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有一幢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层数为22层,高度80m,抗震设防烈度8度,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i=286000kN,基本自振周期T1=1.43s,则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底部剪力标准值FEk=(  )kN。A. 16159.1B. 13735.2C. 12349.5D. 10537

题目
有一幢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层数为22层,高度80m,抗震设防烈度8度,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i=286000kN,基本自振周期T1=1.43s,则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底部剪力标准值FEk=(  )kN。

A. 16159.1
B. 13735.2
C. 12349.5
D. 10537

相似考题
更多“有一幢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层数为22层,高度80m,抗震设防烈度8度,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i=286000kN,基本自振周期T1=1.43s,则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底部剪力标准值FEk=(  )kN。 ”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现浇框架—核心筒高层建筑结构,地上35层高130m,内筒为钢筋混凝土,外周边为型钢混凝土框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场地类别为Ⅱ类,阻尼比ζ=0.04,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l=2.0s,周期折减系数取0.8。

    2.抗震设计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部总剪力计算值为8800kN;对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总剪力中,24层最大,其计算值为1600kN。则各楼层框架的剪力经调整后最接近于(  )kN。

    A. 1500
    B. 1760
    C. 1920
    D. 2400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8.1.4条和第9.2.3条规定,Vf≤0.2V0=0.2×8800=1760kN时,框架总剪力应按0.2V0和1.5Vf,max二者的较小值采用,则可得:1.5Vf,max=1.5×1600=2400kN;0.2V0=0.2×8800=1760kN;取较小值,则经调整后各楼层框架的剪力为1760kN。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2题:

    某16层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 -剪力墙结构体系,层高均为4m,平面对称,结构布置均匀规则,质量和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考虑折减后的结构自振周期为T1=1. 2s。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14000kN,结构的第一振型如图所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

    假定,横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该结构前三个振型基底剪力标准值分别为V10=13100kN,V20=1536kN,V30=436KN,相邻振型的周期比小于0.85。试问,横向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层总剪力VEk(kN)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提示:结构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且仅考虑前三个振型地震作用。


    A 13200
    B 14200
    C 14800
    D 15100


    答案:A
    解析:
    解答:由《抗规》第5.2.2-2条,三个振型组合产生的基底剪力标准值VEk为:

  • 第3题:

    某高层普通民用办公楼,拟建高度为37.8m,地下2层,地上10层,如题图所示。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且框架柱数量各层保持不变,地下室顶板可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均匀。假定,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10=15000kN,G2-9=16000kN,G1=18000kN。



    假定,该结构进行了方案调整,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2s,采用底部剪力法估算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12600kN。试问,作用于该结构顶部的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ΔF10(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0
    B. 950
    C. 1300
    D. 2100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5.1.4条规定,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1.4-2采用,题中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Ⅳ类,查表5.1.4-2,得:Tg=0.75s。
    根据第5.2.1条规定,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按下式计算
    ΔF10=δ10·FEK
    根据表5.2.1,Tg=0.75s,T1/Tg=1.2/0.75=1.6>1.4,查表可得顶部附加作用系数:δ10=0.08T1-0.02=0.08×1.2-0.02=0.076
    代入数据计算,得:ΔF10=12600×0.076=957.6kN。故B项最为接近。

  • 第4题:

    某16层办公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层高均为4m,平面对称,结构布置均匀规则,质量和侧向刚度沿高度分布均匀,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考虑折减后的结构自振周期为T1=1. 2s。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14000kN,结构的第一振型如图所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

    试问,第一振型时的基底剪力标准值V10(kN)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A 10000
    B 13000
    C 14000
    D 15000


    答案:B
    解析:

  • 第5题:

    一幢十层教学楼,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Ⅱ类场地。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中间横向框架的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3.假定建筑物各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如图所示,且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s。若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设计值FE最接近于(  )kN。


    A. 3800
    B. 4400
    C. 4900
    D. 5500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1.4条表5.1.4-1及表5.1.4-2可知,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6和特征周期Tg=0.35s;
    根据第5.1.5条图5.1.5可知,地震影响系数为:



    根据第5.2.1条式(5.2.1-1)计算,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E=10×8000=80000kN,Geq=0.85×80000=68000kN,FEk=α1Geq=0.0622×68000=4230kN;
    则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设计值为:FE=γEhFEk=1.3×4230=5499kN。由此可知,D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6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场地类别III类,拟建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为137062kN, 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9s(已考虑周期折减系数),阻尼比为0.05。试问当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基础顶面处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5875kN B. 6375kN C. 6910kN D. 7500kN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第5.1.4条和第5.1.5条,查表5. 1.4-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08,查表5.1.4-2得特征周期值Tg=0.45s,则地震影响系数α=(Tg/T)yη2αmax=(0.45/0. 9)0.9×1×0.08 = 0.043;
    根据第5.2.1条,计算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FEk=α1Geq =0.043×137062=5876kN。

  • 第7题:

    某环形截面钢筋混凝土烟囱,如图所示,烟囱基础顶面以上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18000kN,烟囱基本自振周期T1=2.5s。

    如果烟囱建于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场地类别III类。试问,采用简化方法进行抗震计算时,烟囱底部(基础顶面处)由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剪力(kN)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A)680(B)740(C)820(D)960


    答案:C
    解析:
    根据《烟囱规范》5.5.4-1条及5.5.5条式5.5.5-2
    V0=ηc*a1*GE
    查《烟囱规范》表5.5.5,ηc=1.10
    根据《烟囱规范》第5.5.1.1条,阻尼比取:0.05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5.1.4条及第5.1.5条

  • 第8题:

    某钢框架房屋为6层,如图所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1.2s,结构阻尼比ζ=0.035,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6=4750kN,G2-5=6050kN,G1=7000kN,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则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  )最为接近。

    A. 2413
    B. 2720
    C. 2839
    D. 3140

    答案:B
    解析:

  • 第9题:

    题1~4:某四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层结构计算高度均为6m,平面布置如图3-1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假定,多遇地震作用下按底部剪力法确定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600kN,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0.118。试问,当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均相同时,多遇地震下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标准值M(kN * 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64000 (B)67000 (C)75000 (D)85000


    答案:B
    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某6层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 6=4750kN,G 2-5=6050kN,G 1=7000kN。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提示:使用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若该框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 1=0.85s,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Ek=3304kN,作用于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ΔF 6最接近于()kN。
    A

    153

    B

    258

    C

    466

    D

    525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某现浇框架-核心筒高层建筑结构,地上35层高130m,内筒为钢筋混凝土,外周边为型钢混凝土框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丙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场地类别为Ⅱ类,阻尼比ζ=0.04,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2.0s,周期折减系数取0.8。抗震设计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结构底部总剪力计算值为8800kN;对于地震作用标准值且未经调整的各层框架总剪力中,24层最大,其计算值为1600kN。则各楼层框架的剪力经调整后最接近于()kN。
    A

    1500

    B

    1760

    C

    1920

    D

    2400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某6层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 6=4750kN,G 2-5=6050kN,G 1=7000kN。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提示:使用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假定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 1=0.65s,结构阻尼比ζ=0.05。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Ek最接近于()kN。
    A

    2492

    B

    3271

    C

    4217

    D

    4555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有一幢高层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层数为22层,高度80m,抗震设防烈度8度,Ⅲ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i=286000kN,基本自振周期T1=1.43s,则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底部剪力标准值FEk=( )kN。

    A. 16159.1
    B. 13735.2
    C. 12349.5
    D. 10537

    答案:B
    解析:

  • 第14题:

    某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图所示,质量和刚度沿竖向分布比较均匀,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27-32题:
    假定,房屋集中在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首层G1=12000kN,G2-9=11200kN,G10=9250kN,结构考虑填充墙影响的基本自振周期T1=1.24s,结构阻尼比ξ=0.05。试问,采用底部剪力法估算时,该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2410
    B.2720
    C.3620
    D.4080

    答案:A
    解析:

  • 第15题:

    某11层住宅,采用钢框架结构,其结构质量及刚度沿高度分布基本均匀,各层层高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图}

    2.假定屋盖和楼盖处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G,与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等效的底部剪力标准值FEk=10000kN,基本自振周期T1=1.1s。试问,顶层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11Ek(kN),与下列(  )项数值最为接近。

    A. 3000
    B. 2400
    C. 1600
    D. 1400

    答案:A
    解析: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第4.3.4条式(4.3.4-4)计算,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



    根据第4.3.4条式(4.3.4-3)计算,顶部附加地震作用为:ΔFn=δnFEk=0.15989×10000=1598.9kN;则顶层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



    由此可知,A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16题:

    某6层框架结构,如图所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6=4750kN,G2-5=6050kN,G1=7000kN。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提示:使用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2.若该框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0.85s,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3304kN,作用于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ΔF6最接近于(  )kN。

    A. 153
    B. 258
    C. 466
    D. 525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2.1条表5.2.1可知,1.4Tg=1.4×0.55=0.77s<T1=0.85s,则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为:δn=0.08T1+0.01=0.08×0.85+0.01=0.078。
    根据第5.2.1条式(5.2.1-3)计算,作用于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ΔF6=δnFEk=0.078×3304=258kN。由此可知,B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17题:

    某11层住宅,采用钢框架结构,其结构质量及刚度沿高度分布基本均匀,各层层高如图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1.假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1=0.22;屋面恒荷载标准值为4300kN,等效活荷载标准值为480kN,雪荷载标准值为160kN;各层楼盖处恒荷载标准值为4100kN,等效活荷载标准值为550kN。试问,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  )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底部剪力法计算。

    A. 8317
    B. 8398
    C. 8471
    D. 8499

    答案:C
    解析: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第4.3.4条式(4.3.4-1)计算,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FEk=α1Geq=0.22×0.8×(4300+4100×10+160×0.5+550×10×0.5)=8471kN。由此可知,C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18题: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场地类别III类,拟建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为137062kN,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9s (已考虑周期折减系数),阻尼比为0.05。试问当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基础顶面处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 5875kN (B) 6375kN
    (C) 6910kN (D) 7500kN


    答案:A
    解析:

  • 第19题:

    某38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普通办公楼,如题图所示,房屋高度为160m,1~4层层高6.0m,5~38层层高4.0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0g),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无薄弱层。
    说明:HWOCRTEMP_ROC250



    假定,楼盖结构方案调整后,重力荷载代表值为1×10`6kN,底部地震总剪力标准值为12500kN,基本周期为4.3s。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Y向框架部分分配的剪力与结构总剪力比例如题图所示。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Y向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且未经调整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首层V=600kN;各层最大值Vf,max=2000kN。试问,抗震设计时,首层Y向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A. 2500
    B. 2800
    C. 3000
    D. 3300

    答案:B
    解析: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第4.3.12式(4.3.12)计算,可得结构的水平地震剪力系数为



    根据第4.3.12条表4.3.12规定,楼层的剪力值系数应满足



    不满足剪力值系数要求,需增大:0.0139/0.0125=1.112倍。
    首层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小于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各层最大值大于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根据第9.1.11条第3款规定,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但其最大值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应按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和框架部分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中最大值的1.5倍二者的较小值进行调整。
    20%V0=0.20×12500×1.112=2780kN
    V=1.5Vf,max=1.5×2000×1.112=3336kN
    经比较,取较小值:V=2780kN。
    因此,B项最为接近。

  • 第20题:

    题1~4:某四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层结构计算高度均为6m,平面布置如图3-1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假定,考虑非承重墙影响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8s,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2.5kN/m2(按建筑面积37.5mx37.5m计算)。试问,按底部剪力法确定的多遇地震下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作答。
    (A)2000 (B)2700 (C)2900 (D)3400


    答案:C
    解析:

  • 第21题:

    某框架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1=1.0s,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GE=40000kN,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0.3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Ⅰ1类场地,8度设防。按底部剪力法计算的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最接近。

    • A、2165
    • B、3250
    • C、2761
    • D、1891

    正确答案:C

  • 第22题:

    单选题
    某6层框架结构,如下图所示,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集中在屋盖和楼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 6=4750kN,G 2-5=6050kN,G 1=7000kN。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提示:使用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若该框架为钢结构,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T 1=1.2s,结构阻尼比ζ=0.035,其他数据不变,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Ek最接近于()kN。
    A

    2413

    B

    2628

    C

    2839

    D

    3140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某建筑场地为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在该场地上拟建10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为150000kN,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9s(已考虑周期折减系数),阻尼比为0.05。试问:当采用底部剪力法时,基础顶面处相应于多遇地震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最接近下列()项。()
    A

    6450

    B

    6650

    C

    9550

    D

    9650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