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下列对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作用和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B.它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C.它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D.其征税是以人丁为主要标准

题目

下列对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作用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B.它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

C.它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D.其征税是以人丁为主要标准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对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作用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唐朝在地方实行的管理制度是()。

    • A、三省六部制
    • B、租庸调制
    • C、均田制
    • D、三长制

    正确答案:D

  • 第2题:

    唐朝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根本上有利于()。

    • A、封建国家
    • B、地方政府
    • C、中小地主
    • D、广大农民

    正确答案:A

  • 第3题:

    在隋和唐代早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之下,农民理论上的的身份性质是()。

    • A、农奴
    • B、自耕农
    • C、地主的佃农
    • D、国家的佃农

    正确答案:D

  • 第4题:

    北魏和唐朝实行均田制的首要条件是()

    • A、租庸调制的实行
    • B、土地兼并中止
    • C、政府财政收入增多
    • D、政府掌握一定土地

    正确答案:D

  • 第5题: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780年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经济掠夺
    •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 C、确保财政收入
    • D、减轻对农民的剥削

    正确答案:C

  • 第6题:

    下列制度或措施,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是()。 ①均田制 ②租庸调制 ③募役法 ④一条鞭法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A

  • 第7题:

    简述唐代均田制的特点。


    正确答案:唐朝的均田制,与前代相比,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明确取消了奴婢、部曲的受田。
    第二、除寡妻妾以外,一般妇女不再受田。
    第三、和尚、道士、尼姑、女冠都可以受田,反映了南北朝以来寺院经济的发展。
    第四、各级官吏普遍授给大量的土地,职位愈高受田愈多。
    第五、唐代均田制放宽了对受田买卖的限制。
    它为土地兼并提供了合法的依据,助长了官僚地主、豪商巨贾以及僧侣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势头。同时也为均田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 第8题:

    唐朝均田制、租庸调、府兵制的内容和作用。


    正确答案: (1)均田制。内容:唐朝均田令规定,18岁以上的男子受田100亩,其中,20亩称永业田,可留给子孙耕种;80亩称口分田,受田人死后要交还国家。永业田和口分田,一般不许买卖。还受给相当数量的永业田、职分田给贵族官僚。作用: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2)租庸调法。内容: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交谷物2石,叫做“租”;交纳绢2丈、绵3两,或布2丈2尺、麻3斤,叫做“调”;壮年男子每年服役20天,不去服役的可纳绢代役,叫做“庸”。作用:赋役比前代有所减轻,特别是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3)府兵制。内容: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单位叫折冲府,所领的府兵叫卫士。卫士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操练,不纳租调,不服徭役,但要轮流到京城宿卫,或到边境戍守。遇到战争要自备衣粮器械,应召出征。领兵将领都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作用:有利于防止将帅专兵跋扈,40%的折冲府集中在关中一带,使朝廷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 第9题:

    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典型地体现了()

    • A、韩非子的主张
    • B、荀子的主张
    • C、孟子的主张
    • D、墨子的主张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单选题
    在隋和唐代早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之下,农民理论上的的身份性质是()。
    A

    农奴

    B

    自耕农

    C

    地主的佃农

    D

    国家的佃农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典型地体现了()
    A

    韩非子的主张

    B

    荀子的主张

    C

    孟子的主张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古代土地政策中是北魏孝文帝颁行的是
    A

    均田制

    B

    屯田制

    C

    租庸调制

    D

    井田制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对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作用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它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 B、它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
    • C、它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 D、其征税是以人丁为主要标准

    正确答案:C

  • 第14题:

    下列古代土地政策中是北魏孝文帝颁行的是

    • A、均田制
    • B、屯田制
    • C、租庸调制
    • D、井田制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经济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唐朝的文化对日本转型影响最大的是()

    • A、铸铜和制铁技术
    • B、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 C、文字和建筑
    • D、佛教和儒学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唐朝初期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

    • 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 B、租庸调制、科举制
    • C、均田制、科举制
    • D、均田制、租庸调制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隋唐时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下农民的身份是()

    • A、农奴
    • B、自耕农
    • C、地主的佃农
    • D、国家的佃农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租庸调法是唐初颁布的,随着均田制的瓦解,为两税法所取代。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试述唐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正确答案:均田制是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租庸调制是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武德七年(624),高祖李渊颁布均田令和赋税令,标志着这两种制度的确立。
    (1)均田制。唐制:丁男(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中男(十六岁至二十岁)可授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口分田不许买卖,丁男老(六十岁以上)时,政府收回五十亩,依然可以保留口分田三十亩、永业田二十亩,丁男死后,政府收回口分田,允许永业田传子孙;不是户主的老男、笃疾、废疾者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均田制之所以能够实施,是由于唐建之初,政府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所以能够在局部范围内实施均田。但是,政府掌握的土地毕竟有限,而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显然没有足够的土地授给农民,只是徒有其名罢了。这并不是说均田制一无是处,它的意义在于能够一定程度的抑制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短期内维持小生产者的稳定性。
    (2)租庸调制。租即为田租,庸相当于人头税,调则是徭役。唐制:凡授田民(不管是否足额授给),每丁纳粟二斛为租;绢二丈、棉三两或者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是为调;每丁服徭役岁二十日,若不应役,每日折绢三尺或折布三尺七寸五分,这种折绢或布的代役金,称之为“庸”。除此以外,临时加役十五日,免其调;加三十日,则租调全免。租庸调制是唐王朝剥削均田农民的主要方式,虽然对农民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但是这种相对灵活的赋役制度有力的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 第20题: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典型地体现了()

    • A、韩非子的主张
    • B、荀子的主张
    • C、孟子的主张

    正确答案:C

  • 第21题:

    问答题
    唐朝均田制、租庸调、府兵制的内容和作用。

    正确答案: (1)均田制。内容:唐朝均田令规定,18岁以上的男子受田100亩,其中,20亩称永业田,可留给子孙耕种;80亩称口分田,受田人死后要交还国家。永业田和口分田,一般不许买卖。还受给相当数量的永业田、职分田给贵族官僚。作用: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2)租庸调法。内容: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交谷物2石,叫做“租”;交纳绢2丈、绵3两,或布2丈2尺、麻3斤,叫做“调”;壮年男子每年服役20天,不去服役的可纳绢代役,叫做“庸”。作用:赋役比前代有所减轻,特别是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3)府兵制。内容: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单位叫折冲府,所领的府兵叫卫士。卫士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操练,不纳租调,不服徭役,但要轮流到京城宿卫,或到边境戍守。遇到战争要自备衣粮器械,应召出征。领兵将领都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作用:有利于防止将帅专兵跋扈,40%的折冲府集中在关中一带,使朝廷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唐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正确答案: 均田制是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租庸调制是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武德七年(624),高祖李渊颁布均田令和赋税令,标志着这两种制度的确立。
    (1)均田制。唐制:丁男(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中男(十六岁至二十岁)可授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口分田不许买卖,丁男老(六十岁以上)时,政府收回五十亩,依然可以保留口分田三十亩、永业田二十亩,丁男死后,政府收回口分田,允许永业田传子孙;不是户主的老男、笃疾、废疾者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均田制之所以能够实施,是由于唐建之初,政府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所以能够在局部范围内实施均田。但是,政府掌握的土地毕竟有限,而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显然没有足够的土地授给农民,只是徒有其名罢了。这并不是说均田制一无是处,它的意义在于能够一定程度的抑制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短期内维持小生产者的稳定性。
    (2)租庸调制。租即为田租,庸相当于人头税,调则是徭役。唐制:凡授田民(不管是否足额授给),每丁纳粟二斛为租;绢二丈、棉三两或者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是为调;每丁服徭役岁二十日,若不应役,每日折绢三尺或折布三尺七寸五分,这种折绢或布的代役金,称之为“庸”。除此以外,临时加役十五日,免其调;加三十日,则租调全免。租庸调制是唐王朝剥削均田农民的主要方式,虽然对农民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但是这种相对灵活的赋役制度有力的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判断题
    租庸调法是唐初颁布的,随着均田制的瓦解,为两税法所取代。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下列对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作用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A

    它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B

    它使农民的生产时间得到保证

    C

    它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D

    其征税是以人丁为主要标准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