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佛是遍知者,事物的全体包括胜义谛和世俗谛,遍知的意思就是完全可以见到事物的二谛。而认识事谛必须要有分别见,假如佛没有分别见,就等于说佛不懂得事谛,也就是说佛只懂得事物的一半。
什么叫作分别?很多人概念不清。“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的五官是无分别的,如眼、耳等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都是现观无分别的东西,要认识事物就必须通过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比如说“这是朵红牡丹花”,对颜色的知觉乃至对这朵花的认知,眼睛本身是办不到的,是意识的作用,依靠经验回忆、分析推理等对事物进行鉴别。
人的智慧不是现观,完全是分别见,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到佛地的时候,对于法性的认知变成现观,而对于法相的认知则是分别观,也称妙观察智。思维运载的工具是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佛说法的时候也是用这两种语言,佛经也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下来的。
所以,把所有分别智一律破除,是非常错误的,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比如,佛见到一个人,这人是男是女?叫什么名字?穿的什么衣服?佛会分辨清楚的。假如连这点分别能力都没有的话,那是一种愚昧无知。但佛是遍知者,这在大乘佛教中没有丝毫的异议,除非否认佛是遍知者,否则就不能否认佛的抉择、妙观察智或者说分别见。
因此,必须承认佛有分别见。把佛菩萨的一切知见统统说成“无分别见”,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若逻辑上讲不通,怎能说它正确合理?把佛教理论全部纳入合乎逻辑的理性轨道,这是宗喀巴大师学派的特点。
更多“有人说佛是不分善恶、没有分别见的,这话对吗?”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人说藏传佛教不重视佛典的研究,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纯属偏见。
    藏传佛教在教义理论方面以佛经为根据,凡无佛经根据的说法一律不予承认,怎能说“不重视经典”?
    但藏传佛教学习佛法,不是从原著经典入手,而是从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入手,从掌握总的纲领性大论入手,不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不再重复前人已有定论的问题的研究,在有分析、有取舍地接受历代佛学大师的宏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更加深入、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佛典的真正内涵。

  • 第2题:

    有人说:“细菌是下等微生物。”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有情识的生物和无情识的植物在佛教中有严格的区别。
    佛经中说:“人的肉体是八万四千微虫的房舍。”这“微虫”指的就是“细菌”。僧律中规定僧人食用的水,要经过纱布过滤,就是为了防止伤害水中的微生物细菌。
    从现在克隆技术的成功来看,“人的肉体是八万四千微虫的房舍”的佛语,应有新的解释。人体中的“八万四千微虫”,不单指人体内的“细菌”,也应包括“精虫”和人体的“细胞”,因为佛经中的“因陀罗网”能预言亚原子领域的物质结构,“微生物房舍人体论”,同样可以看做是人体生物结构深部秘密的洞察预见。

  • 第3题:

    有人说,学佛应该直接读原经典,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对于初学者,不能直接读原典,原因是:
    第一、佛经是佛的语录,是因人而说,因问而答,不是系统的理论。
    每一部经中的一种说法,只是整个佛法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一经一说,很难掌握佛法的总体结构布局和总的精神实质,容易堕入有空、常断的某一边。
    现在学佛的人中大多数都是尊一经、执一说,因“小”失“大”,因“事”失“理”,或说空而否定业报因缘,或重观修而轻善德,或褒显教贬密法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数量有限,在客观上形成了可怜的偏见。
    不仅佛法如此,就连人世间的任何一种偏见都和时空环境与知识见解的局限性有关。龙树所说的“破除一切见”,就是说要破除所有这类偏见,才能获得无见的正见。
    第二、佛经中的说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
    “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含义和所说的事情一致的说法;
    (2)说的是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
    “不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上所说和实际所指不一致的说法,隐含别义,指东说西的说法;
    (2)权宜之说,变通之说,所指是相对真理。
    密法还有“四法”“六印”的严格保密措施。
    研究、学习佛法的人若不懂这种经典的特殊表述方法,像一般书籍那样理解它的文辞含义,没有一个不碰壁的。
    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初学之人直接读经,不会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知识。

  • 第4题:

    有人说,密法的佛身观法是“无异乞丐妄称国王”,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有的人带着无知偏见的有色眼镜,嘲笑密宗的自观佛身是经不起分析的。无上密成佛理论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与显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佛身观并非密法独具特点,净土宗也有类似的佛相观。如说:“念佛观是五停心观之一,恶业障多者,一心观佛之相好而治之也”。(丁福保《佛学大辞典》677页)
    这“念”字不是只念佛号的意思,既然净土宗“观佛相好能消业障”,为什么密宗自观佛身就是“乞丐妄称国王”?
    (2)显宗以僧人自居,比丘自居,想到自己的身份时就会起到自重自律,防止破戒的作用,那么自观为佛,以佛自居者,能不能起到防止身言意恶行的发生,以佛的标准要求自己行为的作用呢?如果后者不起作用,前者比丘僧,自念为比丘身也起不到防止犯戒的作用。
    (3)迷悟只是一念之差,心不净而起烦恼恶念,心净而凡尘恶念俱息——这是佛教的常理。在修行中观佛国净土,观佛菩萨,抑制凡心杂念生起,以净心代替染心,是止观双修,其错在何处?
    (4)观佛身若是:“乞丐妄称国王”,那么念佛号想往生西方净土,是不是也是乞丐妄想当皇太子呢?
    (5)诸法法性平等。在法性上佛与凡夫平等,须弥山和芥子平等,粪土与黄金平等——这叫作法界平等智。既然在法性上一切事物没有什么差别,难道“国王”的法性比“乞丐”更优越吗?难道“乞丐”就永远当不了“国王”吗?
    (6)“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故《坛经》云:“凡夫即佛”,既然凡夫可以称“佛”,为什么乞丐不能称国王呢?

  • 第5题:

    有人自称“亲自得到过佛、菩萨的传法灌顶”,这话可信吗?


    正确答案: 这个问题,需要分清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
    从佛教历史上看,有很多佛、菩萨现身的记载,也有个别现身开示密法、解答问题的记载。但这是修炼到较高层次的一种特殊经验,绝不是五毒未除、净慧未生的凡夫俗子能达到的境界。
    达到佛、菩萨、本尊亲自授记,亲见佛、菩萨慧身的修法士,在慈悲品德、智慧行为诸多方面都有不同凡俗的证悟征兆。在这种修证综合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方可相信其亲见慧身的特殊感受。但真正达到亲见慧身成就者,绝不会宣扬这类感受,真成就师的此类特殊感受,一般都在身后知情弟子撰写的密传中才能看到,在世时不泄露。
    另一种情况,就是修炼入静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幻觉。这种幻觉,真假难辨,很不可靠,只有到了生出真慧眼的层次上才能分辨真假佛,在此以前分辨不了,见佛、菩萨是凶是吉也很难确定。但即使是真正见到慧身佛、菩萨,受过佛法灌顶,也不能作为有效的法脉传承的根据,只能看做修证者自己的感受。
    所以,藏传佛教正宗教派,对神灵现身传授之法不作正法对待,所传之法必须要有真人上师的传承和经典根据。
    现今社会上流传的所谓“佛、菩萨亲传之法”,所谓“亲游佛国、亲闻佛语”之类,从那些所谓“亲见佛、菩萨,亲闻佛语”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质、欲望就可以断定全是造假技术并不高明的人伪造的欺骗群众的谎言。佛、菩萨怎么会对贪得发疯,妄言欺众,无信仰而继续造恶堕业者现身说法呢?不可忘记“观其行而信其言”这句金玉良言。

  • 第6题:

    有人说:“三法印乃小乘,大乘只一法印。”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法印”如皇帝的印信,表示一种不变的原则和绝对的权威。在佛教中有一法印、三法印、四法印的说法。
    一法印指“万法性空”的空性法印,藏传佛教中的“大手印”,也指此意。
    四法印是:诸行无常印、有漏皆苦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三法印,是将四法印中的前二印合二为一称诸行无常印,加上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共称三法印。
    密法中的“法印”、“四印”等有不同的含义。但在显宗经典中出现的法印,不出上述诸类。
    在佛经《律经》中有“三法印”,但以此断定“三法印是小乘教的”,是十分错误的说法。在弥勒的《大乘经庄严论》中,明确提出了“四法印”,并对四法印义做了详细的论述。
    历代大乘佛教的大善知识,都将四法印看做区别佛教和外道门的最主要的判断根据,即凡承认四法印者为佛教徒,不承认四法印者为外教徒。所谓的“一法印”即“性空法印”,和四法印中的“诸法无我印”意义相同。
    如果说,大乘佛教只承认“一印”而不承认其余“三印”的话,就等于说“大乘教不承认诸行无常苦谛,不承认涅槃灭谛”。不承认“四谛”,也能算佛教吗?
    所以,所谓“三法印乃小乘,大乘只有一法印”的说法,既无佛经根据,也违背一切大乘经论,纯属胡说。

  • 第7题:

    问答题
    有人说:“细菌是下等微生物。”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有情识的生物和无情识的植物在佛教中有严格的区别。
    佛经中说:“人的肉体是八万四千微虫的房舍。”这“微虫”指的就是“细菌”。僧律中规定僧人食用的水,要经过纱布过滤,就是为了防止伤害水中的微生物细菌。
    从现在克隆技术的成功来看,“人的肉体是八万四千微虫的房舍”的佛语,应有新的解释。人体中的“八万四千微虫”,不单指人体内的“细菌”,也应包括“精虫”和人体的“细胞”,因为佛经中的“因陀罗网”能预言亚原子领域的物质结构,“微生物房舍人体论”,同样可以看做是人体生物结构深部秘密的洞察预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有人说:“法由心造,心即是法,佛由心作,心也是佛。”这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是一种经不起分析考究的说法。首先“法由心造”这句话是唯识派的观点,并非佛家的共同观点,这句话若从字面义理解,就会陷入种种矛盾。“法由心造,心即是法”的说法,更是逻辑错误。
    “法由心造”因此“心即是法”,这种说法如说“人造房子,房子就是人,人修路,路就是人”一样,能说得通吗?
    “心”是能感能知的意识,“法”除了心法还有色法和不相应法,“心”能认识“山河大地”,但“心”不是“山河大地”,即使是把外境客观存在看做主观意识外现的经典唯识论,也不会犯这样的逻辑矛盾。
    “佛由心作,心也是佛”的说法,同样是错误的。
    “佛”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由“心作”,因为发心、修行都离不开心的作用,但“心也是佛”这句话是说不通的。如果说“心是佛”的话,六道众生都有心,六道众生不都成了“佛”了?学佛还干什么?“心”有佛心、魔心,但心本体既不是佛,也不是魔。如果心的本性是“佛”的话,就没有众生,就不必要修佛;如果心的本性是“魔”的话,学修也改变不了本性,学佛也等于白学。
    “佛心”的真正的含义指的是心的可塑性,说人经过学习心可以变好,可以成佛。这就是说,玉经过雕琢,可以变成珍贵的玉器。但不能说:“玉就是玉器,玉就是玉佛。”这中间是有很大差别的。
    佛法是建立在理性思辨基础上的精细智慧,不能随意乱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有人说,众生本来是佛,因为佛经中说“自性原本光明”,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既然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变成无明凡种了呢?说“众生本来就是佛”,就和说“树种就是树”一样荒唐可笑。
    “自性原本光明”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现状混浊”。本质光明,现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决这心性去染的问题。
    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法轮、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如果众生心质昏暗,没有可塑性,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人说,密法上师必须是已经成就的上师,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密法“成就”是指二次第内证境界。灌顶传法的上师具备内证成就当然更好。但人的内证成就,即修证地道层次,一般从人们的外表思想行为上是无法判定的。因人都善于伪装,表面像佛未必是佛,表面愚痴也未必愚痴。
    佛菩萨常有亿万化身度生,但未必都是佛菩萨形象,故表面上道貌岸然具神通慈悲大成就相者,未必是真有成就者;表面普普通通,甚至德慧低下,受人歧视者也有深藏不露内证成就的可能性。
    因此,佛陀曾说:“我和与我相同者,可判定人的性相境界。人与人无法相互判定性相境界,若判定,就会犯过错。”这就是说,只有遍知一切的佛,才能把握人的精神性相,二障未除的人,把握不了别人的精神性相。若自作聪明判定别人的性相,就会犯过错。俗话所说“不能以貌取人”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内证成就无法把握,因此在经续中对金刚师的必备条件中并没有提到“须有成就者”。不知“灌顶师必须要有成就”这条规定从何而来?这“成就”指的是什么?如何判定成就?又说什么“未成就上师如浊水,愈洗弟子愈浊。”说这种话的人听说过没有:“自己的心不净一切不净,自己的心净一切净”这句佛教名言?可曾听说过善星和提婆达多挑剔佛陀之事?
    在末法时代,要想找到经续中规定的那种德相完备的金刚师是很难的,一般都是有德也有过。只要具备灌顶应具备的有传承、未犯根本戒、曾经过闭关修持、掌握必要的灌顶知识这些条件,缺点不大于优点者就可以当金刚师。因此,《密宗道次第广论》引用《胜义承事论》曰:“浊世师长德失杂,难得全无过失者,善观何师德增上,弟子就应亲近彼。”(“增上”是德胜于失之义)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作为学法弟子来说,应着眼师长的长处,不能挑剔短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有人说,学佛应该直接读原经典,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对于初学者,不能直接读原典,原因是:
    第一、佛经是佛的语录,是因人而说,因问而答,不是系统的理论。
    每一部经中的一种说法,只是整个佛法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一经一说,很难掌握佛法的总体结构布局和总的精神实质,容易堕入有空、常断的某一边。
    现在学佛的人中大多数都是尊一经、执一说,因“小”失“大”,因“事”失“理”,或说空而否定业报因缘,或重观修而轻善德,或褒显教贬密法等等,其根本原因是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数量有限,在客观上形成了可怜的偏见。
    不仅佛法如此,就连人世间的任何一种偏见都和时空环境与知识见解的局限性有关。龙树所说的“破除一切见”,就是说要破除所有这类偏见,才能获得无见的正见。
    第二、佛经中的说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
    “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含义和所说的事情一致的说法;
    (2)说的是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
    “不了义”的含义是:
    (1)字面上所说和实际所指不一致的说法,隐含别义,指东说西的说法;
    (2)权宜之说,变通之说,所指是相对真理。
    密法还有“四法”“六印”的严格保密措施。
    研究、学习佛法的人若不懂这种经典的特殊表述方法,像一般书籍那样理解它的文辞含义,没有一个不碰壁的。
    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初学之人直接读经,不会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知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有人说:“佛只有法身说法,报身、应身、化身说不了法。”这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是违背大乘教理的说法,说这种话的人肯定对佛法教理一窍不通。
    若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法身”指什么?报身、应身、化身指什么?
    在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和《大乘经庄严论》中对佛的四身的定义、性质、作用和形成因缘都有详细的解说。《大乘经庄严论》也是法相唯识的最主要经论,讲唯识的恐怕也难以超出这个“四身”理论的框架。
    佛的“法身”一指“二净断德”,一指智慧法身。“二净”指“本净和始净”,即破除二障的无生寂灭境界,这与法界空性相同,无任何作用,只是心性本寂之相。佛的四身中唯有这法性身才是恒常身。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慈悲和智慧。《现观庄严论》中,智慧法身的分类共有二十一类,说的都是悲智属性。以上法身都是无形的。
    “报身”是修福德获得圆满,常住色究竟天,只有十地菩萨才能看得到的妙色身。应身是从报身化出的无量化身。
    “报身”如太阳,“化身”如阳光。报身、应身都是色身,都是续流不断之身。“法身”是佛“自利身”,是佛的断证功德,报身、化身是利他身,是佛说法、度众的主体。
    凡人的色体和心,成佛时分别化为色身和法身。人做工作,离不开思想智慧,但思想智慧本身做不了工作,做工作还要靠有形的身体和语言。
    佛为什么要报、化身呢?因为法身是无形无口,说不了法,说法必须靠报、化两种色身。因此,才把佛的报、化身称作利他身、他用身。
    懂得这个道理后,就会知道,所谓“法身说法,报化身不说法”的错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有人说,密法上师必须是已经成就的上师,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密法“成就”是指二次第内证境界。灌顶传法的上师具备内证成就当然更好。但人的内证成就,即修证地道层次,一般从人们的外表思想行为上是无法判定的。因人都善于伪装,表面像佛未必是佛,表面愚痴也未必愚痴。
    佛菩萨常有亿万化身度生,但未必都是佛菩萨形象,故表面上道貌岸然具神通慈悲大成就相者,未必是真有成就者;表面普普通通,甚至德慧低下,受人歧视者也有深藏不露内证成就的可能性。
    因此,佛陀曾说:“我和与我相同者,可判定人的性相境界。人与人无法相互判定性相境界,若判定,就会犯过错。”这就是说,只有遍知一切的佛,才能把握人的精神性相,二障未除的人,把握不了别人的精神性相。若自作聪明判定别人的性相,就会犯过错。俗话所说“不能以貌取人”就是这个道理。
    人的内证成就无法把握,因此在经续中对金刚师的必备条件中并没有提到“须有成就者”。不知“灌顶师必须要有成就”这条规定从何而来?这“成就”指的是什么?如何判定成就?又说什么“未成就上师如浊水,愈洗弟子愈浊。”说这种话的人听说过没有:“自己的心不净一切不净,自己的心净一切净”这句佛教名言?可曾听说过善星和提婆达多挑剔佛陀之事?
    在末法时代,要想找到经续中规定的那种德相完备的金刚师是很难的,一般都是有德也有过。只要具备灌顶应具备的有传承、未犯根本戒、曾经过闭关修持、掌握必要的灌顶知识这些条件,缺点不大于优点者就可以当金刚师。因此,《密宗道次第广论》引用《胜义承事论》曰:“浊世师长德失杂,难得全无过失者,善观何师德增上,弟子就应亲近彼。”(“增上”是德胜于失之义)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作为学法弟子来说,应着眼师长的长处,不能挑剔短处。

  • 第14题:

    有人说,佛教说“法无定法”、“法门无量”,所以没有固定的体系,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有些人以“法无定法”和“法门无量”为借口,随心所欲地解释佛教,甚至把佛教的修行证道行为变成和外道迷信没有多大区别的随意性选择,这是对佛教理性原则的破坏。
    “法”在佛经里面有十种含义。“法无定法”的“法”指的是万物;“法门无量”是说众生无量,心态各异,引入善道的智慧方便也与众生心态相应之义。在未入道之前用种种智慧方便引入正道,入道之后则按统一的轨道修行证果,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所谓“方便”并非就是无原则的方便,其原则就是趋于解脱成佛之道。解脱成佛是佛法的统一轨道,如果离开这个原则就不成其为佛法了。这统一轨道就有一种在严格的逻辑规律控制下,与目标体系紧密相连的修道体系,以及总结概括修道规律、对修行人起到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
    整个佛法就像无数零部件组成的一台精密的机器,制作这部机器的原理分散在经、论、律、续等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中。其中大部分经典都是阐明解脱大机器上的某一个部件或者零件。如果说“除了这一部经,其余什么也不要”,那就等于说拿了一个汽车零件就可以当汽车用,这是非常可笑的。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将三乘佛教八万四千法概括为三士道,并将三士道纳入到菩提道的统一轨道,作为一个人一生学修的三个步骤,在般若理论结合修道实践方面提供了一个一法涵盖万法的全面系统的修道方案。
    人天果是大、小乘共道;从人天果步入到中士道后,小乘与大乘在此分道扬镳,小乘人只求个人解脱,将此作为终极目标;而大乘佛教在修出世心后,推己及人,发为利众生而成佛的菩提心,步入上士道。
    掌握佛教总体理论框架,在学修方面可以避免盲目性,避免走弯路、错路。

  • 第15题:

    有人说“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
    从佛性的理论来说,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就叫“佛性”。
    佛性遍及一切众生,就是说众生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好,可以把虚妄的见解和本身的有始以来的缺陷除掉,成为完善的人,这就是“佛性”。
    迷的根源是人心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虚妄意识、执实执真的知识障,破除这种执著,思想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界,人格就会起质的变化。所以成佛和成仙是不同的。人格和智慧上起一个质的变化,就是成佛。并非死后升到佛国或者到天堂,佛不是这样的。

  • 第16题:

    有人说“宗教是盲目的信仰主义”,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说这话的根据是什么,不得而知。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也未经研究,所以没有发言权。但就佛教而论,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正是佛教极力所反对的东西,把它作为佛教的信仰本质和特点纯属是对佛教的歪曲。
    佛陀释迦牟尼不止一次地教导说:“众比丘、众善知识:要像锻炼、切磨、鉴别真金那样,对我的言论经过鉴别再进行取舍,不要因为敬仰我而加以盲从。”(《律部经典》)弥勒在《般若庄严论》中说:“只有依靠理智、善于分辨之士,才不怕恶魔的事物的作用。”宗喀巴说:“对‘四谛’、‘十二因缘’等佛的教理的正确性,如果认为只靠对佛的教言的信仰相信而不能从逻辑上加以证明,那是对佛法正确性的根本性否定。”
    又在《密集灯论疏》中说:“我们和外道(包括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和不信教的人)辩论中要用公认的事实为理由,不能以佛言为理由——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承认佛言的正确性。在这个意义上讲,逻辑推理论证占首要地位。”在《般若庄严论》中说:钝根弱智人“依信皈依”,锐根高智人“依理皈依”。这里所说的“依信”就是凭借言教立信,“依理”是依靠逻辑推理证明的正确理由立信。
    因此,笼统说“宗教是盲目的信仰主义”非学者所为。

  • 第17题:

    有人说,“宗教都是否定人的作用而听从神灵”,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佛教的观点与此恰恰相反,认为人是最重要的,因愚昧无知而向下堕落,吃苦受罪,或因智慧发光而向上奋进,解脱自在的全部契机都掌握在人自己手中,因此认为“人身难得”(见《菩提道炬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称人身为“如意宝”,认为“下堕轮回,上成自在佛身”完全是众生自己选择的道路和自种自收的果实。
    人心是智慧的发光体,自生真智,消除自己内心的愚暗,便是成佛。因此说智慧就是佛法,佛法就是智慧。佛教中众多的佛,无论形象如何,总的都是佛陀境界特有的智慧和慈悲、能量、作用的人格化,并非抽象的精神实体。《经藏》中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自己别无救星。”所以说,认为“一切宗教都是否定人的作用而听从神灵”是没有根据的。

  • 第18题:

    有人说:“红教重修持,黄教重教理研究。”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所谓“红教重修持”,言下之意是说“红教不重视教理学习”;所谓“黄教重教理研究”,其言下之意是说“黄教不重视修持”。这种说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以理管事,以事证理。任何一种高层次的修持,都不能不以掌握相应的高深理论来进行指导;同样,一个重视研究、掌握高深教理的教派,也不可能不懂得解行并重的道理和学习教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要知道正确的修持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高深的理论,必然伴随着相应的高层次修持。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辩证道理。
    实际上,宁玛派真正的大德高僧都是解深道高的善知识,宁玛的大圆满、车确、托嘎的修证离不开教理正见的指导;同理,格鲁派不但在经典教理的研究上独占鳌头,在密法的修持方面也是博采众长,荟萃精华。如此说,只能说是未涉足深海的人,不知海底有宝藏罢了!

  • 第19题:

    问答题
    有人说佛是不分善恶、没有分别见的,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佛是遍知者,事物的全体包括胜义谛和世俗谛,遍知的意思就是完全可以见到事物的二谛。而认识事谛必须要有分别见,假如佛没有分别见,就等于说佛不懂得事谛,也就是说佛只懂得事物的一半。
    什么叫作分别?很多人概念不清。“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的五官是无分别的,如眼、耳等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都是现观无分别的东西,要认识事物就必须通过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比如说“这是朵红牡丹花”,对颜色的知觉乃至对这朵花的认知,眼睛本身是办不到的,是意识的作用,依靠经验回忆、分析推理等对事物进行鉴别。
    人的智慧不是现观,完全是分别见,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到佛地的时候,对于法性的认知变成现观,而对于法相的认知则是分别观,也称妙观察智。思维运载的工具是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佛说法的时候也是用这两种语言,佛经也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下来的。
    所以,把所有分别智一律破除,是非常错误的,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比如,佛见到一个人,这人是男是女?叫什么名字?穿的什么衣服?佛会分辨清楚的。假如连这点分别能力都没有的话,那是一种愚昧无知。但佛是遍知者,这在大乘佛教中没有丝毫的异议,除非否认佛是遍知者,否则就不能否认佛的抉择、妙观察智或者说分别见。
    因此,必须承认佛有分别见。把佛菩萨的一切知见统统说成“无分别见”,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若逻辑上讲不通,怎能说它正确合理?把佛教理论全部纳入合乎逻辑的理性轨道,这是宗喀巴大师学派的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有人说“宗教是盲目的信仰主义”,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说这话的根据是什么,不得而知。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也未经研究,所以没有发言权。但就佛教而论,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正是佛教极力所反对的东西,把它作为佛教的信仰本质和特点纯属是对佛教的歪曲。
    佛陀释迦牟尼不止一次地教导说:“众比丘、众善知识:要像锻炼、切磨、鉴别真金那样,对我的言论经过鉴别再进行取舍,不要因为敬仰我而加以盲从。”(《律部经典》)弥勒在《般若庄严论》中说:“只有依靠理智、善于分辨之士,才不怕恶魔的事物的作用。”宗喀巴说:“对‘四谛’、‘十二因缘’等佛的教理的正确性,如果认为只靠对佛的教言的信仰相信而不能从逻辑上加以证明,那是对佛法正确性的根本性否定。”
    又在《密集灯论疏》中说:“我们和外道(包括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和不信教的人)辩论中要用公认的事实为理由,不能以佛言为理由——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承认佛言的正确性。在这个意义上讲,逻辑推理论证占首要地位。”在《般若庄严论》中说:钝根弱智人“依信皈依”,锐根高智人“依理皈依”。这里所说的“依信”就是凭借言教立信,“依理”是依靠逻辑推理证明的正确理由立信。
    因此,笼统说“宗教是盲目的信仰主义”非学者所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有人说“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
    从佛性的理论来说,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就叫“佛性”。
    佛性遍及一切众生,就是说众生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好,可以把虚妄的见解和本身的有始以来的缺陷除掉,成为完善的人,这就是“佛性”。
    迷的根源是人心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虚妄意识、执实执真的知识障,破除这种执著,思想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界,人格就会起质的变化。所以成佛和成仙是不同的。人格和智慧上起一个质的变化,就是成佛。并非死后升到佛国或者到天堂,佛不是这样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人说,密法的佛身观法是“无异乞丐妄称国王”,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有的人带着无知偏见的有色眼镜,嘲笑密宗的自观佛身是经不起分析的。无上密成佛理论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与显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1)佛身观并非密法独具特点,净土宗也有类似的佛相观。如说:“念佛观是五停心观之一,恶业障多者,一心观佛之相好而治之也”。(丁福保《佛学大辞典》677页)
    这“念”字不是只念佛号的意思,既然净土宗“观佛相好能消业障”,为什么密宗自观佛身就是“乞丐妄称国王”?
    (2)显宗以僧人自居,比丘自居,想到自己的身份时就会起到自重自律,防止破戒的作用,那么自观为佛,以佛自居者,能不能起到防止身言意恶行的发生,以佛的标准要求自己行为的作用呢?如果后者不起作用,前者比丘僧,自念为比丘身也起不到防止犯戒的作用。
    (3)迷悟只是一念之差,心不净而起烦恼恶念,心净而凡尘恶念俱息——这是佛教的常理。在修行中观佛国净土,观佛菩萨,抑制凡心杂念生起,以净心代替染心,是止观双修,其错在何处?
    (4)观佛身若是:“乞丐妄称国王”,那么念佛号想往生西方净土,是不是也是乞丐妄想当皇太子呢?
    (5)诸法法性平等。在法性上佛与凡夫平等,须弥山和芥子平等,粪土与黄金平等——这叫作法界平等智。既然在法性上一切事物没有什么差别,难道“国王”的法性比“乞丐”更优越吗?难道“乞丐”就永远当不了“国王”吗?
    (6)“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故《坛经》云:“凡夫即佛”,既然凡夫可以称“佛”,为什么乞丐不能称国王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有人说,佛教说“法无定法”、“法门无量”,所以没有固定的体系,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有些人以“法无定法”和“法门无量”为借口,随心所欲地解释佛教,甚至把佛教的修行证道行为变成和外道迷信没有多大区别的随意性选择,这是对佛教理性原则的破坏。
    “法”在佛经里面有十种含义。“法无定法”的“法”指的是万物;“法门无量”是说众生无量,心态各异,引入善道的智慧方便也与众生心态相应之义。在未入道之前用种种智慧方便引入正道,入道之后则按统一的轨道修行证果,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所谓“方便”并非就是无原则的方便,其原则就是趋于解脱成佛之道。解脱成佛是佛法的统一轨道,如果离开这个原则就不成其为佛法了。这统一轨道就有一种在严格的逻辑规律控制下,与目标体系紧密相连的修道体系,以及总结概括修道规律、对修行人起到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
    整个佛法就像无数零部件组成的一台精密的机器,制作这部机器的原理分散在经、论、律、续等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中。其中大部分经典都是阐明解脱大机器上的某一个部件或者零件。如果说“除了这一部经,其余什么也不要”,那就等于说拿了一个汽车零件就可以当汽车用,这是非常可笑的。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将三乘佛教八万四千法概括为三士道,并将三士道纳入到菩提道的统一轨道,作为一个人一生学修的三个步骤,在般若理论结合修道实践方面提供了一个一法涵盖万法的全面系统的修道方案。
    人天果是大、小乘共道;从人天果步入到中士道后,小乘与大乘在此分道扬镳,小乘人只求个人解脱,将此作为终极目标;而大乘佛教在修出世心后,推己及人,发为利众生而成佛的菩提心,步入上士道。
    掌握佛教总体理论框架,在学修方面可以避免盲目性,避免走弯路、错路。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