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
上山下乡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摒弃传统教学,过分提高实践作用,使得广大青年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直接造成了我国人才的断层。
更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最直接影响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仅限于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
    • B、到了农村的知识青年需要在农村永久定居
    • C、动机就是为了解决2000万毕业学生的安置和就业问题
    • D、毛泽东并不支持上山下乡运动

    正确答案:C

  • 第2题:

    1957年12月3日,根据党中央关于()的指示精神,江西省人民委员会作出了建立国营林、牧、农综合垦殖场的重大决定,全省各级党政机关5万多名干部和4000多名转业军人以及省内外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奔赴全省各地,在山区、湖滨、荒原安营扎寨,揭开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序幕。

    • A、精简机构
    • B、加强劳动第一线
    • C、下放干部
    •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正确答案:C,D

  • 第3题:

    《陈奂生上城》写的是()时期的故事。

    • A、20世纪80年代
    • B、20世纪90年代
    • C、文化大革命
    •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正确答案:A

  • 第4题:

    对审计目标的确定有最直接影响的是:()。


    正确答案:审计目的

  • 第5题:

    “上山下乡”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地区。


    正确答案:正确

  • 第6题:

    我国治理第五次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很具有中国特色。

    • A、以工代赈、生产自救、转业训练等
    • B、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
    • C、国有企业建立“劳动服务公司”
    • D、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正确答案:B

  • 第7题:

    在50年代中期,费孝通提出:“在人口这样众多的国家,多种多样的企业不应当都集中在少数都市里,而应尽可能分散到广大的农村里去。”下面史实,能够证明费孝通主张合理的是()

    • A、大跃进“全民炼钢”运动
    • B、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 D、乡镇企业兴起与发展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单选题
    在不同时点调查1968—1970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不同年代的思想发展过程,属于纵向研究中的()
    A

    同组研究

    B

    同期群研究

    C

    趋势研究

    D

    同时研究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陈奂生上城》写的是()时期的故事。
    A

    20世纪80年代

    B

    20世纪90年代

    C

    文化大革命

    D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在50年代中期,费孝通提出:“在人口这样众多的国家,多种多样的企业不应当都集中在少数都市里,而应尽可能分散到广大的农村里去。”下面史实,能够证明费孝通主张合理的是()
    A

    大跃进“全民炼钢”运动

    B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C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D

    乡镇企业兴起与发展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歌曲《知识青年下乡来》是()的歌曲。

    正确答案: 四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全国掀起了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正确答案: 1968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1957年12月3日,根据党中央关于()的指示精神,省人民委员会作出了建立国营林、牧、农综合垦殖场的重大决定,全省各级党政机关5万多名干部和4000多名转业军人以及省内外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奔赴全省各地,在山区、湖滨、荒原安营扎寨,揭开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序幕。

    • A、精简机构
    • B、加强劳动第一线
    • C、下放干部
    •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正确答案:A,B,C

  • 第14题:

    “文革”时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共有约()城镇知识青年去了农村。

    • A、1000万
    • B、1300万
    • C、1600万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歌曲《知识青年下乡来》是()的歌曲。


    正确答案:四川

  • 第16题:

    “文革”时期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发生和延续,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在不同时点调查1968~1970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不同年代的思想发展过程,这项研究属于()

    • A、横剖研究
    • B、趋势研究
    • C、同期群研究
    • D、同组研究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上山下乡运动


    正确答案:“文化大革命”期间掀起的全国城市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边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1968年12月22,《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一文,在该文的编者按中,引用了毛泽东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于是,在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边疆落户的热潮。在整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全国上山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城市居民达数千万人,许多知识青年为开发落后和不发达地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由于这一工作缺乏系统的配套措施,因而在具体执行中有许多漏洞,也暴露了不少问题,给国家财政和人民生活造成了许多困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中央决定停止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期间赴农村的知识青年、城市居民中的绝大部分也陆续回城,也有少部分知识青年在农村和建设农场扎根落户。

  • 第19题:

    改革开放之初,1977年邓小平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了一项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教育政策是()。

    • A、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终止高考
    • D、恢复高考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单选题
    “文革”时期,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共有约()城镇知识青年去了农村。
    A

    1000万

    B

    1300万

    C

    1600万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下面例子中不属于悖论的一项是:()
    A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B

    传统女装

    C

    文革忠字舞

    D

    阿斯旺大坝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在不同时点调查1968~1970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不同年代的思想发展过程,这项研究属于()
    A

    横剖研究

    B

    趋势研究

    C

    同期群研究

    D

    同组研究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下列哪部作品是以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历史背景的()。
    A

    《少女小渔》

    B

    《喜宴》

    C

    《空的窗》

    D

    《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