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你是如何理解各语文教学原则?”相关问题
  • 第1题:

    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叶圣陶在《谈语文教材》一文中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在1949年草拟《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的时候,他又说:“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
    “例子”,是从它的示范功能说的,意思就是语文教本中的选文是各式文章的样品,是“举一隅”的“一隅”,由这些例子可以推及其他同类的文章。
    他的“例子”说表明:
    第一,例子就是样品,它必须有代表性。所谓代表性,至少涉及这样一些方面:从应付生活的需要看,教本中的选文既要有“文学”的,还要有“非文学”的,凡属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应用频率比较高的普通文章,在教本中都应该举其佼佼者作为样品,供学生研读;从文章的格调看,教本中的选文应该兼顾各体各派,目的在使学生接触各体各派的文章,广闻博识,而不致眼光偏狭;从写作技术看,教本中的选文也应该篇篇都有这种或那种技术足以供学生观摩借鉴。
    第二,例子既是样品,还必须讲究示范性,即内容和形式都堪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就是说,从学生实际受益着眼,要求“例子”不但都能成为“范例”;而且都能成为“适例”,不深不浅,恰到好处。

  • 第2题:

    语文教学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各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1)历史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借古今中外的历史文献,对语文教育和理论研究史上存在的实践和理论理解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以总结语文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2)现实概括法,通过对语文教学现象和整体状况观察与调查,了解客观事实,发现必然联系,或通过对诸多教学经验的分析,进而经过分析与论证,总结和概括语文教学规律研究方法。
    (3)理论推导法综合借鉴和运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思维科学和其他现代横断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推论或命题,假设的方式提出理信纸设想的研究方法。
    (4)科学实验法,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和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严密的实施方案,适当控制某些条件,变更某些条件,然后,对事实反映的情况进行科学定量,定性分析,做出理性判断,以发现必然规律的研究方法。

  • 第3题:

    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说明你对语文教科书中的“范文”的性质和作用的理解。 


    正确答案: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教科书都是采用“文造性”模式,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因的范文制度,阅读教学的内容似乎就是教范文,长期以来,语文教材批判的观念也影响深远,阅读教学的内容似乎就是以范文为例,去证实各种语文知识规律,但范文这一概念范围的内涵和外延,都缺乏明确的解释和界定,因此,阅读教学完成模糊和游移。

  • 第4题: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设计的性质? 


    正确答案:它属于学科教学设计,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按照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

  • 第5题: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正确答案: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
    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 第6题:

    问答题
    教学原则,语文教学原则的涵义各是什么?二者关系是怎样的?确定教学原则依据是什么?

    正确答案: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倾向而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原则:是依据语文教育教学目的和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针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倾向,而制定的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和要求。
    二者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原则是指导语文教学的特殊原则,一般教学原则对语文教学原则具有指导意义,但语文教学原则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一般教学原则具有丰富和发展的作用,作为指导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原则,它是涉及语文教学中各种因素制约语文教育全过程的整体性原则,而非只涉及局部问题专项要求和具体规则。教学原则的依据:一是教育教学目的,二是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三是教学实践的总体状况。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问答题
    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正确答案: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
    1.六十年代----加强双基;
    2.七、八十年代----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3.九十年代----素质教育;
    4.新世纪-----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用你自己教学的例子,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

    正确答案: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我认为教师做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于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过程是怎样施加积极影响的,而主要调动学生的语感能力,还有调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常与学生交流谈话。从而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过程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运用“理解”?

    正确答案: 1)在生活世界中理解。我们提出的与生活同构,实际上就是要冲破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限制,把工具理性、对象性思维方式以及逻辑等暂时“悬置”起来,进入逻辑的生活世界,达到对这个世界的“直观”。世界之所以向人显现意义,生活之所以能实现意义,正是因为人与世界建立了生活性关系。言语世界不是分析的、实证的、数理语言可以描述的世界,它是本源的、直观的。人的生活本身就是对世界意义的领悟和建构,也就是说,意义是从生活,从世界中“体会”理解出来的,理解表达的是我们与世界观交互作用的关系。
    2)在对话中理解。理解就是一种对话的形式。语文学科思维则具有“双主体性”,它探讨的文本,是主体的一种表达,它进入交流,面向另一个主体,另一个主体也面向作为主体的它。进入对话的语境,它需要的是“理解”理解是人与人的对话,主体与主体、意识与意识的交锋,“我”与“你”的相互讨论与了解。在对话与交锋中,两个主体,互揭短长,去芜存精,共同发现,揭示真理因素。
    3)在争鸣中理解。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把一种意识视为永恒真理,并要强制他人接受,顶礼膜拜,这实际上必然导致漠视他人意识,排斥他人的独立意识与思想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意识当成一种超人思想,转而变为独白、单语世界。意识实际上是多样的,它们相互交织,各自独立,又具充分权利,自有价值,相互平等,在交往与对话中互为存在。意识能在交往、对话的关系中,互相启发,并为补充。
    4)在理解中“构建”理解图式。理解的过程就是接受心理图式的应用和建构过程。所以我们在理解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主体心理图式的建构。理解是把新的经验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而产生的,它是原有“结构”的应用,也是新的“结构”的建立。所谓理解就是在各部分之间、在文本与个人的经验之间积极构造意义的过程。在言语活动中接受图式的“建构”其实就是语感图式的建构,这种建构永远是语文理解能力的核心,也是语文素质构造中的一项主体工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正确答案: 叶圣陶在《谈语文教材》一文中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在1949年草拟《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的时候,他又说:“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
    “例子”,是从它的示范功能说的,意思就是语文教本中的选文是各式文章的样品,是“举一隅”的“一隅”,由这些例子可以推及其他同类的文章。
    他的“例子”说表明:
    第一,例子就是样品,它必须有代表性。所谓代表性,至少涉及这样一些方面:从应付生活的需要看,教本中的选文既要有“文学”的,还要有“非文学”的,凡属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应用频率比较高的普通文章,在教本中都应该举其佼佼者作为样品,供学生研读;从文章的格调看,教本中的选文应该兼顾各体各派,目的在使学生接触各体各派的文章,广闻博识,而不致眼光偏狭;从写作技术看,教本中的选文也应该篇篇都有这种或那种技术足以供学生观摩借鉴。
    第二,例子既是样品,还必须讲究示范性,即内容和形式都堪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就是说,从学生实际受益着眼,要求“例子”不但都能成为“范例”;而且都能成为“适例”,不深不浅,恰到好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设计的性质?

    正确答案: 它属于学科教学设计,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按照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正确答案: 语文教学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语文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首先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其次,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正确答案: ⒈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
    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
    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
    ⒊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有时是由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可以配合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训练;有时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认识,可以配合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
    ⒋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智力主要是由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因素有机组合而成的。
    ⒌培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强大的推动力。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往往起着补偿作用。例如“勤能补拙”。

  • 第14题:

    教学原则,语文教学原则的涵义各是什么?二者关系是怎样的?确定教学原则依据是什么?


    正确答案: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倾向而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原则:是依据语文教育教学目的和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针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倾向,而制定的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和要求。
    二者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原则是指导语文教学的特殊原则,一般教学原则对语文教学原则具有指导意义,但语文教学原则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一般教学原则具有丰富和发展的作用,作为指导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殊原则,它是涉及语文教学中各种因素制约语文教育全过程的整体性原则,而非只涉及局部问题专项要求和具体规则。教学原则的依据:一是教育教学目的,二是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三是教学实践的总体状况。

  • 第15题: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语文教学设计属于学科教学设计,它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按课文和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结合教师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一种策划。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的教育目的、恰当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设计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语文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并强调各系统要素之间的最佳配合,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呈现的载体。

  • 第16题: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正确答案: 语文教学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语文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首先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其次,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第17题:

    问答题
    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文道统一”原则的理解。

    正确答案: “文”是指文章的外在形式,“道”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与“道”的统一,决定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这条原则的贯彻需要:
    教师自觉地、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教育;
    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
    注意潜移默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问答题
    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正确答案: ⒈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
    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
    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
    ⒊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有时是由部分到整体,再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可以配合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训练;有时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认识,可以配合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
    ⒋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智力主要是由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因素有机组合而成的。
    ⒌培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强大的推动力。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往往起着补偿作用。例如“勤能补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你是如何理解各语文教学原则?

    正确答案: 以语言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
    1以语文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是对确定语文教育目标和处理各种目标之间关系的基本要求。
    2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的水平。
    3以语言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原则提示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学生语言素质的全面发展,应将语言素质培养目标放到首位,并以此为协调诸方面关系的总体方向和根本依据。
    以语文能力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
    1以语文能力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是确定和处理中学语文科各项教学的各之间主次关系和比重关系的基本要求与指导原理。
    2中学语文科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心理,品格三个方面,以语文能力训练为重心的优先发展原则,将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看待,认为这个系统中的各项内容双构建成一个关系网络,强调在这个关系网络中,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项目,应当得到优先发展,并且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心部分,保证足够的训练量,其他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当尽可能融合到这个重心训练当中进行教学并且要为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服务。
    学科教学与活动指导相辅而行的和谐发展原则:
    1学科教学与活动指导相辅而行的和谐发展原则,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要求。
    2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要以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为凭借才能得以落实,而语文科的内容又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发挥其功能,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3“学科教学”,即指语文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形式,学科类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以教师的系统讲解和组织学生的系列训练为主,以便学生获得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基本目的,其中的“活动”指语文活动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以课堂以外的学习小组活动形式为主,教师主要起指导和督促作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和全面涵养学生语文素质为主要目的,“相辅而行”强调两种形式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有机承接,最终目的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形式中,使其语言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双基”教学与个性培养协调共性的健康发展原则:
    1“双基”教学与个性培养协调共性的健康发展原则,是对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的基本要求。
    2首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语文教学大纲为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根本的方面和基本标准,这是我们确定原则的根本依据,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当与教育方针和大纲要求相一致,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注重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其次,还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培养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
    3“双基”教学与个性培养协调共进的健康发展原则中的“双基”指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能力,个性,在这里有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运用和学习文学过程中的个体特征,一是理解、运用和学习语言文学时表现出来的个人特长这项原则,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既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又有良好的语言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协调好双基”教学和个性培养的关系,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能和语言个性都得到健康发展,习惯上人们常以为“双基”教学是基础,个性培养要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得到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正确答案: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
    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答案: 语文教学设计属于学科教学设计,它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按课文和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结合教师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一种策划。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的教育目的、恰当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设计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语文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并强调各系统要素之间的最佳配合,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呈现的载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目标观的传承与发展?

    正确答案: 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体现新的知识观、学生观、以及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呈现三堆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语文教学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各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 (1)历史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借古今中外的历史文献,对语文教育和理论研究史上存在的实践和理论理解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以总结语文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2)现实概括法,通过对语文教学现象和整体状况观察与调查,了解客观事实,发现必然联系,或通过对诸多教学经验的分析,进而经过分析与论证,总结和概括语文教学规律研究方法。
    (3)理论推导法综合借鉴和运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哲学、思维科学和其他现代横断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推论或命题,假设的方式提出理信纸设想的研究方法。
    (4)科学实验法,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和一定的理论假设设计严密的实施方案,适当控制某些条件,变更某些条件,然后,对事实反映的情况进行科学定量,定性分析,做出理性判断,以发现必然规律的研究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