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usouti.com
更多“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政策,在中等教育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关问题
  • 第1题: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提出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是历史的进步。


    答案:错
    解析:
    这一表述是片面的。 (1)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产生。 1929年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以 〈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通令颁行,其 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 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 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 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同时配套公布的还有 <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规 定。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终告形成。 该宗旨就其实质而言,是国民党反共、反对 民族民主革命和为建立独裁统治服务的手段,完 全背离了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目标。 (2) “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 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 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 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 及其方针政策。同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会第157次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 施原则》,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华侨教育、派遣 留学生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和"纲要”(包括课程、训育、设备三个细目)。

  • 第2题:

    简述“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答案:
    解析: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 民政府提出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 布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 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一方面采取了一 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惜施,另一方面强调维持正常 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遵循战时教育方针,在日军大举进犯、国土 相继沦丧、学校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为 保存教育实力,勉励应变,颇有成效。首先,高校 迁移,将一批重点大学迁往西南、西北,调整重 组。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辗 转长沙,迁往云南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 学院迁往陕西汉中,成立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 立中央大学迁往重庆。其次,学校国立,保障部 分学校正常办学。其三,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安置、培训流亡失学失业青年。其 四,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实施战区教育。 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指定的“抗战建 国”的基本国策和与之相应的“战时须作平时 看”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 策。它既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 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 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 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有所发展。

  • 第3题:

    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对学校系统中等教育阶段的 整理。


    答案:
    解析:
    (1)将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 育在同一学校设立,取消中等教育的分科制,改 变了 1922年的综合中学制。 (2) 在取消分科制的前提下,规定普通中学 由原来升学与就职兼顾的培养目标,改为以升学 为主的单一培养目的。 (3) 在课程设置上,改革后的普通高级中学 和1922年的分科制高中的普通科相比,基础知 识得到大幅度的加强,职业准备的课程基本上被 删去。

  • 第4题: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是和何任政府何时采取的产业政策()

    A南京国民政府初期

    B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时期

    C南京政府后期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A

  • 第5题: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强化中央银行职能的措施。


    正确答案: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强化中央银行职能的措施。
    ①划分四行业务;
    ②集中货币发行权;
    ③独揽外汇统制权;
    ④集中存款准备金;
    ⑤集中票据交换。

  • 第6题:

    列举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对战时教育所采取的一些新措施。


    正确答案:(1)在高等教育方面,增设师范院校,注重实用科学教育;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科目调整、教材编纂、师资审定、新生招收、毕业考试和学业竞试。
    (2)在中等教育方面,实行分类划区办学,改订课程,统编教材,鼓励发展职业及师范教育。
    (3)在初等教育方面,教育部陆续颁布《国民教育实施纲领》、《国民学校法》、《强迫入学条例》,要求各地普遍建立保国民办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各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强迫符合条件者接受相应的教育。
    (4)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增设国防系科,开展以国防教学与研究为核心的特种教育。
    (5)在沦陷区推行战区教育。
    (6)提高小学教师待遇、增加中央对地方教育的补助等措施,以保证和推动战时民众义务教育、补习教育和学生初等教育。

  • 第7题:

    简述“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方针。


    正确答案: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内容:
    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
    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训练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
    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信仰三民主义,抵制共产主义思想;另一方面要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
    评价:这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建立在对战争持久性的抗战形势估计的基础上,坚持“抗战与建国兼顾”的原则,没有因抗战而放弃正常的教育,顾及到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这一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为今后国家建设培养、储备了人才。当然,这也是国民党控制教育抑制民主思想发展的有效工具。

  • 第8题:

    南京国民政府遵循“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战时教育方针,抗战时期主要采取下列哪些应变措施() ①高校迁移 ②学校国立 ③建立战地失学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 ④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实施战区教育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D

  • 第9题:

    问答题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强化中央银行职能的措施。

    正确答案: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强化中央银行职能的措施。
    ①划分四行业务;
    ②集中货币发行权;
    ③独揽外汇统制权;
    ④集中存款准备金;
    ⑤集中票据交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教育采取了()政策。
    A

    不抵抗

    B

    放弃

    C

    取消

    D

    战时须作平时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提高军事委员会地位的措施?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授权军事委员会长执行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的“统帅陆海空军”的职权,指挥全民,负国防全责。同时,军事委员会内部领导体制及机构也作了较大调整,大大地提高了军事委员会的地位。
    (1)改变领导体制。抗战前,军事委员会会除委员长外,设立副委员长和常务委员。抗战开始后,军事委员会取消了副委员长和常务委员,只设委员长1人,由陆海空军大元帅兼任,行使“统率陆海空军”职权。
    (2)进一步扩大编制。抗战开始后,不仅平时直属国民政府的军事机构,如参谋本部、训练总监部、军事参议院等移归军事委员会管辖,而且行政院的军政部,海军部也归其兼领,另外,还添设了政治部,战地党委员会等机构。军事委员会堪称国民政府直属机关中最庞大的机关。
    (3)进一步加重职权。抗战开始后,军事委员会不仅是最高军事机关,而且是统辖全国军民作战的大本营,凡军令、军政、军法、后勤、海军、空军、抚恤、军事人员铨稳衡考绩及奖惩、部队政治训练、政治农救会、民众军事训练等,均为其职权范围。此外,通过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还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安排和调动。可见,军事委员在抗战期间也发展成为国民政府中地位最高、权势最重的机关,它名义上直属国民政府,但实际权力远在国民政府之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是和何任政府何时采取的产业政策()
    A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

    B

    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时期

    C

    南京政府后期

    D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南京国民政府遵循"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战时教 育方针,抗战时期主要采取下列哪些应变措施? ( ) ①高校迁移②学校国立③建立战地失学青 年招致训练委员会④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 会,实施战区教育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抗战时期教育方针的落实措 施。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 提出了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 "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 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该方针的主要内容包 括:①要求战争发生时,无论是学制、课程、学校 秩序、教育经费都应该以平时为原则,"以维持正 常教学为主旨”。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 战时环境”,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 时教程”,训练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员。 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一方面要求教育 青年学生信仰三民主义,抵制共产主义思想;另 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立民族之自信”。 在“战时须作平时看”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一 批高校内迁,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延续发展。另 夕卜,还建立了 一批国立中学,对中等教育的发展 起到了稳定作用。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一项 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建立在对战争持久性 的抗战形势估计的基础上,坚持“抗战与建国兼 顾”的原则,没有因抗战而放弃正常的教育,顾及 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这一政策客观上维持教 育的连续性,为以后国家的建设培养、储备了一 定的人才。当然,这一政策也成为国民党控制教 育、抑制民主思想发展的有效工具。

  • 第14题:

    下列有关国民政府对各级教育的措施描述错误的是(  )

    A.初等教育实行普及国民教育
    B.抗战时期,中等教育增长最快
    C.高等教育抗战胜利后学校和学生数量达到最高
    D.抗战时对教育缺乏控制

    答案:D
    解析:
    并非缺乏控制,而是控制很严,如儿童实行童子军训。

  • 第15题:

    国民政府采取的战时财政政策措施有哪些?
    (1)增加税收;
    (2)举借内债;
    (3)求助外债;
    (4)田赋征实。

  • 第16题:

    简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提高军事委员会地位的措施?


    正确答案: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授权军事委员会长执行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的“统帅陆海空军”的职权,指挥全民,负国防全责。同时,军事委员会内部领导体制及机构也作了较大调整,大大地提高了军事委员会的地位。
    (1)改变领导体制。抗战前,军事委员会会除委员长外,设立副委员长和常务委员。抗战开始后,军事委员会取消了副委员长和常务委员,只设委员长1人,由陆海空军大元帅兼任,行使“统率陆海空军”职权。
    (2)进一步扩大编制。抗战开始后,不仅平时直属国民政府的军事机构,如参谋本部、训练总监部、军事参议院等移归军事委员会管辖,而且行政院的军政部,海军部也归其兼领,另外,还添设了政治部,战地党委员会等机构。军事委员会堪称国民政府直属机关中最庞大的机关。
    (3)进一步加重职权。抗战开始后,军事委员会不仅是最高军事机关,而且是统辖全国军民作战的大本营,凡军令、军政、军法、后勤、海军、空军、抚恤、军事人员铨稳衡考绩及奖惩、部队政治训练、政治农救会、民众军事训练等,均为其职权范围。此外,通过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还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安排和调动。可见,军事委员在抗战期间也发展成为国民政府中地位最高、权势最重的机关,它名义上直属国民政府,但实际权力远在国民政府之上。

  • 第17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了的教育方针是()

    • A、抗战建国
    • B、教育服务抗战
    • C、教育第一
    • D、“战时须作平时看”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教育政策有()

    • A、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
    • B、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
    • C、“民办公助”
    • D、建立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
    • E、教育要正规化

    正确答案:A,B,C,D

  • 第19题: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教育采取了()政策。

    • A、不抵抗
    • B、放弃
    • C、取消
    • D、战时须作平时看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问答题
    国民政府采取的战时财政政策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增加税收;
    (2)举借内债;
    (3)求助外债;
    (4)田赋征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了的教育方针是()
    A

    抗战建国

    B

    教育服务抗战

    C

    教育第一

    D

    “战时须作平时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方针。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内容:
    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
    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训练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
    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信仰三民主义,抵制共产主义思想;另一方面要求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
    评价:这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建立在对战争持久性的抗战形势估计的基础上,坚持“抗战与建国兼顾”的原则,没有因抗战而放弃正常的教育,顾及到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这一政策客观上维持了教育的连续性,为今后国家建设培养、储备了人才。当然,这也是国民党控制教育抑制民主思想发展的有效工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的党政体制有何变化?

    正确答案: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了临时大会,构建了适应抗战需要的战时体制推行南京国民政府权利运作的集中化和一体化。党政体制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政治集权上。
    大会通过的《抗战救国纲领》提出:“强化党的意识,设立总裁制”,选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总裁总揽党政大全,并且于1937年8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授权蒋介石为三军大元帅,统领全国海陆空军,蒋介石事实上已包揽了国民党党政军一切大全。
    国民党强化战时体制的另一个手段就是迅速扩展特务组织。分别设立了军统和中统两大特务组织。
    解析: 暂无解析