理、道德、意志、偏爱、规范、期待、责任等,都是领导哲学本身关心的,但是领导的真实性质就是实践哲学的真实性质,是行动哲学,因此,领导实质上就是一种评价。
    价值现象决定了这个领域中所发生的事,领导者的任务基本上是个性化和价值化的,否则,领导行为就可能常规化或者程序化。领导是显现一种价值的实践,一种个性化的活动,一种意在赢得积极评价的活动,所以,领导活动是一种包含智慧和价值的创造性活动。

  • 第15题:

    董仲舒“性三品”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董仲舒认为:少数统治者是上等之性,天生性善,因此不需要教化更不需要刑罚;而大多数贫穷的“斗筲之民”是下等之性,天生性恶,是教化不好的,即使教化也不能为善,所以只能用刑罚来制裁;只有“有善质而未能为善”的“中民”才可以名性。“中民”们虽然有“善质”,但既可以为恶,也可以为善,必须经过教化之后才能为善。所以对这部分人应该主要用德教,只是在教化不成时才用刑。董仲舒的德主刑辅论有其非常反动的一面。

  • 第16题:

    性三品说


    正确答案: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韩愈从天命论出发,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为上智,是善性。指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内容。下为下愚,是恶性,不可改,只有中品可善可恶,可“导而上下”

  • 第17题:

    如何理解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正确答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第18题: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是提出的()

    • A、墨翟素丝说
    • B、韩愈性三品
    • C、荀子素丝说
    • D、韩非性三品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单选题
    孟子关于人性的哲学观点是()。
    A

    性善论

    B

    性恶论

    C

    染丝说

    D

    性三品说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教育哲学的实践性?

    正确答案: 教育哲学的实践性主要是指教育哲学在其性质上是一门“实践哲学”。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应得到广泛的理解,不能简单地把这里的“实践”理解为“教育实践”。除此之外,教育哲学所关注的实践还包括集团的“社会实践”和个体的“生活实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正确答案: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请简述性三品说。

    正确答案: 代表人物:董仲舒、韩愈。
    具体内容:
    董仲舒: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是不教而善的;“斗筲之性”,是只能为恶的;“中民之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教育只能在中民之性上用功夫。
    韩愈: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上品是上智,是善性;都是不可改变的。只有中品德人性,才“可导而上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韩愈对性三品的贡献在于()。
    A

    提出了性三品的划分标准

    B

    提出了性三品说

    C

    否定了性三品说

    D

    提出了性三品的前提条件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汉唐哲学的“性三品”说?

    正确答案: 性三品说是汉唐人性论的主流,学者们都力图解决性善性恶之争中所暴露出来的理论矛盾。
    性三品说最早由董仲舒提出。在他“天人相副”的感应论前提下,天赋的仁与贪两性落实到人,由于比例不同形成了三品。可认为是对性善性恶二论的综合。
    董仲舒以后,王充以人与生俱生的元气的禀赋论证人的善恶差异。从先、后天关系看,先天禀气一受成形,不可再变,但后天的环境习染又可使禀性改变;从人性品级看,上品和下品即“极善极恶”不变,而中品则因性本有善恶而可变。道德礼义仍是王充评价善恶的基本标准。
    韩愈是性三品说的又一主要代表。韩愈的特点是在区分性、情范畴的基础上将性三品发展为性、情三品。他认为,性是先天的,情则是后天的,人性善与否的标准在他是是否具备仁义礼智信五德:上品性善,因五德天生完备;中品五德参差不齐;下品性恶,因一德也不具备。中品之性通过后天的引导可以向上、下品分化,而上品和下品之性则凝固不变。但是,上下品的品级虽然不变,学习和教化却仍是必须的。因为上品之性善通过学习可以发扬光大,下品之性恶经过教化则容易被制服,并使其知罪而少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