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西欧中世纪的大学和中国不同,不是封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西欧中世纪的大学。


    参考答案:

    11世纪末,意大利出现最早的世俗大学博洛尼亚大学。12世纪后,其它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出现大学,如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13世纪后,又出现维也纳大学、剑桥大学、海得堡大学、奥尔良大学、帕伦西大学(西班牙)、里斯本大学(葡萄牙)等。
    中世纪大学摹仿城市的行会,形成学生和教师的特殊联合,“大学”一词就是指有权决定学校事务的学生同乡会和教师行会的联合。教师行会负责管理学生、制定教学内容、举行考试和授予学位等项工作;学生同乡会负责规定章程、聘任教授并监督他们的工作、确定学费金额和教学时间等事项。
    中世纪的大学也像城市那样完全实行自治,不受任何上级管辖,也不受所在地方的限制。如果学校与市政当局发生矛盾,或对所在地条件不满意,便会搬迁到其它地方继续办学,因而有流动特点。大学的自治性还表现在它享有其它一些特权,如免税和免兵役,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
    大学大学一般设四科:神科、文科、医科、法科。文科属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是拉丁语和“七艺”,“七艺”又分“三艺”和“四艺”,学生先学习“三艺”,即文法、修辞和逻辑,逻辑课学生要研读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学士”学位。然后再修“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四艺”学完后通过考试获硕士学位。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生有资格选修神、医、法三科中的一科,并在其中任何一科通过考试毕业后,获博士学位。
    在三科当中,神科毕业生前途最好。同时,教会的势力也逐步渗透到大学,使经院哲学逐渐成为大学的主导内容,有自由思想的教师被教会排斥。14世纪以后,大学基本上处于教会控制之下,教会代表是学校管理者,教授则由教会任命,这表明西欧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世俗大学还未摆脱教会。不过,世俗大学比教会学校毕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生源广泛,教学内容也毕竟有了世俗的内容,这为新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 第2题:

    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典型特征( )

    A.以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为代表的基督教教育的繁荣
    B.以宫廷教育和骑士教育为代表的封建世俗教育的确立
    C.以中世纪大学为代表的西方大学的崛起
    D.A.以城市学校为代表的新型学校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从性质上分为宗教教育和世俗教育。其中,宗教教育以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为代表,世俗教育以宫廷教育、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以及城市学校为代表。在中世纪中期以前,在思想文化和教育领域教会占据了垄断地位。除了教会学校外,几乎没有任何世俗学校教育,整个西欧处于“黑暗时代”。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因此,尽管中世纪存在世俗教育,但是最具有典型性特征的一定选择基督教教育。

  • 第3题:

    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 )。

    A. 古代中国
    B. 古代印度
    C. 中世纪的西欧
    D. 古希腊

    答案:C
    解析:

  • 第4题:

    中世纪封建时期的西欧政治制度有哪些?


    正确答案: 封建君主制度:贵族君主制,等级君主制,专制君主制;
    中世纪自治城市的政治制度:商业的复兴与中世纪城市的兴起,自治城市的政权组织形式,基督教教会统治体系。

  • 第5题:

    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专业和学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世纪的西欧,学生不管学什么专业,不管将来上什么大学,都必须学好七艺。
    • B、在中世纪,博士和硕士之间存在高低之分。
    • C、法学为硕士。
    • D、神学和哲学为博士。

    正确答案:B

  • 第6题:

    中世纪西欧,教育目的:培养教会的()、封建官吏和骑士。


    正确答案:僧侣

  • 第7题:

    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单选题
    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专业和学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中世纪的西欧,学生不管学什么专业,不管将来上什么大学,都必须学好七艺。

    B

    在中世纪,博士和硕士之间存在高低之分。

    C

    法学为硕士。

    D

    神学和哲学为博士。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对现代立宪主义有哪些影响?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西欧第一所中世纪大学是()

    正确答案: 萨莱诺大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封建庄园制的地租形式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封建庄园制的地租形式是劳役地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中世纪封建时期的西欧政治制度有哪些?

    正确答案: 封建君主制度:贵族君主制,等级君主制,专制君主制;
    中世纪自治城市的政治制度:商业的复兴与中世纪城市的兴起,自治城市的政权组织形式,基督教教会统治体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西欧中世纪的婚姻爱情观与古代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古代中国婚姻目的在于繁衍后代,中世纪西方则认为婚姻不仅有繁衍后代的目的,也是夫妻双方情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此爱除了爱不寻求原因和结果,此爱就是享有爱,而不是任何其他。
    (2)在婚姻制度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通常认可一夫多妻,欧洲中世纪的修道士也是轻视妇女的,但是修道文学却经常以一夫一妻制作为中心。
    (3)古代中国家庭中妇女的地位比西方妇女地位更低下。在法律和道德上,中古欧洲没有中国古代的“七出”规定,像“无子”、“有恶疾”这两条恰恰是西方法律明确禁止不得离弃妻子的情况;具有平民性和平等意识,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妇女的权利:教会法认为男女通奸者应依法同样处置。
    (4)古代中国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决定,是强制性的。中世纪婚姻倡导自由结合,尊重个人情感,严禁干涉婚姻。(中世纪教会的爱情婚姻观必须分层次去理解。神父、修士和修女对天国之爱的完美追求导致基督教禁欲主义。)教会婚姻法则讨论俗人的家庭生活,对人间情爱给予相当的肯定,对无视感情的封建婚姻颇多批评。教会的爱情婚姻观以婚姻为中心,以教会婚姻法为主体,以人道主义为宗旨。同样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夫妻不得离婚;严格禁止强迫任何人结婚,婚姻必须有自由的意志;强调不自由人有婚姻权,指出婚姻之存在与种族和社会地位无关。
    (5)古代中国认为夫妻间只存在情爱,中世纪西方在情爱的基础上认为婚姻存在圣爱,即主对人的爱通过婚姻形式作用于夫妻双方。西方人用爱情阐释基督教会与教徒的关系,更具有宗教性。在贝尔纳看来,这就像是新郎与新娘的关系,也只有借助这样的比拟才可能完美地表达出这层关系里的爱意。
    (6)婚礼在中国是一种世俗礼,重在讲究礼法。在西方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具有神圣性
    (7)西欧的特色——以骑士爱为中心的爱情婚姻观:路易斯在其备受欢迎的《爱的比喻》中指出,骑士爱是一种特别的爱情,以谦恭、礼让、婚外恋和爱的宗教化为特征。骑士爱推崇感情,试图将物质利益和利害关系排除在爱情婚姻之外。这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虽然在现实里往往是徒然的挣扎,却包含了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骑士爱肯定人对幸福的追求,是12世纪“文艺复兴”在世俗文化方面的一个突破,是对纯粹以政治经济利害为出发点的封建婚姻的一种反动。然而骑士爱具有阶级性,不当否认其势利的本性。


  • 第14题:

    真正的大学(university)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答案:对
    解析:

  • 第15题:

    简述西欧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答案:
    解析:
    (1)制度化:知识传承的制度化、人才培养的制度化。 (2) 国际性:招收欧洲各地学生、自由流动、教学资格互相承认、共同的语言(拉丁语)。 (3) 独立性:自治的行会组织、拥有特权, 独立于政府和教会之外,大学的核心价值观是自治和学术自由。 (4) 流动性:大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流动,不受地域的限制。 (5) 宗教性:大学中还渗透着浓重的宗教色彩。

  • 第16题: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最小的单位是()。

    • A、封建主直领地
    • B、采邑
    • C、庄园
    • D、村庄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中世纪的西欧由于受到封建贵族严格控制和禁锢科技发展非常缓慢。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在西欧中世纪,骑士教育是()的教育。

    • A、世俗封建主
    • B、教会封建主
    • C、资产阶级
    • D、城市平民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西欧第一所中世纪大学是()


    正确答案:萨莱诺大学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西欧中世纪的大学。

    正确答案: 11世纪末,意大利出现最早的世俗大学博洛尼亚大学。12世纪后,其它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出现大学,如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13世纪后,又出现维也纳大学、剑桥大学、海得堡大学、奥尔良大学、帕伦西大学(西班牙)、里斯本大学(葡萄牙)等。
    中世纪大学摹仿城市的行会,形成学生和教师的特殊联合,“大学”一词就是指有权决定学校事务的学生同乡会和教师行会的联合。教师行会负责管理学生、制定教学内容、举行考试和授予学位等项工作;学生同乡会负责规定章程、聘任教授并监督他们的工作、确定学费金额和教学时间等事项。
    中世纪的大学也像城市那样完全实行自治,不受任何上级管辖,也不受所在地方的限制。如果学校与市政当局发生矛盾,或对所在地条件不满意,便会搬迁到其它地方继续办学,因而有流动特点。大学的自治性还表现在它享有其它一些特权,如免税和免兵役,不受普通司法机关管辖等。
    大学大学一般设四科:神科、文科、医科、法科。文科属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是拉丁语和“七艺”,“七艺”又分“三艺”和“四艺”,学生先学习“三艺”,即文法、修辞和逻辑,逻辑课学生要研读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学士”学位。然后再修“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四艺”学完后通过考试获硕士学位。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生有资格选修神、医、法三科中的一科,并在其中任何一科通过考试毕业后,获博士学位。
    在三科当中,神科毕业生前途最好。同时,教会的势力也逐步渗透到大学,使经院哲学逐渐成为大学的主导内容,有自由思想的教师被教会排斥。14世纪以后,大学基本上处于教会控制之下,教会代表是学校管理者,教授则由教会任命,这表明西欧仍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世俗大学还未摆脱教会。不过,世俗大学比教会学校毕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生源广泛,教学内容也毕竟有了世俗的内容,这为新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西欧中世纪的婚姻爱情观与古代中国的家庭伦理观念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1)古代中国婚姻目的在于繁衍后代,中世纪西方则认为婚姻不仅有繁衍后代的目的,也是夫妻双方情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此爱除了爱不寻求原因和结果,此爱就是享有爱,而不是任何其他。
    (2)在婚姻制度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通常认可一夫多妻,欧洲中世纪的修道士也是轻视妇女的,但是修道文学却经常以一夫一妻制作为中心。
    (3)古代中国家庭中妇女的地位比西方妇女地位更低下。在法律和道德上,中古欧洲没有中国古代的“七出”规定,像“无子”、“有恶疾”这两条恰恰是西方法律明确禁止不得离弃妻子的情况;具有平民性和平等意识,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妇女的权利:教会法认为男女通奸者应依法同样处置。
    (4)古代中国婚姻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决定,是强制性的。中世纪婚姻倡导自由结合,尊重个人情感,严禁干涉婚姻。(中世纪教会的爱情婚姻观必须分层次去理解。神父、修士和修女对天国之爱的完美追求导致基督教禁欲主义。)教会婚姻法则讨论俗人的家庭生活,对人间情爱给予相当的肯定,对无视感情的封建婚姻颇多批评。教会的爱情婚姻观以婚姻为中心,以教会婚姻法为主体,以人道主义为宗旨。同样体现了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夫妻不得离婚;严格禁止强迫任何人结婚,婚姻必须有自由的意志;强调不自由人有婚姻权,指出婚姻之存在与种族和社会地位无关。
    (5)古代中国认为夫妻间只存在情爱,中世纪西方在情爱的基础上认为婚姻存在圣爱,即主对人的爱通过婚姻形式作用于夫妻双方。西方人用爱情阐释基督教会与教徒的关系,更具有宗教性。在贝尔纳看来,这就像是新郎与新娘的关系,也只有借助这样的比拟才可能完美地表达出这层关系里的爱意。
    (6)婚礼在中国是一种世俗礼,重在讲究礼法。在西方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具有神圣性
    (7)西欧的特色——以骑士爱为中心的爱情婚姻观:路易斯在其备受欢迎的《爱的比喻》中指出,骑士爱是一种特别的爱情,以谦恭、礼让、婚外恋和爱的宗教化为特征。骑士爱推崇感情,试图将物质利益和利害关系排除在爱情婚姻之外。这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虽然在现实里往往是徒然的挣扎,却包含了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骑士爱肯定人对幸福的追求,是12世纪“文艺复兴”在世俗文化方面的一个突破,是对纯粹以政治经济利害为出发点的封建婚姻的一种反动。然而骑士爱具有阶级性,不当否认其势利的本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西欧中世纪的大学和中国不同,不是封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西欧中世纪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兴起和新兴市民阶层的发展。它由学生或教师组成行会对学校进行管理,重视研究医学、法律等世俗性学科,为当时学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这和中国古代的大学主要由封建官府所办不同。

  • 第23题:

    填空题
    中世纪西欧,教育目的:培养教会的()、封建官吏和骑士。

    正确答案: 僧侣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