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单选题A安培力B电磁感应现象C电动机原理D电功和电功率

题目
单选题
A

安培力

B

电磁感应现象

C

电动机原理

D

电功和电功率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更多“图1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装置录意图。置于马蹄形磁铁中的导体两端用外部绝缘的细导线悬挂起来,且与灵敏电流计、开关”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磁生电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材料二某初中物理教材中为“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实验器材及电路图如图所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磁场、电生磁等相关知识。
    任务:
    (1)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24分)


    答案:
    解析:
    (1)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
    3.了解发电机的原理,知道发电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的学习,掌握从多种因素中找出与研究目的有关的信息,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电生磁以及磁能生电的对比,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合作法相互结合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由以前学过的奥斯特实验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不能生电呢 不少科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有密切的联系。经过l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发现磁可以产生电。但需要一定的奈件。什么条件能让磁才能生电呢 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2.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1)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 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 还需要补充实验器材吗
    学生讨论总结,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2)思考:如何获得磁场 电路中有电流的条件 如何显示电路中有无电流
    学生思考后回答:①磁体周围有磁场,利用磁体可以获得磁场。②电路中有电流,电路要闭合,还需要电源。③利用电流表来检测电路中有没有电流。
    3.尝试的角度
    (1)让直导线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静止,换用不同强度的磁体。
    学生观察现象.发现电流表的示数不变,说明导线在磁场中静止,电路中不会产生电流。
    (2)改进实验方案,固定磁体不变,使导线在磁场中沿着不同方向运动,观察电流表的反应。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3导体沿着磁场方向运动时,电路中没有电流。当导线在磁场中水平运动、斜运动都会产生电流。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师:由于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3)思考:导线固定不动,移动磁铁,在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吗 为什么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因为当磁体运动时,线圈相对于磁场也是运动的,并且在做切割磁感线.所以会产生感应电流。
    (4)导线在磁场中向左和向右运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固定导线不变,把把磁体向左和向右运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若把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同时改变,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学生观察实验,当导线的运动方向不同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不同,说明感应电流方向与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也不同,说明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而同时改变磁场和导线运动方向.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不变。
    (5)小结: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磁场方向或导线运动方向相反,则感应电流的方向会变化.而同时改变磁场和导线运动方向,则感应电流方向不变。
    4.发电机
    (1)老师出示发电机模型。
    把一台手摇发电机跟小灯泡连接起来,当摇动手柄使线圈在磁场中快速转动,观察到什么 用电流表换下小灯泡,缓慢摇动大轮,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现象]电流表指针左右摆动。
    (2)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①发电机的构造
    看书后回答:发电机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它是由磁体、线圈、滑环、电刷组成。与电动机相似,但没有电动机的换向器。②工作原理
    当线圈在外力的带动下在磁场中转动时,线圈的两个边分别切割磁感线,且切割的方向不同,所以它们主生的感应电流方向也不同,这正好使线圈沿着某一个方向向外流出电流。
    当线圈两边切割磁感线的方向变成了倾斜的方向,使得切割磁感线的条数减少,故产生的感应电流也减小.所以出现一大一小的指针摆动现象。
    当线圈转过了l80度以后,线圈的每条边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故它们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也会相反,所以还会出现电流表指针方向一会儿向左偏一会儿向右偏的现象。
    5.交流电
    (1)概念:线圈转动一周,电流方向变化两次,所从发电机发出的电流方向是周期性变化的,我们把周期性改变方向的电流叫交电流,简称交流。
    (2)频率:在交流电流中,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线圈转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周期。

  • 第2题:

    图l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装置示意图。置于马蹄形磁铁中的导体两端用外部绝缘的细导线悬挂起来,且与灵敏电流计、开关串联组成闭合电路。该实验在教学中用于说明( )。


    A.安培力

    B.电磁感应现象

    C.电动机原理

    D.电功和电功率

    答案:B
    解析:
    此电路中,没有电源,而且有一根金属棒在切割磁感线,说明这是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故选B。

  • 第3题: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声音的传播”的演示实验如下:
    声音的作用
    在图3-7中的玻璃罩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当玻璃罩有空气时,你能听到音乐声。
    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猜想,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图3-7探究吉音传播的实验装置
    (1)说明上述实验中“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答案:
    解析:
    (1)“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是为了给实验创造一个类似真空的环境,通过观察空气逐渐变稀薄的情况下,音乐声音大小的变化,猜想在真空情况下空气传播的情况。
    (2)师:大家能听见老师讲课的话语,能听见林中鸟儿的啼叫,能听见高空飞机的呼啸,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大家思考一下,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呢?下边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观察观察,声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
    师演示实验,如图把音乐芯片(也可以用正在响铃的闹钟代替)放在玻璃罩中.当玻璃罩内有空气时,能听到音乐声。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师:大家说说,音乐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音乐声逐渐变小。
    师:我继续抽空气出来,如果我把空气完全抽出来,你觉得还能听见声音吗?
    生:现在声音就已经很小了,如果再继续抽空气,估计就不能听见声音了。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恰当,其实在这里再怎么抽空气也达不到完全抽空的地步,只能达到接近真
    空的地步。在接近真空的时候,声音是几乎听不到的,我们可以猜想,在真空的时候,我们就完全听不到声音了。现在我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大家注意听声音的变化。
    生:声音慢慢地变大了。师:这说明了什么呀?
    生:玻璃罩内有空气了,空气可以传声。
    师:这可以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是……?
    生: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师:对,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下面的实验,研究一下,声音在没有空气但是有液体和固体的情况下可不可以传播,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如何设计下面的实验。

  • 第4题:

    材料图9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物体的浮与沉”一节中“浮沉条件的应用”的一个演示实验:

    任务:
    (1)说明教科书中演示实验“盐水选种”的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交流方案。


    答案:
    解析:
    (1)通过演示盐水选种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能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应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现象,达到巩固提升的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学生能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增加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师:各位同学,请注意看老师做的实验(将一把种子逐渐放入装有盐水的烧杯中),说说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大部分种子沉入盐水底部,少部分浮在盐水表面。
    师:这就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盐水选种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浮在盐水表面的都是干瘪的种子,思考一下.这个现象与我们学习的沉浮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由于干瘪的种子密度较小,小于盐水的密度,根据浮沉条件,会浮在盐水表面,而饱满的种子,密度大于盐水,会沉入盐水底部,从而达到选种的目的。
    师:分析得非常完整,看来大家已经能够初步使用浮沉条件来解决问题了。接下来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配制好盐水之后,发现干瘪的种子也沉底了,我该怎么办呢?
    生:继续加盐,增大盐水密度,直到千瘪的种子能够上浮为止。
    师:分析得很正确。

  • 第5题: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速度”的内容要求为:“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一节中的实验探究如图10所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习过路程、速度等知识。
    任务:
    (1)简述速度的概念。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速度的变化”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


    答案:
    解析:
    (1)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关?(2)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对实验测量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通过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小球沿斜坡滚下的速度变化的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积累相关的物理实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观点,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实验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教学难点:能够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
    停表、卷尺、小球、斜面、挡板等。
    四、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在导入环节,播放奥运会上博尔特百米赛跑的视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来判断博尔特在百米赛跑的过程中。他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具体可以如下展开:
    师:大家知道2016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对,就是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看来大家对奥运会都十分关注.那相信大家也知道目前的百米赛跑记录是谁保持的吧?对,就是博尔特!现在,我们来再次观看一下博尔特在奥运会比赛场上的英姿。不过,请大家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博尔特百米赛跑的过程中,他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视频。
    同学甲:博尔特在跑步的过程中,前半部分速度越来越快,后来速度变慢。
    同学乙:博尔特开始的时候,速度越来越大,但是后来速度保持不变。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都有了自己的观点,但是究竞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他的速度究竟如何变化呢?我们该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呢?通过这样的提问顺势引出课题:《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都了解的奥运名人并结合播放视频的形式,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兴趣,让他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思考,从而投入到课堂积极、愉悦的氛围中,有利于引出课题.进行新课的教授。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授
    (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够证明博尔特的跑步速度的变化情况。这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当讨论结束后.让小组代表发言,教师予以恰当的评价。当大家充分交流讨论后,确定好实验的计划。具体可以如下进行:
    教师: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博尔特百米赛跑的速度变化呢?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学生充分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说明各组的观点。教师对各组代表的发言,予以及时的肯定或者引导,给出恰当的评价。
    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明确或者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将物体运动路程或时间分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的运动速度并进行比较。
    当学生能够得出实验方法以后,请学生选择两个问题中的一个进行探究实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多会选择探究100m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若学生选择了另一问题,就在教室里进行分组探究)
    确定了探究实验的选题以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①器材的选择:停表、卷尺等。
    ②实验方法:将路程分段,每10 m处站一同学计时。
    ③实验数据记录表: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方法,接下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意图:在科学探究诸环节中,制定计划是比较难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适时、适度、合理地引导或示范,能够让学生经过充分地思考,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物理思维。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教师将学生分为3—4组,每组l2名左右的组员,小组内分工合作,1名运动员,10名计时员,1名记录员。教师讲明注意事项:①蹲踞式起跑;②分加速跑、中途跑、冲刺跑三个阶段;③终点不要急停;④发令枪冒烟各计时员同时计时.到达每一段处终止计时。
    学生按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收集多组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认真严谨。多组实验数据的收集,不仅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来,同时多组实验数据的收集,更能保证结果的科学与准确。
    (3)数据分析,论证猜想,
    这一部分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回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分小组,对各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对学生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讲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以及说明什么是变速运动。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通过计算分析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并且能够体会到物理科学的严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在此对本节课的探究过程、数据收集及分析论证等环节进行评估、交流与合作。教师进行适时的点评与总结。
    设计意图:实验结束后的交流与总结,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且充分地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提高了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知识应用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练习题:
    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记时员记录了李丽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 m,40 m处的时间。并记录在下表中:

    根据上面的数据,计算出李丽同学跑步的平均速度:
    (1)从起跑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2)从10 IB到30 m处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3)从30 m到柏m处的平均速度____m/s;
    学生完成题目、相互交流并展示答案。
    教师矫正错误,评价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对新掌握的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
    (四)总结提升,课下拓展
    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同时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此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他们严谨的物理思维。课下,让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中的另一选题。
    设计意图:结课之前的总结梳理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再次加深他们对新知的印象。课下的实验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升个人的素养。
    六、板书设计

  • 第6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
    下面为某高中物理教材“楞次定律”一节中“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实验。
    在第2节图4.2—2的实验中,我们通过磁铁跟闭合导体回路之间的相对运动来改变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条形磁铁的N极或S极插入闭合线圈时,线圈内磁通量增加,抽出时,线圈内

    现在重复这个实验,不过这次不是研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而是用草图记录感应电流的方向、磁铁的极性和运动方向,以便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建议在纸上画出几个类似图4.3一l的草图,分别标出不同情况下磁铁的N、S极,磁铁的运动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为了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事先要弄清线圈导线的绕向.及电流方向、指针摆动的方向与电流表的红、黑接线柱的关系。
    某同学的实验记录如图4.3—2所示。条形磁铁在线圈内的运动,无非是N极或S极插入.N极或S极抽出这四种情况,因此,可以认为他的记录是完整的,没有遗漏。

    图4.3-2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
    任务:
    (1)说明教材中“丁图设置条形磁铁S极抽出”的实验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答案:
    解析:
    (1)设置丁图的实验是为了控制变量做对比实验。由乙图实验和丁图实验得出磁通量增加和减少对感应电流方向的影响,由丙图和丁图实验得出磁场方向对感应电流方向的影响。 (2)【教师展示情景】:(两个对比实验)
    对比实验一:如图所示,N极插入和N极抽出。
    对比实验二:如图所示,N极插入和S极插入。
    【学生思考猜想】
    1.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a.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b.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原磁场的方向有关。
    【教师启发引导】
    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跟原磁场的方向、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2.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跟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
    【实验探究,归纳概括】
    实验目的:
    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磁通量的变化及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即感应电流的方向遵循什么规律
    思考讨论:
    1.条形磁铁与线圈间的相对运动有几种可能

    2.为了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原磁场的方向的关系在物理学中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变量法)
    探究方案:
    顺次控制:(1)磁通量的变化;(2)原磁场的方向;(3)感应电流的方向。
    实验前确定:
    (1)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的关系:
    指针右偏——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灵敏电流表:
    指针左偏——电流从负接线柱流进灵敏电流表。
    (2)然后“顺藤摸瓜”确定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的方向。
    实验步骤:
    ①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与电流的方向的关系。②根据磁通量的变化分成磁通量的增加和磁通量的减少两大类进行实验。③分组实验、记录结果。④教师引领学生填写表格。
    分组探究.收集数据。.

  • 第7题:

    教学中通常会用“示意图”表达物理情境.结合实例简述“示意图”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答案:
    解析:
    (1)借助示意图的“直观”功能,能够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形象地展示出来。比如在学习“杠杆”的时候,“力臂”是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往往需要教师画出杠杆的受力示意图,如图l,以此更直观地呈现杠杆的受力.从而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该知识点。

    再比如,电场中引入了电场线,如图2(a)(b),磁场中引入了磁感线,光学中引入了光线,这些都是为了更直观形象地描述物理量。这些假想的线虽然不存在,但是却把电场、磁场描述得栩栩如生,使抽象的物理描述变得异常简单。这些示意图代替了繁琐的语言表达,使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问题得以清楚呈现。
    (2)借助示意图的“描绘”功能,能够呈现复杂的物理过程。物理过程指物理模型在特殊情境中的变化过程。正确分析物体运动中受力与位移、速度等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在学习滑块木板模型(如图3)、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时,借助示意图,能更准确地呈现复杂的物理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第8题: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关于“焦耳定律” 的内容要求有:“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材料二 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焦耳定律” 一节中的演示实验如下所示: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已学习过电功、 电功率等知识。
    任务:
    (1) 简述焦耳定律的内容。(4 分)
    (2) 根据上述材料, 完成“探究电热的影响因素” 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求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等)。


    答案:
    解析:
    (1)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作焦耳定律。
    (2)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通过实例,认识电流的热效应。
    ②能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电热的大小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知道焦耳定律。
    ③会用焦耳定律进行计算,能够利用焦耳定律解释生活中电热利用与防治。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控制变量的物理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解释生活中一些电热现象,通过学习电。热的利用与防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并确定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中各个
    环节应注意
    的问题。
    难点: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及焦耳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 第9题: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 10 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光现象” 一章中的演示实验。

    任务:
    (1) 该演示实验最适合哪个物理知识点的教学? (4 分)
    (2) 基于该演示实验, 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互动的教学片段。(8 分)


    答案:
    解析:
    (1)该演示实验最适合“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该实验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即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当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演示实验中的手)时,会在不透明物体背后形成一个黑暗区域,从而形成影子(实验中的手影)。
    (2)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听过“农夫与蛇”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今天,老师用另一种形式,和大家一起再次领略这个故事。
    (播放手影戏:农夫与蛇的故事。通过手影戏中精彩绝伦的表演,向学生展示惟妙惟肖的蛇和农夫的形象,创设既生动又富有趣味性的课堂导入)
    师:视频中惟妙惟肖的蛇和农夫是哪位高超的“演员”呢?
    生:视频中的故事不是通过某位演员呈现的,而是通过手影呈现的。
    师:看来大家对于手影戏并不陌生。那么,大家想不想尝试一些简单的手影形象呢?比如:老鹰、天鹅、孔雀、狗、山羊等。
    生:纷纷尝试各种手影形象。
    (农夫与蛇的手影戏激发了学生尝试手影表演的兴趣。此时,给学生创造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纷纷动起来,可以深化学习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各种手影动作,并及时给予点评和引导,使课堂井然有序)
    师:同学们表演了很多有趣的动物形象,假以时日并勤加练习,相信同学们的手影技艺也会愈发精湛。那么,大家知道手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吗?能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吗?
    生: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在物体背后会形成黑暗的区域,说明光应该是沿直线传播的。师:是的,这个实验说明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
    家能够列举出来吗?
    生:雾天开车时,发现汽车前灯射出的光线是直的。老师翻PPT的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也是直的。师:大家非常棒,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在空气中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水中光会沿直线
    传播吗?我们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来验证吧。
    (教师演示在盛水的玻璃槽内水槽滴几滴牛奶,用激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生:在水中的光线也是直的。
    师:那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是的,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叫作介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第10题:

    初中物理《电荷在导体棒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答案:
    解析:
    暂无答案

  • 第11题:

    绝缘子是用来支持或悬挂导线并使之与杆塔绝缘的,常用的有()、()、()、()等。


    正确答案:针式绝缘子、悬式绝缘子、蝶式绝缘子、棒式绝缘子

  • 第12题:

    单选题
    如图3所示,把轻质导线圈用绝缘细线悬挂在磁铁N极附近,磁铁的轴线穿过线圈的圆心,且垂直于线圈平面,当线圈中通入如图方向的电流后,线圈的运动情况是(  )
    A

    线圈向左运动

    B

    线圈向右运动

    C

    从上往下看顺时针转动

    D

    从上往下看逆时针转动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13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示为某高中物理教材“欧姆定律”一节的“测量导体电流和电压”的实验。
    演示
    如图2.3—1.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导体A的电流,用电压表测量A两端的电压。图中虚线框内是一个能提供可变电
    压的电路(其原理将在以后讨论,在此暂不涉及),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可以得到关于导体A的几组电压、电流数
    据.随后.换用另一个导体B代替A进行实验,又.-q-以得到关于导体B的多组电压、电流数据。
    请你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并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A、
    R的U-I图象。

    任务
    (1)说明教材所述“换用另一个导体8代替A进行实验,又可以得到关于导体B的多组电压、电流数据”的实验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答案:
    解析:
    (1)“换用另一个导体B代替A进行实验.又可以得到关于导体B的多组电压、电流数据”是为了对比得出U-I,曲线的斜率表示导体的电阻.即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两端有电压,那么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实验.投影出上述实验电路图2.3—1,并让学生按此图进行实物连接)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该实验的流程。
    生:先按教材上的图实物连接。用电流表测出导体中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导体A两端的电压。此处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改变滑片的位置,从而改变A两端的电压,这样就可以得出多组关于导体A两端的电压值。用导体B代替A.重复上面的实验。
    师:很好.这样处理就可以得到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得出的数据:

    师:如何分析处理实验中的数据才能得到U、I的关系呢
    生:图像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电压U,横轴表示电流I,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上描出相应的点。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U一I,曲线。
    (学生作图)
    师: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它反映了什么呢
    生:同一导体图像的斜率不变,不同的导体斜率不同。
    师:U与I的比值反映了导体的什么属性呢
    生: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且只和导体的性质有关。
    (教师引导.得出电阻的定义式R=U/I)
    师:若把电阻的定义式变形,会得到电流等于什么呢
    生:I=U/R。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欧姆定律。

  • 第14题:

    材料:如图8是某初中物理教科书“滑动变阻器”一节中的想想做做。

    任务:
    (1)说明实验中移动另一端的夹子的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答案:
    解析:
    (1)实验中移动另一端的夹子的设计意图: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人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起到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2)师: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着什么
    生:铅笔芯。
    师:我们都知道石墨是导电的,如果我们在电路中接人一根自动铅笔芯,接通电路后小灯泡会不会亮呢
    (学生的答案不统一)
    师:好,我们现在就来试试。(老师按照图中所示的接法连接好电路,用两个夹子分别夹到铅笔芯的两端)
    师:老师现在要接通电路了,大家看好了,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接通电路后小灯泡亮了)
    生:哇,老师,灯泡亮了。
    师:那么如果老师向一个方向慢慢移动其中一个夹子的位置。另一个不动.小灯泡还会持续亮吗它的亮度会改变吗
    (学生在互相讨论,老师随机点名让学生回答)
    师:小明,你来说说。小明:我觉得小灯泡还会继续亮,而且小灯泡会越来越亮。
    师:是这样的吗接下来我们演示一下,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向一个方向慢慢移动夹子)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小灯泡变亮了。
    师:如果我想让小灯泡变暗,夹子应该怎么移动
    生:向反向移动夹子。
    师:(老师按学生说的操作)小灯泡果然变暗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
    师:小刚,你来说说。
    小刚:在移动夹子位置的时候,接入电路中的铅笔芯的长度改变了,所以灯泡的亮度就变了。
    师: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改变了,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改变
    小马: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改变了,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就会改变,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流就会改变,所以灯泡的亮度就改变了。
    师:完全正确!正是因为移动夹子改变了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的电流,通过灯泡亮度的变化可以体现出来。这就是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 第15题:

    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1)简述光的反射定律。
    (2)结合图7所示的实验,简述实验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
    解析: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探究式实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创设情境,依靠学生的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于光的反射定律意义的构建。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好奇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镜子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将光学中的抽象知识变为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目的,减少了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恐惧感。
    ②创设问题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产生在给定的问题情境中,问题情境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探究式课堂的实现。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过程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设定问题“纸面翻折之后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实验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③创设想象情境,变“单项思维”为“多项拓展”。贝弗里奇教授说过“独创性往往在于发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光的反射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在对于“纸面翻折之后是否能看到光线”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④创设实验情境,培养物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去解决问题,去探索物理本身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物理规律,发现物理规律,让学生体验物理反射模型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第16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科书“光的衍射”一节中介绍的单缝衍射示意图。

    任务:
    设计教学片段,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


    答案:
    解析:
    老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神奇的小实验.下面请一位同学介绍你看到的实验装置。 学生:有一个光源,一个有缝隙的挡板,后面还有一个光屏。
    老师:好的,观察很仔细,下面老师要做实验了(打开光源,发现光屏上出现了条纹)。谁来说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光屏上出现了亮暗相间的条纹,中间最亮,两侧较暗,间距也变小。
    老师:非常好,这位同学结合了之前的光的干涉的知识来进行描述。下面继续看我做实验(调整缝隙宽度),你们看到现象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我发现条纹逐渐消失了。
    老师:很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这就是光的衍射现象,刚才衍射条纹的消失是和缝隙宽度有关的。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光的衍射现象。

  • 第17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内容要
    求为:“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节中有关“探究电流与电
    压的关系”实验内容如下:实验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你认为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存在怎样的关系 将你的猜想写在下面。
    设计实验
    怎样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
    怎样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I
    要研究通过电阻的电流,
    怎样随着电阻两端的电压U的改变而变化,需要确定改变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想一想,如果用干电池做实验,怎样改变电压 如果用学生电源做实验。怎样改变电压 如果用滑动变阻器,怎样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在右边方框中画出能改变电压并可以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进行实验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R=_________Ω
    电压U/V
    电流I/A



    .分析和论证 分析表中的数据.看看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
    分析数据时也可以采用图像法.用图像的方法有时会更直观地看出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请同学们根据上表的数据.在图17.1—1中画出各组数据对应的点.然后将各点平滑地连接起来,看看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存在怎样的关系。



    结论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______。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
    任务:
    (1)简述欧姆定律。(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叙述式等)。(24分)


    答案:
    解析:
    (1)欧姆定律: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扣电阻的关系;
    ②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③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
    ②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像研究物理问题;
    ③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获得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③重视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通过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电流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电流的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电阻 学生以举手的形式回答问题。
    (这部分问题是学生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回答得很正确,即使有少数同学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学生之间会进行纠正。)
    (二)新课引入
    1.同学们都使用过台灯,当我们调节台灯旋钮的时候,台灯的亮度会发生改变,这是为什么 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学生感觉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2.演示:出示调光台灯开关,并转动旋钮,让学生观察台灯亮度的变化。
    3.提出问题:灯泡逐渐变亮(或变暗),说明了通过灯泡的电流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回答:电流逐渐变大(或变小)。
    4.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实验:
    (1)把2.5 V小灯泡和演示用电流表串联,分别跟一节干电池和两节干电池组成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先后两次电流表示数及小灯泡的亮度。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猜想电流的变化可能跟什么有关
    对于同学们的猜想不论对错,教师都应认真对待,但应该注意:猜想不是瞎猜、乱猜。
    (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根据,符合逻辑进行猜想。所以在这里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
    (三)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
    2.猜想与假设:
    分析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的电流就越大,猜测电流可能与电压成正比;导体的电阻越小,通过的电流就越大,猜测电流可能与电阻成反比。
    3.设计实验:
    猜想的正确与否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1)电流可能受电压和电流两个因素的影响,如果两个因素同时变化(如在改变电压的同时,也改变电阻),能否判断电流变化是谁引起的吗 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能;控制变量法。)
    (2)这个实验应如何设计呢 与我们之前学习的哪个实验相似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先让电阻保持不变,改变电压。观察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情况;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观察电流随电阻变化的情况。与《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很相似。
    (设计实验部分是一个难点,教师要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3)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
    a.请同学们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怎样才能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画出电路图。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所需的实验器材及它们的作用,画出电路图。并且简单陈述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b.教师分析归纳总结学生的改变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和实验电路。提出的异议。引导学生确定最佳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异议,讨论实验的改进方案,并修正器材、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方法。)
    4.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展示)①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阻值最大位置。③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④电压表量程选3 v.电流表量程选0.6 A。⑤闭合开关前,应检查电路,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实验。
    ⑥实验中,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R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如l v、2 v、3 v),读出每次加在R上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并填入下列表格中。
    表一:R=R1=30Ω

    1电压U(V)
    1电流I(A)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
    (5)改变定值电阻阻值,按照上述步骤再测一组数据。(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用多个定值电阻实验)
    利用图像法进行数据处理。要求各组同学在得到实验数据之后,以电压为纵坐标、电流为横坐标,画出同一定值电阻的U-I关系图象。以电流为纵坐标、电阻为横坐标。画出同一电压下的,I-R关系图象。选取不同定值电阻和不同固定电压的几组图象集中展示,从图象的相似性上说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结论:在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 第18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的演示实验如下:



    任务:
    (1)说明上述实验中“把铝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答案:
    解析:
    (1)浮力不可直接测量得出,但是在本实验中根据受力平衡可得F浮=G-F,即可通过测量铝块所受重力及铝块在水中所受的拉力。间接得出。“把铝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是测量铝块在水中所受的拉力。
    (2)演示: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会看到乒乓球上升,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 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
    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浮力。
    引导学生归纳出利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F浮=G-F进行计算。

  • 第19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中“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演示实验如下:
    实验探究:让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动起来



    如图8-4-2所示,把一根直导线ab放在磁体的磁场中,导体两端通过光滑金属导轨与电源、开关相连。接通电源,电流通过导线ab,观察发生的现象。
    尝试进行各种变化.如改变电流的方向,或把磁铁的极性上下对调,探究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规律。
    (1)说明上述实验中“改变电流的方向、磁铁的极性上下对调”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答案:
    解析:
    (1)本实验中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导线ab由于受力会向一边摆动。改变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是为了探究导线ab的受力方向是否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师:我们知道电流能够产生磁场。那么磁场对电流会不会有作用呢 现在我们就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一下,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老师演示实验,按图组装导线、开关、蹄形磁铁、电池、光滑小导轨。老师闭合开关,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导线向左侧移动。
    师:同学们,我把导线静止放在导轨上,闭合开关后,导线发生了移动,肯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哪位同学能说一下力的方向
    生:受力方向肯定是运动的方向,也就是向左。
    师:非常好,导线受到向左的力,引起了它向左运动。接下来我们先猜想一下,这个受力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先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电流方向、电路元件连接顺序、磁场方向、木板摆放方向等因素。
    师:好,同学们列举了很多。我们挨个检验一下,看一下到底受力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
    老师依次改变电流方向、电路元件连接顺序、磁场方向、木板摆放方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师:由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果
    生: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师:非常好,在实验中,原来静止的导线最后动了起来,这说明了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据此,许多科学家提出了电动机的设想,不只通电导线能运动,线圈在磁场中应该也可以转动。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如何让线圈转动起来的。

  • 第20题: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 图 7 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科学的转折: 光的粒子性” 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

    任务:
    (1) 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4 分)
    (2) 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断, 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8 分)


    答案:
    解析:
    (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光电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教学。光电效应是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这种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效应中产生的光电子的初速度与光强无关。入射光的强度影响光电流的强度,影响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
    (2)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光具有粒子性,有哪些现象可以体现光的粒子性呢?
    生:光电效应。
    师:光电效应,是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这种电子称为光电子。那么光电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1:可能与光的强度有关。照射光的强度越大,电流越大。
    生2:可能与光的种类有关。
    生3:可能与金属的种类有关。
    师:很好,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先用实验验证一下第一个猜想,剩下的两种猜想同学们自行验证,好不好?
    生:好的。
    师:现在老师有验电器、锌板、紫外线灯和导线若干。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光的强度对光电效应的影响。
    生:将验电器与锌板串联,用不同强度的紫外线光进行照射。
    师:很好,这种实验方法是我们常用的哪一种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师:老师已经按照大家说的将验电器和锌板连入了电路,下面来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
    教师操作:打开紫外线灯把亮度调到最低,验电器出现了偏转。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紫外线照射锌板可以产生光电效应。
    教师操作:一点点地调高紫外线灯的亮度,此时验电器的偏转角变大。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随着入射光的强度增大,电流变大,即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电荷变多。
    师:大家回答得很对!因为入射光的强度影响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所以光强越大,电流越大。下面大家小组思考、讨论、设计其余两个猜想的验证实验。
    生:好。

  • 第21题:

    结合实例说明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答案:
    解析:
    在“声音特性”一课中,教师可以演示很多简单的小实验,例如: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等。学生不再是记忆书中的知识点,而是在观察演示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伴的交流等多种形式得出结论,形成规律。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 第22题: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较长的软电线两端与灵敏电流计两接线柱连接起来,两同学拿着电线的两处,分别站在地面上的东西方向,象跳绳一样在空中不停地摇动电线,可看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请你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个现象。


    正确答案:地球是个巨大磁体,摇动电线时,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

  • 第23题:

    单选题
    结合实例说明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A

    B


    正确答案: A
    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案例:初中物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如下:师:同学们,在之前我们学习过电流、电压、电阻,还记得它们对于一个电路都有什么作用?生: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越大,电流越小。师:很好,看来大家对之前的知识掌握非常到位了,那么,流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我们来用实验验证一下,要想探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应采用什么方法和原理?生:控制变量法,电阻不变,改变电压的值。师:对,研究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我们要控制第三个物理量不发生改变。那我们做这个实验都需要哪些器材呢?生: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电源、导线、开关。师: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呢?生:保护电路。师:好的,那现在同学们就来自己动手连接电路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到表格中。师:实验结束了,大家观察自己测量的数据,有什么发现?生:对于一个电阻,当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的电阻成反比。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细致,反应也很快。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流经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之间的关系: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两端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问题:(1)请对上述课堂实录中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15分)(2)请设计一段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15分)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