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南宋咏史怀古词有什么特征?试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分析唐宋咏史怀古诗词有什么特征。


    正确答案: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表现为:
    一、“诗”与“史”的结合,即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首先,它不是对历史小事或事实进行简单的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其次,又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二、“咏史”与“言志”的统一,即借咏写历史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而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大多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无论是李白的《古风》还是王维的《夷门歌》,都隐藏着诗人的心志。辛弃疾的词中歌颂了大批古代的英雄人物:有“悠悠万世功”的大禹,有“隆中卧龙”的诸葛亮;有出师北伐感叹“树犹如此”的桓温;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有“石卧山前认虎”的飞将军李广;有“尚能饭否”的老将军廉颇等等。作者歌颂这一大批英雄人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英雄襟怀和渴望为国立功的抱负。
    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在时空的跨度上具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创作路数,通常先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 第2题:

    南宋咏史怀古词有什么特征?试以辛疾弃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内容上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
    (2)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3)风格慷慨悲壮。
    代表作: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 第3题:

    为什么说咏史怀古诗词是“古”与“今”的结合?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维时空跨度。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从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多维的时空跨度。词从眼前所见赤壁之景,写到千年以前潇洒倜傥的少年英雄周瑜,再写到当下华发早生的自我,在时间、空间不断的转移、切换中,完成了对于古人古事的咏怀和自己此时此刻心志的抒写。刘禹锡的名诗《金陵五题》就是很好的例证。其三《台城》说:“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昔日六朝万户千门的繁华和现在的野草丛生,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对比和转换,体现了咏史诗作为一类诗歌题材所独有的艺术特质。
    咏诗怀古诗词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与“今”的结合与统一,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 第4题:

    晚唐咏史怀古诗有什么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晚唐的钟声,敲碎了几代士人共有的中兴的梦想;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纷争,成了侵损唐朝肌体的几颗毒瘤,使这个维持了二百多年的朝代,一天天走向衰亡。于是无可挽回的衰亡,留给知识分子的只能是无尽的追忆和感伤;繁华逝去殆尽,沉重的哀叹,伴随着晚唐的诗人们,并成为晚唐咏史怀古诗的主调。杜牧的〈赤壁〉其下二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是杜牧对古事的思索。
    这两旬的构思十分巧妙,赤壁之战胜负早已成为历史往事,作者偏偏对过去了的历史作一个不可能的假设:如果周瑜得不到东风之便的话,历史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这两句虽是对历史的感叹,却不失之于枯燥的议论,而是出之于新鲜可感的具象。诗中的东风、周郎、铜雀、二乔都是那样具体可以把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更为新颖的是诗人把周瑜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归结为偶得的东风这一偶然因素,否认了常人所认为的周瑜才略过人的观点,这又是异于常人的议论,发前人所未发。联系杜牧失意的一生,虽身怀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这不能不使诗人产生自我无“东风”可凭、良才无处施展的感叹。这是诗人由咏史而引发的对现实境况和自身际遇的感慨。

  • 第5题:

    试以王维、李白为例-分析盛唐咏史怀古诗的特色。


    正确答案: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一位大师级的诗人,他虽然是一位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的大诗人,但也写了一些咏史诗,如《西施咏》自古对西施的吟咏多着眼于吴王夫差贪色误国这一事件本身,而王维的这首《西施咏》却别具一格,以西施的美貌为关注点,有感而发。整首诗围绕着西施的美貌而展开,而实际上则是王维借史咏志,有所寓托。王维这里用的是比兴手法,以色比才,借对西施美貌的赞颂,透露出对自身才能价值的肯定,并寄托着有朝一日为君王所赏识的愿望。诗歌语言流畅,转接自然熨帖
    李白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他的光芒映照了盛唐,映照了唐代,映照了整个古代诗坛。他那豪放高洁的诗格和人格魅力,充分代表了盛唐文化养育下的一代士人的精神与理想,并充分展现于他不同题材的诗歌当中。《登金陵风凰台》是李白咏史怀古作品中的佳作,首二句从登临故地览古开始,诗思直接千古以前。传说中凤凰飞临的地方现如今已凤去台空,亘古不变的只有它旁边的长江水千古以来兀自地不息地流淌着。颔联二句,依然是思古,只是诗人的视野更加开阔。诗人登临金陵旧地,思绪自然而然地引到了曾建都于此的六朝,止不住的时间之流带走的是六朝的繁盛,往昔的风流俊迈,已尽化作现在诗人眼前的一丛丛幽草、一座座荒丘。颈联纯为写景,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惟有远天外的山峰在夕阳中若隐若现,和近前的江水为白鹭洲一分为二。人事的代谢与自然的永恒,因此构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思古之幽情的抒发,更引动了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句既是实写浮云蔽日之景,使诗人难以望见长安,又是化用前人典故,寓托胸臆。

  • 第6题:

    问答题
    南宋咏史怀古词有什么特征?试以辛疾弃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内容上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
    (2)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3)风格慷慨悲壮。
    代表作: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正确答案: 从外在形态上讲,咏诗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诗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诗”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含有政治的成分,是对政治的关注,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这些也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诗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史上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创作,如李白、王维等人的咏史怀古诗歌;还是中晚唐及宋代后期咏史诗词中借对六朝兴亡的哀悼,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唐代的咏史怀古诗词,基本上都是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单纯的对史事的书写,不是咏史诗的仅有的目的,唐宋绝大多数咏史怀古诗词都是借诗言志、抒情,有所寄托。如李白的《古风》“齐有倜傥生”,咏写鲁仲连,最后两句是“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最终归结到对自身的感叹上,这可以看做是借史言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晚唐咏史怀古诗有什么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晚唐的钟声,敲碎了几代士人共有的中兴的梦想;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纷争,成了侵损唐朝肌体的几颗毒瘤,使这个维持了二百多年的朝代,一天天走向衰亡。于是无可挽回的衰亡,留给知识分子的只能是无尽的追忆和感伤;繁华逝去殆尽,沉重的哀叹,伴随着晚唐的诗人们,并成为晚唐咏史怀古诗的主调。杜牧的〈赤壁〉其下二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是杜牧对古事的思索。
    这两旬的构思十分巧妙,赤壁之战胜负早已成为历史往事,作者偏偏对过去了的历史作一个不可能的假设:如果周瑜得不到东风之便的话,历史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这两句虽是对历史的感叹,却不失之于枯燥的议论,而是出之于新鲜可感的具象。诗中的东风、周郎、铜雀、二乔都是那样具体可以把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更为新颖的是诗人把周瑜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归结为偶得的东风这一偶然因素,否认了常人所认为的周瑜才略过人的观点,这又是异于常人的议论,发前人所未发。联系杜牧失意的一生,虽身怀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这不能不使诗人产生自我无“东风”可凭、良才无处施展的感叹。这是诗人由咏史而引发的对现实境况和自身际遇的感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分别以具体作品为例,结合身世、思想,谈谈同为豪放词人的苏轼、辛弃疾,词作风格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苏轼: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参考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参考作品:《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王维的送别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送元二使安西》,亦称《渭城曲》。诗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盎然;后两句抒情,情意绵绵,依恋感伤。临别时刻频频劝酒,干了一杯,更尽一杯,将深情厚谊倾注在杯杯美酒中,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影响很大,后来被谱成了《阳关三叠》,更是深情绵邈,荡气回肠,广为传唱。
    诗人高适写过一首《别董大》,在昏暗、寒冷、迷茫、凄清的背景下,诗人送朋友远去。后两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劝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二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造语平常而含义警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以王维、李白为例-分析盛唐咏史怀古诗的特色。

    正确答案: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一位大师级的诗人,他虽然是一位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的大诗人,但也写了一些咏史诗,如《西施咏》自古对西施的吟咏多着眼于吴王夫差贪色误国这一事件本身,而王维的这首《西施咏》却别具一格,以西施的美貌为关注点,有感而发。整首诗围绕着西施的美貌而展开,而实际上则是王维借史咏志,有所寓托。王维这里用的是比兴手法,以色比才,借对西施美貌的赞颂,透露出对自身才能价值的肯定,并寄托着有朝一日为君王所赏识的愿望。诗歌语言流畅,转接自然熨帖
    李白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他的光芒映照了盛唐,映照了唐代,映照了整个古代诗坛。他那豪放高洁的诗格和人格魅力,充分代表了盛唐文化养育下的一代士人的精神与理想,并充分展现于他不同题材的诗歌当中。《登金陵风凰台》是李白咏史怀古作品中的佳作,首二句从登临故地览古开始,诗思直接千古以前。传说中凤凰飞临的地方现如今已凤去台空,亘古不变的只有它旁边的长江水千古以来兀自地不息地流淌着。颔联二句,依然是思古,只是诗人的视野更加开阔。诗人登临金陵旧地,思绪自然而然地引到了曾建都于此的六朝,止不住的时间之流带走的是六朝的繁盛,往昔的风流俊迈,已尽化作现在诗人眼前的一丛丛幽草、一座座荒丘。颈联纯为写景,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惟有远天外的山峰在夕阳中若隐若现,和近前的江水为白鹭洲一分为二。人事的代谢与自然的永恒,因此构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思古之幽情的抒发,更引动了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句既是实写浮云蔽日之景,使诗人难以望见长安,又是化用前人典故,寓托胸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 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
    "诗"与"史"的结合,也就是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咏史怀古诗词的题材注定了它有诗和史的双重特征,首先,文学性是它的永恒魅力,从形态上来说,它是文学,是诗词,而不是历史。其次,咏史怀古诗词也具有历史性,它有史的依据。
    二是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在于"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并最终归结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怀古是动因,而言志抒怀采是最终的旨归。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怀古诗词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
    三是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多维的时空组合是咏史怀古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怀古诗词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可以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中进行转接切换。还可以从眼前之景,遥想往昔的景象,这是跨越历史的空间切割。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对比转换,这正是咏史怀古诗词独有的艺术特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著名的怀古咏史诗《西塞山怀古》是谁的作品?


    正确答案: 这首诗是刘禹锡的作品。

  • 第14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正确答案: 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
    "诗"与"史"的结合,也就是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结合。咏史怀古诗词的题材注定了它有诗和史的双重特征,首先,文学性是它的永恒魅力,从形态上来说,它是文学,是诗词,而不是历史。其次,咏史怀古诗词也具有历史性,它有史的依据。
    二是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从诗歌的内容上来看,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在于"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并最终归结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怀古是动因,而言志抒怀采是最终的旨归。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怀古诗词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
    三是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多维的时空组合是咏史怀古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怀古诗词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可以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中进行转接切换。还可以从眼前之景,遥想往昔的景象,这是跨越历史的空间切割。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对比转换,这正是咏史怀古诗词独有的艺术特质。

  • 第15题:

    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


    正确答案:从外在形态上讲,咏诗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诗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诗”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含有政治的成分,是对政治的关注,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这些也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诗更像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史上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创作,如李白、王维等人的咏史怀古诗歌;还是中晚唐及宋代后期咏史诗词中借对六朝兴亡的哀悼,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唐代的咏史怀古诗词,基本上都是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单纯的对史事的书写,不是咏史诗的仅有的目的,唐宋绝大多数咏史怀古诗词都是借诗言志、抒情,有所寄托。如李白的《古风》“齐有倜傥生”,咏写鲁仲连,最后两句是“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最终归结到对自身的感叹上,这可以看做是借史言志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 第16题:

    试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王维的送别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送元二使安西》,亦称《渭城曲》。诗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盎然;后两句抒情,情意绵绵,依恋感伤。临别时刻频频劝酒,干了一杯,更尽一杯,将深情厚谊倾注在杯杯美酒中,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影响很大,后来被谱成了《阳关三叠》,更是深情绵邈,荡气回肠,广为传唱。
    诗人高适写过一首《别董大》,在昏暗、寒冷、迷茫、凄清的背景下,诗人送朋友远去。后两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劝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二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造语平常而含义警拔.

  • 第17题:

    问答题
    南宋咏史怀古词有什么特征?试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内容上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
    (2)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著名的怀古咏史诗《西塞山怀古》是谁的作品?

    正确答案: 这首诗是刘禹锡的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分析唐宋咏史怀古诗词有什么特征。

    正确答案: 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表现为:
    一、“诗”与“史”的结合,即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首先,它不是对历史小事或事实进行简单的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其次,又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二、“咏史”与“言志”的统一,即借咏写历史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而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大多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无论是李白的《古风》还是王维的《夷门歌》,都隐藏着诗人的心志。辛弃疾的词中歌颂了大批古代的英雄人物:有“悠悠万世功”的大禹,有“隆中卧龙”的诸葛亮;有出师北伐感叹“树犹如此”的桓温;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有“石卧山前认虎”的飞将军李广;有“尚能饭否”的老将军廉颇等等。作者歌颂这一大批英雄人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英雄襟怀和渴望为国立功的抱负。
    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在时空的跨度上具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创作路数,通常先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以王维和李白的咏史怀古诗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的传统继承?

    正确答案: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更重要的是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而盛唐是封建社会大繁荣的时期,士人心中对功名的热望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十分强烈,他们往往通过咏史表现对自我价值的无比自信的肯定。王维的《西施咏》借对西施美貌的赞颂,透露出对自身才能价值的肯定,并寄托着有朝一日为君王所赏识的愿望;《夷门歌》也是通过对侯嬴任侠行为的礼赞,寓托着作者渴望有人赏识的心理和和建功成名的热望。李白《古风》其十五“燕昭延郭隗”写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纳贤士之史事,借以抒发自已满腹高志,却无人赏识的愁闷;《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表达诗人对鲁仲连的仰慕和他意欲追步古人的超迈情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百年悲笑一时登临”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著名的怀古词《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的句子。

    正确答案: 千古兴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咏史怀古诗词是“古”与“今”的结合?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维时空跨度。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从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多维的时空跨度。词从眼前所见赤壁之景,写到千年以前潇洒倜傥的少年英雄周瑜,再写到当下华发早生的自我,在时间、空间不断的转移、切换中,完成了对于古人古事的咏怀和自己此时此刻心志的抒写。刘禹锡的名诗《金陵五题》就是很好的例证。其三《台城》说:“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昔日六朝万户千门的繁华和现在的野草丛生,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对比和转换,体现了咏史诗作为一类诗歌题材所独有的艺术特质。
    咏诗怀古诗词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与“今”的结合与统一,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以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正确答案: 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宋元二使安西》,亦称《谓城曲》。诗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盎然;后两句抒情,情意绵绵,依恋感伤。临别时刻频频劝酒,干了一杯,更尽一杯,将深情厚谊倾注在杯杯美酒中,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影响很大,后来被谱成了名曲《阳关三叠》,更是深情缅邈,荡气回肠,广为传唱。诗人高适写过一首《别董大》,与王维的《送元而使安西》相比,同是七绝,同样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给人的感觉却迥然不同。诗曰:千里黄云百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在昏暗、寒冷、迷茫、凄清的背景下,诗人送朋友远去。后两句变哀怨为开朗,化消极为进取;这里既是对朋友热情的赞美,又是一种深情的劝慰,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造语平常尔含意警拔。 盛唐诗人中被誉为“千古诗人之冠”的李白,写过一首《赠汪伦》的诗,读了让人齿颊留香。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简洁明了;后两句抒情,用常得奇。
    李白另一首送别诗《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叙事自然,如同大白话一般;然而却是天然好诗句。后两句借景抒情,含蓄蕴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