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叙述苏轼的一些其他书论。”相关问题
  • 第1题:

    略述周伯琦的书作、书论?


    正确答案:周伯琦,元成宗大德二年生,明太祖洪武二年卒(公元一二九八年——公元一三六九年),享年七十二岁。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番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官至荣禄大夫、集贤院大学士。其篆、隶、真、草擅名当时。明赵琦美《铁网珊瑚》记载:“伯琦古篆得文敏公遗意,字颇肥而玉润可爱。”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认为周伯琦的篆书学自徐弦,行笔结体有隶味。他在康里子山的推荐下书写宣文阁宝,并题署了宣文阁匾。以后,皇帝又命令他摹写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智永的《千字文》,并刻石存于宣文阁内。此外,他还有书论《论篆书》、《六书正伪》、《说文字源》等著作。书迹有《六书正伪篆文》、《四体千文》、《藏经铭诗》、《理公岩记》等传世。

  • 第2题:

    唐代和尚擅长书法的很多,他们的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的确如此,唐代和尚擅长书法的很多,但留下书论,如前面所说怀素的“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等,却又确实不多,只亚栖、辩光等数家而已。
    释亚栖留下《论书》一篇,其原文是:“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语虽不长,但却提出了“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奴书,终非自立之体”的重要理论。这使我们意识到,若要“自立”于书坛的话,必定要推陈而能出新,当然,这出新又必须来自深厚的传统功力,如欧阳询“自立”的来自变“右军体”,柳公权“自立”的来自变欧阳询体就是明证;如果死守古人成法,即使学得入木三分,和古人一模一样,也只能被称之为奴书,是立不牢脚的。其中的精神是很辩证的。
    释辩光《论书法》如今所能见到的,只是记载在宋魏了翁《鹤山集》中的“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数语而已。把书法比作佛家的“心印”,提倡“发于心源,成于了悟”,并认为“非手口所传”。我们如果能一分为二的话,撇去其唯心的成分不说,则又可从另一侧面体会到学习书法必须发自内心的颖悟,因为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是“写心”的,因此,只有陶冶人的灵魂才能创作出意态超逸的作品来,而“口手所传”的毕竟只能是工匠的技法啊!

  • 第3题:

    隋朝享国甚短,书家不多,有否书论留下?


    正确答案: 隋朝虽然享国甚短,书家不多,但却有智果和尚为我们留下的《心成颂》一篇。智果是隋仁寿年间书法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为隋炀帝书《上太子东巡颂》,被召居慧日道场。隋炀帝对他的书法曾有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的品评。
    《心成颂》文字不长,以简要的语言,提纲掣领地分析了字形结构的原理,是为我国现存论字形结构的最早篇章。其要点如“回展右肩”,就是说有些字的字肩要把右面写得向左回展,譬如说“尚”、“包”等字;“长舒左足”,是指字的下部有左右点的,如“其”、“典”等字,要把左下点写得舒展自如;“峻拔一角”,是说外有方框的字应当把右角略为写高一点,如“国”、“用”等字;“回互留放”,是说有撇捺等笔画重复的字,应当注意一留一放,这样字态就美,象“艾”字的上留下放,“茶”字的上放下留就是;“变换垂缩”,就是说同时有二个垂竖笔画的字要一垂一缩,譬如说“并”字的右缩左垂,“斤”字的右垂左缩就是。如此等等,计十八条。末条的“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伏”,还涉及到了“行行相映带”的行气问题。总的看来,《心成颂》论述字体结构虽说简单粗糙了些,但它却初步对字体结构中的一些美学原理提出了原则性的看法,作为我国第一篇论述字体结构的专篇来说,它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 第4题:

    冯班的书论、书作怎样?


    正确答案:冯班,江苏常熟人。字定远,号钝吟。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二——一六七一年),享年七十。因其落拓自喜,动不谐俗,且排行第二,故称其为“二痴”。能诗文,善书,尤工小楷。他对书法理论有精到的见解。其著作《钝吟书要》认为:学习书法,要先学间架结构,间架结构端齐了,再学用笔。学间架可以临写碑文、石刻,而学用笔,必须看前人的墨迹帖本。“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清杨宾《大瓢偶笔》说:“虞山钝吟老人论书,大概祖陈绎曾《翰林要诀》十二章,本以执笔为第一。是以钝吟训于家庭有笔法、结构法二说。”

  • 第5题:

    从徐渭的书论来看,“()”是他书学思想的精髓。


    正确答案:活精神

  • 第6题:

    魏晋书论有了很大发展,流传至今的有西晋卫恒的《()》、索靖的《()》等,奠定了中国古代书论的基础。


    正确答案:《四体书势》、《草书状》

  • 第7题:

    填空题
    唐代书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作为六朝书论的总结,孙过庭《()》有着特殊意义,反映了书论的高度成熟,并成为书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张怀瓘的《()》、《书估》、《书议》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详备的书学文献,是当时最完整的源流史论、书家批评论、书法审美论的专著。晚唐,张彦远的《()》汇辑了自汉以来许多书论名篇,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可贵的书法史论遗产。

    正确答案: 《书谱》、《书断》、《法书要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被苏轼视为有“屈、宋、鲍、谢”之才的秦观,书法上有何才能,其传世书迹和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 秦观,宋仁宗皇佑元年生,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公元一○四九——一一○○年)。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字少游,又字太虚。秦观少年有才,慷慨豪隽,溢于文词,苏轼看到他写的《黄楼赋》后,认为他有屈原、宋玉的才华,就将其举荐于朝庭,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等职。李纲《梁溪集》说:“少游诗字婉美萧散,如晋宋间人,自有一种风气,所乏者骨骼尔,然要是一时才者。”但是有人说他的小楷“姿媚遒劲可爱”,认为其书法“飘飘凌空之气,见于觚牍”。可见其书法动态意境很好。他不但字写的好,而且还有书论著作多种,实无愧于书法家、诗人的名声。其传世书迹和书论著作有:《中兴颂碑》、《游龙井题名》、《题兰亭》、《论史籀书》、《论苍颉书》、《论书帖》、《竹诗迹》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既然学习书论这么重要,那么,请简单介绍一下我国书论的大致概貌好吗?

    正确答案: 我国书论著作,由于年代的久远和书法艺术的高度发展,所以留下的遗产十分丰富。约言之,汉魏六朝是我国书论发展的草创期,这一阶段虽说是我国出现书论专门著作的早期阶段,但它为我们留下的著述却是十分的丰富。较为著名的有汉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笔论》、《九势》,传为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传为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王僧虔的《论书》、《笔意赞》,梁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梁武帝的《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答陶隐居论书》,隋释智果的《心成颂》等。
    唐朝是我国书法创作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书法名家辈出,书法理论的发展,至此亦已奠定基础,所以,唐代是我国书论发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书论,主要有欧阳询的《八诀》、《传授诀》、《用笔论》,虞世南的《笔髓论》、《书旨述》,唐太宗的《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论》,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蔡希综的《法书论》,徐浩的《论书》,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陆羽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林蕴的《拨镫序》,卢携的《临池诀》,释亚栖的《论书》等。
    五代时因为战乱关系,书家人物,屈指可数,其书论流传为众所周知的,只李煜《书述》等几人几种而已,是为书论的低潮期。宋时因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书法所以中兴。但宋代书法因为崇尚意态,所以表现在书论上的,亦多以此为论述中心。其书论较为著名的有苏轼《东坡题跋》中的论书部分,黄庭坚的《论书》、米芾的《海岳名言》、宋高宗的《翰墨志》、陈槱的《负暄野录》、姜夔的《续书谱》、陈思的《秦汉魏四朝用笔法》、无名氏的《三十六法》等,是为书论的再生期。
    元代则书家不多,书论亦只赵孟頫的《兰亭十七跋》、郑杓的《衍极》、陈绎曾的《翰林要诀》、吾丘衍的《学古编》等数种而已;明代则诗文潇洒,书法亦绚丽多采而不尚功力,其书论著作则以解缙的《春雨杂述》、丰坊的《书诀》、赵宦光的《寒山帚谈》、项穆的《书法雅言》、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为最著名。所以总的说来,元明是书法的平台期。
    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恐怖和重视利用的两手政策,所以士人多钻在故纸堆里讨生活,这体现在书法理论上,就是著述众多且重考证,当然亦不排除他们在其他方面所作的探索。其著作的佼佼者有冯班的《钝吟书要》,笪重光的《书筏》、宋曹的《书法约言》、梁巘的《评书帖》,吴德旋的《初月楼论书随笔》、朱履贞的《书学捷要》、钱咏的《书学》、王澍的《论书剩语》、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周星莲的《临池管见》、朱和羹的《临池心解》、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宏篇巨制,洋洋洒洒,是为书论的中兴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冯班的书论、书作怎样?

    正确答案: 冯班,江苏常熟人。字定远,号钝吟。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二——一六七一年),享年七十。因其落拓自喜,动不谐俗,且排行第二,故称其为“二痴”。能诗文,善书,尤工小楷。他对书法理论有精到的见解。其著作《钝吟书要》认为:学习书法,要先学间架结构,间架结构端齐了,再学用笔。学间架可以临写碑文、石刻,而学用笔,必须看前人的墨迹帖本。“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清杨宾《大瓢偶笔》说:“虞山钝吟老人论书,大概祖陈绎曾《翰林要诀》十二章,本以执笔为第一。是以钝吟训于家庭有笔法、结构法二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经介绍后,对历代书论的概貌已有了个初步印象,现在想听听对蔡邕书论的评介。

    正确答案: 蔡邕的书论,主要有《笔论》和《九势》两篇。《笔论》主要论述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所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论中如“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几句,就是说的书家精神状态如何,对于书法作品创作的成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迫于事势,影响情绪,那末即使工具再好,也会不顶用的。又如“欲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数语,则又从另一侧面,阐述了书法创作时既要胸怀澄静,意志自然,又要思想高度集中的辩证关系。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
    《九势》是蔡邕论书的最为精彩的篇章,也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论书名篇之一。其主要贡献在于:①它在我国书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藏头护尾”的藏锋理论;②它又第一次提出了“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的中锋学说;③它还第一次提出了另外一些常见的用笔方法和结字方法,诸如“转笔”、“疾势”、“掠笔”、“涩势”、“横鳞”,以及“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等。总之,在具体的创作用笔方法上,《九势》为今后藏锋、中锋等运笔法则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其后的书论,虽对藏锋、中锋等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但渊源所自,蔡邕是该被尊为鼻祖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语出()
    A

    司马迁

    B

    曹丕

    C

    韩愈

    D

    苏轼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叙述苏轼的一些其他书论。


    正确答案:苏轼是一代大家,他的书论很有影响。先谈谈他对执笔问题的看法。他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无定法是托词,因为他作书单钩执笔,很有些像我们现在写钢笔的样子,因为积习难返,改不过来了,所以才被他想出了“无定法”的话来为自己解围,这当然是不对的。但他在执笔问题上题出了“虚”、“宽”的见解,却又是很难能可贵的。试想,如果用尽力气,把笔执得死死的,哪里还能挥运自如呢?所以他又说:“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很是有些说服力的。在书法审美上,他主张“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把真书与草书,大字和小字两两相对,提法实在是很辩证的。又认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有听任自然,发自天机之意。并对自己的书法评价道:“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好一个“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虽只寥寥数字,但却被他说到了点子上去了。

  • 第14题:

    什么叫书论?


    正确答案:顾名思义,书论就是书法的理论,这是最清楚不过的。但就是在这最清楚不过的问题中,包涵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解释。所谓广义的书论,就是指有关书法论著方面的一切文字,诸如书法史论、书家人物、书法品评、书法鉴赏、书法技巧、书法创作、法书题跋、碑版考证等等。狭义则专指书法创作的技法一项而已,也就是俗说的所谓“创作论”了。其内容大致包括择帖、临摹、执笔、点画、结字、布局、创作等。因为广义的书论牵涉面太广,所以我们这儿要谈的,主要还是以狭义的书论为主,只是有时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偶而也涉及一些其他方面,一旦问题说清,便言归正传了。

  • 第15题:

    被苏轼视为有“屈、宋、鲍、谢”之才的秦观,书法上有何才能,其传世书迹和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秦观,宋仁宗皇佑元年生,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公元一○四九——一一○○年)。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字少游,又字太虚。秦观少年有才,慷慨豪隽,溢于文词,苏轼看到他写的《黄楼赋》后,认为他有屈原、宋玉的才华,就将其举荐于朝庭,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等职。李纲《梁溪集》说:“少游诗字婉美萧散,如晋宋间人,自有一种风气,所乏者骨骼尔,然要是一时才者。”但是有人说他的小楷“姿媚遒劲可爱”,认为其书法“飘飘凌空之气,见于觚牍”。可见其书法动态意境很好。他不但字写的好,而且还有书论著作多种,实无愧于书法家、诗人的名声。其传世书迹和书论著作有:《中兴颂碑》、《游龙井题名》、《题兰亭》、《论史籀书》、《论苍颉书》、《论书帖》、《竹诗迹》等。

  • 第16题:

    “作字要熟”是谁提出来的,他还有哪些其他书论?


    正确答案: “作字要熟”是北宋早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提出来的。他说:“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可见作字熟了,一则能使字的“神气完实而有余”,此外,在静坐中挥笔而书,亦是一乐。如果下笔不熟,就适得其反了。欧阳修论书多小品片段,可能是一时想到,随手记下的。如《学书为乐》一则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希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又如《学书消日》一则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说明书法爱好能随伴人的一生,实在是养性怡情的无上佳品。同时,也只有这样,字的境界才能愈趋纯化。“恨字体不工”是自谦,其实欧阳修的字是很有书卷气味的。
    在笔法上,他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就是“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这话是他对蔡君谟说的,蔡君谟认为他很能取譬。其内含实质就是写字用笔,在纸面上要逆势涩进,这样才能使笔力透入纸背,从而取得笔势沉着的效果。又如和他同时的苏舜钦,字也写得极好,认为“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而欧阳修却偏偏不认为这样。他说,学书的难点往往不在于认识上的通晓,而在于实践上的“行”。这话虽说是针对知识分子说的,但却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近世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书法爱好者,不肯苦下功夫去“行”,握笔不久,便自诩创新,说是追求个人风格、时代气息,到头来,自然是只能虚抛心力的了。
    此外,欧阳修在《李邕书》一则中,又有这样几句深得书法三昧的话:“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所谓“得其意而忘其形”、“得其一,可以通其余”,这当然是学书离形得似,一通百通的神化阶段了。苏轼论书有言:“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是与这种说法很接近的。

  • 第17题:

    东汉书论:赵壹的《()》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蔡邕的《()》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


    正确答案:《非草书》、《草书势》、《篆势》

  • 第18题: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语出()

    • A、司马迁
    • B、曹丕
    • C、韩愈
    • D、苏轼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填空题
    魏晋书论有了很大发展,流传至今的有西晋卫恒的《()》、索靖的《()》等,奠定了中国古代书论的基础。

    正确答案: 《四体书势》、《草书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东汉书论:赵壹的《()》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蔡邕的《()》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

    正确答案: 《非草书》、《草书势》、《篆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作字要熟”是谁提出来的,他还有哪些其他书论?

    正确答案: “作字要熟”是北宋早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提出来的。他说:“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可见作字熟了,一则能使字的“神气完实而有余”,此外,在静坐中挥笔而书,亦是一乐。如果下笔不熟,就适得其反了。欧阳修论书多小品片段,可能是一时想到,随手记下的。如《学书为乐》一则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希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又如《学书消日》一则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说明书法爱好能随伴人的一生,实在是养性怡情的无上佳品。同时,也只有这样,字的境界才能愈趋纯化。“恨字体不工”是自谦,其实欧阳修的字是很有书卷气味的。
    在笔法上,他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就是“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这话是他对蔡君谟说的,蔡君谟认为他很能取譬。其内含实质就是写字用笔,在纸面上要逆势涩进,这样才能使笔力透入纸背,从而取得笔势沉着的效果。又如和他同时的苏舜钦,字也写得极好,认为“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而欧阳修却偏偏不认为这样。他说,学书的难点往往不在于认识上的通晓,而在于实践上的“行”。这话虽说是针对知识分子说的,但却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近世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书法爱好者,不肯苦下功夫去“行”,握笔不久,便自诩创新,说是追求个人风格、时代气息,到头来,自然是只能虚抛心力的了。
    此外,欧阳修在《李邕书》一则中,又有这样几句深得书法三昧的话:“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所谓“得其意而忘其形”、“得其一,可以通其余”,这当然是学书离形得似,一通百通的神化阶段了。苏轼论书有言:“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是与这种说法很接近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什么叫书论?

    正确答案: 顾名思义,书论就是书法的理论,这是最清楚不过的。但就是在这最清楚不过的问题中,包涵着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解释。所谓广义的书论,就是指有关书法论著方面的一切文字,诸如书法史论、书家人物、书法品评、书法鉴赏、书法技巧、书法创作、法书题跋、碑版考证等等。狭义则专指书法创作的技法一项而已,也就是俗说的所谓“创作论”了。其内容大致包括择帖、临摹、执笔、点画、结字、布局、创作等。因为广义的书论牵涉面太广,所以我们这儿要谈的,主要还是以狭义的书论为主,只是有时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偶而也涉及一些其他方面,一旦问题说清,便言归正传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略述周伯琦的书作、书论?

    正确答案: 周伯琦,元成宗大德二年生,明太祖洪武二年卒(公元一二九八年——公元一三六九年),享年七十二岁。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番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人。官至荣禄大夫、集贤院大学士。其篆、隶、真、草擅名当时。明赵琦美《铁网珊瑚》记载:“伯琦古篆得文敏公遗意,字颇肥而玉润可爱。”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认为周伯琦的篆书学自徐弦,行笔结体有隶味。他在康里子山的推荐下书写宣文阁宝,并题署了宣文阁匾。以后,皇帝又命令他摹写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智永的《千字文》,并刻石存于宣文阁内。此外,他还有书论《论篆书》、《六书正伪》、《说文字源》等著作。书迹有《六书正伪篆文》、《四体千文》、《藏经铭诗》、《理公岩记》等传世。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