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20%氯化亚锡溶液,在配制或放置时,会出现白色沉淀,原因是A、氯化亚锡的溶解度较小,加入的溶(水)量尚不够,应在不影响定容体的前提下,配制时应尽量增加溶剂量B、氯化亚锡的溶解度较小,配制时应热使沉淀溶解C、氯化亚锡的溶解度较小,配制好的液保存温度过低D、氯化亚锡与空气中氧作用形成氯化锡的白色沉淀E、氯化亚锡水解为氢氧化锡

题目

20%氯化亚锡溶液,在配制或放置时,会出现白色沉淀,原因是

A、氯化亚锡的溶解度较小,加入的溶(水)量尚不够,应在不影响定容体的前提下,配制时应尽量增加溶剂量

B、氯化亚锡的溶解度较小,配制时应热使沉淀溶解

C、氯化亚锡的溶解度较小,配制好的液保存温度过低

D、氯化亚锡与空气中氧作用形成氯化锡的白色沉淀

E、氯化亚锡水解为氢氧化锡


相似考题
更多“20%氯化亚锡溶液,在配制或放置时,会出现白色沉淀,原因是A、氯化亚锡的溶解度较小,加入的溶(水)量 ”相关问题
  • 第1题:

    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金属汞时,最常用的吸收液是( )。

    A、酸性氯化亚锡溶液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碱性高锰酸钾溶液

    D、碱性氯化亚锡溶液

    E、硫酸溶液


    参考答案:B

  • 第2题:

    5、为什么大多数球状蛋白质在溶液中具有下列性质。(1)在低pH值时沉淀。(2)当离子强度从零逐渐增加时,其溶解度开始增加,然后下降,最后出现沉淀。(3)在一定的离子强度下,达到等电点pH值时,表现出最小的溶解度。(4)加热时沉淀。(5)加入一种可和水混溶的非极性溶剂减小其介质的介电常数,导致溶解度的减小。(6)如果加入一种非极性强的溶剂。使介电常数大大地下降会导致变性。


    在低pH值时,蛋白质分子带有大量的净正电荷,分子内正电荷相斥使许多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分子内部疏水基团向外暴露,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产生沉淀。$蛋白质在稀盐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主要是中性盐离子对蛋白质复杂表面极性基团及水活度的影响,增加了蛋白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力,使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大;但中性盐的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水分子在中性盐的作用下活度大大降低,蛋白质表面电荷大量被中和,最后破坏了蛋白质外表的水化膜,同时这些离子所带的电荷,也能削弱蛋白质分子所带的电荷,即无机盐可消除稳定蛋白质胶体稳定存在的两个因素,而使蛋白质分子之间相互聚集而沉淀。$在等电点时,由于总静电荷为零,溶液系统的溶剂成分水会把蛋白质从本体溶剂中排挤出来,使等电点相近及相同的蛋白质分子形成聚集体,蛋白质的这种相互作用除了疏水表面外.还有偶极对和离子对的相互作用。$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内部的疏水基团外露,破坏了水化层,溶解度降低,从而引起蛋白质沉淀。$非极性溶剂减小了表面极性基团的溶剂化作用,使蛋白质分子与水之间的氢键减少,促使蛋白质分子之间形成氢键,蛋白质的溶解度因此而降低。$介电常数的下降对暴露在溶剂中的非极性基团有稳定作用,促使蛋白质肽链的展开而导致变性。

  • 第3题: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沉淀转化一般是由溶解度较大的难溶电解质转化为溶解度较小的难溶电解质。

    B.当两沉淀的溶解度相差不大时,由离子浓度决定的Q也会影响沉淀转化的方向。

    C.在分步沉淀中,沉淀完全的浓度定性上认为是10的-5次方。

    D.铁离子在中性或弱碱性范围可以沉淀完全。


    A、强酸稀释100倍后溶液的pH增加两个单位,即pH=2的酸溶液稀释100倍后溶液的pH=4,但是酸是弱酸时,稀释100倍后溶液的pH小于4,故A错误; B、(NH 4 ) 2 SO 4 溶液中,硫酸根离子对铵根的水解没有影响,(NH 4 ) 2 S溶液中,硫离子对铵根的水解起到促进作用,所以(NH 4 ) 2 SO 4 溶液与(NH 4 ) 2 S溶液中,当铵根离子浓度相等时,c[(NH 4 ) 2 SO 4 ]<c[(NH 4 ) 2 S],故B正确; C、温度越高,水的电离程度越大,氢离子浓度越大,其PH值越小,即25℃时纯水的pH高于100℃时纯水的pH,故C错误; D、pH=3的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 1 2 ×10 -3 mol/L,pH=3的醋酸物质的量浓度大于10 -3 mol/L,二者之比小于0.5,故D错误. 故选B.

  • 第4题:

    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金属汞时,最常用的吸收液是

    A.酸性氯化亚锡溶液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碱性高锰酸钾溶液
    D.碱性氯化亚锡溶液
    E.硫酸溶液

    答案:B
    解析:

  • 第5题:

    【判断题】单质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因此配制碘溶液时常常加入KI,以增大其溶解度。

    A.Y.是

    B.N.否


    Ca(HCO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