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试题

请根据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蝙蝠和雷达》,写出该课的板书设计。


正确答案:


材料一:“锐角和钝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8页] 材料二:“At The Zoo”[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EP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Let’s learn and Let’s talk两部分] 材料三:“小白兔和小灰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16—119页]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正确答案: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据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参考答案】
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折、画、拼、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讲授新知:
1. 感知角
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相同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师:大家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生:1号、3号角我们学过,是直角。
师:他们说得对吗?用什么方法能证明它们是不是直角?
学生(七嘴八舌):让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知道了。
课件演示比角,发现有的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完全重合,有的不能重合。
师强调: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帮助判断时顶点要重合,一条直角边重合,再看另一条直角边。
2.给“角”分类
师:那现在你们能对这六个角进行分类吗?
生:能!
师:请同桌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六个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说一说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分法一:分成两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2号、4号、5号、6号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不是直角。
教师评价:这一组是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挺有道理的。
分法二:分成三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4号、6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小;2号、5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大。
教师评价:小朋友经过观察、动脑,把这六个角分成了三类,一类——“直角”;一类——“比直角小”;一类——“比直角大”,你能给这两类角取个名字吗?
生: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师: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学生取的名字有道理,要表示认同,如果能直接说出钝角和锐角,要表扬,这位小朋友懂得可真多,看得出已经认真预习过了,说明很会主动学习。)
3.找生活中的角
师:参观完杨浦大桥,让我们认识了两个“好朋友”,那就是——“钝角”和“锐角”。现在小精灵聪聪又要带我们去上海的嘉年华游乐园,(课件出示:游乐园)这里的游乐项目非常多,你能说说图中哪里有角吗?
学生每说一处角,教师鼠标点击相应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师:你能说出这个角的名称吗?(直角、钝角、锐角)
师:不但游乐项目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我们的身上也有许多角,看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到的角最多!
学生找生活中的锐角、直角、钝角。
4.创造角
A.动手操作
师:看来,大家很善于观察,刚才小精灵为我们当导游,让我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行,增长了许多知识,我们是不是应该送一份礼物给小精灵,表示感谢呢?
生:应该。
师:做礼物时,要求小组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出纸袋里的学具或尺子,用不同的方法创造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课件出示制作要求: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创造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
课件播放轻快音乐,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B.反馈欣赏
师:刚才巡视时发现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咱们班心灵手巧的孩子还可真多呢,现在就让咱们来欣赏各小组完成的礼物吧!
展示学生作品:
师:介绍一下你们组用什么学具创造了什么角?第一类:做角,用棒搭角,做活动角
第二类:折角,用纸折角
第三类:拼角,用三角板拼角。
5.画角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会用不同的方法展示这三种角了,那你能动手画这三种角吗?请小朋友分别画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
学生动手画角。
展示学生画的角,并请学生介绍锐角和钝角的画法。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画锐角和钝角,并写上它们的名字。画得快的小朋友可以多画几个。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多又好。
反馈,展示画得既好又快的学生的作品。
6.数角
师:老师刚才也和大家一起画角,你能数一数,有几个角吗?
A.学生独立数角。
B.请一名学生演示数角的过程。


语文试题的基本类型()。

A.标准化试题

B.客观型

C.主观型

D.口试


正确答案:ABCD


下面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习作”阶段的内容,请根据此内容做一个教学设计。

附:本单元课文有《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


答案:
解析: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展示事例,激发兴趣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1)两千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
(2)(音乐转换为沉重的曲调,教师语气沉重地讲述)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了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这里发生了“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灾害。
2.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面任选一项交流: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3.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1)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要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语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2)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4.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另一人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习作
1.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2.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3.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几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讲
1.个性展示台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朗读,自己谈谈向大家朗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2.教师做小结
(1)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总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3.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语文考试题包括()试题和()试题两种。
主观性;客观性


摘要: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试题

语文考试题包括()试题和()试题两种。


正确答案:主观性;客观性


语文试题的基本类型包括()、()、()和口试。


正确答案:标准化试题;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


根据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考试题目应以()试题为主,并注意答案的多元灵活性。


正确答案:主观性


根据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考试题目应以()试题为主,并注意答案的多元灵活性。


正确答案:主观性


语文教学评价中单项性试题和综合性试题的功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以综合性试题为主?


正确答案: 单项性试题重在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综合性试题重在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智力。社会语言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综合运用,最重要的能力是创造智力。所以语文教学评价中既要有单项性试题,又要有综合性试题,而以综合性试题为主。

更多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试题” 相关考题
考题 填空题语文试题的基本类型包括()、()、()和口试。正确答案:标准化试题,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小摄影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材料二:“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材料三:“我和动物交朋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  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一进行教学设计。正确答案: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与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通过从平面图形中发现角、指出角、画角,使学生经历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 3.在学习中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纸、正方形纸、活动角、直尺、三角尺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角 板书“角”字,问:这是什么字?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上面有角? 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角的数学乐园游玩,在角的乐园里,我们不仅能玩得开心,还可以学到许多有关角的知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在哪些地方有角。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出示课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角,你能找到它们吗?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的角抽象出具体的图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角的表象。 3.出示练习 第1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作适时的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角的表象的正确认识。 4.教师拿出各种形状的纸,提问学生:在这些图形中各有几个角?最后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的纸问学生,这张纸有角吗?(没有) 设计意图:当学生对角形成正确的表象后,再次从平面图形中准确找角,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拓宽学生的视野,角不但能独立存在还可藏在图形中。 5.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圆形纸,试着折出一个角。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折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出角的表象。 (二)动手实践,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 1.摸一摸你所折的角,你有什么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有一个尖儿,两边是平平的、直直的。 2.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同样角的各个部分也都有名字,出示角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教师结合幻灯片的演示强调:这个尖尖的部分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3.课件出示几个角,请同学分别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角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三)观察比较,知道角有大有小。 1.活动一:学生自己先用活动角摆一个角,然后根据教师的要求摆一个比自己手中的角更大或者更小的角。 2.活动二:师生互动,先由教师摆出一个角,然后学生再摆一个比教师手中的角更大的角,到前面比一比。再让学生摆一个比教师手中的角更小的角进行比较。 3.课件演示: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角,让我们来看一看它们谁大谁小? 4.课件出示练习题:下面的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动手操作实践,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角度埋下伏笔。 (四)动手尝试,掌握角的画法 1.活动一: (1)怎样画一个角呢?学生自由尝试画角。 (2)师:展示画对的角,请同学说说是怎么画的。 生:先画顶点,再画两条直直的边。 师:画角需要用到一些什么工具呢?先画什么?后画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2.活动二:学生练习画角 (1)请你自己动手画一个“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角的画法和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2)出示课件,请你画一个比老师的角更大的角和一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简单渗透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出示课件:小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先要定顶点。再从顶点引两边。边长短,角不变。开口大,角就大。开口小,角就小。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记忆角的组成、角的域法以及角的大小。 2.出示课件:欣赏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3.猜猜看一张长方形的纸有4个角,用剪子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4.出示课件:找找图形中共有多少个角? 5.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填空题根据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语文考试题目应以()试题为主,并注意答案的多元灵活性。正确答案:主观性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教学设计题:请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参考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用具】教具、学具设备、图片若干【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你们发现了什么?口○口○口_13579_246810_(让学生观察。说出每道题中的规律)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来“找规律”。(板书课题)(二)设置情境,感知循环排列(1)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老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第一步。逐一贴出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第二步,逐一贴出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第三步,逐一贴出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第四步,怎样贴呢?学生试贴:青蛙、小熊、兔子、猴子师:为什么这样贴呢?说出你的理由。(2)观察整幅方阵图。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小动物们轮流做排头。生2:图案的对角线处的图案一样。(3)请四个学生上台前做类似方阵图中动物的排列,四位同学不停的停换位置。(体会其中循环排列的含义)师:深入观察,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同学们像在不停地转圈,重复轮流做排头。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其中的排列规律,我们还可以说这种排列方式是循环排列的规律。(4)小东家搞装修,房子是怎样布置的呢?我们一起参观参观,有什么规律呢?(出示第115页两幅图)学生讨论讲解:墙面与地面都是循环排列的规律。(三)自由设计,加深感知(1)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现在来到小东的房间,小东拿出一些贴画。你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吗?试一试。(学生独立设计,展示交流)。(2)根据下面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口_◆◇_口口■◇◆__(3)讨论:有何规律,与上面的相同吗?☆★○●●☆★○○●☆★__得出:其中的循环排列与上面的方向正好相反。(4)试着画一画,你有什么发现。口■△口▲△__口■△▲▲口_口__△▲得出:图形的排列呈顺时针循环排列。(5)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针面规律)(四)课后总结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教学设计题:请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参考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用具】教具、学具设备、图片若干【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你们发现了什么?口○口○口_13579_246810_(让学生观察。说出每道题中的规律)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来“找规律”。(板书课题)(二)设置情境,感知循环排列(1)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老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第一步。逐一贴出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第二步,逐一贴出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第三步,逐一贴出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第四步,怎样贴呢?学生试贴:青蛙、小熊、兔子、猴子师:为什么这样贴呢?说出你的理由。(2)观察整幅方阵图。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小动物们轮流做排头。生2:图案的对角线处的图案一样。(3)请四个学生上台前做类似方阵图中动物的排列,四位同学不停的停换位置。(体会其中循环排列的含义)师:深入观察,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同学们像在不停地转圈,重复轮流做排头。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其中的排列规律,我们还可以说这种排列方式是循环排列的规律。(4)小东家搞装修,房子是怎样布置的呢?我们一起参观参观,有什么规律呢?(出示第115页两幅图)学生讨论讲解:墙面与地面都是循环排列的规律。(三)自由设计,加深感知(1)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现在来到小东的房间,小东拿出一些贴画。你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吗?试一试。(学生独立设计,展示交流)。(2)根据下面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口_◆◇_口口■◇◆__(3)讨论:有何规律,与上面的相同吗?☆★○●●☆★○○●☆★__得出:其中的循环排列与上面的方向正好相反。(4)试着画一画,你有什么发现。口■△口▲△__口■△▲▲口_口__△▲得出:图形的排列呈顺时针循环排列。(5)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针面规律)(四)课后总结

考题 问答题请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编写教学设计。正确答案: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设备 图片若干 教学设计 (一)旧知回顾 师:请同学们看几道题,你们发现了什么? 口○口○口_ 13579— 246810一 (让学生观察。说出每道题中的规律)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设置情境.感知循环排列 1.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老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步。逐一贴出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步.逐一贴出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步,逐一贴出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步,怎样贴呢?学生试贴:青蛙、小熊、兔子、猴子 师:为什么这样贴呢?说出你的理由。 2.观察整幅方阵图。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小动物们轮流做排头。 生2:图案的对角线处的图案一样。 3.请四个学生上台前做类似方阵图中动物的排列,四位同学不停的停换位置。(体会其中循环排列的含义) 师:深入观察,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同学们像在不停地转圈,重复轮流做排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形容出其中的排列规律,我们还可以说这种排列方式是循环排列的规律。 4.小东家搞装修.房子是怎样布置的呢?我们一起参观参观.有什么规律呢?(出示第115页两幅图)学生讨论讲解:墙面与地面都是循环排列的规律。 (三)自由设计,加深感知 1.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现在来到小东的房间,小东拿出一些贴画。你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吗?试一试。(学生独立设计,展示交流)。 2.根据下面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 ◇◆口一◆◇一口口■◇◆—— 3.讨论:有何规律.与上面的相同吗? ☆★○●●☆★○○●☆★—— 得出:其中的循环排列与上面的方向正好相反。 4.试着画一画.你有什么发现。 口■△口▲△——口■ △▲▲口一口——△▲ 得出:图形的排列呈顺时针循环排列。 5.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针面规律) (四)课后总结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爬山虎的脚”(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材料二:“克和千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材料三:“植物和我们的生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一进行教学设计。正确答案:克和千克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掌握用秤称量物体的方法。 4.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盘秤、天平、500克的盐、1千克的面条、2分硬币、100克的大米、字典、苹果、香蕉等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验轻重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老师也喜欢,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两样东西,猜一猜,哪个更重?你怎样知道是它重?(面条和苹果) 学生可能会说用秤称,可能会说掂一掂,还可能说看标签 师:看来物品有轻有重,我们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 (二)认识秤,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的秤挂图 师:刚才说可以用秤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你都认识些什么秤?在哪里见过? 2.介绍一些常见的秤。重点介绍天平和盘秤。 小结:它们都可以用来称物品的质量。 3.揭示课题 师: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有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 (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 1.掂一掂1克的物品,感受1克的质量。(1个2分硬币) 师:你想知道1克是多重吗? 学生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很轻) 2.说一说,你觉得哪些物品也是大约1克。(药片、小发卡、纽扣、小螺丝、一粒花生、一个乒乓球、一片树叶……) 3.掂一掂,比一比。分别掂一掂一支铅笔、一袋米、一包盐的重量,比一比谁重,感受几克、100克、500克的重量。一般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用字母表示是g。 4.估一估数学课本有多重?再称一称。(1本数学课本大约重150克) 5.介绍天平。称较轻的物品要用到一种秤——天平。 (四)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1.感受1千克。 师:物体有轻有重,称比较轻的物体我们用克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就用千克做单位。那1千克有多重呢? 1扎面条的重量就是1千克,也可以用1kg表示。 师:请同学们用手掂一掂1扎面条,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学生用手掂一掂) 师:你觉得1千克怎么样?(挺重)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斤。但斤不是国际通用单位。 2.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判断: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比较,哪个重一些? 小结:不论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4.估计几千克,称书包。 师:书包你估计有多重?你是怎样估计的?(引导学生与1千克对比) 师:好,咱们用盘秤来称一称,看你估计得准不准确。(指导学生使用盘秤)(出示盘秤)观察一下盘秤,你们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看到指针和单位千克) 5.当我们用盘秤称东西的时候,当指针指到1就表示1千克。下面,我们就来称1千克的东西吧。(称1千克的东西:1扎面条、1罐奶粉、两袋盐……) 6.称一称:1千克苹果有几个?1千克香蕉有几个? 7.活动:感受几十千克,称体重,互相抱一抱。(体重在20~35千克)(五)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师:一包食盐有500克,两包呢? 生:1000克,因为500克加500克等于1000克。 师:再用盘秤称一称两包盐的重量。指针指向1,两包盐的重量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等于1000克) 5千克等于多少克?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 开课时老师的两个礼物,看看哪个更重。你是怎样判断的? (六)拓展深化 1.玲玲是二年级的学生,自从学习了克和千克的认识后,她对周围物体的质量可感兴趣了,下面是她称出的物体的质量,这个马大哈,把什么给漏了,你能帮她补上吗?(课本第89页第4题) 2.玲玲的日记 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我是一名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早晨,我从1千米高的床上起来,拿起重9千克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吃了一个200千克的面包,一个50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穿上250千克重的鞋上学去了。 (七)全课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问答题材料一:“识字6”(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材料二:“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材料三:“My new room”(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请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一进行教学设计。正确答案:识字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海”、“鸥”等14个生字,会写“沙”、“海”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卡片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中队要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大家高兴吗?就让我们高举队旗,吹响铜号,高高兴兴地出发吧!同学们,你们看(以动画形式出现少先队员举旗、吹号、春游的活动场面,最后定格在韵文的第四小节):“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少先队员们是多么的高兴啊!你们能把这个小节读好吗? 设计意图:巧妙地用变序法处理教材,以韵文最后一节为突破口,精心创设以春游为主线的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除了生字,其他的字都摘下了拼音帽子,你还会读吗?(小伙伴互相读,指名读,齐读) 3.就让我们在欢笑和歌声中快快上车吧(以动画形式出现汽车驶来的图案)!上车前,得先买“车票”(卡片“铜号”、“红领巾”、“铜”、“号”、“领”)。每张车票上都有一个字或一个词,读对了,这张车票就送给你。 (二)导游学文 1.(播放“海边”、“乡村”、“公园”多媒体课件)今天,我们要去的第一站是海边。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一只海鸥在空中自由飞翔,海面上驶来一艘军舰和一条帆船。接着,我们要去乡村,太阳暖暖地照着稻田,一畦畦秧苗神气地挺直了腰;稻田的旁边是一方鱼塘,小鱼们在快乐地游来游去;果园里,果树开花了,五颜六色,美丽极了!最后,我们来到山上,放眼望去,一根根翠竹修长挺拔,一孔石桥横跨小溪,溪水哗啦啦地唱着歌,歌声引来了一群快乐的飞鸟。 2.今天,我们跟着旅游客车到了海边、乡村和公园(板书:海边、乡村、公园),老师在乡村看见了秧苗和稻田(板书:秧苗、稻田并配图),你看到了什么?(小伙伴互相说,指名说,并把学生所说的词语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句式把看到的景物说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检验了学生对词语的认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3.我们把今天旅游时看到的写下来,就是一篇优美的韵文,你们想读吗?快快翻开课本第95页,看看课文的第一、二、三小节。不用老师教,你们自己能读吗?如果遇到了不认识的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踊跃发言,教师进行评点) (三)学字学词 1.刚才,大家读课文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你们读读课文里的这些词语(出现9个注音词语:“海鸥”、“沙滩”、“军舰”、“帆船”、“秧苗”、“稻田”、“鱼塘”、“小溪”、“竹竿”)。 2.把拼音去掉。请小伙伴指着卡片互相读,如果有不认识或读错的字,你们要互相帮助,共同把它学会。(小伙伴互相读,小组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利用学具自主识字,会读会认,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3.你们真是太棒了。你们看(出现生字浪花“海”、“滩”、“溪”),大海爷爷送来的浪花上都有一个生字,谁认识?仔细观察这三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指导并范写“海”字。 2.听大海爷爷说关于“三个一”的写字要求,端正姿势,练习书写“沙”和“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字形特点,并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诵读课文 1.你最喜爱哪里的景色,就请你把那个小节好好地读一读。 2.让我们伴着音乐,尽情地读一读,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自然!(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自由选择朗读内容,伴着音乐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想象力。 (六)巩固生字 1.做游戏“找朋友”。学生动手进行数量词搭配。 2.做游戏“找卡片”。教师念字,谁能最快从卡片中把它找出来,就可以得到奖励。 (七)拓展创编 1.出示里面装着漂亮明信片的素材箱,请每个组长先抽取一张,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仿照课文,编一小节优美的韵文。 2.延伸性作业:回家后,把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美丽景物画下来,制成明信片,再配上优美的韵文,把它送给你的亲人和朋友。 (八)读《旅游日记》 让本课的14个生字在另一个语言环境中重现,使学生在多次见面中巩固识字。 (九)情境结束 通过今天的春游活动,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祖国多么美丽,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用响亮的声音来赞美我们幸福的生活吧!(配乐、配动作齐读课文)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填空题语文考试题包括()试题和()试题两种。正确答案:主观性,客观性解析:暂无解析

考题 填空题语文试题的基本类型包括()、()、()和口试。正确答案:标准化试题,客观型试题,主观型试题解析: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