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试述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及其在中国近代教 育发展中的地位

题目
试述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及其在中国近代教 育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考题
更多“试述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及其在中国近代教 育发展中的地位”相关问题
  • 第1题:

    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中的意义。


    答案:
    解析:
    学堂乐歌。是指20世纪初随着我国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一般是指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和课上所唱的歌曲。学堂乐歌主要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思想;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等。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端,它使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式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介绍五线谱和西方知识;歌曲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乐歌运动”影响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

  • 第2题:

    试述生产管理的地位及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地位:从本质上看,生产管理是企业五大职能有机联系在一个循环往复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生产管理处于企业管理系统的最基层。
    作用:
    1.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基础部分,没有生产管理,经营管理,战略管理都会落空。
    2.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只有能迅速抓住市场机遇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胜。生产管理要顺应市场变化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要求生产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3.加强生产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让高层领导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思考战略问题。
    4.为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服务。生产管理注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通过生产活动与管理,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一批有用人才。

  • 第3题:

    试述伊斯兰教教法学的兴起及其在伊斯兰法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教法学音译菲格赫,是研究伊斯兰教教法的学科。其使命是研究《古兰经》和圣训的基本精神,发现,解释体现在其中的教法原则的含义,从而推导出新的法律,使伊斯兰法能适应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古兰经》中的法律是神启的,是至高无上,永世长存的,绝不能对它们进行修改和增补。对圣训同样不能加以变更,因为真主说过,要服从先知。《古兰经》和圣训虽然不能变更,但可对它们进行研究,解释,把它们所包含的更深层的,前人未认识的规则发掘出来,在穆斯林中实行。所以,教法学也是一种创制法律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早期就已出现,但到了伊斯兰法繁盛时期才进一步发展起来。从整体来看,教法学虽然是在《古兰经》和圣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后来却成为提供法律规范的主要源泉。教法学家创制法律的方法有:
    (1)类比。意思是对所遇到的新问题按《古兰经》和圣训中的相似规则处断,类似于近代法律中的类推原则。这种方法早在四大哈里发时期就开始使用。
    (2)公议。最初是指伊斯兰宗教公社全体一致的意见。后来公议成了法学家对《古兰经》和圣训没有规定的问题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的方法,也成了创制法律的一种方法。伊斯兰法各部门的原则和制度就是由教法学家通过上述方法创制出来的。教法学对伊斯兰法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0世纪以后,教法学呈现停滞状态,伊斯兰法便进入衰落时期了。

  • 第4题:

    中国的教师教育制度发端于清末民初。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试述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


    正确答案: 1.建立新式学堂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逼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朝廷鉴于外交挫衄,非兴学不足以图强”,在“自强”的名义下,先后建立了同文馆、广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南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以培养当时急需的翻译、制造技术和陆海军人才,并在1868年以后向外国派遣留学生。此后,一些督抚也模仿西式公立学校制度建立了一些新式学堂,1898年在北京建立了京师大学堂。这种学堂没有与入仕制度相结合,还不能广泛地搜罗人才,有人称之为“无系统教育时期”。
    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
    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文,改以《四书》、《五经》及改论中国历史、政治和西方政治及学术的文章作为取士的标准,这就促使新式学堂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还给予学堂毕业生以文官候选人的待遇;吸引了大批学生入学。
    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学堂教育开始步入系统化。《章程》规定:学堂正规教育分初、中、高三级。分别采用升级制,最高可升入通儒院。通儒院和和分科大学堂的毕业生授予进士,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都可取得入仕资格。为加强对学堂的管理,1905年12月中央建立了学部,作为全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学堂毕业生直接取得功名,学堂教育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促进了教育的制度化、正规化。
    新的学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但它毕竟是在封建专制统治旧体制之下建立的。因此,它又必然保留着旧制度的许多基本特点。

  • 第6题:

    试述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一,建立学制系统——清末颁布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癸卯学制”。二,废科举,兴学堂——光绪帝于1905年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而宣告了自隋代起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的终结;同一时期也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兴办新学的热潮。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1905年正式批准成立学部;1906年学部拟订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四,留学教育勃兴——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世纪后骤然勃兴,首先是在1906年前后形成了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其次是在1908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逐渐兴起。清末教育改革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阶级局限性,打上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的烙印。

  • 第7题:

    试述李公麟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其在宋代绘画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他是宋代卓越的人物画家大师,学识修养极深,精文学、善鉴别古器物,尤精书画.绘画表现广泛,形式上为了摆脱甜腻华艳的世俗习气,
    达到生、冷、敛的艺术效果,他探索“白描”这种语言,以浓淡、刚柔、粗细、虚实、朴素、精美的格调.他用线既敛而放,故生而熟、含蓄而刚劲,被誉为“天下绝艺”.

  • 第8题:

    问答题
    试述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建立学制系统——清末颁布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癸卯学制”;
    二,废科举,兴学堂——光绪帝于1905年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而宣告了自隋代起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的终结;同一时期也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兴办新学的热潮;
    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1905年正式批准成立学部;1906年学部拟订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四,留学教育勃兴——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世纪后骤然勃兴,首先是在1906年前后形成了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其次是在1908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逐渐兴起。清末教育改革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阶级局限性,打上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的烙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杜威的教育观和学校观在现代教育管理发展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杜威是现代教育史上享誉最盛的一位教育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美国的一个完整的历史时代,而且对苏联、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流传广、传播深、是因为他站在了时代的前列,站在了哲学的角度。
    (1)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用即真理”是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当时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因而,他也相应地成为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①实用主义的目的。杜威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儿童的生长,这就是“教育即成长”,同时,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纯粹性原则。教育即成长,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方法。生长的内容主要包括智慧的生长、社会的生长和道德的生长。
    ②较高的理论价值。杜威把纯粹性原则作为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只有这种纯粹性才能保证教育价值的实现。杜威的“纯粹性”是一种理想的理论设想和理论原则,但在对于如何理解和确保教育工作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这一点上,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③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指导作用。杜威对学校、课程和教师职责的理论构想为教育提出了可贵的思想。杜威认为学校存在浪费,将儿童的学习和他的生活联系起来,将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是克服这种浪费的唯一办法。并且在课程设置上提出兴趣课程、活动课程的设想。杜威把德育放在教育之首,立意是好的,也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思想,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一些指导作用。
    (2)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他对实验学校的设想,集中体现了杜威的学校观。按照杜威的学校观建立的芝加哥学校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新型教师的培养和新教育理论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进步主义教育前进了一大步,对当时和以后的教育实践都极具指导意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及在我国诗歌发展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例如《迢迢牵牛星》一首,作者通过假想的牛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全是写景,而情在其中。这关键就在“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句。因为这几句仍然是扣紧织女的形象和现实的景物来描写,所以读者只觉得是泛泛写景,而织女的离愁却轻轻点出。
    其二,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如《西北有高楼》一首,写一个追求名利的失意者的心情,并不抽象地写他如何怀才不遇,却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从而表明了主人公对那个闻声未见面的人是一个旷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无聊,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表明了主人公是个如何奋发有为而又孤苦无助的形象。
    其三,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但言近旨远,含蓄蕴藏,余味无穷。如《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明月皎夜光》中“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等句都是。
    其四,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如《行行重行行》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涉江采芙蓉》中“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等都能很好地反映《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
    总之,《古诗十九首》的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李公麟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其在宋代绘画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他是宋代卓越的人物画家大师,学识修养极深,精文学、善鉴别古器物,尤精书画.绘画表现广泛,形式上为了摆脱甜腻华艳的世俗习气,
    达到生、冷、敛的艺术效果,他探索“白描”这种语言,以浓淡、刚柔、粗细、虚实、朴素、精美的格调.他用线既敛而放,故生而熟、含蓄而刚劲,被誉为“天下绝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述犹太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正确答案: 据圣经叙述,摩西在西奈山承接了耶和华颁布的"十诫",希伯莱人的宗教从此有了具体的教义。"巴比伦之囚"时期是希伯莱人宗教发展的成熟期。囚禁于巴比伦的犹太人,倍加思念故土,渴望返回家园。他们在绝望之中,祈求能出现1个"救世主(弥赛亚)"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当时,1位叫以西结的先知在被囚的犹太人中间宣传:犹太将在耶和华的神权之下复兴。而后来波斯灭掉新巴比伦,将被囚的犹太人送归故土后,耶和华开始成为犹太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真神。崇拜一神耶和华的犹太教从此产生。
    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旧约》。它同时也是一部犹太民族的历史、犹太民族最引以自豪的文学作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伊斯兰教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伊斯兰教是严格的一神教,这种一神信仰贬低了各部落神的地位,把半岛上不同部落、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团结在一起,通过宗教信仰的统一把分散的阿拉伯各部落联合起来,为阿拉伯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伊斯兰教的主体教义就是服从安拉和先知,这实质上是要求人们服从阿拉伯贵族的领导、服从国家的统治,这种服从又为对外进行征服所利用。伊斯兰教宣扬的“圣战”实质上就是要它的信徒为国家而战,这就充分动员了阿拉伯游牧民族对外扩张掠夺的积极性,使其勇敢精神在统一征服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宗教组织,这种组织为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治体制提供了现成的组织形式;伊斯兰教教义和《古兰经》为新兴的阿拉伯贵族进行统治提供了政治纲领和立法依据。伊斯兰教限制高利贷、救济贫苦百姓、释放奴隶等主张,吸引团结了广大民众,为统一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但是由于宗教制度和国家制度相结合,也对阿拉伯世界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制约了国家适时的发展,以致使得曾经一度辉煌灿烂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在历史的发展面前显得滞后了。

  • 第14题:

    试述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马哲克服旧哲学的错误缺陷,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中揭示出实践的本质,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是人们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科学的实践观在马哲学中占有基础地位,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马哲以实践观为基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唯心主义夸大精神,颠倒了思维和存在。旧唯物主义仅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客观事物,否认精神的能动作用。马哲既强调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又重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或能动作用。
    (2)马哲把实践的观念带入了自然领域。唯心主义否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客观性;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当作外在的、与实践活动无关的东西。在马哲看来,自然先于精神而存在;当它进入人类实践范围后,又具有属人性质,成为人化自然。
    (3)马哲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揭示了了认识的基础、本质和发展规律,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4)马哲把实践观贯彻到历史观中去,主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活动是劳动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并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第15题:

    试述龚自珍散文在晚清文坛的地位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1)政论和史论:并非正面阐发义理,而是通过典型现象的描绘,对社会败旬给予整体性的揭露与抨击,并且在行言语中一反成规,不避甚至喜用诡异之笔,险怪之辞,锋芒犀利,针针见血。
    2)杂文更显定庵之狂怪奇诡的特色。
    3)在嘉道之际“万马齐暗”的风气中,以其恢奇瑰伟的文笔,驰骋开阖的思想气势,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即便在道光年间的经世文中,也是独具一格,文学性最强的,至光绪中,其思想与文笔更焕发出奇光异彩。

  • 第16题:

    试述杜威的教育观和学校观在现代教育管理发展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杜威是现代教育史上享誉最盛的一位教育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美国的一个完整的历史时代,而且对苏联、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流传广、传播深、是因为他站在了时代的前列,站在了哲学的角度。
    (1)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用即真理”是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当时他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因而,他也相应地成为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①实用主义的目的。杜威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儿童的生长,这就是“教育即成长”,同时,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纯粹性原则。教育即成长,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方法。生长的内容主要包括智慧的生长、社会的生长和道德的生长。
    ②较高的理论价值。杜威把纯粹性原则作为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只有这种纯粹性才能保证教育价值的实现。杜威的“纯粹性”是一种理想的理论设想和理论原则,但在对于如何理解和确保教育工作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这一点上,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③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指导作用。杜威对学校、课程和教师职责的理论构想为教育提出了可贵的思想。杜威认为学校存在浪费,将儿童的学习和他的生活联系起来,将学校和社会联系起来,是克服这种浪费的唯一办法。并且在课程设置上提出兴趣课程、活动课程的设想。杜威把德育放在教育之首,立意是好的,也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思想,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一些指导作用。
    (2)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他对实验学校的设想,集中体现了杜威的学校观。按照杜威的学校观建立的芝加哥学校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新型教师的培养和新教育理论的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进步主义教育前进了一大步,对当时和以后的教育实践都极具指导意义。

  • 第17题:

    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
    它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中国人认识近人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
    (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

  • 第18题:

    试述李公麟的绘画艺术成就及其在宋代绘画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正确答案:《五马图》和《维摩诘图》标志着单线勾勒的技法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巨大成就。自他之后,白描颇为流行。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清末教育制度的改革。

    正确答案: 1.建立新式学堂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逼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朝廷鉴于外交挫衄,非兴学不足以图强”,在“自强”的名义下,先后建立了同文馆、广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南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以培养当时急需的翻译、制造技术和陆海军人才,并在1868年以后向外国派遣留学生。此后,一些督抚也模仿西式公立学校制度建立了一些新式学堂,1898年在北京建立了京师大学堂。这种学堂没有与入仕制度相结合,还不能广泛地搜罗人才,有人称之为“无系统教育时期”。
    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
    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八股文,改以《四书》、《五经》及改论中国历史、政治和西方政治及学术的文章作为取士的标准,这就促使新式学堂迅速发展。与此同时,还给予学堂毕业生以文官候选人的待遇;吸引了大批学生入学。
    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学堂教育开始步入系统化。《章程》规定:学堂正规教育分初、中、高三级。分别采用升级制,最高可升入通儒院。通儒院和和分科大学堂的毕业生授予进士,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都可取得入仕资格。为加强对学堂的管理,1905年12月中央建立了学部,作为全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学堂毕业生直接取得功名,学堂教育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促进了教育的制度化、正规化。
    新的学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发展。但它毕竟是在封建专制统治旧体制之下建立的。因此,它又必然保留着旧制度的许多基本特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清末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900年至1911年间,清廷为挽救危局,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规模的修律工作,对《大清律例》为代表的传统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变革,致使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
    (1)清末变法的主要内容
    ①修订《大清现行刑律》。《大清现行刑律》是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稍加删改而成的,清政府颁布《大清现行刑律》的目的是把它作为《大清新刑律》制定完成之前的一部过渡性法典,因而对承传已久的《大清律例》并没有作太大的变更,其基本内容依然延续旧律。
    修订《大清新刑律》。《大清新刑律》的起草工作始于1906年。由于在起草制定过程中引发了礼教派的攻击和争议,故直到宣统二年十二月(1911年1月25日)始正式公布,预定至宣统五年正式施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同《大清律例》和《大清现行刑律》相比较,《大清新刑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比较大的改动。
    起草《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是清政府于1911年8月完成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民法典草案。由于清王朝在草案起草完成后随即崩溃,这部民律草案并未正式颁布施行。
    ④起草《大清商律草案》。清末商事立法大致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当时的需要,清政府陆续颁行了一些应急的法律和法规,主要有:《钦定大清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破产律》以及其他有关商务和奖励实业的章程。在第二阶段起草了《大清商律草案》《改订大清商律草案》《交易行律草案》《保险规则草案》《破产律草案》等等,但均未正式颁行。在此期间颁布施行的单行商事法规有《银行则例》《银行注册章程》《大小轮船公司注册给照章程》等。
    ⑤草拟《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是清末修律大臣沈家本等人草拟的诉讼法典草案,但因遭到各省督抚的反对和礼教派的攻击,该法律草案未能颁行。
    ⑥起草《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与《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这两个草案是沈家本等人在《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遭否决后起草的两部诉讼法草案,这两部诉讼法草案系仿照日本和德国诉讼法编纂而成,但均未及颁行。
    ⑦编制《大理院编制法》。是清政府为配合官制改革,于1906年制定的关于大理院和京师审判组织的单行法规。
    ⑧颁布《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是清政府于1907年颁行的诉讼法规。该章程作为法院编制法和刑事、民事诉讼法颁行前的一部过渡性法规。
    制定《法院编制法》。是1910年清政府公布的关于法院组织的法规。该法仿日本裁判所构成法拟订而成,共16章164条,内容涉及各级审判机构的设置、组织、审判规则及司法行政事务等,并吸收了西方国家的一系列新的司法原则,如司法独立、辩护制度、公开审判、合议制度等等,但并未能真正实施。
    司法体制的变革。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为配合官制改革及一些新的诉讼法规的颁行,清政府也对相传已久的旧的诉讼体制和审判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表现在:
    a.调整司法机关。改刑部为法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事务,负责地方司法行政工作及司法监督;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在地方设立高等审判厅、地方审判厅和初级审判厅,形成新的司法系统;实行审检合署,在各级审判厅内设置相应的检察厅。
    b.改革诉讼制度。在诉讼程序上实行四级三审制度;规定了刑事案件公诉制度、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民事案件的自诉及代理制度、证据制度、管收及保释制度等,并承认律师活动的合法性;在审判制度上,规定了允许辩论,实行回避制度,审判公开等,并明确了预审、合议、公判、复审等程序;初步规定了法官及检察官考试任用制度;改良监狱及狱政管理制度。
    (2)清末变法的历史意义
    清政府在20世纪初期所进行的大规模修律活动,虽然在主观上讲是一种被动的立法活动,修律本身也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和局限性,但在客观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法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清末变法修律导致中华法系走向解体。随着修律过程中一系列新的法典法规的出现,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传统格局开始被打破。不仅传统的“诸法合体”的形式被抛弃,而且中华法系“依伦理而轻重其刑”的特点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清末修律标志着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中国传统的封建法制开始转变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显著特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制。
    ②清末变法修律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通过清末大规模的立法,参照西方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和法律原则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和司法体制,对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③清末变法修律在一定程度上引进和传播了西方近代法律学说和法律制度。清末变法修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和传播西方法律学说和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使得近代法律知识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从而促进了中国由人治向法治观念的转变。
    ④清末变法修律在客观上有助于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近代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正确答案: 外报曾经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服务,但外报又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报刊。它的出现,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的一个新起点。
    它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中国人认识近人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
    (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述龚自珍散文在晚清文坛的地位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1)政论和史论:并非正面阐发义理,而是通过典型现象的描绘,对社会败旬给予整体性的揭露与抨击,并且在行言语中一反成规,不避甚至喜用诡异之笔,险怪之辞,锋芒犀利,针针见血。
    2)杂文更显定庵之狂怪奇诡的特色。
    3)在嘉道之际“万马齐暗”的风气中,以其恢奇瑰伟的文笔,驰骋开阖的思想气势,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即便在道光年间的经世文中,也是独具一格,文学性最强的,至光绪中,其思想与文笔更焕发出奇光异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伊斯兰教教法学的兴起及其在伊斯兰法发展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教法学音译菲格赫,是研究伊斯兰教教法的学科。其使命是研究《古兰经》和圣训的基本精神,发现,解释体现在其中的教法原则的含义,从而推导出新的法律,使伊斯兰法能适应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古兰经》中的法律是神启的,是至高无上,永世长存的,绝不能对它们进行修改和增补。对圣训同样不能加以变更,因为真主说过,要服从先知。《古兰经》和圣训虽然不能变更,但可对它们进行研究,解释,把它们所包含的更深层的,前人未认识的规则发掘出来,在穆斯林中实行。所以,教法学也是一种创制法律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早期就已出现,但到了伊斯兰法繁盛时期才进一步发展起来。从整体来看,教法学虽然是在《古兰经》和圣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后来却成为提供法律规范的主要源泉。教法学家创制法律的方法有:
    (1)类比。意思是对所遇到的新问题按《古兰经》和圣训中的相似规则处断,类似于近代法律中的类推原则。这种方法早在四大哈里发时期就开始使用。
    (2)公议。最初是指伊斯兰宗教公社全体一致的意见。后来公议成了法学家对《古兰经》和圣训没有规定的问题的解决达成一致意见的方法,也成了创制法律的一种方法。伊斯兰法各部门的原则和制度就是由教法学家通过上述方法创制出来的。教法学对伊斯兰法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0世纪以后,教法学呈现停滞状态,伊斯兰法便进入衰落时期了。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