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中国近海水温的分布变化,与海区环境和气候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属太平洋的边缘海,大部分海区在大陆架上,水深较浅,故近海水温受亚洲大陆气候的影响较大,季节变化明显。外海受太平洋大洋水的影响较大:尤其是黑潮水的进入海区,沿岸受大陆江河径流流入的影响,使中国近海水温的分布和变化比大洋更为复杂,其特点是:水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冬季水温低,为-1℃~27℃,南北温差大,相差达28℃;夏季水温高,海区普遍增温,为24℃~29℃,个别海区达30℃,南北温差较小,仅相差5℃。温度等值线大致与海岸线(或等深线)平行,在大江河入海处,如长江、珠江口等形成明显的水舌。近海温度等值线密集、梯度大,外海等温线稀疏、梯度小。水温的年较差变化范围很大,也十分复杂,基本上是随着地理纬度的增高而增大,从西沙的6℃左右,增至辽东沿岸的28℃左右。
更多“简要描述中国近海水温分布特征和规律?”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要描述中包温度的变化规律?


    正确答案: 1)开浇期因中包衬吸热,15~20分钟内钢水温度偏离目标温度下降10~20℃;2)浇注期包衬热损失与补充的钢水热量相等,钢水温度恢复到目标温度;3)换钢包、连浇期间中间包温度有所降低,第二包开浇后恢复正常;4)浇注末期:中间包钢水温度逐渐降低,直到浇注结束;

  • 第2题:

    界世大洋水温垂直分布特征是?


    正确答案: 总特征为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各纬度不同
    1)低纬度:均匀层(100~150m),主温跃层(200~300m),其下缓慢下降(300-)。
    2)中纬度:均匀混合层(100~200m),季节性温跃层,主温跃层(600~1000m),其下缓慢下降(800~1000-)。
    3)高纬度:冷中间水,暖中间水

  • 第3题:

    简述中国近海海面高度的主要特征与成因


    正确答案: 中国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即青岛1952~1979年平均海面)作为全国大地高程的起算点.由计算得知,中国高程基准点在全球平均海面之上24.7cm.用不同独立方法均得出中国东部近海平均海面有南高北低的变化.所研究的南海部分西南高东北低,是由中国近海东北风比西南风Ekman输运强所造成的.吕宋岛西北的低谷则与该海区的气旋式流场有关.PS:由环流模式和大地水准测量两种独立的途径得到的中国沿岸平均海面高度分布十分一致,其拟合系数可达95%以上.因此结合这两种数据所给出的中国近海平均海面高度分布具有高的可信性.与以往结果比较表明本结果具有可信程度高、分辨率高的特点,可以用于海洋测量、重力场计算及卫星高度计海洋学研究.

  • 第4题:

    请简要说明锋面附近温度场和变压场的分布特征。


    正确答案: 温度场:
    水平方向: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大,两侧气团中温度水平分布均匀。锢囚锋在高空图上有暖舌,暖舌两侧等温线密集;锋附近区域内,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差异非常明显,100公里的水平距离内可相差近10℃,比气团内部的温度差异大5-10倍;
    垂直方向 :锋区内温度垂直梯度小,逆温、等温或递减率小,两侧气团内温度随高度递减;冷暖气团温差越大,锋面逆温越强或过渡区越窄,通过锋区时等温线弯折越厉害;位温随高度增大的快,锋区等位温线密集,等位温面随高度向冷区倾斜,与锋面倾斜方向一致
    变压场:冷锋、暖锋均是锋前变压代数值小于锋后变压代数值;暖锋前地面减压;冷锋后地面加压;冷锋前暖锋后,静止锋附近:变压不明显。

  • 第5题:

    中国植被和土壤的分布规律。


    正确答案:我国植被、土壤的分布,受水热条件的明显制约,水热条件组合的地区差异,决定了植被、土壤的分异。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半球所有的植被类型。大致以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为界,东南半部是森林区,西北半部是草原、荒漠区。

  • 第6题:

    单选题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为研究对象的。
    A

    区域特征和时间分布、稳定特质

    B

    区域特征和空间分布、变化规律

    C

    整体特征和时间分布、变化规律

    D

    整体特征和空间分布、稳定特质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中国近海表层水温分布特点之一是()。
    A

    冬季南北海区温差很大

    B

    冬季同纬度,沿海表层水温高于外海

    C

    夏季南北海区温差很大

    D

    夏季同纬度,沿海表层水温低于外海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中国近海表层水温特点是()。 Ⅰ.冬季南北海区温差很大; Ⅱ.冬季同纬度沿岸表层水温低于外海; Ⅲ.夏季南北海区温差较小; Ⅳ.夏季同纬度沿岸表层水温高于外海; Ⅴ.冬季南北海区温差很小; Ⅵ.夏季表层等水温线比冬季密集。
    A

    Ⅰ~Ⅳ,Ⅵ

    B

    Ⅱ,Ⅳ~Ⅵ

    C

    Ⅰ,Ⅱ,Ⅲ,Ⅳ

    D

    Ⅱ,Ⅴ,Ⅵ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要描述中国近海水温分布特征和规律?

    正确答案: 中国近海水温的分布变化,与海区环境和气候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属太平洋的边缘海,大部分海区在大陆架上,水深较浅,故近海水温受亚洲大陆气候的影响较大,季节变化明显。外海受太平洋大洋水的影响较大:尤其是黑潮水的进入海区,沿岸受大陆江河径流流入的影响,使中国近海水温的分布和变化比大洋更为复杂,其特点是:水温的季节变化显著,冬季水温低,为-1℃~27℃,南北温差大,相差达28℃;夏季水温高,海区普遍增温,为24℃~29℃,个别海区达30℃,南北温差较小,仅相差5℃。温度等值线大致与海岸线(或等深线)平行,在大江河入海处,如长江、珠江口等形成明显的水舌。近海温度等值线密集、梯度大,外海等温线稀疏、梯度小。水温的年较差变化范围很大,也十分复杂,基本上是随着地理纬度的增高而增大,从西沙的6℃左右,增至辽东沿岸的28℃左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国近海表层水温的分布特征:冬季各海区差异较大,除近岸和河口区外,从南到北温度逐渐降低。南海冬季表层水温高而且分布较均匀;东海表层水温冬季分布的明显特点,是西北低而东南高,致使等温线基本上都呈西南—东北走向。黄海冬季水温分布的突出特征,是暖水舌从南黄海经北黄海直指渤海海峡,其影响范围涉及黄海大部分海域。冬季()在四个海区中温度最低,尤以辽东湾最甚。

    正确答案: 渤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要说明地磁场随空间的分布规律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正确答案: 长期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比基本磁场更为复杂,特别是有可靠的地磁记录的历史很短,还不足以揭示出长期变化现象的许多规律。
    地磁场的长期变化主要特征表现在:
    地球磁矩衰减;偶极子场西向漂移;非偶极子场的西向漂移。
    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地磁场随时间的变化平静变化:按一定周期连续出现的平缓而规律的变化。例如地磁日变、季变等。包括太阳静日变化和太阴日变化
    扰动变化:偶然发生、短暂而复杂的变化。例如磁暴、地磁脉动等。
    地磁脉动:具有准周期结构的地磁微扰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对统计数据分布的特征,可以从(  )方面进行测度和描述。
    A

    分布的集中趋势

    B

    分布的离散程度

    C

    分布的类型和特点

    D

    分布的偏态和峰度

    E

    分布的特征和规律


    正确答案: E,C
    解析:
    对统计数据特征的测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①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②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各数据远离其中心值的趋势;③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

  • 第13题:

    试述我国近海雾区、雾季的分布特征。


    正确答案:我国近海雾区、雾季的分布特征为:南窄北宽,南少北多,南早北晚;并有三个相对的多雾区,分别在黄海东部、长江口至舟山群岛和琼洲海峡一带。

  • 第14题:

    简述浅海沉积作用、沉积物特征和分布规律?


    正确答案:浅海是指水下岸坡以下(以水下砂坝为标志),直至200米深度的海域,其海底为大陆架。
    1)浅海的碎屑沉积:浅海中90%以上的碎屑物来源于大陆。当不同粒级碎屑进入浅海时,海水的运动使颗粒下沉速度减慢,一些较细的颗粒处于悬浮状态,海流将这些悬浮物搬运到离岸较远的地区;较粗的颗粒沉积在近岸地区。因此从近岸到远岸,依次排列着砾石、粗砂、细砂、粉砂和粘土等。浅海带沉积物的特点是:
    1.近岸带颗粒粗以砂砾质为主,具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含大量生物化石,有良好的磨圆度和分选性,成分较单一;
    2.远岸带粒度细,以粉砂和泥质为主,具水平层理,波痕不发育,有时有对称波痕,分选好但磨圆度不高,成分较复杂。
    2)浅海的化学沉积:浅海是化学沉积的有利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化学沉积物,其中许多是重要的矿产。地质历史时期曾发育过大量浅海化学沉积,现代浅海化学沉积主要发生在中、低纬地区。浅海的化学沉积物主要有:
    1.碳酸盐沉积:占比重最大,主要为灰岩和白云岩。碳酸盐沉积的原因是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这样引起海水中CO2含量减少,重碳酸钙过饱和形成CaCO3沉淀。在海水动荡的条件下,碳酸钙形成鲕粒状沉积物,成岩后形成鲕状灰岩。
    2.硅质沉积:海水中的硅质一部分来自大陆,它们以溶解硅和悬浮硅两种形式搬运;另一部分硅质来源于海底火山作用、海水的溶解作用及生物活动。当硅胶进入海洋后,在温度较低、偏碱性的环境中,逐步凝聚而沉积下来,形成蛋白石,进一步脱水形成燧石。
    铝、铁、锰及海绿石沉积:海水中的铝、铁、锰等主要来自大陆。湿热气候区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使Al、Fe、Mn以胶体状态随河流迁入海中,在近岸地带遇电解质而凝聚沉积,在近岸区,因海水动荡,易形成鲕状结构或豆状、肾状结构。海绿石是一种绿色粘土矿物,是由海水中硅、铝、铁的胶体吸附钾离子而成。
    磷质沉积:海洋的下层由于有机物体的分解富含磷质,当富含磷质的海水随上升洋流到达浅海区后,因压力减小,温度升高,CO2的含量降低,磷质发生沉积,形成胶磷石。胶磷石和其它沉积物共同组成磷灰岩。当含磷量较高时形成磷矿床。
    特点:①化学沉积物来自海水溶蚀物质以及河流地下水带来的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
    ②上述物质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化学沉淀物:呈胶体状态的Fe、Al、Mn的氧化物首先沉积下来。其次是低价铁硅酸盐和铁的炭酸盐沉淀。最后是炭酸盐类沉积,形成石灰岩、白云岩等。
    3)浅海的生物沉积:
    介壳石灰岩和生物碎屑岩:浅海带生活着大量底栖生物,当它们死亡后,生物的壳体与灰泥混杂沉积,可形成介壳石灰岩;生物壳体或骨骼的碎片可以与其它沉积物混杂形成生物碎屑岩。
    生物礁:生物礁是指在海底原地增殖、营群体生活的生物,如珊瑚、苔藓虫和层孔虫等的骨骼、外壳以及某些沉积物在海底形成的隆起状堆积体。珊瑚虫骨骼逐渐堆积成礁,形成岸礁、堡礁和环礁。

  • 第15题: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为研究对象的。

    • A、区域特征和时间分布、稳定特质
    • B、区域特征和空间分布、变化规律
    • C、整体特征和时间分布、变化规律
    • D、整体特征和空间分布、稳定特质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描述规律特征的基本常用指标包括()周期和趋势。

    • A、均值
    • B、分布
    • C、离散度
    • D、方差

    正确答案:A,B,C

  • 第17题:

    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正确答案: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成因:
    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自然原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社会经济原因: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50%以上。
    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中国人口分布依然不均衡,突出的特点是在土地载体上的分布东密西疏,人口在土地和经济载体上呈现逆向分布。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稳定的宏观格局是由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空间不均衡性决定的。目前,东部人口密集,但是人口承载状况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还有相当的人口承载潜力,但是上海的人口规模太大,不仅仅对土地的压力很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其经济承载能力;中部人口规模大,西部人口稀疏,但对这两个经济地带现有经济状况而言,人口规模仍然是过大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舒缓人口对土地载体的压力。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近海海面高度的主要特征与成因

    正确答案: 中国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即青岛1952~1979年平均海面)作为全国大地高程的起算点.由计算得知,中国高程基准点在全球平均海面之上24.7cm.用不同独立方法均得出中国东部近海平均海面有南高北低的变化.所研究的南海部分西南高东北低,是由中国近海东北风比西南风Ekman输运强所造成的.吕宋岛西北的低谷则与该海区的气旋式流场有关.PS:由环流模式和大地水准测量两种独立的途径得到的中国沿岸平均海面高度分布十分一致,其拟合系数可达95%以上.因此结合这两种数据所给出的中国近海平均海面高度分布具有高的可信性.与以往结果比较表明本结果具有可信程度高、分辨率高的特点,可以用于海洋测量、重力场计算及卫星高度计海洋学研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请简要说明锋面附近温度场和变压场的分布特征。

    正确答案: 温度场:
    水平方向: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大,两侧气团中温度水平分布均匀。锢囚锋在高空图上有暖舌,暖舌两侧等温线密集;锋附近区域内,在水平方向上的温度差异非常明显,100公里的水平距离内可相差近10℃,比气团内部的温度差异大5-10倍;
    垂直方向 :锋区内温度垂直梯度小,逆温、等温或递减率小,两侧气团内温度随高度递减;冷暖气团温差越大,锋面逆温越强或过渡区越窄,通过锋区时等温线弯折越厉害;位温随高度增大的快,锋区等位温线密集,等位温面随高度向冷区倾斜,与锋面倾斜方向一致
    变压场:冷锋、暖锋均是锋前变压代数值小于锋后变压代数值;暖锋前地面减压;冷锋后地面加压;冷锋前暖锋后,静止锋附近:变压不明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近海海域水温的分布特征。

    正确答案: 水平分布:
    ①表面水温分布:渤海和黄海中北部年平均表面水温等温线呈纬向型,黄海南部和东海平均表面水温等温线呈东北-西南走向,南海年平均表面水温分布比较均匀,等温线大致呈纬向型。冬季,表面水温自北向南逐渐升高,温度的水平梯度很大,等温线的分布在黑潮区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其它海区大体上与海岸和等深线平行。南海冬半年温度的水平梯度在粤东和粤西较大,走向与岸线平行。夏季,表面水温分布比较均匀,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水平梯度小,其走向除黑潮主干区外基本呈纬向型。南海夏半年水平梯度小,呈纬向型。
    ②底层水温分布:温度有规律地自北向南递增,25°N以北等温线大致呈纬向分布,以南则与岸线平行。冬季,黄海中部以南底层等温线分布大体上和等深线一致。黄海冬季的底层水温分布和同月表面水温相似。夏季,渤海湾和大陆沿岸底层水温都比较高,等温线大致与岸线平行,且由岸向外逐渐减小。黄海中心有明显的冷水团存在。
    垂直分布:
    ①冬半年渤海、黄海的全部以及东海的大部分浅水海域由于偏北向季风的吹
    掠,混合可直达海底,在深水区也可达100米乃至更深,致使这一上混合层内水温的铅直向分布极为均匀,这种状态维持时间的长短因海区而异,一般是由北向南递减;南海水温均匀层冬季加深的现象在北部海区尚属明显,在南海中南部海域不明显。
    ②春、夏季水温铅直向分布的突出特点是季节性温跃层的形成和强盛。渤海、黄海、东海的陆架海域下层海水基本保持了冬季的低温特征,出现上均匀层、跃层和下均匀层三层结构;东海深水区在季节性温跃层(约50m)之下,水温随深度仍有较大的变化,在次表层水之下又出现第二跃层,直至深层水范围水温随深度的变化才趋于缓慢
    ③春、夏之交在黄海、东海某些海域还有逆温分布
    ④在南海的海盆深、底层水范围内,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略有回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描述规律特征的基本常用指标包括()周期和趋势。
    A

    均值

    B

    分布

    C

    离散度

    D

    方差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国近海大风分布特征

    正确答案: (1)风向:
    A.冬季盛行偏北风,西北–东北季风,风向稳定,风力强。渤海、黄海多西北风和北风,东海主要是偏北风和东北风,南海多东北风。
    B.春秋季为过渡时期,盛行风不稳定,风向较紊乱。
    C.夏季,盛行西南-东南季风,风力较弱,风向不如冬季风稳定。渤海、黄海及东海北部为东南季风,东海南部及南海为西南季风。
    (2)风速:
    年平均风力大于等于8级大风日数在东海沿岸最多,黄海、渤海沿岸次之,南海沿岸最少。台湾海峡大风较多。秋末和冬季我国近海风力较大,大风出现频率在一年中最高。春季是渤海黄海海区平均风力最大的季节,东海北部风力也较大,但次于冬季。夏季,近海盛行风的风力比冬季小得多,但是当热带气旋侵袭时风力很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界世大洋水温垂直分布特征是?

    正确答案: 总特征为随深度增加温度降低,各纬度不同
    1)低纬度:均匀层(100~150m),主温跃层(200~300m),其下缓慢下降(300-)。
    2)中纬度:均匀混合层(100~200m),季节性温跃层,主温跃层(600~1000m),其下缓慢下降(800~1000-)。
    3)高纬度:冷中间水,暖中间水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