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简述写作过程的规律。”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写作过程中对典型材料进行选择的要求。


    参考答案:(1)材料要具有代表性;      (2)材料要最有精神启迪效果;     (3)材料要具有可读性。

  • 第2题:

    结合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对写作能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其身心发展阶段性有关,一方面要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吸引学生写作的题材,一方面要设置一定的阶梯,循循诱导学生不断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总目标和四个学段的目标,并将第一学段(1-2年级)定名为为“写话”,第二(3-4年级)、三学段(5-6年级)定名为“习作”,第四学段(7-9年级)定名为“写作”。
    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认识世界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1-2年级)”的第1条、“阶段目标(3-4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1-2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2-3条、“高中(必修)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1-2条。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准确的认识客观世界,这种认识是一种全面的、客观的认识;而所谓的“全面”,是一种辩证的“全面”。在认识过程中,只有选好自己的立足点,才能抓住所要反映的事物的关键,才能相识的占有一切相关资料;在认识过程中,要是自己的观点、看法和主张具有正确性,就要在分析事理时坚持辩证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真切的认识世界,主要有材料的取舍来体现。
    第二:整理思路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3条和第6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4-7条、“高中(必修)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的第3条和第5条。文章不是字词句的随意堆砌,应接一定的章法排列。要使文章的条理清楚,就得注意它的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这就牵涉到学生本身思路的清晰。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整理思路,主要通过材料的安排以及文章的构思(及谋篇布局)来体现。
    第三:锤炼语言
    这一目标涉及到“阶段目标(1-2年级)”的第2-3条、“阶段目标(3-4年级)”的第5-7条、“阶段目标(5-6年级)”的第5-6条、“阶段目标(7-9年级)”的第8-9条。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的锤炼语言,主要有遣词造句(包括标点符号的运用)来体现。如有计划的多做一些造句练习,自然能“下笔如有神“了。
    1、入门写作训练:小学进行写通句子的训练;
    2、单项写作训练:又称片段写作教学、“小作文”,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为了培养某一方面的写作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训练活动;
    3、综合写作训练:也称“大作文”,写成一篇文章的教学、训练活动。
    4、强化写作训练:立论训练——提炼分论点训练——寻依据训练——列提纲训练。

  • 第3题:

    简述写作过程的规律。


    正确答案: 三个阶段与双重转化规律
    三个阶段:“感知——构思——表述”
    双重转化:“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规律。
    1、物——意的转化;2、意——文的转化。

  • 第4题:

    联系写作心理规律,教师指导写作过程大体有几种思路? 


    正确答案:运用联想的规律指导作文;按照认识规律指导作文;运用头脑风暴法指导作文。

  • 第5题:

    简述德语过程的规律。


    正确答案: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 第6题:

    简述陆法言《切韵》的写作过程以及编著目的?


    正确答案:过程:根据《切韵序》可知,开皇初年,陆法言父亲在朝廷作官时,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饮酒,席间谈起了语音问题,他们议定编一部既可供写诗作赋时选韵,又可供读书时审音辨韵的韵书。陆法言参与了讨论,充当了这次谈话的记录员。十八年后陆法言回归故里,于是便“屏居山野”,专心致志地编纂和修订他的韵书—《切韵》。目的:一方面为了作诗用韵,要求从宽;另一方面为了语音的审音、正音,要求从严。

  • 第7题:

    简述高等学校德育过程的规律。


    正确答案: 1、德育过程是培养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大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新闻写作的内化与外化过程。

    正确答案: (1)内化,是指体外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向智慧、意识方面进行转变的过程。记者在新闻写作时的内化是指由体外物质性对象(采访对象、事件、实物等)的外部形式(语言、形态、事件发生的过程)向智慧、意识方面(记者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转化的过程。
    (2)外化,指人们将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活动形式的过程。记者在新闻写作时的外化则是指记者将内化了的新闻素材用语言或声音、画面转化为外部形式即新闻作品的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陆法言《切韵》的写作过程以及编著目的?

    正确答案: 过程:根据《切韵序》可知,开皇初年,陆法言父亲在朝廷作官时,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饮酒,席间谈起了语音问题,他们议定编一部既可供写诗作赋时选韵,又可供读书时审音辨韵的韵书。陆法言参与了讨论,充当了这次谈话的记录员。十八年后陆法言回归故里,于是便“屏居山野”,专心致志地编纂和修订他的韵书—《切韵》。目的:一方面为了作诗用韵,要求从宽;另一方面为了语音的审音、正音,要求从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简述操作性技能学习过程中的练习规律。(也有学生说是练习过程中的规律)


    答案:
    解析:
    操作技能的阶段操作技能中经常出现的常见规律:如萵原观象等(有一年真题出过):练习曲线:起付现象:联系成绩逐步提高等。训练要求非随机分派拉制组前后测实验的形式及优缺点。1.基本格式:G1O1O2 (实验组)G2 O3 O4 (控制组)2.优点:有控制组、前后测比较,一定程度控制选择偏差等,提高研究的内在效度;对比效果。3.缺点:①不是随机取样分组,影响实验效度:②有前测,前圮测交互作用。

  • 第11题:

    简述论文修改与写作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1)论文写作是从搜集材料开始,从中提炼论点,以结构的基本型进行布局,用准确、简洁、平易的语言表达。写作运动的规律可用“物--意--言”表现出来。修改的规律必须先从中心论点着眼,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需要订正和增删材料,这些是有决定意义的环节;再调整结构,斟酌表现形式,锤炼语言,修改运动的规律可用“意--物--言”表现出来。
    (2)“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多改出华章。从思维方法来说,写作初稿时不妨多用一些发散思维以开拓思路,广觅材料,力求内容丰富充实;修改论文时主要是使用收敛思维,因为初稿材料难免会臃肿,词句重复,所以要对论文进行压缩,对材料进行提炼和集中,尽量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容和罗嗦重复的词句,以达到结构严密、论点突出、文字简练朴素之目的。
    (3)修改文章的初稿可以归纳为:“增、删、改、调”四个字,而以删、改为主。也就是增加必要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和不重要的字、句、段,修改错误的或不妥当的地方,调整结构和先后次序。

  • 第12题:

    写作有哪些规律?


    正确答案: 写作的基本规律有四条:
    (1)“物—意—文”转化律也称双重转化律。是说写作过程必须实行两重转化,即由物至意,再由意至文。
    (2)多元因素统一律即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诸多因素必然发生作用,并且达到融合统一。
    (3)点化调整渐深律就是在写作中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提高文章质量的规律。
    (4)知行结合通变律即把学习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写作中通变妙运,出巧创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的规律。

  • 第13题:

    简述新闻写作的内化与外化过程。


    正确答案:(1)内化,是指体外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向智慧、意识方面进行转变的过程。记者在新闻写作时的内化是指由体外物质性对象(采访对象、事件、实物等)的外部形式(语言、形态、事件发生的过程)向智慧、意识方面(记者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转化的过程。
    (2)外化,指人们将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活动形式的过程。记者在新闻写作时的外化则是指记者将内化了的新闻素材用语言或声音、画面转化为外部形式即新闻作品的过程。

  • 第14题:

    简述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正确答案: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可分为一般教学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两类。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是指体育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所共有的普通规律。
    1)社会制约性规律。2)认识规律。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4)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5)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6)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7)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8)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是指体育教学过程所特有的规律。
    l)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3)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 第15题:

    简述写作的特殊规律。


    正确答案: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形式受制于事实,具体来说:
    1.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立脚点先服从事实,再是要服从事实的报道;
    2.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3.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就是要全面把握新闻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

  • 第16题:

    问答题
    简述写作的特殊规律。

    正确答案: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形式受制于事实,具体来说:
    1.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立脚点先服从事实,再是要服从事实的报道;
    2.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3.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就是要全面把握新闻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联系写作心理规律,教师指导写作过程大体有几种思路?

    正确答案: 运用联想的规律指导作文;按照认识规律指导作文;运用头脑风暴法指导作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简述论文修改与写作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1)论文写作是从搜集材料开始,从中提炼论点,以结构的基本型进行布局,用准确、简洁、平易的语言表达。写作运动的规律可用“物--意--言”表现出来。修改的规律必须先从中心论点着眼,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需要订正和增删材料,这些是有决定意义的环节;再调整结构,斟酌表现形式,锤炼语言,修改运动的规律可用“意--物--言”表现出来。
    (2)“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多改出华章。从思维方法来说,写作初稿时不妨多用一些发散思维以开拓思路,广觅材料,力求内容丰富充实;修改论文时主要是使用收敛思维,因为初稿材料难免会臃肿,词句重复,所以要对论文进行压缩,对材料进行提炼和集中,尽量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容和罗嗦重复的词句,以达到结构严密、论点突出、文字简练朴素之目的。
    (3)修改文章的初稿可以归纳为:“增、删、改、调”四个字,而以删、改为主。也就是增加必要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和不重要的字、句、段,修改错误的或不妥当的地方,调整结构和先后次序。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