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个人品德的发展,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道德的影响下形成发展的,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而言。
(3)个体的品德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道德状况。
更多“简述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相关问题
  • 第1题: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例如,某个学生一贯诚实友爱、热爱集体、等。道德与品德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道德和品德的区别
    ①在所反映的内容方面。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而这些准则规范反映出特定社会阶层和组织的利益。也就是说,道德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社会基础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的社会对道德提出了不同的时代要求,由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不同,对道德内容的侧重也就有所不同。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与道德不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更受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制约。这就使得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很多人类的共性规律,又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
    ②所属的范畴方面。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品德方面,心理学主要探讨个体内在的品德心理结构、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对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形成、发展。
    (2)道德和品德的联系
    ①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同时,一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好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②个体品德反作用于社会道德
    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

  • 第2题:

    简述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一、联系:
    1、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表现。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就不会有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2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品德不是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的熏陶下,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和家庭成员的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个人品德影响着社会道德,特别是优秀人物的品德,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的典范,往往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区别:
    1、从内容上讲,个体品德只是社会道德的部分表现,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2、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不同的。
    3、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4、品德遇到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
    5、品德受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道德则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 第3题:

    简述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正确答案: ⑴道德与法律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⑵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
    ⑶道德与法律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了保障,思想道德建设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标。

  • 第4题:

    简述警察道德范畴与警察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联系。


    正确答案:(1)警察道德范畴受警察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制约。
    (2)警察道德范畴是警察道德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 第5题:

    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有()。

    • A、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 B、社会道德风气影响个人品德的发展
    • C、个体的品德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道德状况
    • D、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道德的影响下形成发展的,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而言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品德和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 A、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 B、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 C、品德和道德的最终根源相同
    • D、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相同

    正确答案:A,B,C

  • 第7题:

    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是()

    • A、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
    • B、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 C、道德动机的激发
    • D、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的稳固联系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单选题
    关于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品德与道德都是社会现象

    B

    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C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D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在于: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体现在: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要求和评价他人的言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道德的产生是社会需要。品德的产生是个体需要。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道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道德与品德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联系: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而许多人的品德也构成或影响社会道德的面貌或风气。   
    (2)区别:道德的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个别人的存亡和个别人品德的有无而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存在,它既受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同时也服从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发展水平的制约;道德的研究是伦理学或社会学的任务,品德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正确答案: 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它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
    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举例分析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品德发展的关键在于个体接受外在的道德规则并加以认同,将之转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在柯尔伯格等人看来,品德的发展既不是由外部强制而来,也不是生物学成熟的自然结果,而是儿童在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个体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反过来,有效的道德教育能作为一种外因推动学生的道德内化和品德发展。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
    (1)品德发展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①品德发展水平制约德育目标的制定
    德育目标能否充分发挥出应有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即德育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自身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首先,由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知,德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品德发展阶段及心理发展水平的个体,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此即道德目标制定的层次性原则。
    小学阶段,学生在品德认识上具有表面性、具体性、肤浅性等特点,对道德规范还没有比较抽象的深刻认识,辨美丑、明是非、懂荣辱的能力还较差;在品德评价方面,往往服从权威观点,以教师、家长、成人的评价为转移而缺乏独立性;在品德情感方面,带有情景性,往往不是从品德的理性认知中产生;在品德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起伏波动性,还未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这样的情况,小学德育目标的定位应靠近学生年龄实际、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少年逐渐减少儿童时的稚气而开始具备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初步发展了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念。鉴于这种伦理道德的萌芽,教育者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应该强调初步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科学观念领会等方面。而品德心理的动荡性则启示,所设德育目标应突出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怕困难等品质,注重培养初中生一定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及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年初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道德认知得到较好发展,能够独立、深刻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品行;由于知识的不断加深,人生阅历的日渐丰富,他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具有把自己的品行同未来、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理性思考。因此,这一阶段德育目标在于树立全面的、高层次的伦理道德观念,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其次,依据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德育目标的重心可以根据不同学龄段、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和需要有所改变和侧重,此即德育目标制定的渐进性原则。在这种渐进性的过程中,可根据道德品质在各个方面不同的发展特点及其关键期,突出强调不同的德育目标。以伦理道德观念的掌握为例,小学阶段极少提及这一德育目标,这是因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缺乏深刻性,对他们仅从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礼仪作一些训练。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才开始要求具备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的高层次道德准则和观念。但是这两个学龄段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初中阶段仅强调这一观念的初步领会;随着道德品质的基本成熟,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则侧重树立全面的伦理道德观念。
    最后,依据品德发展的系统性特点,不同学龄段的德育目标须讲求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统一体,此即德育目标制定的系统性原则。每一品德发展阶段都围绕某个或某几个特点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小学阶段的过渡性和协调性、初中阶段的动荡性、高中阶段的成熟性。因此,同一学龄段的各个具体德育目标应相互衔接,以反映这种系统的品德特点。另外,不同品德发展的阶段又形成一个不断分化和整合的系统。这样,不同学龄段的分目标须前伸后延、承上启下,且所有的这些德育目标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总目标。
    ②品德发展机制影响德育方法的实施
    既然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那么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推进个体的这种主动建构过程上,而不是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抑或采取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虽然品德发展有其固定的顺序,但现实道德环境中的恰当引导将有助于学生的这种建构过程顺利进行。
    (2)道德教育对品德发展的影响
    道德教育并非个体品德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它却是个体在建构品德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之源。良好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互动源泉促进建构过程的顺利进行,不合理的道德教育则可能适得其反,阻碍个体品德的发展。
    对中小学生而言,影响他们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是学校德育,学校不仅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小学生系统传播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更能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各种实践互动来促进学生对良好道德品质的积极建构,甚至无形的学校道德风尚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高水平品德的形成,最终促进品德发展。
    首先,通过德育教学,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法律常识,品德修养常识,社会发展史等,不仅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认识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互动对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具有较大的持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广博的知识和对道德品质深刻正确的理解是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推理的重要力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影响学生道德情感、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具体活动中表现的高尚道德品质,也使学生的道德理想具有了现实的基础,从而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
    最后,学校的德育环境、班级道德风尚等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班级成员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盗窃行动,老师放任不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班级中几乎人人都会染有盗窃的恶习。由此可见,良好的校风、班风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良好德育氛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请简述道德与法律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在于:
    法律与道德产生的条件与消亡各不相同;
    法律与道德调整的对象与范围有所不同;
    法律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与调整机制各不相同;
    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在于:
    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一,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第二,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第三,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 第14题:

    简述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正确答案: 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三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共产主义道德是一种不断发展完善的道德体系,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于社会主义社会,完善于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的具体表现。
    三者之间也有区别的,
    一是无产阶级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本质上部是一种阶级道德,而未来的共产主义道德则是非阶级的道德。
    二是这三种不同的表现形态的内容、原则与规范也不尽相同。

  • 第15题:

    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要求和评价他人的言行。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需要不同:道德的产生是社会需要。品德的产生是个体需要。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
    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道德。

  • 第16题:

    举例分析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品德发展的关键在于个体接受外在的道德规则并加以认同,将之转变为自己的一部分。在柯尔伯格等人看来,品德的发展既不是由外部强制而来,也不是生物学成熟的自然结果,而是儿童在与其社会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个体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反过来,有效的道德教育能作为一种外因推动学生的道德内化和品德发展。在品德发展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
    (1)品德发展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①品德发展水平制约德育目标的制定
    德育目标能否充分发挥出应有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即德育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自身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首先,由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知,德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品德发展阶段及心理发展水平的个体,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此即道德目标制定的层次性原则。
    小学阶段,学生在品德认识上具有表面性、具体性、肤浅性等特点,对道德规范还没有比较抽象的深刻认识,辨美丑、明是非、懂荣辱的能力还较差;在品德评价方面,往往服从权威观点,以教师、家长、成人的评价为转移而缺乏独立性;在品德情感方面,带有情景性,往往不是从品德的理性认知中产生;在品德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起伏波动性,还未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这样的情况,小学德育目标的定位应靠近学生年龄实际、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初中阶段,少年逐渐减少儿童时的稚气而开始具备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初步发展了较高层次的道德观念。鉴于这种伦理道德的萌芽,教育者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应该强调初步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科学观念领会等方面。而品德心理的动荡性则启示,所设德育目标应突出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怕困难等品质,注重培养初中生一定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及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开始进入青年初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道德认知得到较好发展,能够独立、深刻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品行;由于知识的不断加深,人生阅历的日渐丰富,他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具有把自己的品行同未来、社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理性思考。因此,这一阶段德育目标在于树立全面的、高层次的伦理道德观念,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其次,依据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德育目标的重心可以根据不同学龄段、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和需要有所改变和侧重,此即德育目标制定的渐进性原则。在这种渐进性的过程中,可根据道德品质在各个方面不同的发展特点及其关键期,突出强调不同的德育目标。以伦理道德观念的掌握为例,小学阶段极少提及这一德育目标,这是因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缺乏深刻性,对他们仅从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礼仪作一些训练。进入初中和高中阶段才开始要求具备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的高层次道德准则和观念。但是这两个学龄段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初中阶段仅强调这一观念的初步领会;随着道德品质的基本成熟,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则侧重树立全面的伦理道德观念。
    最后,依据品德发展的系统性特点,不同学龄段的德育目标须讲求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统一体,此即德育目标制定的系统性原则。每一品德发展阶段都围绕某个或某几个特点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小学阶段的过渡性和协调性、初中阶段的动荡性、高中阶段的成熟性。因此,同一学龄段的各个具体德育目标应相互衔接,以反映这种系统的品德特点。另外,不同品德发展的阶段又形成一个不断分化和整合的系统。这样,不同学龄段的分目标须前伸后延、承上启下,且所有的这些德育目标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总目标。
    ②品德发展机制影响德育方法的实施
    既然品德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那么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推进个体的这种主动建构过程上,而不是采用行为主义的机械教育,抑或采取成熟主义的放任自流。虽然品德发展有其固定的顺序,但现实道德环境中的恰当引导将有助于学生的这种建构过程顺利进行。
    (2)道德教育对品德发展的影响
    道德教育并非个体品德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它却是个体在建构品德过程中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之源。良好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积极的互动源泉促进建构过程的顺利进行,不合理的道德教育则可能适得其反,阻碍个体品德的发展。
    对中小学生而言,影响他们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是学校德育,学校不仅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小学生系统传播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更能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各种实践互动来促进学生对良好道德品质的积极建构,甚至无形的学校道德风尚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高水平品德的形成,最终促进品德发展。
    首先,通过德育教学,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法律常识,品德修养常识,社会发展史等,不仅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认识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等,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互动对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具有较大的持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广博的知识和对道德品质深刻正确的理解是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推理的重要力量;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影响学生道德情感、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具体活动中表现的高尚道德品质,也使学生的道德理想具有了现实的基础,从而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
    最后,学校的德育环境、班级道德风尚等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班级成员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盗窃行动,老师放任不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班级中几乎人人都会染有盗窃的恶习。由此可见,良好的校风、班风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良好德育氛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 第17题:

    简述道德与伦理的区别和联系。


    正确答案: 道德与伦理的区别主要有:作为日常用法,“伦理”更具客观、外在、社会性意味;“道德”更多地或更有可能用于个人,更含主观、内在、个体性意味;作为价值本身,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适当、合适、合宜等),道德的核心是善(或美德、德性、好等);作为行为规范,伦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独特性;作为评价尺度,伦理的尺度是正当与不正当、对与错,道德的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作为学术范畴,伦理指关于各种道德的理性分析、说明、论证和评判,具有理论性、系统性和抽象性,道德指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行为,具有生活化、多样性和具体性。道德与伦理的联系是:二者是一体两面的,都关涉人类社会生活的善恶意义和行为的价值规范,都具有调节人类生活秩序、创造和谐的功能。伦理不内化为道德就不能有效实施,道德没有伦理基础,就缺乏合理性论证而沦为说教和空谈。

  • 第18题:

    关于品德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品德与道德都是社会现象
    • B、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
    • C、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 D、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简述品德与态度的联系。


    正确答案:品德和态度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特征。二者的架构是一致的,都是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构成。二者的区别在于所干涉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一样。

  • 第20题:

    问答题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例如,某个学生一贯诚实友爱、热爱集体、等。道德与品德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道德和品德的区别
    ①在所反映的内容方面。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而这些准则规范反映出特定社会阶层和组织的利益。也就是说,道德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社会基础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的社会对道德提出了不同的时代要求,由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不同,对道德内容的侧重也就有所不同。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与道德不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更受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制约。这就使得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很多人类的共性规律,又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
    ②所属的范畴方面。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是一种主要研究价值和规则的根据的哲学科目。在道德方面,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主要就是揭示道德关系中的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并根据这种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出反映这种矛盾发展规律的道德理论,确定解决这种矛盾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以便不断地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品德则主要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一门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在品德方面,心理学主要探讨个体内在的品德心理结构、机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对道德的内化和个性化,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形成、发展。
    (2)道德和品德的联系
    ①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没有社会道德规范就难以评价个体的品德。同时,一个社会的道德环境好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②个体品德反作用于社会道德
    个体的品德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社会道德舆论、道德风尚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集中表现和反映时代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品德和道德的联系表现在()
    A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B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C

    品德和道德的最终根源相同

    D

    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相同


    正确答案: A,B
    解析: 品道与道德的关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⑵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品德与态度的联系。

    正确答案: 品德和态度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特征。二者的架构是一致的,都是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构成。二者的区别在于所干涉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一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品德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正确答案: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个人品德的发展,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道德的影响下形成发展的,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而言。
    (3)个体的品德也会反作用于社会道德状况。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