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猪苓汤证和五苓散证在主症、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题目

猪苓汤证和五苓散证在主症、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相似考题
更多“猪苓汤证和五苓散证在主症、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有什么异同?”相关问题
  • 第1题:

    五苓散、猪苓汤在主治证病机、治法和选药组方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五苓散与猪苓汤均为利水渗湿之剂,其中泽泻、茯苓、猪苓为两方共有药物,皆治小便不利、身热口渴等。
    然五苓散主治的蓄水证,乃因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而致,症见舌苔白,脉浮或浮数等;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主治证乃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气不利之证,症见舌红,脉细数。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清热养阴利水之方。

  • 第2题:

    猪苓汤证和真武汤证在病机、证治方面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病机上,二方证均有水气为患,证候上都有水邪浸渍肺胃大肠之咳、呕、下利,治法上皆需利水,方药中同用茯苓。不同:真武汤证为肾阳虚,水气泛滥,因此主症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小便清长等,治宜温阳化气行水,药用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猪苓汤证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故而主症有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渴等,治宜清热育阴利水,药用茯苓、猪苓、泽泻、阿胶、滑石。

  • 第3题:

    桃花汤证与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在病机、主症、治法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两证均属下焦不固,下利滑脱,下利不止之证。治法皆为涩肠固脱,此为其同。桃花汤证的病机是脾肾阳虚,络脉不固,统摄无权,大肠滑脱;其主症是脓血杂下,其气腥冷不臭而无里急后重,伴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治法重在温涩止利,以赤石脂涩肠固脱,干姜、粳米温中散寒,三药共奏温中涩肠固脱之功。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的病机偏重于下元不固,大肠滑脱;其证候以下利不止,滑脱失禁为特点;治法重在固涩止利,方用赤石脂温涩收敛,禹余粮固涩,二药配伍,固涩下元而止利。

  • 第4题:

    对五苓散与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进行比较。


    正确答案: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 第5题:

    试述猪苓汤与五苓散二方证的异同?


    正确答案: (1)五苓散与猪苓汤证都有小便不利,发热脉浮,渴欲饮水之症。但五苓散证小便清淡,舌质淡苔薄白,而猪苓汤小便短赤,甚则灼热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2)五苓散与猪苓汤病机共同之处为水饮内停。然五苓散为寒水互结,水蓄膀胱,而猪苓汤为水热互结,郁热伤阴。
    (3)五苓散治法为化气利水,而猪苓汤为滋阴利水,两方利水相同,温阳、滋阴则异。
    (4)五苓散与猪苓汤用药均有茯苓、猪苓、泽泻,然前者又用白术、桂枝以化气行水,后者又用阿胶、滑石滋阴清热。

  • 第6题:

    简述牡蛎泽泻散证的主证、病机、治法及方药。


    正确答案:牡蛎泽泻散证主证:膝胫足跗皆肿,或大腹肿满,伴小便不利,脉沉实有力等。病机:湿热壅滞,气化不行,水湿之邪凝聚于下。治法:根据《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故用散结逐水清热法治疗。药物组成:牡蛎、泽泻、葶苈子、蜀漆、商陆根、海藻、瓜蒌根。

  • 第7题:

    旋复代赭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在主证、病机、证候、治法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旋复代赭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均为伤寒误治,脾胃之气受损,而见心下痞硬,嗳气之证。但生姜泻心汽证不仅中气受损,且有水饮食滞,寒热错杂,故在心下痞硬的同时,伴见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治用生姜泻心汤,寒湿并用,辛开苦降,和胃散水,消痞止利。旋复代赭汤证是脾胃受损,痰浊内生,肝气横逆,肝胃气逆,而无寒热错杂,故其主证是肝胃气逆的嗳气不止而不是心下痞硬,虽嗳气而无食臭,亦无肠鸣下利,故以旋复代赭汤和胃化痰,镇肝降逆为治。

  • 第8题:

    问答题
    对五苓散与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进行比较。

    正确答案: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比较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病机和治法异同。

    正确答案: 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症均可见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讝语等症,病机均为无形邪热亢盛,充斥表里,属阳明热证,治法均取辛寒清热。白虎汤是基本方。白虎加人参汤证因里热炽盛,气津两伤,故症见舌上干燥,口渴甚,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等,治法上兼顾益气生津,组方用白虎汤加人参。白虎汤证亦可因里热郁结,气机阻滞,而见肢厥,其主脉为滑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桃花汤证与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在病机、主症、治法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两证均属下焦不固,下利滑脱,下利不止之证。治法皆为涩肠固脱,此为其同。桃花汤证的病机是脾肾阳虚,络脉不固,统摄无权,大肠滑脱;其主症是脓血杂下,其气腥冷不臭而无里急后重,伴腹痛绵绵,喜温喜按;治法重在温涩止利,以赤石脂涩肠固脱,干姜、粳米温中散寒,三药共奏温中涩肠固脱之功。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的病机偏重于下元不固,大肠滑脱;其证候以下利不止,滑脱失禁为特点;治法重在固涩止利,方用赤石脂温涩收敛,禹余粮固涩,二药配伍,固涩下元而止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在主证、病机、证候、治法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均为无形热郁之证,均治以轻扬之剂,清宣无形之热。其鉴别要点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为无形邪热壅滞于中,结于心下,故以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为证候特点,治宜泻热消痞。栀子豉汤证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扰动心神,故以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为证候特点,治当清宣郁热,解郁除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猪苓汤证和五苓散证在主症、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正确答案: 猪苓汤证和五苓散证均可见发热,脉浮,口渴,小便不利,下利,呕等症,病机均有气化失司,水气内停,治法均取利水为主,方药中均有茯苓,猪苓,泽泻。猪苓汤证为里有热,并兼伤阴,故口渴欲饮较为突出,并伴有心烦不得眠,舌红苔黄或少苔。方药中用滑石、阿胶以增加清热养阴利水作用。五苓散证为寒证,可伴有表邪未解,故口渴不欲多饮,甚则水入则吐,可伴有恶寒,舌淡或淡红,苔白腻或薄白腻。方药中用白术,桂枝,以取通阳利水,兼散表邪之功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白虎汤与五苓散主治证中均有“烦渴”,其病机与治法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白虎汤主治证中的烦渴,是由于阳明气分热盛,热灼津伤所致,治当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使热清烦除,津生渴止。五苓散所治的烦渴,是因为膀胱蓄水,气化失司,气不化津,津液不得输布上潮所致,治当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使水去气化,津液上行则烦渴自愈。

  • 第14题:

    小柴胡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及加减法有哪些?


    正确答案:根据《伤寒论》所述,将小柴胡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及加减法概括如下:
    (1)病机:邪犯少阳,正邪分争,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影响脾胃。
    (2)主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或薄黄,脉弦细等。
    (3)治法: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4)方药:小柴胡汤。方中柴胡用量独重,味苦性平,气质轻清,能疏解透达少阳经中之邪热,为本方主药;黄芩苦寒味重,能清少阳胆腑之邪热而除胸腹烦满;柴、芩相配,疏解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半夏伍生姜,辛开之中寓有降气之功,能调和脾胃,降逆止呕。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全方寒温并用,升降协调,攻补兼施,共奏宣通内外、调达上下、疏利三焦、和解少阳之功。
    (5)加减法:由于少阳病势不定,变化多端,故96条提出七个或然症,小柴胡汤方后针对诸多或然症提出相应加减法,示人临床须辨证用药、灵活化裁。
    ①胸中烦而不呕者,是邪热聚于胸膈而未犯胃腑,胃气尚和,故去人参之甘温补益,恐其助热;去半夏之辛散降逆,加瓜蒌实以清热除烦。
    ②若渴,是胆火内郁,津气两伤,故去温燥之半夏;重用人参以益气养阴;加瓜蒌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③若腹中痛者,是少阳之邪横逆乘脾,故去黄芩以免苦寒伤中;加芍药于土中泻木,缓急止痛止腹痛。
    ④若胁下痞硬,是邪郁少阳较甚所致,故去大枣之壅补,加牡蛎以软坚散结,消滞除痞。
    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三焦决渎失常,水饮内停所致,故去苦寒之黄芩、以防其寒凝聚饮之弊;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定悸。
    ⑥若不渴,外有微热者,是少阳郁热未盛而兼表邪未解,故去人参之甘温壅补,以防恋邪不解;加桂枝且温覆取微汗以解表邪。
    ⑦若咳者,是兼肺寒气逆所致,故去人参、大枣之壅补,去生姜之辛散;加干姜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

  • 第15题:

    试比较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病机和治法异同。


    正确答案: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症均可见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讝语等症,病机均为无形邪热亢盛,充斥表里,属阳明热证,治法均取辛寒清热。白虎汤是基本方。白虎加人参汤证因里热炽盛,气津两伤,故症见舌上干燥,口渴甚,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等,治法上兼顾益气生津,组方用白虎汤加人参。白虎汤证亦可因里热郁结,气机阻滞,而见肢厥,其主脉为滑脉。

  • 第16题:

    大黄黄连泻心主与附子泻心汤证在主证、病机、治法、方药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大黄黄连泻心与附子泻心汤证都以心睛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为主证,病机都为无形邪热阻滞心下,治法都就泄热消痞,方药都用大黄、黄连、黄芩三味。不同的是附子泻心汤兼有表阳虚,卫外不固,在证候上更见恶寒汗出,治法兼扶阳固表,方药另加附子一两,二者同中有异,不难辨别。

  • 第17题:

    酸枣仁汤证在病机、主症、治法、方药上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虚劳失眠病机是肝阴不足,虚热上扰心神。主症是虚烦不得眠,舌红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宁心安神。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肝阴;知母养阴清热;川芎理血疏肝;茯苓宁心安神;甘草清热缓急,调和诸药。

  • 第18题:

    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


    正确答案: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 第19题:

    问答题
    五苓散、猪苓汤在主治证病机、治法和选药组方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五苓散与猪苓汤均为利水渗湿之剂,其中泽泻、茯苓、猪苓为两方共有药物,皆治小便不利、身热口渴等。
    然五苓散主治的蓄水证,乃因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而致,症见舌苔白,脉浮或浮数等;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猪苓汤主治证乃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气不利之证,症见舌红,脉细数。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清热养阴利水之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猪苓汤证和真武汤证在病机、证治方面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相同:病机上,二方证均有水气为患,证候上都有水邪浸渍肺胃大肠之咳、呕、下利,治法上皆需利水,方药中同用茯苓。不同:真武汤证为肾阳虚,水气泛滥,因此主症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小便清长等,治宜温阳化气行水,药用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猪苓汤证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故而主症有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渴等,治宜清热育阴利水,药用茯苓、猪苓、泽泻、阿胶、滑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猪苓汤与五苓散二方证的异同?

    正确答案: (1)五苓散与猪苓汤证都有小便不利,发热脉浮,渴欲饮水之症。但五苓散证小便清淡,舌质淡苔薄白,而猪苓汤小便短赤,甚则灼热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2)五苓散与猪苓汤病机共同之处为水饮内停。然五苓散为寒水互结,水蓄膀胱,而猪苓汤为水热互结,郁热伤阴。
    (3)五苓散治法为化气利水,而猪苓汤为滋阴利水,两方利水相同,温阳、滋阴则异。
    (4)五苓散与猪苓汤用药均有茯苓、猪苓、泽泻,然前者又用白术、桂枝以化气行水,后者又用阿胶、滑石滋阴清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酸枣仁汤证在病机、主症、治法、方药上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虚劳失眠病机是肝阴不足,虚热上扰心神。主症是虚烦不得眠,舌红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宁心安神。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肝阴;知母养阴清热;川芎理血疏肝;茯苓宁心安神;甘草清热缓急,调和诸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大黄黄连泻心主与附子泻心汤证在主证、病机、治法、方药上有何异同?

    正确答案: 大黄黄连泻心与附子泻心汤证都以心睛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为主证,病机都为无形邪热阻滞心下,治法都就泄热消痞,方药都用大黄、黄连、黄芩三味。不同的是附子泻心汤兼有表阳虚,卫外不固,在证候上更见恶寒汗出,治法兼扶阳固表,方药另加附子一两,二者同中有异,不难辨别。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