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结构?”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辩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①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②选择恰当的奖励物。③强调内部奖励。

  • 第2题:

    举例说明,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辩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3题:

    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4题:

    怎样理解《答李翊书》中提出的作家的品德、学识与文章写作的关系?


    正确答案:
    42.即“文”与“道”的关系。作者开头并提出“文”、“道”两个概念,但重在“道”,“道”是为文的根本,只有儒道修养深厚,才能写出好文章。作者联系自己的写作经验,根本在于“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书《诗》、《书》之源。”《诗》、《书》是“道”的载体,“文”、“道”统一的范文。

  • 第5题:

    怎样理解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品德的发展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1)品德发展的建构性
    品德的发展既非单纯的个体成熟,也非后天学习的来,而是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来。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随着个体承担社会角色机会的增多,个体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不断同化吸收和调整平衡新的道德经验,从而使个体的品德结构、品德水平产生新的质变,飞跃到新的发展水平。
    (2)品德发展的顺序性
    品德的发展遵循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不变的、普遍的顺序阶段。除了严重的身心缺陷、短暂性的倒退外,品德发展的大体趋势总是向前移动的,品德既不能由高水平后退到低水平阶段,也不能逾越过中间阶段直接发展到高级阶段,这在一切文化中都是这样。文化和道德教育虽然可以加快、延缓或阻止个体道德发展,但决不能改变其阶段顺序。当然,也只有那些有顺序的、不可逆并能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品德变化才能称之为品德发展。
    另外,品德发展的这种顺序性综合了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这其中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飞跃,量变反映了品德发展中连续性的特点,而质变则反映了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3)品德发展的系统性
    品德的发展在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中仍呈现出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加以考察。横向上,每一个品德发展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段相应的道德观念的总和。同一阶段中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相互协调、制约,形成了一个结构上的整体。这是由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所决定的。
    纵向方面,品德发展的阶段形成一种不断分化和整合的系统。潜在的、高一级的品德水平总是要以原有的水平为基础得以建构;前一阶段的品德水平总是融汇或整合进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并且为下一阶段所取代。这样,品德的发展就形成乐一个新旧整合的综合体。
    (4)品德发展的不平衡性
    道德品质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这就造成了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也称最佳时期,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施以适宜的道德教育,会促使个体品德更好地发展;反之,则会限制个体品德的发展,甚至导致某种不可逆的品德发展缺失。
    品德发展不平衡性的另一种情况是同一阶段的各品德结构不协调。如小学阶段的言行不一,其原因之一便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之间发展的不均衡。

  • 第6题: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基本相同,如某人有助老怜贫的品德,是指既对老者有外在的帮助,又有心理上的同情,二这里的行为帮助和心理同情其实也反映出此人对老者、贫者的态度。同时,态度和品德二者也有区别:①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个人品德是其性格系统中的态度特征中的与道德感、道德观有关的部分。②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最高水平,即价值标准经过组织称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时,才称为品德;价值内化的前几个阶段只能称为态度。

  • 第7题:

    怎样理解品德的定义?


    正确答案: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指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 第8题: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怎样培养?


    正确答案: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9题:

    问答题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基本相同,如某人有助老怜贫的品德,是指既对老者有外在的帮助,又有心理上的同情,二这里的行为帮助和心理同情其实也反映出此人对老者、贫者的态度。同时,态度和品德二者也有区别:①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个人品德是其性格系统中的态度特征中的与道德感、道德观有关的部分。②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的最高水平,即价值标准经过组织称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时,才称为品德;价值内化的前几个阶段只能称为态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
    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以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的感觉。另外,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上进心。
    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的真人真事的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为了使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做出与榜样的示范行为相匹配的反应,教师需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并给予指导。当学生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应给予鼓励。
    (3)利用群体约定
    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
    惩罚也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但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的关系,使学生从心理上能接受,口服心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哪几个成份?它们在品德形成中各起着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引发出一定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使之贯彻始终,成为道德行为习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怎样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正确答案:
    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应从如下方面予以考虑:
    ①有效的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的约定; ④价值辨析;
    ⑤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13题:

    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 第14题:

    口说说您是怎样理解决策方案中的“最优”与“更优”的关系,它们对您的决策思想有怎样的影响?

    结构化面试题库


    正确答案:
     

  • 第15题: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与品德?


    答案:
    解析:
    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方法有言语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惩等。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方法。
    (1)有效地说服。需要一些技巧,包括: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或以情动人;考虑原有的态度特点。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 第16题:

    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 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始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体现。个体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掌握这一规范。
    2)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要使个体的社会性向高水平、亲社会性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品德发展的动力作用。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
    第一,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与其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发展任务。
    第二,从发展时间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稍迟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逐渐形成的。
    第三,从发展内容上考察,内容上的包涵性决定了社会性发展中有品德发展的任务。社会性所揭示出的个体良好的行为方式,
    第四,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遗传为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某种先天的倾向性。而环境、教育则规定了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公共生活及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心理发展的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源泉。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提示,对品德的考察须结合个体特定年龄段的典型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不可分割品德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待品德的发展。

  • 第17题: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哪几个成份?它们在品德形成中各起着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而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引发出一定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使之贯彻始终,成为道德行为习惯。

  • 第18题:

    态度与品德的结构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由()构成的。

    • A、认知
    • B、气质
    • C、情感
    • D、行为

    正确答案:A,C,D

  • 第19题:

    问答题
    怎样理解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正确答案: 品德和社会性在个体发展中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为发展的。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品德发展的程度;而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们两者在个体发展中是有机统一的。
    (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这是由社会性的基本性质决定的。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促使个体以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实践中来,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包括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促使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品德结构趋于完善。
    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决定的。个体社会性既包括了自我认知、自我意识等自我 系统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规则的学习与建构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个体的品德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品德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任务均与该阶段的品德发展相互关联,并决定该阶段品德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处于“狂飙期”的初中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品德心理也随之而表现出相应的动荡性和反复性。
    归根到底,社会性发展是品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社会性的发展,才会有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发展受社会性发展的制约。
    (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把握和建构,而社会道德关系则是社会关系中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品德又恰恰是个体直接内化这种社会道德关系、并反映这种社会道德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品德作为个人心理特性是社会性发展中的核心。
    这种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社会性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品德。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始终都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交往中,它是社会规范的重要体现。个体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掌握这一规范。
    2)品德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了人的社会性发展。要使个体的社会性向高水平、亲社会性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品德发展的动力作用。
    (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有机统一的,不但统一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上,而且统一在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上。具体来说,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在发展阶段、发展时间、发展内容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性。
    第一,从个体的发展阶段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总是与其社会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品德发展任务。
    第二,从发展时间上考察,个体的品德发展稍迟于社会性发展。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逐渐形成的。
    第三,从发展内容上考察,内容上的包涵性决定了社会性发展中有品德发展的任务。社会性所揭示出的个体良好的行为方式,
    第四,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源具有一致性。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遗传为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使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某种先天的倾向性。而环境、教育则规定了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公共生活及实践活动是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离开了鲜活的社会环境,就不会有心理发展的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源泉。
    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提示,对品德的考察须结合个体特定年龄段的典型的社会性发展特点,不可分割品德与社会性之间的联系,孤立地看待品德的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怎样培养?

    正确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态度与品德的结构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由()构成的。
    A

    认知

    B

    气质

    C

    情感

    D

    行为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