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有人说:“很多教言都说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所以为了出离轮回、获得究”相关问题
  • 第1题:

    地藏经中地藏菩萨白佛言,受佛付嘱至阿逸多成佛以前之地狱众生普施化度,如此则补处以后地藏之化度将告一段落耶?抑迦文之愿力至慈氏下生时划一界限耶?二者似均与誓愿无边之意义相违,请开示其究意义。


    正确答案: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佛菩萨度众之愿行,亦无尽也,此是原则。佛出现时,众生得度之机较多,无佛之世,众生堕落之机较多,而释尊灭后,慈氏未来,正当无佛之世,经中佛嘱地藏,乃与其本愿之外,另加一种特别责任,并不影响其本愿也。释尊应化,准上原则,本亦无尽,故至今已有八千余次之多,前即如是,此后可知,慈氏来时,释尊此次应化誓愿相似结束,后一段又正开始也。

  • 第2题:

    五戒十恶杀为首,屠夫既未放下屠刀,自无成佛之理,佛教团体对屠夫一类之加入,可否因系‘谋生之技’,给予‘方便’?盖佛之同体悲心是不弃半个人不成佛,吾人岂可拒之门外?


    正确答案:可容加入,使其薰染佛法,渐生慈心,然须善巧方便,诱其改业。若借口谋生,终操屠刀,是无补于彼,而为佛门腾讥矣。权实之机,须善运用!

  • 第3题:

    佛是否有说灵魂之存在?是否无我说?据此无我说,哪还有轮回之理?


    正确答案:此非初机所易明了,兹为略释,凡夫多指身为我,又指灵魂为我,此二者皆是众缘和合,并无实体,缘合则起现相,缘离则影响俱寂,故曰无我,谓此假相,无有主体,非谓无有本性。能圆证佛果,本性全彰,始可曰见我也。

  • 第4题:

    有人说:“即身成佛并非密法独擅之旨,乃《法华》、《华严》等经中要义”,是这样吗?


    正确答案:在显宗大乘经典中,佛地不可思议功德讲得很多,但具体的严密的修证方法却讲得不多,所以成佛只有宏观上的理论,缺乏微观上的指导细则,这种情况对显宗来说是需要揭开的秘密。密宗恰巧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填空补缺的作用,密宗的殊胜就殊胜在这些方面。
    “相互对比”是两种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优劣对比,有些人只看到下部密学说,未见无上密高超密理,妄断《华严》缘起,远胜密法,只能证明其孤陋寡闻,不知《华严》天外更有“密法”无量世界。换句话说,既然佛祖在显宗经典中将法性妙理已解释清楚,为什么又重开密法一门?经典物理未揭开之密,量子物理进一步展示,是符合逻辑的发展规律的,那些死抱着“经典物理”不放的人,不理解、不接受量子物理这一反常规的新理论并不足为奇。
    既没有研究过无上密原理,也不了解密法“即身成佛”的特殊含义,就说无上密即身成佛不是密法独有,就连显教中的《华严》也有,是对显密教证体系认识不够的体现。

  • 第5题:

    以佛(释迦)在百千万劫以前既成佛,经其法身庇护尚需舍弃王位苦修十一载乃证涅槃。以吾人之环境、智慧、德性,穷半生之力,究否能修成佛?殊属疑问,您之高见如何?


    正确答案:佛有三身:为法、报、应。法身无相,遍满虚空,无始无终;报身广大庄严,有始无终;应身百千万亿,随缘而现,有始有终。释尊在此界所现者,乃应身耳。自入胎至涅槃,所谓八相成道,皆属权变,示范后人。至于忧虑穷半生力,不能成佛,实言之,岂但半生,不有三僧祇动,何能圆满?此须发最大心,不畏生死,方能作到。否则有净土一法,当生可超轮回,至彼乐邦,即能得一生补处也。

  • 第6题:

    问答题
    地藏经中地藏菩萨白佛言,受佛付嘱至阿逸多成佛以前之地狱众生普施化度,如此则补处以后地藏之化度将告一段落耶?抑迦文之愿力至慈氏下生时划一界限耶?二者似均与誓愿无边之意义相违,请开示其究意义。

    正确答案: 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佛菩萨度众之愿行,亦无尽也,此是原则。佛出现时,众生得度之机较多,无佛之世,众生堕落之机较多,而释尊灭后,慈氏未来,正当无佛之世,经中佛嘱地藏,乃与其本愿之外,另加一种特别责任,并不影响其本愿也。释尊应化,准上原则,本亦无尽,故至今已有八千余次之多,前即如是,此后可知,慈氏来时,释尊此次应化誓愿相似结束,后一段又正开始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藏传系大多认为必须以广大的福德资粮作成佛之基石,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究极,彻证深观。这种说法为何正确?

    正确答案: 真假二谛,智慧方便二道,色法二身果是两两相对的,每一组法,都是统一的对立,互为前提,互相依靠,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能独立存在。
    那么小乘法不能成佛,大乘法能成佛的真正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很显然不在智慧,而在方便法。
    方便法指除智慧以外的一切善行,如起信、修慈悲心、发利众菩提心、修六度四摄等等。
    《现观庄严论》中说小乘罗汉入菩萨道,必须从大乘资粮道发心进入,无法从更高位进入,其主要原因是福德资粮不足,因而其开悟的程度也受福德资粮不足的影响而受到很大的限制。
    唯识派与自证派中观家认为小乘罗汉悟不到法无我,因此,悟不到性空。
    应承派中观家认为要彻悟人无我,必须首先悟到法无我(法指五蕴身)。既然证得罗汉位,就理应悟到法无我空性,但因其缺乏大乘无量方便法门,其悟性并不圆满。
    又如获得具足良缘的人身是修佛的基本条件,获得具足良缘的人身,获得生存、生活条件的前世因缘是守净戒、行施舍。
    人生无常,生命短促,若不修福德,甚至让恶业滋长,只修小乘似的空慧,假若在没有开悟前死去,下世连人身都得不到,还有开悟的机会吗?
    再从人道的角度讲,如果没有正发心,就入不了大乘菩萨道,如果真正生出以大悲心为基础的利众菩提心,把身边的众生视为堕入火海的父母亲人,放下火海的父母不救,心安理得,还能修到开悟吗?如果没有急切救度众生的菩萨心,光靠智慧永远也入不了菩萨道。
    再者,破二障也不能光靠智慧,要靠雄厚的福德资粮做后盾。智慧如钢刀,福德如持刀的大力士,若福德资粮不足,就像虚弱的病号,无力举刀,面对强大的烦恼敌人,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方便和智慧是体和用的关系,方便为体,智慧为用。方便生出智慧,智慧见于方便。离开智慧的方便善行如盲人骑瞎马,变不成解脱成佛的因缘。同样,离开方便善行的智慧如有眼无足之人,寸步难行,只能待在原地。
    这些都是藏传佛教根据了义经典,得出的正确结论。那种先修慧证得开悟,再修福德资粮的说法,是割裂智慧方便二道,轻视慈悲善行的一种错误观点,照此做下去,别说菩萨道,就连声闻缘觉道都无法进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净土九品的中品人士,发的是()
    A

    菩提心

    B

    增上生心

    C

    出离心。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以佛(释迦)在百千万劫以前既成佛,经其法身庇护尚需舍弃王位苦修十一载乃证涅槃。以吾人之环境、智慧、德性,穷半生之力,究否能修成佛?殊属疑问,您之高见如何?

    正确答案: 佛有三身:为法、报、应。法身无相,遍满虚空,无始无终;报身广大庄严,有始无终;应身百千万亿,随缘而现,有始有终。释尊在此界所现者,乃应身耳。自入胎至涅槃,所谓八相成道,皆属权变,示范后人。至于忧虑穷半生力,不能成佛,实言之,岂但半生,不有三僧祇动,何能圆满?此须发最大心,不畏生死,方能作到。否则有净土一法,当生可超轮回,至彼乐邦,即能得一生补处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人说,有实相正见就可以成佛,何必修密法的佛身瑜伽呢?

    正确答案: 实相智或空慧可以破我执法执,但不能成就报化色身。色身之成因是福德资粮,悟在一刹那,悟后需经过长时间的积德修福(三个阿僧祗劫)才能修成庄严佛身。
    智慧是三乘共因,无此智慧,声闻、缘觉、菩萨都不见实相。但小乘罗汉求入寂灭,不求现身说法,故可以不修色身的福德资粮。但佛却不同,说法利众,离不开可见色身。故成佛必须同修色法二身的成因福慧资粮。
    显宗菩萨道在七地前修无量功德,在八地时,形成外貌上与佛相似,具相好庄严意生身。此意生身经过八、九、十地的继续修炼,十一地成佛时就化为真实圆满报身。无上密根据成佛规律得出成佛的快慢不在证空性与否,而在色身成就的修证方法上,而佛身瑜伽正是快速成就的最佳方法。
    如《金刚帐续》云:
    “若空即方便,则不能成佛。”
    “为遮我执故,诸佛宣说空,
    故曼陀罗轮,方便安乐律,
    由佛慢瑜伽,成佛非遥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有人说:“即身成佛并非密法独擅之旨,乃《法华》、《华严》等经中要义”,是这样吗?

    正确答案: 在显宗大乘经典中,佛地不可思议功德讲得很多,但具体的严密的修证方法却讲得不多,所以成佛只有宏观上的理论,缺乏微观上的指导细则,这种情况对显宗来说是需要揭开的秘密。密宗恰巧在这一方面起到了填空补缺的作用,密宗的殊胜就殊胜在这些方面。
    “相互对比”是两种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优劣对比,有些人只看到下部密学说,未见无上密高超密理,妄断《华严》缘起,远胜密法,只能证明其孤陋寡闻,不知《华严》天外更有“密法”无量世界。换句话说,既然佛祖在显宗经典中将法性妙理已解释清楚,为什么又重开密法一门?经典物理未揭开之密,量子物理进一步展示,是符合逻辑的发展规律的,那些死抱着“经典物理”不放的人,不理解、不接受量子物理这一反常规的新理论并不足为奇。
    既没有研究过无上密原理,也不了解密法“即身成佛”的特殊含义,就说无上密即身成佛不是密法独有,就连显教中的《华严》也有,是对显密教证体系认识不够的体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有人说:“很多教言都说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所以为了出离轮回、获得究竟安乐的佛果,我必须要发菩提心。”请分析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正确答案: 关键要看是为了谁而获得佛果。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获得佛果,享受安乐,那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直接与菩提心的本体相违;假如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获得佛果,这种说法就很合理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有人说:“别人赞美我的时候,他必然很快乐。我已经发了菩提心,众生快乐我也快乐,所以我喜欢赞叹,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这种说法你如何驳斥?


    正确答案: 你既然能对众生的快乐感到高兴,那么这种随喜应该很广大,可以遍及每一个众生吧!但实际上你的心好像很会拣择,当别人赞叹你的敌人时,你为什么不去随喜呢?那时你不但不高兴,反而生起嗔恼痛苦,这与你的说法完全相反。别人的名声传扬各方而喜悦时,你在旁边的心境如何呢?可见,你的说法自相矛盾。

  • 第14题:

    有人说,有实相正见就可以成佛,何必修密法的佛身瑜伽呢?


    正确答案: 实相智或空慧可以破我执法执,但不能成就报化色身。色身之成因是福德资粮,悟在一刹那,悟后需经过长时间的积德修福(三个阿僧祗劫)才能修成庄严佛身。
    智慧是三乘共因,无此智慧,声闻、缘觉、菩萨都不见实相。但小乘罗汉求入寂灭,不求现身说法,故可以不修色身的福德资粮。但佛却不同,说法利众,离不开可见色身。故成佛必须同修色法二身的成因福慧资粮。
    显宗菩萨道在七地前修无量功德,在八地时,形成外貌上与佛相似,具相好庄严意生身。此意生身经过八、九、十地的继续修炼,十一地成佛时就化为真实圆满报身。无上密根据成佛规律得出成佛的快慢不在证空性与否,而在色身成就的修证方法上,而佛身瑜伽正是快速成就的最佳方法。
    如《金刚帐续》云:
    “若空即方便,则不能成佛。”
    “为遮我执故,诸佛宣说空,
    故曼陀罗轮,方便安乐律,
    由佛慢瑜伽,成佛非遥远。”

  • 第15题:

    净土九品的中品人士,发的是()

    • A、菩提心
    • B、增上生心
    • C、出离心。

    正确答案:C

  • 第16题:

    真心生万法,则真心成佛教之上帝矣,道安师说此不对,究何说?


    正确答案:心生万法,及心为佛教上帝二句,被安师所呵斥者,不知指上指下,语义欠明,不敢率答。但就第二句论,居士似承认能生者,确为上帝,只此一见,便该吃法师百棒耳。

  • 第17题:

    问答题
    藏传佛教有“中阴成佛”之说,但有人说“那是胡说”,你对此有何看法?

    正确答案: “中阴成佛”和“即身成佛”是无上密特有的说法,显宗没有这种说法。少见多怪,不知佛法中有“中阴成佛”之说并不奇怪。但把自己不了解,没有听说过的一律作为“胡说”,至少是一种孤陋寡闻的表现。
    凡成佛离不了两种情况,或者活着成佛,或者死后成佛,不可能有第三种情况。死亡只是一刹那,如电断灯灭,然后进入中阴。
    “中阴成佛”指的是在熟练掌握和控制死亡、中阴生命规律的基础上,将中阴身转化为佛身的一种特殊修证法。在死亡过程中粗分意识消失,最细分意识显现之际,是转识成智的绝妙机会。这类妙法,正是密法成为无价之宝的珍贵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有人说:“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又说“书有六要”,不知何指?

    正确答案: “作书大要,可一言而尽之”和“书有六要”,是朱履贞《书学捷要》提出来的。“大要”的一言就是:“笔方势圆。”什么叫“笔方势圆”呢?他解释说:“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论述虽说精彩,但把方折之势归之于“指”的功效,未免美中不足。我们知道,“指”的作用是执笔,而不是运,把“指”和“臂腕”的作用连在一起来谈,看来是似欠妥当的。然而,他在接下来的阐发中,却又是很具精到见解的:“故书之精能,谓之遒媚,盖不方则不遒,不圆则不媚也。书贵峭劲,峭劲者,书之风神骨格也。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丽也。”很是被他发挥得妙。
    至于“书有六要”说法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且听他道来:“一气质。人享天地之气,有今古之殊,而淳漓因之;有贵贱之分,而厚薄定焉。二天资。有生而能之,有学而不成,故笔资挺秀秾粹者,则为学易;若笔性笨钝枯索者,则造就不易。三得法。学书先究执笔,张长史传颜鲁公十二笔法,其最要云:‘第一执笔,务得圆转,毋使拘挛。’四临摹。学书须求古帖墨迹,抚摹研究,悉得其用笔之意,则字有师承,工夫易进。五用功。古人以书法称者,不特气质、天资、得法、临摹而已,而功夫之深,更非后人所及。伯英学书,池水尽墨;元常居则画地,卧则画席,如厕忘返,拊膺尽青;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若此之类,不可枚举。而后名播当时,书传后世。六识鉴。学书先立志向,详审古今书法,是非灼然,方有进步。”认为只有“六要俱备,方能成家”。如果“六要”各有缺失,其不足就是:“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历有限。天资劣,则为学艰,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功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古今,胸无成见。”从正面说到反面,交待可说是够详尽的了。另外,从“六要”的顺序看,他把“气质”、“天资”放在前面。把“得法”、“临摹”放在中间,把“功力”、“识鉴”放在最后,也是颇经斟酌而代表了他的思想倾向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佛是否有说灵魂之存在?是否无我说?据此无我说,哪还有轮回之理?

    正确答案: 此非初机所易明了,兹为略释,凡夫多指身为我,又指灵魂为我,此二者皆是众缘和合,并无实体,缘合则起现相,缘离则影响俱寂,故曰无我,谓此假相,无有主体,非谓无有本性。能圆证佛果,本性全彰,始可曰见我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五戒十恶杀为首,屠夫既未放下屠刀,自无成佛之理,佛教团体对屠夫一类之加入,可否因系‘谋生之技’,给予‘方便’?盖佛之同体悲心是不弃半个人不成佛,吾人岂可拒之门外?

    正确答案: 可容加入,使其薰染佛法,渐生慈心,然须善巧方便,诱其改业。若借口谋生,终操屠刀,是无补于彼,而为佛门腾讥矣。权实之机,须善运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有人说,修禅和净土什么也不用学,就可以开悟、往生甚至成佛,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如果可以这么简单走捷径的话,佛就不需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了。佛当时为何要说那么多经典?仅凭想象,连一个世间的海都渡不过去,能渡过生死之海吗?你可以试一试,站在长江岸边发个愿,能不能到达江对岸?佛教是实实在在的极为科学的东西,每一步都是实事求是的,不是一种虚无缥缈。
    有的人还没有在横隔两岸的人海中深入一步,就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苦海,毫无自知之明地宣称:“啊!我已经到达彼岸!”这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怜!有些学禅的人说不需要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像船,在到达彼岸后你可以扔掉它,但是在没有过河之前,就把这个船烧掉或砸掉,这是种聪明的抉择吗?看起来似乎很英雄,实际上很愚蠢,没有了船如何过河?开悟之前,甚至在成佛之前都要学习经典,十地菩萨还要灌顶传法,最后才能进入佛地。
    佛陀留给世人的珍贵遗产就是一条永不沉没的“船”,一部“航海技术原理”,一张“航海图”,一个“指南针”,这就是全部佛法。我们要渡生死之海,就要依靠佛法这条可靠的“船”,根据“航海的技术操作规程”,按照选定的路线前进,然后才能到达彼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真心生万法,则真心成佛教之上帝矣,道安师说此不对,究何说?

    正确答案: 心生万法,及心为佛教上帝二句,被安师所呵斥者,不知指上指下,语义欠明,不敢率答。但就第二句论,居士似承认能生者,确为上帝,只此一见,便该吃法师百棒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有人说:“别人赞美我的时候,他必然很快乐。我已经发了菩提心,众生快乐我也快乐,所以我喜欢赞叹,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这种说法你如何驳斥?

    正确答案: 你既然能对众生的快乐感到高兴,那么这种随喜应该很广大,可以遍及每一个众生吧!但实际上你的心好像很会拣择,当别人赞叹你的敌人时,你为什么不去随喜呢?那时你不但不高兴,反而生起嗔恼痛苦,这与你的说法完全相反。别人的名声传扬各方而喜悦时,你在旁边的心境如何呢?可见,你的说法自相矛盾。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