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伤寒论》中变证的概念是()A、实证突然转为虚B、热证突然转为寒证C、寒证突然变为D、病情发生性质变化,超越六经范围

题目

《伤寒论》中变证的概念是()

  • A、实证突然转为虚
  • B、热证突然转为寒证
  • C、寒证突然变为
  • D、病情发生性质变化,超越六经范围

相似考题
更多“《伤寒论》中变证的概念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伤寒论》中的热利有哪些证型?说明各自的证候特点及治法、用方。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热利包括以下四种证型:
    ①表里皆热下利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表证未解而误下,邪气化热,邪热下迫肠道,致大肠传导失职而下利。临床以利下稀黄臭秽,暴注下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喘而汗出,发热,舌红苔黄,脉急促或数等为辨证要点。表里皆热,且以里热下利为主。药用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②少阳邪热内迫下利: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本条病无太阳之证而偏重于少阳.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逼液下趋,使肠道传导失司而下利,属里热下利.治用黄芩汤,清热坚阴,里热清而阴气得复,阳热自解,利亦止也。
    ③厥阴毒热下利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此属厥阴毒热内盛,下迫大肠所致。临床以利下脓血粘液,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身热,口渴多饮,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肝止利。
    ④热结旁流下利又有以下三个方证:
    大柴胡汤证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此属少阳胆火内炽,兼阳明里实,热邪迫津下泄之热结旁流。治疗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通因通用。
    小承气汤证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阳明燥热实邪内结,燥热内盛迫津下泄而下利。然下者自下,结者在结,实邪不去,下利难止。故仍须与小承气汤方攻下里实,通因通用。
    大承气汤证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 第2题:

    伤寒论中的风温是指()。

    • A、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
    • B、太阳温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
    • C、里热炽盛,津液受伤证
    • D、阴伤火炽,热动肝风证

    正确答案:B

  • 第3题:

    何为“蓄血证”《伤寒论》中见于什么病证?


    正确答案:即瘀血证,大多是素体下焦血行不畅,内有瘀滞,当太阳病不解表热内陷,则热邪与瘀滞相搏,从而形成“热结膀胱”的下焦蓄血证。见于桃核承气汤(如狂、少腹急结)抵当汤(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丸(少腹满、小便利)

  • 第4题:

    《伤寒论》是如何辨治格阳证和戴阳证的?


    正确答案:在《伤寒论》中,涉及格阳证和戴阳证者主要有314、315、317等原文。
    ①格阳证:又称格阳于外证。原文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外假热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暗寓有发热),舌质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欲绝。此即典型的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通脉四逆汤方即四逆汤重用生附子,倍用干姜而成。生附子、干姜大辛大热,重用之则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之力更峻,还能破除阴阳格拒之势,而挽回欲脱之元阳。用之可使阳气复、阴寒散、元阳潜藏,沉微欲绝之脉搏逐渐恢复是见效的标志,故名通脉四逆汤。
    ②戴阳证:又称格阳于上证。原文314、315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而上假热的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联系317条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九莖”,本证必见面色赤(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此即典型的戴阳证,治疗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白通汤由附子、干姜、葱白三味组成。就其基础方来看,是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加葱白而成。方中附子补下焦之阳以治其本,干姜温中焦之阳以通上下,二味相合,破阴散寒,回阳救逆;葱白辛温走窜,宣通上下气机,使被格拒上浮之虚阳得以下潜。
    总之,格阳证和戴阳证都是少阴寒化证中的极危重证型,皆以少阴阳气大衰,阴寒极盛于内,迫使虚阳外越为基本病机;临床都可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等里虚寒证,而以里真寒为本,外假热为标。因此都以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为治疗大法,药用附子、干姜之类破阴回阳。但格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身发热不恶寒为特征,故治用大剂附子、干姜、炙甘草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以利虚阳返归于内。戴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面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故除用附子、干姜破阴散寒,回阳救逆外,加用辛温走窜,善于宣通上下气机之葱白,以招纳浮阳返归于下。

  • 第5题:

    《伤寒论》中太阴兼太阳表证有哪些证型?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 《伤寒论》中太阴兼太阳表证者属表里同病,主要有以下三个证型:
    ①太阴兼太阳而偏表者:原文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平素脾阳虚弱,具有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里症;复感风寒后,又出现了恶风寒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等表证。此即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太阳。盖太阴病属里证,若以太阴病为主者,其脉当沉而缓弱;今脉反浮者,提示太阴里虚不甚,正气尚能达表抗邪,其病势向外,故以太阳表证为主。遵表里先后缓急治则,当以解表法治之,方宜桂枝汤。
    ②太阴兼太阳而偏里者:原文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太阳伤寒之初,当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今却又见心中悸而烦,则知此非单纯表证而兼有里证。在表证之初,未曾误治,却出现少阴心经里证,分析病机与素体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有关。盖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为外卫,心主为宫城。在少阴里虚的前提下,太阳表邪易于内陷,里虚邪扰,故致此证。此属表里同病而偏于里,故治疗不可攻表,当以治里为主。虽证见少阴心经,却宜建中补脾,益气血生化之源,以安内以攘外,方用小建中汤。
    ③太阴兼太阳而需表里双解者:原文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表证,法当发汗解表。医者失察,屡用苦寒攻下,是属误治。误下之后不仅表邪不除,而且损伤脾阳,而致此证。脾虚中寒,寒湿内盛,故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证仍在,故发热恶寒。外有表证之发热,里有虚寒之下利,故谓之“协热而利”。此乃表里同病,治宜表里双解,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而成,人参汤亦即理中汤。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止利;桂枝既解肌祛风散表邪,又助干姜温阳散寒。此方虽属表里双解,但仍侧重于温脾散寒。

  • 第6题:

    六经辨证,是汉朝()所著《伤寒论》论治伤寒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一般说来,六经传变,阳证大多从()开始,阴证大多从()开始传变。


    正确答案:张仲景;外感风寒;太阳;太阴

  • 第7题:

    问答题
    《伤寒论》中少阴兼太阳表证有哪些证型?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 少阴兼太阳表证又称为“太少两感”证,这是《伤寒论》表里同病的重要病变类型。然太少两感证有轻重缓急之异,治法亦有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之别。概括《伤寒论》太少两感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太少两感初病,表证较重者:见于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太少两感初得病时,表证较重、里阳虽虚而尚轻者,则当表里双解。予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助阳,发汗解表。
    ②太少两感病久,表里证较缓者:见于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太少两感,病程稍久,表证较缓,里阳虽虚但尚无明显里证者,仍应表里双解。予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助阳,微汗解表。
    ③太少两感,里证较重者:见于364条“下利清谷,不可攻”;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少阴里阳虚衰,复感外邪,而出现身体疼痛,下利清谷,或手足厥逆等症,则当先里后表。温里宜四逆汤,解表宜桂枝汤。
    ④太少两感证,曾服表里双解剂而不瘥者,是病势偏里,里虚较重,则当先温其里,宜用四逆汤。如原文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都是阳虚外之表实证,属典型的太少两感证。论中尚有太阳病误治以后,损失里阳,表证不罢者,从病机来看,虽属阳虚兼表证,但一般不作太少两感证对待。例如20条阳虚兼表虚的桂枝加附子汤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伤寒论》原著中,半夏泻心汤证的成因是(  )。
    A

    桂枝汤证误下

    B

    桂枝汤证过汗

    C

    小柴胡汤证误下

    D

    小柴胡汤证误汗

    E

    大承气汤证应下失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伤寒论》中的热利有哪些证型?说明各自的证候特点及治法、用方。

    正确答案: 《伤寒论》中热利包括以下四种证型:
    ①表里皆热下利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表证未解而误下,邪气化热,邪热下迫肠道,致大肠传导失职而下利。临床以利下稀黄臭秽,暴注下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喘而汗出,发热,舌红苔黄,脉急促或数等为辨证要点。表里皆热,且以里热下利为主。药用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②少阳邪热内迫下利: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本条病无太阳之证而偏重于少阳.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逼液下趋,使肠道传导失司而下利,属里热下利.治用黄芩汤,清热坚阴,里热清而阴气得复,阳热自解,利亦止也。
    ③厥阴毒热下利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此属厥阴毒热内盛,下迫大肠所致。临床以利下脓血粘液,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身热,口渴多饮,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肝止利。
    ④热结旁流下利又有以下三个方证:
    大柴胡汤证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此属少阳胆火内炽,兼阳明里实,热邪迫津下泄之热结旁流。治疗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通因通用。
    小承气汤证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阳明燥热实邪内结,燥热内盛迫津下泄而下利。然下者自下,结者在结,实邪不去,下利难止。故仍须与小承气汤方攻下里实,通因通用。
    大承气汤证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六经辨证,是汉朝()所著《伤寒论》论治伤寒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一般说来,六经传变,阳证大多从()开始,阴证大多从()开始传变。

    正确答案: 张仲景,外感风寒,太阳,太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伤寒论》中未论及的发黄证有()
    A

    火毒发黄证

    B

    寒湿发黄证

    C

    蓄血发黄证

    D

    血虚发黄证

    E

    湿热发黄证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伤寒论》所论治的六经病证,是指六个经络的病证。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3题:

    徐大椿研究《伤寒论》所属的派系是()

    • A、以方类证
    • B、以法类证
    • C、分经审证
    • D、维护旧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钱潢与《伤寒溯源集》主张以立法原则作《伤寒论》分类的纲领,即对六经证中的每一经病变,皆从()法和()法两方面探讨,如此才能既抓住要领,又知常达变。


    正确答案:立法,正治;变治

  • 第15题:

    《伤寒论》中所论述的霍乱与西医学的霍乱概念相同。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何谓结胸?《伤寒论》对结胸证是如何辨治的?


    正确答案: 结胸是太阳病的主要变证之一。此证多由太阳病失治,或误下后邪气内陷,与痰浊水饮等实邪结聚于胸膈所致;临床以胸膈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伤寒论》根据内陷邪气寒热性质之不同,将其分为热实结胸和寒实结胸两大类型辨治。
    (1)热实结胸证:因太阳病表邪内陷化热,与痰浊水饮结聚于胸膈所致。又根据邪热结聚之轻重、病势之缓急、病变范围之大小等,将其分为三个方证辨治。
    ①大陷胸汤证:见于134、135、136、137条。此因邪热内陷与水饮结聚于胸膈所致,由于邪结较重、病位较大者,故称为大结胸证。临床以膈内拒痛,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躁烦,心中懊憹,但头汗出,不大便,或日晡所小有潮热,舌上燥而渴、舌红苔黄腻,脉沉紧或沉迟等为辨证要点。治用大陷胸汤,方中甘遂辛苦性寒,峻逐水饮,泻热开结;大黄苦寒,泻热攻下荡实;芒硝咸寒,软坚散结而泻热。三药相配,共奏泻热逐水开结之功。
    ②大陷胸丸证:见于131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此为水热结聚于胸膈但病位偏上、肺气壅遏较甚所致。临床以膈内拒痛,心下硬满疼痛拒按,身热头汗出,并见胸中憋闷、喘促气急、呼吸不利,以致端坐抬头、项背强直、俯仰困难而如柔痉状,舌红苔黄腻,脉沉紧等为辨证要点。治以大陷胸丸泻热逐水开结,泻肺降气平喘。此方即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白蜜而成。方中大陷胸汤泻热荡实,逐水开结;葶苈子泻肺行水,降气平喘;杏仁宣降肺气,助葶苈子之用;白蜜顾护正气,缓和药力。该方药力虽峻猛,但每服量较小,且用加蜜煮丸法,故属于峻药缓攻之剂,适用于热实结胸病位病势偏上或正气较弱者。
    ③小陷胸汤证:见于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因邪热内陷与痰浊内结于胸膈所致,由于邪结较轻浅、病位比较局限,病势亦较轻缓,故称为小结胸证。临床以胸膈满闷或疼痛,心下痞硬、按之则痛,或伴咳嗽,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浮滑等为辨证要点。治以小陷胸汤,方中瓜蒌实甘寒滑利,清热化痰,理气宽胸;黄连清泄胸胃之热,半夏化痰降逆,消痞散结。三味相配,共奏清热化痰,散结宽胸之功。
    (2)寒实结胸证:见于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此由寒邪内陷,与痰浊水饮结聚于胸膈胃脘所致。临床以胸膈满闷疼痛,心下硬满而痛,甚则连及少腹,无热怯冷、便闭尿清,舌淡苔白滑,脉沉紧或迟等为辨证要点。治以三物小白散。此方由巴豆、贝母、桔梗三味药组成,因其药色皆白,用量很小,取散剂,故名“三物小白散”。巴豆峻下冷积寒饮,破其凝坚;贝母化痰解郁开结,以助巴豆之用;桔梗宣肺理气化痰,又载药上行于胸膈。三药相配,共奏温寒逐水,祛痰开结之功。

  • 第17题:

    《伤寒论》中未论及的发黄证有()。

    • A、火毒发黄证
    • B、寒湿发黄证
    • C、蓄血发黄证
    • D、血虚发黄证
    • E、湿热发黄证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单选题
    《伤寒论》中变证的概念是()
    A

    实证突然转为虚

    B

    热证突然转为寒证

    C

    寒证突然变为

    D

    病情发生性质变化,超越六经范围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何为“蓄血证”《伤寒论》中见于什么病证?

    正确答案: 即瘀血证,大多是素体下焦血行不畅,内有瘀滞,当太阳病不解表热内陷,则热邪与瘀滞相搏,从而形成“热结膀胱”的下焦蓄血证。见于桃核承气汤(如狂、少腹急结)抵当汤(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丸(少腹满、小便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伤寒论》是如何辨治格阳证和戴阳证的?

    正确答案: 在《伤寒论》中,涉及格阳证和戴阳证者主要有314、315、317等原文。
    ①格阳证:又称格阳于外证。原文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外假热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暗寓有发热),舌质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欲绝。此即典型的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通脉四逆汤方即四逆汤重用生附子,倍用干姜而成。生附子、干姜大辛大热,重用之则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之力更峻,还能破除阴阳格拒之势,而挽回欲脱之元阳。用之可使阳气复、阴寒散、元阳潜藏,沉微欲绝之脉搏逐渐恢复是见效的标志,故名通脉四逆汤。
    ②戴阳证:又称格阳于上证。原文314、315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而上假热的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联系317条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九莖”,本证必见面色赤(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此即典型的戴阳证,治疗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白通汤由附子、干姜、葱白三味组成。就其基础方来看,是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加葱白而成。方中附子补下焦之阳以治其本,干姜温中焦之阳以通上下,二味相合,破阴散寒,回阳救逆;葱白辛温走窜,宣通上下气机,使被格拒上浮之虚阳得以下潜。
    总之,格阳证和戴阳证都是少阴寒化证中的极危重证型,皆以少阴阳气大衰,阴寒极盛于内,迫使虚阳外越为基本病机;临床都可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等里虚寒证,而以里真寒为本,外假热为标。因此都以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为治疗大法,药用附子、干姜之类破阴回阳。但格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身发热不恶寒为特征,故治用大剂附子、干姜、炙甘草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以利虚阳返归于内。戴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面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故除用附子、干姜破阴散寒,回阳救逆外,加用辛温走窜,善于宣通上下气机之葱白,以招纳浮阳返归于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伤寒论中的风温是指()。
    A

    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

    B

    太阳温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

    C

    里热炽盛,津液受伤证

    D

    阴伤火炽,热动肝风证


    正确答案: B
    解析: 对于风温,伤寒论第6条说的很明白:
    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 第22题:

    问答题
    何谓除中?《伤寒论》是如何辨别除中证的?

    正确答案: 除中:中医古证候名。除,消除、去除;中,指中气、胃气。除中是胃气败绝,残阳消谷的危证。一般见于大病久病重证,患者临终之前精神转爽,而突然求食,食后不久病情即迅速恶化而死亡。俗称“回光返照”。
    《伤寒论》论及“除中”者有332、333两条原文。张仲景主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全身反应情况来辨别除中证。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伤寒久病,临床见发热六日,又出现厥冷九日,且伴有下利,此为热少厥多,阴盛阳衰之象。按此病机,患者当不能食,然而询之病人却反能食。分析能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为阴盛阳衰,胃气败绝,残阳消谷之除中恶兆;一为阳复阴退,胃气渐复之佳兆。
    阳气恢复和除中证的预后截然不同,临床应如何鉴别呢?仲景在此介绍可用“食以索饼”法进行试探,并须密切观察疾病的变化情况。如果患者求食迫切,进食后突然发热,但随即热又消失,手足厥逆加深、神情躁扰不安,且全身迅速衰竭而不再食,此即胃气败绝,残阳消谷的除中证无疑,预后险恶。如果进食后不发暴热而仅有微热,且厥逆渐消而手足转温,食欲渐增,精神渐佳,此为胃气仍在而渐复,“有胃气则生”,阳复有望,故病有向愈之机。
    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此是伤寒兼里虚寒证,误用黄芩汤苦寒泄热更伤里阳而造成除中证。
    总之,除中是一种反常的现象。多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久病而极度衰竭之人,一向精神衰惫,不能进食或进食很少者,却突然精神好转,食欲亢奋,但在强求进食后不久即病情恶化或突然死亡。在此,张仲景提出通过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全身反应情况来辨别除中(胃气败绝)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重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