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评述该理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心理动力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包括()

    A皮亚杰的理论

    B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D艾里克森的理论

    E信息加工理论


    B,D

  • 第2题:

    不属于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上的不同点的有()

    A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

    B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

    C对本能力量的理解方面

    D在个性发展阶段划分方面

    E个性形成途径方面


    C,E

  • 第3题:

    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X理论主要观点是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以惩罚作为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Y理论认为人并不是懒惰的,他们对工作的喜好和憎恶决定于这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 第4题:

    艾里克森的个性形成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不同点有()

    • A、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
    • B、理论基础方面
    • C、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
    • D、在个性发展阶段划分方面
    • E、个性形成途径方面

    正确答案:A,C,D

  • 第5题:

    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应用强化理论?


    正确答案: (1)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人的行为是其所受刺激的函数,要通过适当运用即使的奖惩手段集中改变或修正员工的工作行为,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大类型。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2)强化理论的应用:一种强化方式是连续的、固定的正强化。另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是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正强化,后一种正强化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负强化:以连续负强化为主。

  • 第6题:

    ()理论是源于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认为工人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刺激所致。

    • A、事故频发倾向
    • B、心理动力
    • C、社会环境
    • D、事故致因

    正确答案:B

  • 第7题:

    试评述利率决定理论发展的脉络,并分析各个理论的内核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


    正确答案: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的利息总额与贷出本金总额的比率。利率的决定理论大概有以下几种:
    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出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利率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在平均利润率与零之间。该理论指出,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率,二是总利润在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例。此外,法律、习惯等也有较大作用。
    2.古典学派的“实际利率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
    3.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货币供求数量的对比,
    货币供给量由货币当局决定,而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增强,意愿持有的货币数量(即货币需求)随之上升,利率也会随之走高;反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减弱,会导致意愿持有的货币数量下降,利率也会随之走低。
    4.新剑桥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因而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可贷资金的供给来自某一时期的储蓄流量S和货币供给的增量,与利率水平正相关;借贷资金的需求则取决于同一时期的投资流量I和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的变化,与利率水平负相关。
    5.新古典综合派的“IS-LM模型”,该理论认为IS-LM模型将市场划分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认为国民经济均衡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出现均衡。该模型在进行利率分析时,加入了国民收入这一重要因素,认为利率是在既定的国民收入下由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

  • 第8题:

    多选题
    心理动力理论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包括()
    A

    皮亚杰的理论

    B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C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D

    艾里克森的理论

    E

    信息加工理论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不属于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上的不同点的有()
    A

    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

    B

    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

    C

    对本能力量的理解方面

    D

    在个性发展阶段划分方面

    E

    个性形成途径方面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艾里克森的个性形成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不同点有()
    A

    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

    B

    理论基础方面

    C

    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

    D

    在个性发展阶段划分方面

    E

    个性形成途径方面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阐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分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三个层面: 意识是能够被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是一些潜伏的、无法被察觉的思想或观念;也指无意识领域中的这些观念、欲望的动态活动前意识,则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2) 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组成部分。
    本我:是本能冲动,功能是寻求能够满足本能冲动的目标。本我追求的是性欲和攻击性冲动,以及饥渴等自我保存需要的既时满足。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但它属于意识结构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组成部分。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代表着生活的理想,它遵循的是“至善原则”。
    按照弗洛伊德的思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的理想结构应该是:本我传布着本能的冲动和需要;自我控制着本我的冲动,同时,寻找现实的途径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则决定自我的问题,解决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但现实之中,这三者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却是不可避免的
    (3)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同时面对三个眼里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当它难以承受三者的压力时,就会产生焦虑反应。而焦虑的产生会促使自我发展出一种功能(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满足),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4)心理性欲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将人类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区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功能。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五个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评述该理论?

    正确答案: (1)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说主张性本能的冲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把社会机能只看成是起限制和检验“欲望”在个性中的积极性作用;弗洛伊德把个性发展归之于性心理的发展,划分为个性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个性的发展终止于青年期):
    ①前性期阶段(出生—5岁):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
    ②潜伏期阶段(6—12岁):克服恋亲情绪;
    ③生殖阶段(12、13岁以后)
    (2)对弗洛伊德个性动力理论的评述:
    ①缺点:关于个性的动力理论是以本能为基础展开的。也是反社会的,对内部心理世界的探讨是忽视意识的,过分强调心理的生物因素,把注意力放在无意识的冲动方面,社会意识只不过是为无意识的本能服务。
    ②优点:但他不同意麦独孤把本能当成是社会之因的思想,也不只是现象学地研究人的行为。在研究个性的动力时,超越了心理现象表面价值,深入到行为的背后,探讨富有深远意义的动机根源,扩大和加深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探讨行为的动力时,重视心理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外部社会环境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异同点。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相同点:艾里克森个性形成理论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所修正,也可以说艾里克森个性形成理论是对弗洛伊德个性理论的发展和继承。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不同点:
    第一,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后者的生物欲望说主张本能的冲动是形成个性和发展的动力。前者虽然承认生物本能动力性,但他把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他认为个人欲望满足和得不到满足都是社会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第二,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后者认为儿童在4-5岁知道男女区别,显示出生来就有好奇心和内心怀有的空想,因而发生论之爱,这是伊底情结同一性表现;前者则认为同一性在幼儿期曾一度过,在青年期形成和建立。青年期是个性成熟期,是自我同一性时期。
    第三,在个性发展阶段划分方面不同。后者划为3期(出生-5岁,前性期阶段,包括口期、肛门期、生殖器期;6-12岁,潜伏期阶段,克服恋亲情绪;12、13以后,生殖阶段)。前者划分为8个阶段(0-1.5婴儿期、1.5-3幼儿前期、3-5幼儿后期、5-11学龄期、11-18青年期、18-30成人初期、30-50中年期、老年期)

  • 第14题:

    试述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该理论学说作一评价。


    正确答案: (一)主要内容:
    (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指出比较成本说忽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只注重交换价值,不注重生产能力和形成,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增强,不利于德国真正实现政治经济独立。
    (2)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经济和历史的特点,认为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该国当时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3)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认为通过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加以限制,来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国家利益的保证是持久的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
    (4)保护对象为有发展前途,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和发展之后能够成长起来,并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以30年为最高保护时间。
    (5)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少量进口关税的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二)理论政策评价。
    积极意义:
    (1)保护幼稚产业理论把经济发展看作一个规律性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强调国际贸易中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强调各国应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对外贸易政策。
    (2)认为国家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而建立高度发达的工业又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而有必要对国家处于发展中的、有前途的,但遭遇到国外有力竞争的产业部门采取适当的保护。
    (3)强调保护的过渡性和有选择性,强调贸易保护是达到发展工业、发展生产力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将逐步降低保护,最终走向自由贸易。
    (4)对美、德当时经济政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缺陷:
    (1)对生产力的理解比较含糊,对影响生产力的因素分析也很混乱。
    (2)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歪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
    (3)保护对象的选择缺乏客观具体的标准。

  • 第15题:

    科层制理论、主要内容及评述


    正确答案: 科层制理论是关于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1》专业化。即把组织的总任务分解为各项具体的工作,每项工作分别由专业人员承担。
    2》照章办事。组织成员的活动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大家按统一的规章开展工作。
    3》等级制度。即明确项权利与职务的等级,下级从上级。
    4》任人唯才。即根据能力选配组织成员。
    5》非个人性。即组织成员之间按各项规章制度的规定发生关系,其互动不应受个人感情的影响。

  • 第16题:

    评述艾里克森个性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艾里克森则认为划分个性的发展不能只考虑生理因素,也必须注意社会性在个性发展中的意义,把个性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人生周期)(个性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晚年):
    (1)婴儿期(出生—1.5岁)
    (2)幼儿前期(1.5—3岁)
    (3)幼儿后期(3—5岁)
    (4)学龄期(5—11岁)
    (5)青年期(11—18岁)
    (6)成人初期(18—30岁)
    (7)中年期(30—50岁)
    (8)老年期(成熟至晚年)

  • 第17题:

    霍兰德职业个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正确答案: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是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71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个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对组织和个人都适宜的职业可以通过寻求个性与组织环境的要求之间的最佳配置方式而被推测出来。职业满意度、稳定性和实际成就取决于个性与职业特点的匹配程度。与六种个性相对应的有一下六种职业潜能:实际型职业潜能、调研型职业潜能、艺术型职业潜能、社会型职业潜能、企业型职业潜能和常规型职业潜能。

  • 第18题:

    试评述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韦伯所描述的官僚组织有多种概括,但最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专业化分工。
    分工原则本来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可以说,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大厦,基石就是劳动分工。但是,韦伯则是从社会学意义上探讨分工问题,他把专业化和人类理性紧密联系起来。从斯密到韦伯,分工的意义也从劳动效率发展到社会结构。韦伯的官僚组织,强调组织中根据专业技术的分工和人类理性的关系。分工的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斯密强调的提高效率,而且在于消除等级社会的人身特权。在韦伯的分工体系中,人的差别只有技术能力的差别,而不再是身份和社会差别。所以,组织成员的选拔,必须采用考试方式。专业能力替代了个人效忠,权力和责任属于职位而不属于个人,这些权力和责任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在组织之中。由此形成的组织,不仅可以通过分工方式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能够形成新的以理性为准则的组织关系,改变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
    2.等级制。
    等级制自古就有,而韦伯的官僚组织等级制与众不同。官僚组织中的职位,按权力大小和“命令-服从”关系,形成金字塔形的等级序列。这种等级制同以往的社会分层有着实质上的区别。以往的社会分层,如国王、贵族、自由民等等,是按人格身份形成的。官僚组织中的等级制,则是按组织权力形成的。这种权力摆脱了对人身的依附,其实质是专业技术和知识差异。所以,这种等级制排除了古代和中世纪普遍存在的特权。在中世纪,家道中衰而穷困潦倒的贵族大爷,可以在精神上傲视那些珠光宝气却俗不可耐的下层暴发户,在物质上享有平民无法企求的各种优待。但在官僚组织中,这种依赖于社会等级形成的上下悬隔不复存在,是制度而不是身份赋予等级权力。在韦伯的官僚制组织中,成员有职权的高低大小之分,但却没有身份地位高低贵贱的区别,正是官僚制打破了传统农业社会中森严的社会等级,为建立近代以来的人人平等的契约型社会创造了先决性的条件。
    3.对法理化规则的遵从。
    在韦伯的理想状态中,官僚制组织的构建形成、部门分工、职位设置、成员选拔,一直到组织的运作,每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是由法律制度(不光包括成文制度,也包括不成文制度)明确规定的。这些法律规则由组织成员协商而达成,或者由组织上层提出,但其成员以理性思考权衡而接受。因此,组织的一切规则都是理性的。任何组织成员,都依据这种规则而行事,上至组织的最高领导,下到基层普通职员,无不例外。他们服从的是共同认可的规则,而不是因人而异的举措,或者是个人的偏爱喜好。就连非常具体的报酬问题,也应当以固定薪金制来体现规则的力量。在这里,“人治”被彻底摒弃。但是,由于官僚组织只体现工具理性而排除了价值理性,所以,官僚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是行政的或执行的工具,而不是政治的或情感的载体,所以,技术官僚不是法规制度的最终渊源,它必须服从于民选的政治领袖或拥有所有权的更高主人(如股东)。这种官僚组织,实际上必须建立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上。
    4.非人格化。
    在韦伯眼里,官僚组织是规章的体制,而不是个人的体制。所以,官僚制是排斥个人魅力的。组织的运行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个人的感情的支配。理性化的另一种表述,就是非人格化。官僚制改变了传统社会中的人身依附和个人忠诚,职业官僚接受上级的指挥和命令,是因为他们要服从法律和规则,而不是服从命令者本身的人格魅力感召,或者是服从附着在他身上的身份地位,更不是服从由传统习俗决定的社会等级。尽管韦伯自己也不讳言,这种完全排除了情感的官僚组织,会使组织变成冷冰冰的机器,会产生人的异化。但是,我们尚无法找到比它更好的组织模式。韦伯也承认官僚组织的缺陷,他曾试图探讨以个人魅力来校正官僚组织的异化,但他未能完成相应的研究。

  • 第19题:

    问答题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相同点:艾里克森个性形成理论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有所修正,也可以说艾里克森个性形成理论是对弗洛伊德个性理论的发展和继承。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不同点:
    第一,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后者的生物欲望说主张本能的冲动是形成个性和发展的动力。前者虽然承认生物本能动力性,但他把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他认为个人欲望满足和得不到满足都是社会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第二,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后者认为儿童在4-5岁知道男女区别,显示出生来就有好奇心和内心怀有的空想,因而发生论之爱,这是伊底情结同一性表现;前者则认为同一性在幼儿期曾一度过,在青年期形成和建立。青年期是个性成熟期,是自我同一性时期。
    第三,在个性发展阶段划分方面不同。后者划为3期(出生-5岁,前性期阶段,包括口期、肛门期、生殖器期;6-12岁,潜伏期阶段,克服恋亲情绪;12、13以后,生殖阶段)。前者划分为8个阶段(0-1.5婴儿期、1.5-3幼儿前期、3-5幼儿后期、5-11学龄期、11-18青年期、18-30成人初期、30-50中年期、老年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李斯特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该理论学说作一评价。

    正确答案: (一)主要内容:
    (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指出比较成本说忽视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只注重交换价值,不注重生产能力和形成,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增强,不利于德国真正实现政治经济独立。
    (2)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经济和历史的特点,认为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选择应全面考虑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该国当时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3)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认为通过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加以限制,来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而国家利益的保证是持久的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
    (4)保护对象为有发展前途,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和发展之后能够成长起来,并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以30年为最高保护时间。
    (5)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少量进口关税的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
    (二)理论政策评价。
    积极意义:
    (1)保护幼稚产业理论把经济发展看作一个规律性的历史过程来研究,强调国际贸易中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强调各国应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对外贸易政策。
    (2)认为国家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而建立高度发达的工业又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而有必要对国家处于发展中的、有前途的,但遭遇到国外有力竞争的产业部门采取适当的保护。
    (3)强调保护的过渡性和有选择性,强调贸易保护是达到发展工业、发展生产力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将逐步降低保护,最终走向自由贸易。
    (4)对美、德当时经济政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缺陷:
    (1)对生产力的理解比较含糊,对影响生产力的因素分析也很混乱。
    (2)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歪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
    (3)保护对象的选择缺乏客观具体的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评述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韦伯所描述的官僚组织有多种概括,但最主要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专业化分工。
    分工原则本来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可以说,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大厦,基石就是劳动分工。但是,韦伯则是从社会学意义上探讨分工问题,他把专业化和人类理性紧密联系起来。从斯密到韦伯,分工的意义也从劳动效率发展到社会结构。韦伯的官僚组织,强调组织中根据专业技术的分工和人类理性的关系。分工的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斯密强调的提高效率,而且在于消除等级社会的人身特权。在韦伯的分工体系中,人的差别只有技术能力的差别,而不再是身份和社会差别。所以,组织成员的选拔,必须采用考试方式。专业能力替代了个人效忠,权力和责任属于职位而不属于个人,这些权力和责任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在组织之中。由此形成的组织,不仅可以通过分工方式提高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且能够形成新的以理性为准则的组织关系,改变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
    2.等级制。
    等级制自古就有,而韦伯的官僚组织等级制与众不同。官僚组织中的职位,按权力大小和“命令-服从”关系,形成金字塔形的等级序列。这种等级制同以往的社会分层有着实质上的区别。以往的社会分层,如国王、贵族、自由民等等,是按人格身份形成的。官僚组织中的等级制,则是按组织权力形成的。这种权力摆脱了对人身的依附,其实质是专业技术和知识差异。所以,这种等级制排除了古代和中世纪普遍存在的特权。在中世纪,家道中衰而穷困潦倒的贵族大爷,可以在精神上傲视那些珠光宝气却俗不可耐的下层暴发户,在物质上享有平民无法企求的各种优待。但在官僚组织中,这种依赖于社会等级形成的上下悬隔不复存在,是制度而不是身份赋予等级权力。在韦伯的官僚制组织中,成员有职权的高低大小之分,但却没有身份地位高低贵贱的区别,正是官僚制打破了传统农业社会中森严的社会等级,为建立近代以来的人人平等的契约型社会创造了先决性的条件。
    3.对法理化规则的遵从。
    在韦伯的理想状态中,官僚制组织的构建形成、部门分工、职位设置、成员选拔,一直到组织的运作,每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是由法律制度(不光包括成文制度,也包括不成文制度)明确规定的。这些法律规则由组织成员协商而达成,或者由组织上层提出,但其成员以理性思考权衡而接受。因此,组织的一切规则都是理性的。任何组织成员,都依据这种规则而行事,上至组织的最高领导,下到基层普通职员,无不例外。他们服从的是共同认可的规则,而不是因人而异的举措,或者是个人的偏爱喜好。就连非常具体的报酬问题,也应当以固定薪金制来体现规则的力量。在这里,“人治”被彻底摒弃。但是,由于官僚组织只体现工具理性而排除了价值理性,所以,官僚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是行政的或执行的工具,而不是政治的或情感的载体,所以,技术官僚不是法规制度的最终渊源,它必须服从于民选的政治领袖或拥有所有权的更高主人(如股东)。这种官僚组织,实际上必须建立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上。
    4.非人格化。
    在韦伯眼里,官僚组织是规章的体制,而不是个人的体制。所以,官僚制是排斥个人魅力的。组织的运行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个人的感情的支配。理性化的另一种表述,就是非人格化。官僚制改变了传统社会中的人身依附和个人忠诚,职业官僚接受上级的指挥和命令,是因为他们要服从法律和规则,而不是服从命令者本身的人格魅力感召,或者是服从附着在他身上的身份地位,更不是服从由传统习俗决定的社会等级。尽管韦伯自己也不讳言,这种完全排除了情感的官僚组织,会使组织变成冷冰冰的机器,会产生人的异化。但是,我们尚无法找到比它更好的组织模式。韦伯也承认官僚组织的缺陷,他曾试图探讨以个人魅力来校正官僚组织的异化,但他未能完成相应的研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评述艾里克森个性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艾里克森则认为划分个性的发展不能只考虑生理因素,也必须注意社会性在个性发展中的意义,把个性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人生周期)(个性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晚年):
    (1)婴儿期(出生—1.5岁)
    (2)幼儿前期(1.5—3岁)
    (3)幼儿后期(3—5岁)
    (4)学龄期(5—11岁)
    (5)青年期(11—18岁)
    (6)成人初期(18—30岁)
    (7)中年期(30—50岁)
    (8)老年期(成熟至晚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理论是源于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认为工人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刺激所致。
    A

    事故频发倾向

    B

    心理动力

    C

    社会环境

    D

    事故致因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