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有人说:“佛经是文字般若,对开悟没有作用。”这种说法对吗?”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人说佛是不分善恶、没有分别见的,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佛是遍知者,事物的全体包括胜义谛和世俗谛,遍知的意思就是完全可以见到事物的二谛。而认识事谛必须要有分别见,假如佛没有分别见,就等于说佛不懂得事谛,也就是说佛只懂得事物的一半。
    什么叫作分别?很多人概念不清。“分别”就是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我们的五官是无分别的,如眼、耳等见到色相、听到声音都是现观无分别的东西,要认识事物就必须通过第六意识的思维活动来完成。比如说“这是朵红牡丹花”,对颜色的知觉乃至对这朵花的认知,眼睛本身是办不到的,是意识的作用,依靠经验回忆、分析推理等对事物进行鉴别。
    人的智慧不是现观,完全是分别见,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到佛地的时候,对于法性的认知变成现观,而对于法相的认知则是分别观,也称妙观察智。思维运载的工具是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佛说法的时候也是用这两种语言,佛经也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下来的。
    所以,把所有分别智一律破除,是非常错误的,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比如,佛见到一个人,这人是男是女?叫什么名字?穿的什么衣服?佛会分辨清楚的。假如连这点分别能力都没有的话,那是一种愚昧无知。但佛是遍知者,这在大乘佛教中没有丝毫的异议,除非否认佛是遍知者,否则就不能否认佛的抉择、妙观察智或者说分别见。
    因此,必须承认佛有分别见。把佛菩萨的一切知见统统说成“无分别见”,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若逻辑上讲不通,怎能说它正确合理?把佛教理论全部纳入合乎逻辑的理性轨道,这是宗喀巴大师学派的特点。

  • 第2题:

    有人说,修禅和净土什么也不用学,就可以开悟、往生甚至成佛,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如果可以这么简单走捷径的话,佛就不需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了。佛当时为何要说那么多经典?仅凭想象,连一个世间的海都渡不过去,能渡过生死之海吗?你可以试一试,站在长江岸边发个愿,能不能到达江对岸?佛教是实实在在的极为科学的东西,每一步都是实事求是的,不是一种虚无缥缈。
    有的人还没有在横隔两岸的人海中深入一步,就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苦海,毫无自知之明地宣称:“啊!我已经到达彼岸!”这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怜!有些学禅的人说不需要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像船,在到达彼岸后你可以扔掉它,但是在没有过河之前,就把这个船烧掉或砸掉,这是种聪明的抉择吗?看起来似乎很英雄,实际上很愚蠢,没有了船如何过河?开悟之前,甚至在成佛之前都要学习经典,十地菩萨还要灌顶传法,最后才能进入佛地。
    佛陀留给世人的珍贵遗产就是一条永不沉没的“船”,一部“航海技术原理”,一张“航海图”,一个“指南针”,这就是全部佛法。我们要渡生死之海,就要依靠佛法这条可靠的“船”,根据“航海的技术操作规程”,按照选定的路线前进,然后才能到达彼岸。

  • 第3题:

    有人说:“藏传佛教活佛的地位是靠花钱买来的。”这种说法对吗?


    正确答案: 这纯属胡说。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始于噶玛让雄多吉(公元1284~1339年),后来各教派中陆续产生了转世活佛,至20世纪50~60年代蒙藏地区已有大小活佛数千个。
    每个活佛的第一世都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有学问、有声望,对建寺、传法、授徒有突出贡献的高僧学者,如一世班禅大师克珠杰,一世达赖喇嘛更登珠,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一世嘉木样大师阿旺宗哲,一世贡唐大师根登彭措,一世热振阿旺却丹,一世吉尊丹巴达罗那他等等,都是藏传佛教中的第一流大学者。
    这类大德高僧,或建立了寺院,或主持寺院建教传法有功,或有很多弟子,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圆寂后,生前建立或主持的寺院和亲传弟子、教区群众要求转世,请示有声望的大德高僧预示有无转世,转生的生辰八字、区域方位、住地山水和父母特征等等。根据预示的方位、特征、年龄段,进行寻访登记,然后将登记到的儿童名单,装进面团,或写在竹签上,经过摇面团或摇签筛选认定,有的还要考验灵童认识前世遗物和验证身体特征等取得信众的认可,然后进行正式坐床仪式。
    如元朝国师噶玛拔希临终时接受乌见巴等大弟子的请求,表示乘愿再来,并预示了转世的地点。噶玛拔希去世一年后在预示的地点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五岁时自称是噶玛巴,经过乌见巴考查,被确认为噶玛拔希转世,这就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个转世活佛。
    又如,十六世噶玛巴去世时留了一首预言诗。后来根据预言诗中暗示的方向、山水特征、降生时的特异征兆等,寻访认定了十七世噶玛巴。
    在这种严格的转世认定制度下,以钱买取灵童资格的徇私舞弊行为是很难得逞的。
    至于佛位的高低也不是由金钱决定的,是由每个活佛各自弘教的贡献,在教中所担任的教主、法座、堪布职位,朝廷加封的国师大喇嘛等名分高低决定的。
    数千个活佛转世系统的历史资料和各个活佛的各世传记都是有力的证明。一切强加的诬蔑不实之词,都歪曲不了历史事实。

  • 第4题:

    有人说“学佛不需要学佛经”,“佛经过时了”。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正确答案:所谓“学佛”就是指“学习佛法”,“学习佛陀为人处世的思想行为”。
    佛经包括佛陀演讲的教理和大菩萨解说的疏论两个部分。佛教经论是一切学人研究佛陀思想的根据,是佛门弟子学习佛法教义的教科书。不学佛便罢,倘若学佛,必须从拜师求法,学习佛教经论开始,因为修得慧生于思得意,思得慧生于闻得慧,所谓闻得慧,就是学习佛教经论所获得的智慧。若无三学三慧,怎会入道、证道、修成法身真果呢?
    佛法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智慧的明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地区、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环境、任何民族都需要聪明智慧,都追求美好的愿望,因此就像阳光和雨露那样,佛教的理想和智慧受到普遍的欢迎。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物理学领域中的粒子理论及量子力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佛教哲学的普遍真理。
    有些神汉巫婆粉墨登场,冒充“佛陀”、“观音”,打着佛门的大旗,大放厥词,说什么“佛经是过时皇历”,只有她(他)们口中吐出的才是“字字甘露”、“句句法宝”,闻声便能解脱成佛。但打开她(他)们的所谓比佛法更高超的“开示录”、“演讲集”之类的东西一看,别说“精通佛理、高于佛理”,就连佛学基本常识的脱盲水平都远未达到,不禁令人对他们的空虚无知产生可怜。

  • 第5题:

    有人说:“财政、财政,有‘财’又有‘政’,才是‘财政’。”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通俗但不深刻,只是对“财政”字义的简单解释,只解释了“什么是财政”的表象问题,而不能解释“什么是财政”的本质问题。按照主流学派的观点,财政从本质上讲是国家或政府的分配行为。

  • 第6题:

    有人说:“藏传佛教格西学位是花钱买来的,不是靠学习成就取得的”这种说法对吗?


    正确答案: 这是深抱偏见,有意诬蔑藏传佛教的胡说八道。
    藏传佛教授予格西学位的大寺院,不仅仅是拉萨三大寺,还有甘、川、滇和内蒙古等不下数百座寺院。虽然攻读格西学位的具体年限有长有短,有的十三四年,有的十六七年。但攻读的科目都一样,要读完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论等五部大论,经过答辩考试,方能取得拉然巴、多然巴、嘎居等相应的格西学位。
    佛教这个清净园地,在过去还从没有听说过有走后门、拉关系,以钱买学位这样的歪风邪气,若看一看藏传佛教史上成百上千的著名格西的著作和传记,所谓“花钱买格西学位”这类谎言就会不攻自破。

  • 第7题:

    有人说,经过学徒转正后就可在特种作业岗位上岗工作。这种说法对吗?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问答题
    有人说:“藏传佛教活佛的地位是靠花钱买来的。”这种说法对吗?

    正确答案: 这纯属胡说。
    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始于噶玛让雄多吉(公元1284~1339年),后来各教派中陆续产生了转世活佛,至20世纪50~60年代蒙藏地区已有大小活佛数千个。
    每个活佛的第一世都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有学问、有声望,对建寺、传法、授徒有突出贡献的高僧学者,如一世班禅大师克珠杰,一世达赖喇嘛更登珠,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一世嘉木样大师阿旺宗哲,一世贡唐大师根登彭措,一世热振阿旺却丹,一世吉尊丹巴达罗那他等等,都是藏传佛教中的第一流大学者。
    这类大德高僧,或建立了寺院,或主持寺院建教传法有功,或有很多弟子,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他们圆寂后,生前建立或主持的寺院和亲传弟子、教区群众要求转世,请示有声望的大德高僧预示有无转世,转生的生辰八字、区域方位、住地山水和父母特征等等。根据预示的方位、特征、年龄段,进行寻访登记,然后将登记到的儿童名单,装进面团,或写在竹签上,经过摇面团或摇签筛选认定,有的还要考验灵童认识前世遗物和验证身体特征等取得信众的认可,然后进行正式坐床仪式。
    如元朝国师噶玛拔希临终时接受乌见巴等大弟子的请求,表示乘愿再来,并预示了转世的地点。噶玛拔希去世一年后在预示的地点生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五岁时自称是噶玛巴,经过乌见巴考查,被确认为噶玛拔希转世,这就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个转世活佛。
    又如,十六世噶玛巴去世时留了一首预言诗。后来根据预言诗中暗示的方向、山水特征、降生时的特异征兆等,寻访认定了十七世噶玛巴。
    在这种严格的转世认定制度下,以钱买取灵童资格的徇私舞弊行为是很难得逞的。
    至于佛位的高低也不是由金钱决定的,是由每个活佛各自弘教的贡献,在教中所担任的教主、法座、堪布职位,朝廷加封的国师大喇嘛等名分高低决定的。
    数千个活佛转世系统的历史资料和各个活佛的各世传记都是有力的证明。一切强加的诬蔑不实之词,都歪曲不了历史事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有人说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运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因为布朗运动是花粉颗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人说“知识越多知识障就越多”,“读佛经多,也会变成知识障”,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奇谈怪论。
    照这些人的说法,没有知识的人就不会有知识障(所知障)。
    弥勒大菩萨说:“不精通五明,虽然是大菩萨也成不了佛。”佛主张“无明”是苦根祸源。开发智慧、破除烦恼性无明和非烦恼性无明(所知障)就是彻底解脱、彻底自由。而开发智慧的途径是闻、思、修,即博学多闻、慎思明辨、反复实践。
    佛法中的术语、概念,虽然各派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在佛教内部,还是有比较统一的解释标准,否则,佛教内部就不会有共同语言。所知障、知识障、智慧障、理障都是翻译上的差别,其含义都一样,是指“非烦恼性无明”。
    非烦恼性无明很多,最典型的是“四不可知因”,即:
    (1)因时不可知。即过去的、未来的很多事无法知道。
    (2)因地不可知。即发生在别的地区、别的空间的事物不可知。
    (3)种多不可知。即事物种类很多,不可能全知。
    (4)细微不可知。即很多事物未显露的极细微性能、差别不可知。
    这四不可知因,都是不可知的客观原因。但“二障”中的知识障或者所知障,是指众生主观意识中的一种特殊障碍,是获得理全知(如理智)和事全知(如量智)的主要障碍。
    所以,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多”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有人说“学佛不需要学佛经”,“佛经过时了”。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正确答案: 所谓“学佛”就是指“学习佛法”,“学习佛陀为人处世的思想行为”。
    佛经包括佛陀演讲的教理和大菩萨解说的疏论两个部分。佛教经论是一切学人研究佛陀思想的根据,是佛门弟子学习佛法教义的教科书。不学佛便罢,倘若学佛,必须从拜师求法,学习佛教经论开始,因为修得慧生于思得意,思得慧生于闻得慧,所谓闻得慧,就是学习佛教经论所获得的智慧。若无三学三慧,怎会入道、证道、修成法身真果呢?
    佛法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智慧的明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地区、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环境、任何民族都需要聪明智慧,都追求美好的愿望,因此就像阳光和雨露那样,佛教的理想和智慧受到普遍的欢迎。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物理学领域中的粒子理论及量子力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佛教哲学的普遍真理。
    有些神汉巫婆粉墨登场,冒充“佛陀”、“观音”,打着佛门的大旗,大放厥词,说什么“佛经是过时皇历”,只有她(他)们口中吐出的才是“字字甘露”、“句句法宝”,闻声便能解脱成佛。但打开她(他)们的所谓比佛法更高超的“开示录”、“演讲集”之类的东西一看,别说“精通佛理、高于佛理”,就连佛学基本常识的脱盲水平都远未达到,不禁令人对他们的空虚无知产生可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有人说:“大乘佛经属后人伪造。”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是顺世外道及其追随者想极力贬低大乘佛教的一种毫无根据的说法。
    (1)正如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那样,大乘经和小乘经是同一时期说的。
    如佛祖示现成佛后不久,就在灵鹫山对众菩萨和大迦叶等声闻弟子宣讲了《般若十万颂》等般若部经典,临终前讲了《大涅槃经》。《般若经》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也是大乘佛教的总纲,可以说离开《般若经》便没有什么大乘佛法。并且,任何人都提不出《般若经》与《律经》、《四谛经》非同时说的任何反证。
    (2)佛陀的三乘思想是统一的体系,无法截然分开,不但在大乘经典中包含小乘的思想体系,而且被视为纯小乘经典的《四谛经》、《十二因缘经》、《律经》中也包含着佛法的大小乘整体思想。如“四法印”和“缘起性空”等学说在大小乘经典中只有详略之分,没有有无之别。
    对此问题,历代大乘论师早有定论。
    (3)从理解的角度讲,无法否认大小乘思想同时产生,同时存在。
    首先,佛陀和菩萨这个名称,佛陀在世时是否存在?若不存在,佛陀对众声闻弟子以什么身份说法?以什么身份制律授戒?若一开始就有“佛陀”、“菩萨”的名称,众声闻弟子不会不知道,“佛陀”和“菩萨”不是小乘的果位,小乘的圣人,不会不知道如何成为菩萨,如何成为佛。如果说那些声闻罗汉弟子,连佛、菩萨的来历都不知道,恐怕不合情理,是小看他们的智慧觉悟。若说了解佛陀、菩萨的名称含义和来历,佛、菩萨是大乘佛法的代表,是大乘的道位和果位圣人的名称,怎能说不知道“大乘法”?怎能说声闻不知大乘法?
    其次,小乘阿罗汉若不知有佛、菩萨,不知有大乘法,与破除三界无明烦恼的阿罗汉的智力层次相符吗?如经中所说,大小乘道人,智慧上无差别,只是大悲心和发心上的差别。小乘罗汉的智力层次与七地菩萨相等。因此,小乘声闻阿罗汉,不知有大乘法之说如何能解释通?且声闻之名由“亲闻佛法”而得,若未闻佛说大乘法,声闻如何得知大乘法的呢?
    那些宣扬“大乘法非佛亲说”的外道学人,应对这些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有人说,众生本来是佛,因为佛经中说“自性原本光明”,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既然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变成无明凡种了呢?说“众生本来就是佛”,就和说“树种就是树”一样荒唐可笑。
    “自性原本光明”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现状混浊”。本质光明,现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决这心性去染的问题。
    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法轮、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如果众生心质昏暗,没有可塑性,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 第14题:

    有人说“知识越多知识障就越多”,“读佛经多,也会变成知识障”,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真是闻所未闻的奇谈怪论。
    照这些人的说法,没有知识的人就不会有知识障(所知障)。
    弥勒大菩萨说:“不精通五明,虽然是大菩萨也成不了佛。”佛主张“无明”是苦根祸源。开发智慧、破除烦恼性无明和非烦恼性无明(所知障)就是彻底解脱、彻底自由。而开发智慧的途径是闻、思、修,即博学多闻、慎思明辨、反复实践。
    佛法中的术语、概念,虽然各派的理解不完全相同,但在佛教内部,还是有比较统一的解释标准,否则,佛教内部就不会有共同语言。所知障、知识障、智慧障、理障都是翻译上的差别,其含义都一样,是指“非烦恼性无明”。
    非烦恼性无明很多,最典型的是“四不可知因”,即:
    (1)因时不可知。即过去的、未来的很多事无法知道。
    (2)因地不可知。即发生在别的地区、别的空间的事物不可知。
    (3)种多不可知。即事物种类很多,不可能全知。
    (4)细微不可知。即很多事物未显露的极细微性能、差别不可知。
    这四不可知因,都是不可知的客观原因。但“二障”中的知识障或者所知障,是指众生主观意识中的一种特殊障碍,是获得理全知(如理智)和事全知(如量智)的主要障碍。
    所以,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多”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 第15题:

    有人说:“大乘佛经属后人伪造。”此话有道理吗?


    正确答案: 这是顺世外道及其追随者想极力贬低大乘佛教的一种毫无根据的说法。
    (1)正如弥勒《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那样,大乘经和小乘经是同一时期说的。
    如佛祖示现成佛后不久,就在灵鹫山对众菩萨和大迦叶等声闻弟子宣讲了《般若十万颂》等般若部经典,临终前讲了《大涅槃经》。《般若经》是大乘佛法的核心,也是大乘佛教的总纲,可以说离开《般若经》便没有什么大乘佛法。并且,任何人都提不出《般若经》与《律经》、《四谛经》非同时说的任何反证。
    (2)佛陀的三乘思想是统一的体系,无法截然分开,不但在大乘经典中包含小乘的思想体系,而且被视为纯小乘经典的《四谛经》、《十二因缘经》、《律经》中也包含着佛法的大小乘整体思想。如“四法印”和“缘起性空”等学说在大小乘经典中只有详略之分,没有有无之别。
    对此问题,历代大乘论师早有定论。
    (3)从理解的角度讲,无法否认大小乘思想同时产生,同时存在。
    首先,佛陀和菩萨这个名称,佛陀在世时是否存在?若不存在,佛陀对众声闻弟子以什么身份说法?以什么身份制律授戒?若一开始就有“佛陀”、“菩萨”的名称,众声闻弟子不会不知道,“佛陀”和“菩萨”不是小乘的果位,小乘的圣人,不会不知道如何成为菩萨,如何成为佛。如果说那些声闻罗汉弟子,连佛、菩萨的来历都不知道,恐怕不合情理,是小看他们的智慧觉悟。若说了解佛陀、菩萨的名称含义和来历,佛、菩萨是大乘佛法的代表,是大乘的道位和果位圣人的名称,怎能说不知道“大乘法”?怎能说声闻不知大乘法?
    其次,小乘阿罗汉若不知有佛、菩萨,不知有大乘法,与破除三界无明烦恼的阿罗汉的智力层次相符吗?如经中所说,大小乘道人,智慧上无差别,只是大悲心和发心上的差别。小乘罗汉的智力层次与七地菩萨相等。因此,小乘声闻阿罗汉,不知有大乘法之说如何能解释通?且声闻之名由“亲闻佛法”而得,若未闻佛说大乘法,声闻如何得知大乘法的呢?
    那些宣扬“大乘法非佛亲说”的外道学人,应对这些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

  • 第16题:

    有人说:“有些密法,不经过传授灌顶,只要有信心,照样可以自修并修出成就。”这种说法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符合续部教义,决不可相信。被称作雪域三大持法宝王之一的萨迦班智达在《三律明辩论》中曾痛斥过这种违背金刚乘教义的说法。他说:“有人说有些密法虽然未经传授灌顶,只要有信心,就可以修出成就,因为信心是入法之门。照这种说法,只要有信心,虽不受戒,也可以自己持戒,成为僧人,因为信心也是出家受戒之门。这等于说,只要想吃到粮食,虽不播种,也可以在田地里长出庄稼。”
    又说:“密修的成就都是守誓持戒的结果,故言‘持戒是成就之本’。”不经过灌顶就得不到密戒的传授,若不受戒,虽自己如法持戒,也无效,如同僧戒。若不守誓持戒,就不具备获得密法成就的必备因缘。
    因此,这种所谓不经过传授灌顶也可以修出密法成就的说法是恶魔的害人之言,人们要当心。

  • 第17题:

    有人说:“禅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这种说法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禅”是梵文“禅那”之略称,意为“止息妄念,心住一境”。
    禅学与戒学、慧学统称佛门三学,经、论、律三藏分别解说三学。
    “禅宗”又称佛心宗,明见真如佛心为其宗旨。坐禅开发真知、明见真如佛心是大乘显密教乘证道的共同特点,并不能说修止观是“教外别传”,禅门独具的特点。其法自印度传来,从大迦叶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都是印度高僧,其修定开悟之法,都来自佛经,有据可查。禅家启发开悟,多用比喻的方法,在佛经中到处可见,也并非禅家独创。
    因此,禅是中国人发明创造之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 第18题:

    有人说“网络营销就是电子商务”,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正确答案:网络营销就是电子商务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是两种概念,所以说“网络营销就是电子商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化手段从事的商业活动,它基于电子处理和信息技术,如文本、声音和图像等数据传输。主要是遵循TCP/IP协议,通讯传输标准,遵循WEB信息交换标准,提供安全保密技术。简言之,电子商务就是指系统化地利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的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全过程。电子商务最典型的就是供应链管理,他从市场需求出发利用网络的销、产、供、研等活动串在一起,实现企业的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最大限度的适应网络时代市场需求的变化。
    网络营销的概念:网络营销是指在虚拟的互联网基础上为目标顾客打造、提供产品或服务,与目标顾客进行网上沟通的一系列的战略管理过程。网络营销也是一种可以通过计算机和调至解调器达到目标顾客的渠道。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媒体,一新的方式、方法和理念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的实现。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作为传播手段,通过对市场的循环营销传播,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商家需求的过程。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关系:根据以上对两者的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来,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是两个相互交叉的概念,既有相同点,但又有所区别。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电子商务的核心电子化交易,强调交易方式和交易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而网络营销注重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的营销活动,主要研究的是交易前的各种宣传推广。电子商务的重点实现了电子化交易;而网络营销的重点在交易前的宣传和推广。电子商务可看作是网络营销的高级阶段,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前可开展不同层次的网络活动。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的区别:
    第一、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研究范围不同。电子商务的核心是电子化交易,强调交易方式和交易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电子商务分为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而网络营销注重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的营销活动,主要研究的是交易前的各种宣传推广。
    第二、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关注点不同。电子商务的重点是实现了电子化交易;而网络营销的重点在交易前的宣传和推广。
    第三、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在企业的应用阶段和层次不同。在某种意义上讲,电子商务可以看做是网络营销的高级阶段,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前可以开展不同层次的网络营销活动。
    总体来看,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既有联系,也有不同,我们应该辩证看待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关系

  • 第19题:

    有人说,不可逆过程是无法恢复到起始状态的过程,这种说法对吗?


    正确答案:不对。系统经历不可逆过程后是可以恢复到起始状态的,只不过系统恢复到起始状态后,外界却无法同时恢复到起始状态,即外界的状态必将发生变化。

  • 第20题:

    问答题
    有人说,改变光阑位置可以校正像差,这种说法对吗?如果对的话,能校正哪几种像差?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正确。因为轴外像差是视场的函数,如果物面不变,光阑位置变化时,视场角会发生变化,从而使这些像差变化。能够校正慧差、像散、畸变和倍率色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有人说,众生本来是佛,因为佛经中说“自性原本光明”,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既然本来是佛,那么什么时候变成无明凡种了呢?说“众生本来就是佛”,就和说“树种就是树”一样荒唐可笑。
    “自性原本光明”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现状混浊”。本质光明,现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佛法的根本就是解决这心性去染的问题。
    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法轮、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如果众生心质昏暗,没有可塑性,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人说,修禅和净土什么也不用学,就可以开悟、往生甚至成佛,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如果可以这么简单走捷径的话,佛就不需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了。佛当时为何要说那么多经典?仅凭想象,连一个世间的海都渡不过去,能渡过生死之海吗?你可以试一试,站在长江岸边发个愿,能不能到达江对岸?佛教是实实在在的极为科学的东西,每一步都是实事求是的,不是一种虚无缥缈。
    有的人还没有在横隔两岸的人海中深入一步,就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苦海,毫无自知之明地宣称:“啊!我已经到达彼岸!”这是多么的可悲和可怜!有些学禅的人说不需要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像船,在到达彼岸后你可以扔掉它,但是在没有过河之前,就把这个船烧掉或砸掉,这是种聪明的抉择吗?看起来似乎很英雄,实际上很愚蠢,没有了船如何过河?开悟之前,甚至在成佛之前都要学习经典,十地菩萨还要灌顶传法,最后才能进入佛地。
    佛陀留给世人的珍贵遗产就是一条永不沉没的“船”,一部“航海技术原理”,一张“航海图”,一个“指南针”,这就是全部佛法。我们要渡生死之海,就要依靠佛法这条可靠的“船”,根据“航海的技术操作规程”,按照选定的路线前进,然后才能到达彼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有人说:“佛经是文字般若,对开悟没有作用。”这种说法对吗?

    正确答案: 文字般若是指佛经和一切讲解般若义理的佛法论著和说教言论;道般若是指修证般若的实践过程、五道、十地等;实相般若是指佛陀独有的遍及一切的最高智慧。
    文字般若如地图和地理知识,既不是行走的实践,也不是达到目的地的真景实物的感受。但如果不掌握地理知识,没有地图,怎么确定方向、距离、路线?怎能保证不入歧途而顺畅到达目的地?
    文字般若和言教虽不是真般若智慧,但它都是开发、培育真智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轻视或放弃文字般若就等于想去大海彼岸的人轻视船筏一样的愚蠢。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