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作者说虽然没有亲见,但有十分确凿的依据,通过教证理证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差别,可以推出佛陀的功德胜过任何天尊。
有关佛陀的功德,在《毗奈耶经》、《阿含经》、《俱舍论》等大小乘经论中都详细的描述;而诸天尊的功德,从印度婆罗门教、原始教的教义及民间故事中,也可了知他们是什么样的。对二者的色身、威力、行为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知道谁具功德、谁不具功行,从而抉择出所应依止的对象。
而以智慧反复观察,最终可以得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找不出任何过失,以法称论师《释量论》中的丰富比量可以证明,佛陀才是唯一的量士夫。
更多“佛陀与诸天尊均不是作者的现量境,作者凭什么说佛陀的功德超胜一切天”相关问题
  • 第1题:

    佛陀出生时说的“唯我独尊”是什么意思?不是说诸法无我吗?


    正确答案: 这是由于混淆二谛而引发的问题。
    佛教四法印中所说“诸法无我”的“我”,是指一种“单一、永恒不变、主宰”性质的我,是一种无明意识的虚构产物,一种本来不存在的“抽象”的我。并不是把所有的我都否定了,如果那样,就损坏二谛,堕入断灭空的罪恶深渊了。
    佛曾经在很多《本生传》里面讲过,我于往昔在什么时候,当时我是谁等,都提到我,这个世俗谛的我是存在的,是不能否定的,否则佛教基础理论四谛、轮回、成佛都不能成立了,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唯我独尊”中的“我”就是指这个世俗谛的我。在藏地,能真正分清这两种我的只有宗喀巴大师等少数几个人。

  • 第2题:

    佛陀提供断诸结缚的妙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就是深观无常。六根、六尘、六识、诸受、身、心、内、外、一切,若能深观其无常,则必能次第灭尽诸漏,断诸烦恼。把内心的苦、不安的根本原因找出来,这样才能对症治疗。这是修行的重要关键。

  • 第3题:

    为什么说佛陀是大医王?


    正确答案: 佛陀知道众生种种病的症状,就是苦集灭道。苦是出来的症状,病因是治病的根本。因为要对治病因,所以要去修、去证。当你证到灭谛,病就好了。

  • 第4题:

    佛陀圆满了一切功德,完全断尽了贪心,为什么还需要我们的供养?


    正确答案: 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些财物,我们进行供养,佛菩萨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因为他们已圆满了一切功德,不需要这些。那为什么还要供养呢?对我们来说,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方式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能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 第5题:

    概而言之,佛陀最主要有什么功德?外道天尊是否具足?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正确答案: 一是利益一切众生,一是通达一切万法真相。龙猛菩萨也说:“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外道则不具备如是功德,《佛子行》云:“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故知殊胜无期处,皈依三宝佛子行。”

  • 第6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众生与佛陀是一体的?请从世俗、胜义两个角度分析。

    正确答案: 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众生与佛一味一体,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具足如来的功德庄严。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而且众生都是未来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佛陀没有亲自给我们传法,为什么说我们违背了佛陀的教言?违背后有什么后果?应当怎样弥补?

    正确答案: 虽然佛陀没有直接给我们传法,但上师传的全部是佛陀留下的教言,如果我们违犯且没有忏悔,则定会堕三恶趣无疑。
    唯一办法就是将自己身心一切全部交付给上师、诸佛菩萨,切切实实地依教奉行。如果没有这种坚定誓愿,忏罪解脱不可能成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为什么不能皈依外道天尊?为什么应该皈依佛陀?你能分清天尊与佛陀的区别吗?

    正确答案: 1)外道所供奉的天尊都有过患,作为佛教徒,皈依佛后不能供奉外道天尊,否则就违反了皈依戒。如果是非佛教徒,虽然可从天尊那里暂时得到一点利益,但究竟来讲,天尊既不能赐予增上生的一切人天福报,更不能赐予决定胜的究竟解脱,因此不应皈依外道天尊。
    2)佛陀已经彻底调伏自心,脱离了贪嗔痴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并且一直精勤地利益众生。所以,在这样的大仙面前,我虔诚皈依。
    佛陀已经彻底调伏自心,脱离了贪嗔痴为主的八万四千烦恼,并且一直精勤地利益众生。所以,在佛陀面前,我虔诚皈依。
    3)众生怙主佛陀与天尊截然不同:他不像大天那样以嗔心持着三尖箭,也没有以贪心怀抱女人,没有像遍入天那样手拿锋利的宝轮,没有像能瘦那样持着短矛,也不像具力天子一样拿着犁刃。佛陀已经获得了解脱,永断贪嗔痴烦恼之结,远离所知障经及爱染等烦恼障,超越生死轮回的瀑流,诚如《随念三宝经》所言:“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作者在《胜出天神赞释》一而再、再而三地赞叹佛陀,说外道天尊具足过患,他是不是有偏袒心?为什么?你对此有哪些感想?

    正确答案: 1)作者很明确地表态说:绝对没有。出有坏佛陀不是我的亲戚,外道不是我的怨敌,他们的行径我也没有现量见过,但由于耳闻了佛陀与天尊的不同言行,我相信佛陀的功德更为超胜,所以才恭敬依止佛陀。对于这个道理,作者进一步道:善逝并不是我的父亲,数论外道、顺世外道等也不是我的怨敌;佛陀并没有赐予我地位、财产、权势,外道也没有抢夺我的地位、财产、权势。然而,佛陀在教言中唯一说要利益众生,遣除一切害他的垢染,这是最令我佩服、生信的地方。
    2)我们学这样的赞佛文很有必要。否则,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有许多特别混乱的思想,还有错综复杂的各种学说和教派,以致很多人找不到方向,听这个说一个,就觉得挺有道理,听那人说一个,也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自己头脑比较简单,由于对佛陀和佛法没有生起坚定的信解,随时像墙上芦苇一样随风飘动,被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所迷惑,有舍弃佛法的危险性。所以,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不在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拼命地赞叹佛陀。在这个世界上,谁有真理,就应当依止谁。但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可知,除了佛法,其他教义都没有多大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供养佛陀等殊胜对境时,如果自己发心不清净,会有功德吗?请举一公案说明。

    正确答案: 也会有。往昔人寿四万岁时,正值拘留孙佛的教法时期,当时有一群盗贼,盗贼首领的鞋子破了,由于晚上看不见,为了补鞋子,他找到一座佛堂,里面供了一尊金灿灿的佛像,但佛前的酥油灯马上要灭了,于是这个首领加一个灯芯,借着灯光把鞋子补好了。因为灯光十分明亮,这位首领看到了佛像的笑容,当即对佛像生起信心,以恭敬心将灯移到佛像面前,并且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获得智慧,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成为天眼第一!”此人即是“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之前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缘佛陀而顶礼会有何种功德?若想获得这些功德,是否必须要有虔诚的信心?请具体说明。

    正确答案: 《阿含经》中讲过,礼佛有五种功德:一、相貌端正,身相庄严;二、声音好听;三、具足财富;四、生于富贵家、贵族家;五、命终后转生天界。
    礼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无论以什么样的发心礼佛,哪怕以嗔恨心或蔑视的眼光注视着佛像,也有无量的功德。《华严经》中说:“见闻供养彼等佛,亦增无量大福聚。”以佛陀作为对境,见到、听到或供养顶礼,都会产生极大的利益。所以,即使有些人不信佛,让他参加法会看到一些佛像,这样功德也很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佛陀与诸天尊均不是作者的现量境,作者凭什么说佛陀的功德超胜一切天尊?

    正确答案: 作者说虽然没有亲见,但有十分确凿的依据,通过教证理证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差别,可以推出佛陀的功德胜过任何天尊。
    有关佛陀的功德,在《毗奈耶经》、《阿含经》、《俱舍论》等大小乘经论中都详细的描述;而诸天尊的功德,从印度婆罗门教、原始教的教义及民间故事中,也可了知他们是什么样的。对二者的色身、威力、行为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知道谁具功德、谁不具功行,从而抉择出所应依止的对象。
    而以智慧反复观察,最终可以得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唯有佛陀找不出任何过失,以法称论师《释量论》中的丰富比量可以证明,佛陀才是唯一的量士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怎样才能了解佛陀的功德?对此你有何打算?


    正确答案: 佛陀的悲心和五道十地的广大功德,应该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广传》等论典,佛于多生累劫中,为了众生发菩提心,历经种种难行苦行,一般凡夫人根本无法想象。至于佛陀的无上智慧,可依靠因明的推理来成立佛陀为量士夫。

  • 第14题:

    为什么说众生与佛陀是一体的?请从世俗、胜义两个角度分析。


    正确答案: 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众生与佛一味一体,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都具足如来的功德庄严。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而且众生都是未来佛。

  • 第15题:

    缘佛陀而顶礼会有何种功德?若想获得这些功德,是否必须要有虔诚的信心?请具体说明。


    正确答案: 《阿含经》中讲过,礼佛有五种功德:一、相貌端正,身相庄严;二、声音好听;三、具足财富;四、生于富贵家、贵族家;五、命终后转生天界。
    礼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无论以什么样的发心礼佛,哪怕以嗔恨心或蔑视的眼光注视着佛像,也有无量的功德。《华严经》中说:“见闻供养彼等佛,亦增无量大福聚。”以佛陀作为对境,见到、听到或供养顶礼,都会产生极大的利益。所以,即使有些人不信佛,让他参加法会看到一些佛像,这样功德也很大。

  • 第16题:

    佛陀的法身即是诸法的自性。佛陀说:「见()即见法,见法即见()。」


    正确答案:缘起;佛

  • 第17题:

    作者在《胜出天神赞释》一而再、再而三地赞叹佛陀,说外道天尊具足过患,他是不是有偏袒心?为什么?你对此有哪些感想?


    正确答案: 1)作者很明确地表态说:绝对没有。出有坏佛陀不是我的亲戚,外道不是我的怨敌,他们的行径我也没有现量见过,但由于耳闻了佛陀与天尊的不同言行,我相信佛陀的功德更为超胜,所以才恭敬依止佛陀。对于这个道理,作者进一步道:善逝并不是我的父亲,数论外道、顺世外道等也不是我的怨敌;佛陀并没有赐予我地位、财产、权势,外道也没有抢夺我的地位、财产、权势。然而,佛陀在教言中唯一说要利益众生,遣除一切害他的垢染,这是最令我佩服、生信的地方。
    2)我们学这样的赞佛文很有必要。否则,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有许多特别混乱的思想,还有错综复杂的各种学说和教派,以致很多人找不到方向,听这个说一个,就觉得挺有道理,听那人说一个,也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自己头脑比较简单,由于对佛陀和佛法没有生起坚定的信解,随时像墙上芦苇一样随风飘动,被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所迷惑,有舍弃佛法的危险性。所以,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不在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拼命地赞叹佛陀。在这个世界上,谁有真理,就应当依止谁。但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可知,除了佛法,其他教义都没有多大意义。

  • 第18题:

    填空题
    佛陀的法身即是诸法的自性。佛陀说:「见()即见法,见法即见()。」

    正确答案: 缘起,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佛陀圆满了一切功德,完全断尽了贪心,为什么还需要我们的供养?

    正确答案: 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些财物,我们进行供养,佛菩萨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因为他们已圆满了一切功德,不需要这些。那为什么还要供养呢?对我们来说,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方式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能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佛陀出生时说的“唯我独尊”是什么意思?不是说诸法无我吗?

    正确答案: 这是由于混淆二谛而引发的问题。
    佛教四法印中所说“诸法无我”的“我”,是指一种“单一、永恒不变、主宰”性质的我,是一种无明意识的虚构产物,一种本来不存在的“抽象”的我。并不是把所有的我都否定了,如果那样,就损坏二谛,堕入断灭空的罪恶深渊了。
    佛曾经在很多《本生传》里面讲过,我于往昔在什么时候,当时我是谁等,都提到我,这个世俗谛的我是存在的,是不能否定的,否则佛教基础理论四谛、轮回、成佛都不能成立了,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唯我独尊”中的“我”就是指这个世俗谛的我。在藏地,能真正分清这两种我的只有宗喀巴大师等少数几个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佛陀提供断诸结缚的妙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就是深观无常。六根、六尘、六识、诸受、身、心、内、外、一切,若能深观其无常,则必能次第灭尽诸漏,断诸烦恼。把内心的苦、不安的根本原因找出来,这样才能对症治疗。这是修行的重要关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怎样才能了解佛陀的功德?对此你有何打算?

    正确答案: 佛陀的悲心和五道十地的广大功德,应该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广传》等论典,佛于多生累劫中,为了众生发菩提心,历经种种难行苦行,一般凡夫人根本无法想象。至于佛陀的无上智慧,可依靠因明的推理来成立佛陀为量士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概而言之,佛陀最主要有什么功德?外道天尊是否具足?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正确答案: 一是利益一切众生,一是通达一切万法真相。龙猛菩萨也说:“瞿昙大圣主,怜愍说正法,悉断一切见,我今稽首礼。”
    外道则不具备如是功德,《佛子行》云:“己尚缚于轮回狱,世间天神能救谁?故知殊胜无期处,皈依三宝佛子行。”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