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知,即道德认识,使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使人们对社会道德思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使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使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应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更多“德育过程的知情意行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相关问题
  • 第1题:

    请教教师资格考试简答题,结合实际谈谈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互动影响。

    结合实际谈谈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互动影响。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知,即道德认识,使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使人们对社会道德思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使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使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应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 第2题: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以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正确答案:D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其实施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以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 第3题:

    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要素中,是基础,是关键。(  )

    A.知情
    B.情意
    C.知意
    D.知行

    答案:D
    解析:

  • 第4题:

    论述德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1)儿童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 德育的实质就是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态度、人生态度和道德品质等。 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包含着认知性成分、情感性成分和行为性成分(外显的意志行为的倾向与习惯)。 以思想品德的核心道德品质为例,就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四个要素构 成的。 道德认识是一个逐步内化的复杂过程,即形成道德知识和概念,形成道德评价能力,确立道德信念、 道德理想的过程。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观点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品行,或道德需要是否满足引起的一种 内心情绪体验。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道德认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人们在认 识社会道德现象、进行道德评价或考虑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时,总会伴随种种的情绪体验。当人们对社 会道德现象及其规范有了认识并通过实践证明其正确性的时候,就会引起满意、愉悦、欣慰、敬佩等肯定 性的情绪体验,反之,则会引起不满、厌恶、羞愧、憎恨等否定性的情绪体验。有时,在某种情况下,由于个 人道德判断上的摇摆不定,或道德需要与个人的本能冲动或其他不正当的需要发生冲突,也会引起疑惑、 焦虑、紧张、苦恼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而在摆脱这种矛盾之后,则会产生坦然、宁静、轻松、欢快等积极的情 绪体验。所有这些由客观事物透过个人道德观念的折射而唤起并影响道德行为的情绪体验,都是道德情 感体验。道德情感在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也 是个人对其行为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内部力量。高级的道德情感(如责任感、义务感、理智感、审美感)更 是一个人道德倾向性的核心和道德行为的巨大内驱力。 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的克服内外障碍去完成预定的道德行为,实现一定的道德动机的过程。人 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的意志行动过程。人在确立目的、采取某种道德行动的过程中,各种愿望、意向或 动机之间常常会发生矛盾而需要内部的调节与控制。在这里,道德意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改变着各 种动机之间的力量对比,促进着各种动机之间的斗争,最终战胜非道德动机,实现道德动机。教育实践证 明,缺乏坚强的道德意志,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品德不良和违法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意志薄 弱。道德意志的培养与锻炼,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和驱使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 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经常性而不是偶然性的道德行为才能表明, 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的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 观其行。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品德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中, 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提高道德评价能力,从而使行为主体的品德得到发展。
    (2)知情意行四要素要协调统一的发展 组成思想品德的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每一种因素都是不可或 缺的。知(认识)是情(情感)、意(意志)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行(行为)的先导。情是知在内部升华为 信(信念),在外部转化为行的中间环节,也是产生动机与需要的基础,起着中介作用,是一种内部的驱动 力。所谓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点、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并有执行捍卫他 们的强烈愿望和坚强决心。它是知、情、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达到的品德的高级层次,是人的强大的精神 支柱。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的言论行动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从而使人的思想品德具有自律的特 点。因此,信念是思想品德形成中的关键因素。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信念,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甬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则 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人的道德行为可以是一 时性的,也可能是经常性的;可以是经过矛盾斗争和反复选择才做出的,也可能是基于信念或经常重复而 无需再思索的道德行为习惯。可以这样说,只有在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习惯,把一时性的道德行为 转化为经常一贯的、自动化了的道德行为,才算真正形成了某种品德。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 惯,根除不良习惯,是学校德育最重要的任务。

  • 第5题:

    简述德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相互关系。


    答案:
    解析:
    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品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品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品德情感和意志又影响着品德认识和调节着品德行为,品德行为又对品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品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品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和谐发展。

  • 第6题:

    试论德育过程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答案:
    解析:
    学生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所以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1)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基础。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加深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和巩固道德行为习惯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既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又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动力条件。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思想面貌和道德品质的外在标志。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全面培养,还要有针对性。品德发展中的知、情、意、行往往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因素间的不协调或者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抓薄弱环节,有效地调节品德的结构。(3)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存在个别差异,表现出来的品德面貌或品德问题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多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第7题:

    下列关于德育规律的描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通过活动与交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一个短期的、直线提高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不是短期的、直线提高的过程。

  • 第8题:

    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要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


    答案:错
    解析: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 第9题: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 D、视具体情况,可以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正确答案:D

  • 第10题: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正确答案:D

  • 第11题:

    判断题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此观点错误。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 第12题:

    单选题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顺序是()。
    A

    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

    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

    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正确答案: B
    解析: 德育过程规律的第一条: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也就是说,德育并不总是以知为开端的,可能以情或意为开端效果才会好。比如,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年轻人,他们从"知"上是清楚的,他们坐的是老弱病残孕专座上,理应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所以我们对他们进行德育从"知"入手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可以从"情"入手,换位思考,打动人心,效果才会显现出来。

  • 第13题: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行进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答案:
    解析: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一般在认识基础上形成,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首先,德育要注意全面性,要全面关心和培养学生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其次,德育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弥补其薄弱环节,改变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 第15题:

    “知是行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  )

    A 、 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 、 知比行重要
    C 、 行比知重要
    D 、 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答案:A
    解析:

  • 第16题: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答案:错
    解析:
    错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 第17题:

    德育过程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四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
    (2)知是基础,情、意是关键,行是目的。
    (3)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每个要素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开端。
    (4)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 第18题:

    论述德育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答案:
    解析:
    学生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所以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1)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基础。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加深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和巩固道德行为习惯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既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又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动力条件。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思想面貌和道德品质的外在标志。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全面培养,还要有针对性。品德发展中的知、情、意、行往往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因素间的不协调或者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抓薄弱环节,有效地调节品德的结构。(3)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存在个别差异,表现出来的品德面貌或品德问题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多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第19题:

    德育过程的基础是知、情、意、行。( )


    答案:错
    解析:
    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 第20题:

    结合实际谈谈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相互影响。


    正确答案: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知,即道德认识,使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道德思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应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 第21题: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大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正确答案:学生的品德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的,简称知、情、意、行。这四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贯穿于一个人整个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始终。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转化为行,需要情和意的调节。在德育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是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

  • 第22题:

    问答题
    结合实际谈谈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相互影响。

    正确答案: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这四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知,即道德认识,使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道德思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应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知是行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
    A

    知与行是紧密联系的

    B

    知比行重要

    C

    行比知重要

    D

    知与行是可以分割开的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